APP下载

议论的针对性:确立面向现实和读者的说理意识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

2022-03-02胡根林

中学语文 2022年4期
关键词:荀子针对性议论文

胡根林

【任务群解读】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六单元“学习之道”,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课标中明确,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该任务群的主要学习内容有:

1.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

2.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3.围绕感兴越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课标建议,该任务群以专题性学习为主要完成方式。选择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历史或当今社会中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阅读古今中外典型的思辨性文本,学习并梳理论证方法,学习用口头与书面语言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驳斥错误的观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结合学生阅读和表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逻辑知识;相关知识的教学要简明、实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避免进行不必要的、机械的训练。

本单元选了六篇课文,分为四组:《荀子》中的《劝学》和韩愈的《师说》,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同志1942年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话,是党的整风运动的重要文献之一;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探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杂文;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和王佐良《上图书馆》是有关读书的两篇随笔。六篇课文,前四篇从古到今,从探讨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意义到提倡“师道”,从批判党八股、倡导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文风到探讨对待文化应有的态度,都是针对特定对象或现实问题有感而发,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后两篇课文则是经验的阐述,作者现身说法,也能带给学生较多思考。学生学习上述课文,要能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思路,感受文章的逻辑思辨力量,并能在表达交流时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述,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核心知识与关键技能】

本单元我们确立的语文大概念或核心学习目标是议论要有针对性。议论的针对性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现实的针对性;二是读者的针对性。

所谓现实的针对性,是指我们发表议论,要针对某种现实背景或现实问题,如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值得关注的现象、人们关心的问题、存在争议的某个说法等。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这是知识分子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现实之意也;“为时而著”,意味着我们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所谓读者的针对性,是指发表议论要有读者意识,能根据读者的情况选择内容,调整表达方法,以便读者能更好理解自己的思想,接受自己的观点。若议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不仅会影响文章本身的交际功能,而且也是凌空蹈虚、浮华不实文风之体现。

我们之所以把“议论的针对性”作为本单元的核心学习元素,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

首先,它是本单元写作的主要训练点。在“单元学习任务”中,教材编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单元写作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之后,还附了一则“议论要有针对性”的写作知识短文。

其次,它是本单元各篇课文阅读教学主要的贯通点。本单元各篇课文在议论的针对性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劝学》,荀子立足于“性恶论”的思想主张,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师说》,韩愈针对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倡导师道的回归;《反对党八股》则是毛泽东1942年延安干部整风运动会议上的讲话,要求采取马克思主义文风,直接对象为干部群众;《拿来主义》是鲁迅有感于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的报道,却并不局限评论“发扬国光”的“送去主义”,所论“拿来主义”具有超越一时一事的价值;黑塞的《读书:目的与前提》和王佐良《上图书馆》,针对的是“当今之世”年轻人不喜欢阅读的现象。

更重要的,它也是本单元读写之间的主要贯通点。尽管课文作为阅读教学之“读”与作为写作教学之“读”是有很大区别的,但从如何凸显议论针对性的写作角度看,本单元的课文在示范性、可模仿性都比较强。如《劝学》为了更好阐发传播自己的思想,多以比喻阐发道理,生动形象;《师说》为了针砭时弊,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逐层深入;《反对党八股》面向广大干部群众,为党八股画像,态度鲜明而又诙谐幽默;《拿来主义》先破后立,比喻论证和反讽手法的运用,显得睿智犀利而又妙趣横生。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①

1.联系课程标准,明确所属学习任务群,筛选学科“大概念”

(1)从课程标准角度看,本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与本单元内容相联系,该任务群的课程目标为:①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②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

(2)教材分析:①从主题上看,本单元人文主题为“学习之道”,两篇古代议论文、两篇现代议论文、两篇随笔,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有关学习的问题,或阐述学习的意义,或讨论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或描述读书的经历与感受。②从写法上看,本单元的文章以说理为主,运用了多种说理方式,语言也很有特色。如《劝学》中的比喻说理,《师说》中的对比说理,《反对党八股》中诙谐幽默的语言,《拿来主义》中先破后立的逻辑思路。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在梳理作者论述思路的基础上,体会其多样的说理方式。③从写作上看,本单元的写作学习元素是“议论要有针对性”,要求学生能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议论,学会选择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学情分析:①生活经验:学生进入高中学段,有认真学习的态度,但对于学习的非功利意义和科学方法并没有深刻的认知。②语文经验:学生初步接触到议论文,了解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结构,但对于议论文的复杂逻辑和说理方法并没有深刻的理解。③能够说理,但针对性不强,思辨意识不强。

