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

2022-03-01张智锋

新课程 2022年5期
关键词:社会学科品德有效性

张智锋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红川小学,甘肃陇南)

随着当前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考虑到教育部颁发文件强调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并重点减轻学生的作业量,且规定小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这其中便包括自习课、课间操在内[1]。小学品德和社会课程虽然不是小学、初中必考科目,然而这一课程的教学结果却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养成有着积极意义,也是他们德育的重要途径。在小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就当前来看,我国很多小学的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专职任课教师数量较少,大部分由其他课程教师兼任,而且部分参与学科培训的教师其年龄较大,甚至部分已退休;新担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并未受过系统培训,教师的专业度相对较低。虽然很多学校品德与社会学科仍然按照课程规划按时上课,但各校开展的品德与社会学科科研活动却极少。纵观我国大部分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教学现状,思考和研究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实效性、有效性的课题不少,但很少对其作出准确评价和研究[2]。即便对该课程有相关的评价研究也仅停留于观察课堂上师生状态,并不涉及教师教学设计与师生活动行为的价值研究。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意义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其学习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习惯和品德的养成,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热爱生活、敢于探究的个人习惯以及构建良好的品德情操,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提升,使之学会辩证地看待日常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宽广的道德视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发展社会性[3]。

就当前来看,很多学校仍然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透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相关研究十分薄弱,所以无法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改革方向。对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堂有效性改革必须坚定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以其理论为指导,并通过对教学环节的评价,从而促进教学方式转变,以此来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也能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转变,使其合理地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由此可见,如何引导教师把握教学规律,便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能达到以评促教、以评教优的目的。在此次研究中,通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探索,形成该学科教学的经典案例,从而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也能纠正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除此之外,也可以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当前的教学状态予以审视,进而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热爱,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探析

(一)学校方面

随着当前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广,德育越来越被各个学校关注,但受到传统思想和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学校更注重智育,从而轻视学生的德育[4]。在很多学校,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地位无法得到保障,也无法保障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开设课节,甚至擅自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时直接挪为他用,这样极大地影响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开展进度。

(二)教师方面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由于自身专业参差不齐,大部分学校都没有专业的品德与社会教师,很多都是其他学科教师临时担任或兼任教学。所以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再加上教学参考资料的匮乏,导致这门学科的教学效率低下。所以整体的教学作用无法发挥,并影响学生的德育。

(三)学生方面

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不能对品德和社会学科有清楚地了解,尤其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更是没有概念,他们甚至不明白什么是品德与社会。再者,该学科也不是升学考试的必备科目,所以很多学生在思想上不会重视这门学科的学习,家长也不会进行督促,致使学习有效性大大下降[5]。

四、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建议增加品德与社会专业的招生数量,这样能有效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质量,让毕业生具备该学科的高素质专业素养,能促进品德与社会教师的专业化与专职化,也有利于这门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除此之外,还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化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这样有利于品德与社会教师得以专业化发展,尤其对非品德与社会教育专业的教师,更需要在后期加强相关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再者,除了培训教师的专业素养外,还需要注重教师人格魅力和教学态度的引领,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做出服务。

(二)转变思想观念,注重品德与社会课程

虽然当前品德与社会课程仍然不是考试科目,但对学生而言,德育会使其人格品质得以形成,对学生后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所以在今后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应重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这便需要转变以往陈旧的思想观念,真正从思想上给予重视,方可强有力地抵制应试教育、封建思想侵蚀,方能将学生的德育摆在首位,才能真正践行素质教育。学校对德育有了足够的重视后,便会加大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引领和监督。不但有利于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的成长,还能使其教学有效性得以提升,真正做到一举两得。

(三)优化教学设计

教师作为一门课程的教学引领者和设计者,因此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尤其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的设计会对教学有效性产生极大影响。教学流程的安排以及教学内容的导入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再者,将德育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不但能理解学习内容,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深入地讲,就近几年所倡导的教学内容生活化便可以作为极好的借鉴,有利于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如学习“我是自己的主人”时,其中有个环节为“我会自己拿主意”。讲的是一位五年级学生给母亲写的恳求信,学生在学习时也会疑问:自己是否也存在这样的情况?自己是否能自己拿主意?就以上问题,由师生共同探讨,逐渐揭开文章的实质。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初步体会到所学内容,并学会自己拿主意,让学生树立自主意识。

(四)巧妙应用多媒体设备

随着当前高科技迅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不仅可以有效节省授课时间,还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选择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时,这些设备不仅能提供图文并茂,多种感官的教学资源,还能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而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德育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观念以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7]。在进行德育时,不仅限于课堂形式,同时德育素材在生活以及校园中随处可见。教师在进行德育时,也可以借题发挥,注重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另外,教师还可以多组织学生参与春游、野炊、体育竞赛等,通过实践活动来创造良好的德育平台。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德育的价值,从而更好地达到目的,教学有效率也能迅速提升。在学习“我的劳动感受”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也让他们知道校园内、社会上有很多工作岗位,不同岗位的工作者都在辛勤劳动,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另外也让学生参与劳动,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小学品德与社会在小学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德育的培养,还会对学生的未来,甚至终生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品德与社会教学。让其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独特的领导作用,着重培养小学生的个人素养和道德品质。

猜你喜欢

社会学科品德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社会学科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对策研究
美国的社会学科教学实践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如何实现开放性学习
品德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