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此呼彼应,相得益彰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链接

2022-03-01江苏省张家港市青龙小学肖常春

学苑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结合点文体课外

江苏省张家港市青龙小学 肖常春

吕叔湘先生说:“要想将语文学好,就要实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李希贵也曾说:“阅读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积累,才可以有提升。”从古至今,书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的重要性从未被否认。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阅读意识、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但仅仅依靠单薄的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一定的阅读量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因此,拓展阅读至关重要。对此,语文教师应深入解读教材文本,准确把握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开拓阅读空间,引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通过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强化学生的主动阅读行为,在阅读中拥有更多的收获感,让阅读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成长。

一、分析融合“价值点”,让阅读助力素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阅读包括课内和课外,课内阅读以语文课本为主要书籍,在教师的引导下字斟句酌、精讲细读,注重阅读质量;课外阅读则是广泛涉猎,丰富学生知识、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的范围相当广,可以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自主选择读物,通过有计划、大量的阅读好的书刊、作品,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文化素养在书的世界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虽然,课内外阅读侧重点不同,但二者应该是一体的,学生的阅读不能局限于课内,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扩展和补充,二者相互促进、和谐共生。将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推荐同类型人物事迹、同题材、同类别、同一作者的书籍,打破课堂阅读教学的限制,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记,从被动阅读转向主动阅读,增加学生的知识视野,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切实发挥阅读的作用。正如吕叔湘先生说的一样:“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的是得益于课外阅读。”

二、探寻融合“结合点”,让乐趣主导学习

课内课外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双翼。教师要找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这是帮助学生打通课内外阅读的关键所在。只有找到了这个“结合点”,学生的阅读欲望才能有效地开掘,阅读视野才能由课内转向课外,我们的课内阅读也才找到了一个发展点、支撑点,从而搭建起学生阅读的桥梁。

1.以语文要素为“结合点”,迁移训练能力。

语文要素是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效果、强化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载体。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均是一篇篇典型之例,教师要把握准语文要素,对教材文本“深耕细作”,围绕语文要素这一“结合点”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链接,从“一篇”到“多篇”,从“一篇”到“同体”,从“一篇”到“一类”,通过扩展阅读使学生不仅能掌握阅读方法,将课内所学的、所掌握的阅读方法充分运用到类似的文章中,由此及彼,自主发现,强化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也能通过阅读使情感得到熏陶,更好地实现教学革新。

《忆读书》是冰心奶奶的回忆之作,富有感染力的语句饱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教学中,我把握本课的语文要素:搜集、梳理相关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有的放矢指导学生阅读,脑海中形成有效信息的框架。之后,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阅读成果,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清记叙的顺序,从作者读书的不同阶段、读书书目、感受和收获这三个方面把握文章要点。课后,可以向学生推荐在文体和思想上与课文有着一定类似的读物,如:《读书与做人》,要求学生用课堂所学的梳理信息的方法去阅读和整理《读书与做人》,有的学生分条列出信息;有的学生把所有信息归纳成一句话,把复杂的文章读简单;也有的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在课本上进行标注;还有的学生画出了思维导图,整个过程十分流畅,很好地理解了文章。运用语文要素助力课外内阅读,“课内得法、课外受益”,在类比中生成智慧,达到触类旁通,让教材真正发挥了教学作用。

2.以文章作者为“结合点”,探索专题阅读。

不同的作家、诗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以文章作者为“结合点”进行拓展阅读,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作为课后的拓展阅读材料是语文课堂最为常见的拓展形式,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特点,也能更好的走近作者、走近文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对作者写作特点、艺术风格的认识,更是一种情感的向往,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课文《母鸡》出自风格朴实、幽默、独具个性色彩的作家老舍之笔,语言风格直白自然,口语化的文字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在课堂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母鸡看法的变化,并用符号“△”标注出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词,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再将这些重点词写出来,串起来读一读,感知作者情感的变化,母鸡这个“伟大的鸡妈妈”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通过课堂阅读教学,学生对老舍有了初步了解,无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也深深吸引着学生,此时向学生推荐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猫》作为课外阅读,文章通俗易懂,读起来同样亲切舒服,浓郁的生活气息不仅能让学生意识到观察的重要性,也能引发学生对课文《母鸡》与《猫》异同点的关注和对作者的进一步关注,于是,《趵突泉》《养花》《赶集》《月牙集》等小说也逐渐成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计划,作为课堂知识的补充,实现用教材教语文的目的,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3.以文体特点为“结合点”,洞察语言特征。