(4)单元大概念:①学习人文主题——“学习之道”心得体会(回应教材分析①);②语文学科大概念:议论要有针对性——把握思辨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有针对性表达观点的方法(阅读,回应教材问题②);③写作:议论有针对性,能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议论,有初步的读者意识。(写作,回应教材问题③)。

2.围绕大概念,提取学习元素,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1)阅读与分析本单元各类选文,理解作者提出的学习之道、从师之道、改造学风、借鉴吸纳、开放与创新等重要的学习命题,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形成自己对于学习的认识。

(2)阅读课文,把握不同课文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3)把握不同课文的逻辑思路,体会思辨中蕴含的逻辑思维,感受思辨的力量,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实践,获得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初步经验,学会选择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预估学习结果,确定表现性评价任务

总任务:学校要举办高一年级“学习之道”演讲比赛,你作为此项活动的班级负责人和演讲比赛参与者的一员,参与策划、主持、演讲稿写作等工作。

子任务一:撰写一份活动倡议书——面向全班学生,写一份“学习之道”演讲比赛活动倡议书,呼吁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之道,内容可以涉及到学习之道、从师之道、改造学风、借鉴吸纳、开放与创新等方方面面的学习命题。(回应单元目标1)

子任务二:遴选优秀参赛选手——从观点、逻辑、语言、台风等方面制定评价标准,遴选出优秀演讲比赛选手,尽最大的努力满足班级在学校比赛中获奖的愿望。(回应单元目标2)

子任务三:协助优秀演讲比赛选手修改演讲稿,能围绕学习话题,阐发自己的观点,做到由事及理,有序推进;有明确的对象意识,有现场感,语言有感染力。(回应单元目标3)

4.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活动

(1)单元引读课:激发学习热情,了解学习任务(1 课时)

情境与任务:学习是永恒的话题,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有人探讨学习的必要性问题(对应《劝学》);有人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探讨学习内容和学习态度问题(对应《师说》);有人从学习入手,强调改变文风和学风(对应《反对党八股》);有人提出学习要有自主的精神和开放、借鉴的胸襟(对应《拿来主义》)。纵观这些文章,都具有显著的时代性、鲜明的针对性。另外,本单元还选取了两篇随笔,描述了读书的经历与感受,感性色彩浓厚,真切地体现了学习与读书的价值(对应《读书:目的和前提》与《上图书馆》)。让我们走进学习之旅,探索学习之道,更好提升自己的修养。

学习活动一:编写《青春校园辞典》

情境与任务:都说高中生活是枯燥的,但仔细观察之下,你会惊讶地发现还有那么多性格鲜明的老师和同学,那么多神采各异的领导和家长,长长短短的课程,厚厚薄薄的教材,应接不暇的检查,上课走神的遐思……现在你的脑海中肯定迸出了一些精彩的妙语,这些都是《青春校园辞典》的可贵素材,赶紧写下来吧!

步骤1:请在下列词语中选择五个,用一句话描述你的感触:

铃声、提问、批评、表扬、作业、抄袭、分数、高考、作弊、校徽、军训、体验、班主任、课代表、值日生、语文课、体育课、自修课、公开课、教师节、家长会、成绩单、游戏厅、足球场、医务室、毕业照、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眼保健操、作文讲评、品德评语、学校食堂、学生手册、文艺汇演、心理辅导……

步骤2: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根据下表整合学习成果:

步骤3:各小组派一位代表来展示交流整合的成果。

步骤4:选择合适的整合形式,整理展示高一X班《青春校园辞典》。

学习活动二:议论文阅读建议

情境与任务:本单元我们要学习四篇议论文,根据你已有的学习经验,请在以下学过的课文中选择一篇,以此为例,提出议论文阅读建议,完成学习任务单。

步骤1:回顾初中学过的部分议论文篇目,填写学习任务单。

文章:《敬业与乐业》《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

学习任务单:

步骤2: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的阅读建议。

步骤3:阅读张中行先生《藕断丝连》(见所附教学资源),读完后小组分享,他的写作建议给你怎样的启示。

步骤4:形成小组“议论文阅读建议”黑板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2)单元突破课:单篇精读,在不同语境下感悟学习之道(4 课时)

①《劝学》精读课教学活动设计(2课时)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荀子的文章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的道理。因此,有人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请你朗读全文,完善全文的逻辑结构。

步骤1:交流预习作业,完成表格

参考如下:

步骤2:思考:文中“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态度、方法”这两个部分,哪一部分更重要?为什么?

参考:“学习的作用”这一部分更重要,因为只有学习的作用阐述清楚,才能更好地达到“劝学”这一目的;且论述“学习的作用”应是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基础。

小结:“为什么要论述一个问题”与“论述中哪个问题是重点”密切相关。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通过元素拆分,以表格的方式理解荀子是如何通过比喻论证阐述自己观点的。

步骤1:通过对比喻的分析,思考荀子是如何得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一观点的?

步骤2:荀子是如何运用比喻来论证观点的,完成下列表格

分析:A.这种比喻写出了事物因为某种外在原因而发生改变,形象地表现出君子因学习而发生改变,从而体现学习的重要性。B.为什么荀子要采用多个比喻来论证同一个本体?多个喻体不完全一样,从多个角度证明学习对人的重要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步骤3:如何梳理比喻论证中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元素拆分法,如图:

步骤4:用元素拆分的方法,分析第三段荀子是如何得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的?以下面一句为例。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分析:荀子的结论为什么不是“假于物”,而是“善假于物”呢?这句比喻中能否体现“善”字?

参考:善,对自己有准确的认识——臂非加长也(知道自己的局限);对所借的外物也有准确的认识——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知道应该借什么样的物)

步骤5:以此类推,如何理解本段中剩下的几句话?

小结:比喻论证形象,再加上荀子以整齐的句式,多个喻体叠加的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学习活动三

情境与任务:比喻论证是用比喻进行说理的一种论证方法,但有人说,比喻论证有它的局限性,因为“论证”的本质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你是否认同?请你结合本文,谈谈比喻在说理中的作用。

步骤1: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荀子为什么会认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呢,两者是矛盾的吗?

整个比喻应放在一起理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用对比、夸张的方式强调即使是短时间的学习,比整日地思考意义更大,就像是登高之博见要比跂而望看得更远一样。

步骤2:比喻论证不够准确的问题

步骤3:反思第二段的比喻论证,是否也有不够准确的地方?

学习让君子产生的改变是由“不知”到“知明”,从“行有过”到“行无过”,强调学习可以不断修正、完善君子的智与行。“木直中绳”这一组比喻只体现了事物因为某种外在原因而发生变化,但无法体现由不好到好的变化。

小结:比喻论证优点是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便于理解,但同时比喻往往很难面面俱到,本体和喻体之间很难完全符合,因此它又有不够准确、严谨的特点。

步骤4:比喻论证适合运用于哪些交流情景?不适用于哪些交流情景?

适用:以让别人易于理解自己观点为主,对说理严谨性要求不太高,又要吸引别人阅读兴趣的场合,比如日常交流、说理性散文、公共演讲等等。不适用:对逻辑性要求较高的专业学术论文

步骤5:推测荀子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原因。

参考:希望别人能理解自己的观点;战国时期论辩之风的影响。

学习活动四

《荀子》的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请结合荀子《荀子·性恶》(见所附教学资源),分析《劝学》在战国时代的现实针对性。

步骤1:荀子为什么要“劝学”?

参考:荀子性恶论思想的介绍:人之性恶,其善者伪。

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善的一面是后天通过学习、实践才形成的。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人性可以改变;通过学习(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可以最终实现人格的完善(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圣人)。

因此学习非常重要

步骤2:关于“劝学”的问题,似乎还有很多没有写,比如劝谁,学什么等等。比较原文,思考如果只看节选部分,荀子在劝谁学?学什么?

节选:泛化“劝学”的对象、学的内容、学习的意义、为什么要学习

作业:

1.《劝学》第三段“蚓”和“蟹”的比喻恰当吗?