文体即文章的体裁。小学语文教材的范文系统包括了诗歌、散文、记叙文、说明文等,各类文体不同的文章其表达特点也不相同,了解课文的文体特点,明确这些文体阅读的要求与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重视文体特点,洞察不同类型的文体结构特点和语言特征。“先有教学内容的确定,再有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拓展阅读时,教师可以以文体特点为“结合点”,发挥教材的有益元素,在特定的文体阅读中,理解、解释、体验、感受,形成阅读能力,从学会一篇到会学一类。

王维所作的《山居秋暝》,这首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透露着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读起来极具韵味。教学中,可让学生先自行读诗,初步感受画面美。接着,学生再读诗,并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说出古诗的意思,然后通过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动态美和静态美,以及诗人寄情山水的心境。通过反复读诗,学生在理解诗意后体会美感,情感在反复诵读中升华。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推荐同类文体的古诗《钱塘湖春行》,湖光山色之美,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同一主题作品的拓展,可以延伸课内学习,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反复诵读——结合注释——想象画面——试解全诗——感悟诗情”的阅读方法感知诗句,更深刻的品味诗歌情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一个由课内到课外,再由课外到课内的一个良性循环的有效模式。

三、注意融合“深入点”,让阅读更显效果

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推动学生自主有效的阅读,汲取到有营养的东西,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注重阅读过程的指导,及时分享课外阅读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等,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引导,把形式和内容都做好,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效果。

1.在有效指导中深入阅读。

鲁迅先生说“读书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很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不能一味的求快、求多,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敷衍了事,而是需要厚积薄发、循序渐进,按类型分类,真正有效的读完一本书后再读另一本书,有深度、有广度,才有成效。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具体的阅读过程,了解他们的动态,针对重难点部分或学生阅读分析不理解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全面参与学习过程。

例如《中国魂》这本书,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启发,但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五千年的漫漫路程,多少智慧,多少兴衰,感悟能力差的学生在朗诵过后依然很难领悟其中精髓。对此,为避免学生盲目的读一读或囫囵吞枣的阅读方式,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学情展开阅读指导,采用多媒体播放“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古代神话故事,以及小蚂蚁搬家、汶川大地震等体现团结力量的作文素材等,从而理解团结就是力量、众人团结才能移山填海,我们的大家庭更需要团结,才能建设文明班集体。这既能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也能让课外阅读更省力、高效,更好的感悟《中华魂》的内涵。

2.在互相分享中深入阅读。

一本好书就像一盏明灯,读书是一件输入的过程,但输出同样重要,因为输出方式众多,不管是什么样的输出,都是一次知识的升华。教师可以利用部编版教材内容制订有效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方案,定期在课堂上分享课外阅读内容,如讲述书中的精彩故事、有感情的朗读书中的经典片段、说一说自己的读书心得及感受等,交流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参与水平,更好的从书中汲取丰富知识,拥有更为深刻的体验。

比如,源远流长的中华古诗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在中高年级开展诗歌大赛,让学生相互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可以是自己在课外阅读的,也可以是以往语文教材中曾经学过的诗句,通过展示、比赛、表演等形式进行交流分享,既能通过“熟读唐诗三百首”的新课标要求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也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拓展学生视野,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3.在习惯养成中深入阅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学阶段正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黄金时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对丰富想象力、提高表达能力、建立语文思维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的课外阅读实践,老师的引导十分关键,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积累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成效感,逐渐带动自觉的阅读行为,能够让学生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汲取到更多有营养的东西。

例如,制作“摘录卡”“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及时摘录好词、佳句,逐渐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老师随时会进行抽查,定期进行阅读摘抄记录展示,以互相学习和借鉴,也能了解学生的阅读成果,增强课外阅读的实效性。同时,有空的时候翻看这些积累的素材,其中蕴含的写作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技巧,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方式具有多样性,养成朗诵的习惯,制作手抄报,亲子阅读以及写心得等方式,都能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按个体差异,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切实推动每位学生有效深入的阅读。

总之,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拓展与延伸,“课内外阅读衔接”,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涉及领域广,应合理选择课外阅读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课内,寻找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做到内引外联,双翼并举,编织“阅读网”,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在充满“实践”和“生活”气息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进行知识积累和文化提升,切实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猜你喜欢

结合点文体课外
小满课外班
黑龙江省史志系统抗“疫”风采(下)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三个“结合点”分析
寻找科学与新闻的“最佳结合点”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找好老促会工作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结合点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