2.课文是节选,是要作品的意义被泛化还是完全遵照作者原来的意思?如果你是来编语文教材,《劝学》你会选择哪些段落呢?并说明理由。(选做)

3.阅读《拿来主义》,查阅资料,思考鲁迅为什么要提出“拿来主义”。

②《拿来主义》精读课教学活动设计(2课时)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4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的中华民族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出现了某些错误态度,或是“恐怖隐忧”,或是“全盘否定”,针对这个现状,鲁迅先生写下《拿来主义》和《论“旧形式的采用”》两篇文章。请阅读《〈拿来主义〉浅析之背景和主题》(见教学资源3),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思考文章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写的。

步骤1:阅读《〈拿来主义〉浅析之背景和主题》。

步骤2:梳理当时中国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错误态度:

错误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3:小组交流,归纳《拿来主义》的写作背景。

步骤4:班级展示,分享《拿来主义》的写作背景。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文章标题为“拿来主义”,但是一直到第五段才有了对“拿来主义”的相关论述,从这个角度来看,文章入题太慢了。为了说理的简洁性,文章前四段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呢?请结合文章整体结构,探索前四段与后文之间的关系。

步骤1:细读文章,梳理文章的段落大意。

步骤2:文章在重点阐述“拿来”之前,花了大量笔墨谈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步骤3:探究作者送去、送来与拿来之间的逻辑关系。

步骤4:总结文章先破后立的写作思路。

学习活动三:

情境与任务:作者在文章中选取了多个形象的喻体来阐明“拿来主义”的丰富内涵,这些喻体所指代的本体都是外国文化吗?有没有区别?作者用多样的比喻是否显得啰嗦冗烦呢?请结合相关语段,谈谈这篇文章中丰富的比喻论证的作用。

步骤1:梳理喻体及其本体,完成表格:

步骤2:找到“拿来”的对象,完成表格:

步骤3:小组讨论,这些比喻的作用是否一样,在表达效果、主旨、逻辑上有何作用。

步骤4:全班交流,比喻论证在全文中的作用。

学习活动四:

情境与任务:在2019年举行的腾讯全球数字合作伙伴大会上,马化腾说到:“今天的中国已经走到发展前沿,拿来主义的空间越来越少。最近中兴、华为事件愈演愈烈,我们也时刻关注贸易战是否会演变成科技战。因此,如果我们不继续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上下苦功,我们的数字经济就是在沙堆上起高楼,难以为继,更谈不上新旧动能转化或者助力高质量发展。”当代科技商业行为频频运用“拿来主义”,请思考新时代的“拿来主义”在“占有,挑选”的基础上还可以添加哪些新的内涵。

步骤1:查阅资料,了解国际贸易战的相关信息。

步骤2:就当前社会形式,谈谈你对新时代“拿来主义”内涵的新理解。

步骤3:小组讨论,新时代“拿来主义”新内涵。

步骤4:全班交流,《“拿来主义”的新内涵》

③群文阅读课:对话学习之道,完成学习任务(4课时)

《师说》《反对党八股》与《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4篇课文教学活动设计(3课时)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韩愈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文人,他的一生始终以天下为已任,始终奉行“达则兼济天下”,似乎从来也没有甘心“穷则独善其身”的地位。他还有敢于为天下先,敢于言常人所不敢言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的伟岸气节。《师说》中的“师道”便是最鲜明的体现。他赋予“师道”以不同的内涵,并连用三组对比批判“师道之不传”,最后表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观点。你如何评价韩愈的“从师观”呢?

步骤1:界定“师道”概念: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步骤2:分析“师道”提出的背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步骤3:结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教学资源4),深入了解当时“耻学于师”的风气。

步骤4:理性评价韩愈的“从师观”。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反对党八股》是毛主席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是一篇演讲稿。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最为艰苦的相持阶段,党八股的文风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严重障碍。俗话说:“以我之笔写我之心。”改造文风,就是改造学风的一种延续,就是改造思维方式的一种延续。在毛主席看来,改造学风要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目的,改造我们的文风同样要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目的。那么,作者是如何揭示党八股罪状的?

步骤1:梳理文章逻辑结构:总体结构和段落局部结构。

步骤2:归纳文章文体:对象意识和演讲稿。

步骤3:品读文章语言:通俗、生动、口语化、生活化。

步骤4:全班交流:逻辑、文体和语言的具体表现。

学习活动三:

情境与任务: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或抒情,或叙事,或评论。随笔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都是有关读书的随笔,在两篇选文中摘选出有关读书的名句,细细体味,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思考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

步骤1:阅读两篇选文,摘选有关读书的名句,并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做出批注。

步骤2:小组交流,谈谈阅读对于人生和修养的意义。

步骤3:班级交流,师生点评后,完成有关读书的随笔。

学习活动四:

情境与任务:读这两篇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严密的结构,但却能让我们迅速融入,感受读书带来的深刻影响。这与随笔多样的表达方式是分不开的,细读两篇随笔,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读书对心灵的完善和人生的陶冶的。

步骤1:找到随笔中的记叙性文字,探究其作用:叙事节奏暗示情感波澜;叙事详略体现情感变化。

步骤2:找到随笔中的描写性文字,探究其作用:富有感情色彩。

步骤3:找到随笔中的议论性文字,探究其作用:议论运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说理形象生动;议论采用正反结合的表述方式,逻辑严密,富有思辨性。

步骤4:全班交流,读书对心灵的完善和人生的陶冶作用。

④写作与交流课:议论要有针对性(2课时)

议论文写作《议论要有针对性》写作教学活动设计(2课时)

任务与情境:高一年级要举办每年一度的“我是周浦中学演说家”演讲比赛活动,今年的演讲比赛以“新时代的学习之道”为主题,请你联系自己当下的生活,通过多角度找寻学习中的问题,确定最有价值的议论点,有针对性地分析“新时代的学习之道”,并完成一篇完整的议论文演讲稿,为参加演讲比赛做好准备工作。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没有写演讲稿的经验,议论文写作也不够熟练,在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学习元素:选题要依据现实背景并有明确的读者意识;观点确立要与读者进行对话并有事实支撑;构思要合理组合事实材料并留有思辨空间。

学习活动一

任务与情境:写议论文演讲稿,立意不可毫无来由,凭空生发,论题应该针对当下,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落脚点,这样才可以引发听众的共鸣。人们发表议论,往往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这个单元的几篇议论文名篇大多如此,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表格,思考如何才可以做到针对现实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联系当下生活,找到议论的问题点。

步骤1:根据所学,完成表格。

步骤2:根据表格,总结针对现实提出问题的参考角度:学习的意义方法目的、学习的助手、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风气。

步骤3:头脑风暴,针对不同的参考角度,提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学习活动二

任务与情境:提出问题只是停留在“现象层面”,如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需要融入我们个人的思考;强调议论的针对性,不等于只能把议论局限于某时某事。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论题,确立观点。

步骤1:思考,这篇演讲稿是针对____________群体进行演讲的,演讲中涉及现象的主要群体是_________________。

步骤2:针对这种现象,你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3:辨析你的观点:

①观点是否有道理——有没有事实材料可以做支撑?

②观点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能够涉及到比较大的群体?

学习活动三

任务与情境:行文过程中,要想让听众信服你的演讲,必须针对问题的本质进行多元深刻的归因;演讲是个人的观点的呈现,要想无懈可击,就要合理思辨。请你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构思,完成演讲稿提纲。

步骤1:选材:围绕你的观点,选择三个事实性材料作为支撑。

步骤2:组材:辨析三则事实性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组合。

①材料之间是_________________的逻辑关系:平行、递进、补充、转折……

②根据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将三个素材进行组合。

③思考:在组合材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哪些教材上的方法来进行呈现。

评价量规

续表

⑤单元梳理课

学习活动一:分享思辨阅读经验

情境与任务:思辨性阅读的目的是“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本单元我们围绕“学习之道”这一话题,阅读了四篇议论文,两篇随笔,并学会了议论文的针对性写作,以此来分享自己的思辨性阅读体验。请简要回顾一下单元学习任务单的完成情况,写一段总结的话,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本单元获得阅读经验。

步骤1:整理单元学习任务单,完成第六单元学后感。

步骤2:分组交流,推选代表向全班展示交流。

步骤3:修改自己的学后感。

步骤4:在学后感的基础上,完成单元学习小结。

学习活动二:单元知识整理与反思

情境与任务:每一个武林高手掌握着一本武林秘笈,每一个学霸也都有自己的学习秘笈……掌握了学习秘笈,每个人都能成为学霸。请根据你本单元学习的体验和收获,制作属于自己的单元学习秘笈。

步骤1:自由交流你认为的单元学习秘笈有哪些内容组成?

步骤2:设计自己的单元学习秘笈的栏目,在组内交流。

步骤3:出示学霸单元学习秘笈,修改学习秘笈栏目。

步骤4:独立完成单元学习秘笈的制作。

附教学资源:

1.张中行《藕断丝连》

2.《荀子·性恶》(节选)

3.温儒敏《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探求和焦虑》

4.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重点突破·《劝学》(荀子)精读课教学现场】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理解论述的针对性:作者对“人之性恶,其善者伪”的认识。

3.辩证地理解比喻说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学生朗读课文,正音。

活动一 反馈作业,梳理课文的论述层次

师:我们之前已看过这篇文章,请梳理一下这篇文章到底在讲什么?刚刚把作业发下去了,请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研讨交流,订正表格

师:好。由此表我们看到,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都是在讲学习的作用,但是它是从不同的角度讲的。第四段讲了学习的方法要积累,学习的态度要坚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那回到标题“劝学”,这里的“劝”是什么意思?

群生:鼓励。

师:是啊,“劝”是勉励、鼓励的意思。那既然鼓励学习,是谈学习的作用重要,还是谈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重要呢?

群生:谈学习的作用更重要。

师:为什么?

生6:先说学习很重要,有什么作用,别人才会想学习。

师:很好啊,只有讲清楚了学习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作用,然后再来说应该怎么学习才对。

活动二 聚焦比喻说理,分析其论述过程的作用

师:我们再接着往下思考,课文整个第二段是围绕最后一句话写的,前面都是例子,是怎么来说理的呢?

群生:举例、对比

师:荀子确实是在举例,但是这些举例比较特殊,都是比喻,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证明的。我们来专门讲讲比喻论证这个问题。荀子为了证明他的最后一句话,是怎么通过前面的一连串比喻来证明的呢?先翻译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7:君子博学并且反省自己,就会“知名而行无过”。

师:君子博学,首先什么叫博学?是不是我们今天说的博学的意思?

群生:广泛的。

师:广泛地学习对吧,好博学,然后什么叫“日参省乎己”?前面有个“而”是什么意思?

群生:并且。

师:“博学”和“日参省乎己”什么关系?我们学过“黑质而白章”,这里的“而”也可翻译为“并且”,体现的前后是什么关系?

群生:并列。

师:那么“博学”和“日三省乎己”呢?

群生:承接关系。

师:承接就是有先后,君子先广泛地学习,然后对自己进行反省。荀子讲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先广泛学习,再反省自己。是一个从外在学习知识,然后到回归指向自己的行为,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要把这个观点讲清楚,前面到底用了哪些比喻呢?如果认为这是一个本体的话,我们找找这个比喻的喻体有哪些,一共有几组。

生8:一共有两组。

师:第一个是什么?

生8:“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师:这是一个比喻,寒与水的“于”都是比较。第三组比喻呢?

生:木头做成车轮。

师:嗯。“其曲中规”是什么意思?“中”呢?

生8:符合。

师:也就是木头弯曲的程度符合圆规的测量,后来这个木头“虽又槁曝”,即使晒干了,但它已经不可能恢复到那么直的状态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8:是“輮”造成的。

师:好的,那也就是说,从“木直中绳”一直到“輮使之然也”,这是第三组比喻句对吧?后面他说“故木受绳则直”什么意思?

生8:所以木头经过墨绳的测量就是直的。一直到最后是一组比喻。

师:我们在这里有没有产生奇怪的感觉?为什么这个木头受到测量怎么就直了呢?这句话荀子应该想表达什么意思?这个木头经过墨线的测量——

生8:裁剪它才会直。

师:是啊,你去削减它砍它,然后它就直了,所以这个意思里面有省略的啊!这个金属拿到磨刀石上去磨才能锋利,这是第五个比喻。好的,这位同学给我们找出五个比喻句。那五个比喻句是分成几组?

群生:三组。(学生七嘴八舌作分类。)

师:为什么“青取之于蓝”和“冰水为之”是一种组啊?

生10:因为都在讲后天的改变使得自己更加优秀。

师:它的共性是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10:超过原来,我们是通过“青于蓝”,“寒于水”的“于”判断的。

师:很有道理。这两个比喻中都提到在程度上超过了原来那个状态的,所以,这两个比喻分在一组。其次,我们还可以看到它们的句式一样整齐地来归类。第二组比喻在说什么呢?

生11:木头一开头是直的,然后变弯曲了,即使你去烤它也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师:举这个例子荀子要说明什么?

生11:变化是不可逆的。

师:是啊,这个变化是不可逆的。一个东西,它受外在的一种影响以后,这个变化不可逆的。这跟荀子最后讲“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之间什么关系?

生11:一个人如果去学习了,对一个人的改变,是不可逆的。

师:是啊,这个改变已经产生了,你现在读到高中了,那你的学习能力和人生状态与小学、初中有很大改变,这个改变同样是不可逆的。我们再来看第三组比喻,第三组比喻讲“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句话刚才翻译过了,这个比喻要说什么呢?

生12:学习会让人提高。

师:是性能的提高对吧,我们看到是由于学习带来的改变,性能变得更好了。请同学来把这个问题总结一下,这些喻体是怎么来说明他的观点的呢?

生13:荀子分别从程度上发生变化来证明学习了会比原来的状态更好;学习会让人产生变化,而且这个变化是永久的不可逆;再来强调学习会让人有所提升。

师:很好。荀子用很多个比喻,我们怎么来梳理比喻和观点的关系呢?回忆一下我们的分析过程:先分一个层次,再把它的本体和喻体分别列出来,然后来判断这个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

好,这是我们今天讲的第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它构成一个这样的图表的话,可能会看得更清楚一点。

我把这个分析过程叫“元素拆分法”:第一,判断在这个本体当中,它有哪些内容,并且它内容之间彼此的关系是什么。第二,拿比喻的内容和观点对应来看,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样我们就能够比较清楚地知道,原来喻体是通过这样的办法来证明这个本体的。

活动三 结合写作目的,分析比喻说理的局限性和针对性

师:荀子用比喻比较特别,他的比喻特别多,往往一个本体由多个喻体叠加,这时候其论证是很有说服力的,也很有气势,对吧?我们读上去觉得很顺畅,还易于背诵,虽然这篇文章是要求全部背诵的,但不是特别难,就是跟他那个多重比喻的写法是有关系的。再往下走一步:孔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想说明什么?

群生:学习和思考都很重要。

师:既然学习和思考都很重要,荀子为什么会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终日而思”真的不如“须臾之所学”吗?荀子这句话为什么要这样说?

生:荀子是用夸张的方式来说明学习很重要。

师:是的,他只是想强调学习很重要而已。这时我们又在想一个问题,这句话跟后面的那句话性质完全是一致的吗?刚才我说在高处看的,一定是比我踮起脚看得远,也是一定的。从一个真实的情境下来看,肯定这样。但是整天的思考不见得就比那个须臾之所学收获更加多,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比喻论证其实存在一个问题,比喻的优点就是形象,但它也有局限。局限是什么?

群生:不准确。

师:对啊,它是不准确的。回过头,我们想想前面讨论了半天的第二段的比喻,荀子很形象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是不是也是这样的问题?

群生:好像木头的比喻是不准确的。

师:在前一句“木直中绳”中,木头是弯的还是直的好?

群生:弯的好。

师:但是下面这句话“其曲中规”里,木头什么状态好呢?

生:直的好。

师:两者是矛盾的,到底木头是直的好还是弯的好啊?这就是这个问题,因为比喻它本身是不可能十全十美,是不可能完全符合本体的状态的,因此比喻论证的局限性就来了——不准确。这不是荀子用比喻的问题,而是比喻这个办法本身带来的问题。那我们想想,一个东西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主要是取决于我们在什么场合使用。我们想想什么场合下使用比喻论证是效果比较好的呢?

群生:要让对方理解自己说的话。

师:对,用比喻的目的是形象化。但是反过来说,什么场合是不适合用比喻的?如果追求文章非常的严谨、准确,比如论说文,就不适合用比喻,因为比喻是会带来问题的。所以我们在看待比喻论证时,要理解比喻论证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就是形象,便于理解,别人容易接受,但是缺点也明显,其缺点就是很难面面俱到,有局限性,不准确。因此,比喻说理,要根据场合、说话的目的来使用。

我们来看,荀子为什么谈劝学呢?这和他的主张有关。我们知道荀子认为人性是本恶的,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注意啊,这个“伪”不是“假”的意思,而是“人为”的意思。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你怎么样才会“善”呢?“人为”,就是人要学习。因此他提出我们要重视学习,这跟我们的父母提出要我们学习是不一样的。父母提出学习,可能是父母觉得学习很重要,或者觉得你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但是荀子重视学习,是因为学习是用来改变人性恶的一个办法,因此,他整个“劝学”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背景来进行讨论的。我们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会觉得其实好像荀子还有很多话题没有说,比如应该学什么呢,比如谁来学呢?课文是节选,这些内容在《劝学》的全文里面都有。他说学的内容从“经”开始,然后读“礼”,学习的效果是先成为读书人,最后成为圣人。《劝学》全文有2000字左右,但是教材只选了这么一点,所以课文里的意思和荀子真正的《劝学》是不完全一致的,这可能是节选所带来的损伤。

总结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一个是比喻论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它有优点,也有局限性;第二是这篇文章是基于性恶论,荀子提出了人要学习的观点;第三是教材是节选的部分,要知道节选和原文的差别。根据这三点,我们完成三项作业。首先是思考第四段“蟹”和“蚓”的比喻恰当吗?第二是查阅资料,思考鲁迅为什么会提出“拿来主义”?第三是如果你来编教材,会选《劝学》的哪些段落呢?并说明理由。好,下课!

[设计执教:柳 叶,华东师大二附中;鹿春阳,上海市周浦中学]

【专家视点】

“思辨”是当下语文教育界频繁出现的“热词”,思辨之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价值,毋庸多言。何为“思辨”?就表达而言,思辨体现为这样一种能力,即分析、推理、判断、辩驳等思维活动及辨析事物的情况、类别及事理等方面的能力;就阅读而言,思辨则体现为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甚至对于其观点、论据或论证过程进行辨析质疑的能力。必修上第六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因此,它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既要体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共性要求,也要根据选文内容及组合关系,体现该单元的个性特点。鹿老师和柳老师正是立足于这一原则,对该单元的贯通教学作了尝试和探索。

第一,在人文主题上,围绕“学习之道”,起于感性认识,终于理性思维。在单元的起始课上,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生活,在下列词语中选择五个,用一句话描述自己的感触:铃声、提问、批评、表扬、作业……以此为基础,编写《青春校园辞典》;中间的单元突破课、群文阅读课、写作与交流课,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价值、意义、原则和方法,提升修养,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借助理性思维,认清事物本质,辨别是非美丑善恶;在单元梳理课上,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体验,理性总结和提炼相应的学习方法。这个学习过程的设计,符合他们初中跃迁高中之初的心理预期,符合高一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

第二,在语文素养形成上,围绕“议论要有针对性”组织教学,思辨点清晰,聚焦点明确。

首先,“议论要有针对性”切中高一学生议论文的学习重点。在【核心知识和关键技能】中,我们从该单元教材编排角度分析过“议论针对性”作为单元核心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价值。其实,从议论文的学习过程看,作为起始阶段,引导高一学生多关注议论的现实性和读者意识,避免空发议论、自说自话,不仅必要,而且非常合理,因为这是学生形成有价值、有内涵议论的基础。

其次,教学过程紧扣重心,不枝不蔓。在思辨性阅读阶段,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容和思维方式,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学习有针对性表达观点;在思辨性写作阶段,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现象,发现问题,从合适角度以恰当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论述合理,以理服人。

尤为难得的是,鹿老师和柳老师还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对“议论的针对性”问题作了深刻辨析。在【《劝学》精读课教学现场】,我们看到,师生围绕比喻论证展开了深入探究,从解读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到建立比喻和观点表达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到理解比喻的表达功能和写作目的,最后终于明白荀子的《劝学》篇为什么喜用比喻说理的原因。

“议论要有针对性”,表面看倡导的是写议论文要面对现实,要面向读者对象,其实,根本上,是要我们关注议论文的功能问题,也就是,关注作者写这篇议论文到底想实现什么样的交际功能,想解决什么问题。写作功能明确了,目的清楚了,针对什么问题发议论,对谁发议论,怎么来说理,甚至语体色彩和行文风格等,自然就有了明确的落脚。《劝学》为什么用比喻说理,《师说》为什么用对比说理,兼以圣人之言行为例,《反对党八股》为什么多用俗语,语言俏皮活泼等等,这些自然也就容易理解了。

①注:本设计的模板由王从华、胡根林两位教授商议后确定,在此深表谢意。

猜你喜欢

荀子针对性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论荀子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
议论文的标题与首尾
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