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景观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

2022-03-01郑伟伟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2年12期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景观案例

郑伟伟,韩 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 7121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亦是高校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主要方式。2019 年3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着重强调了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并在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三全育人[1]。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其目的是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及其实践教学环节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塑造、价值引领和素质提升[2]。作为土地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景观生态学”课程也应深入挖掘和提炼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可持续的发展观,成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一、“景观生态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

景观生态学是1939 年由德国植物学家特罗尔首次提出,是一门主要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以及景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综合性学科[3]。从学科属性来看,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历经八十余年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生态学领域中最活跃的学科领域之一[4]。从学科特点来看,作为一门新兴的、正在迅速发展的学科,其研究即是把地理学对地理的空间与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技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有机结合在一起,故而该学科具有交叉性、融合性强的特点。同时,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地管理专业的前沿课程,该课程旨在系统介绍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数量化方法、学科动态及景观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基础上,使学生能全面地掌握景观生态学学科体系,培养学生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知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景观生态格局,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为其成为一名合格的景观生态学领域的专门人才打下基础。

“景观生态学”开展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中设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升,且未能贯穿四年的本科学制。在实际课程授课中,学生更多关注于专业课课程的学习,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5],因而在专业课中融入课程元素即成为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补充。“景观生态学”作为土地管理专业本科专业的前沿课程,以研究土地的合理利用和景观的生态格局为核心任务,课程的人文因素意蕴较强。故而,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结合“景观生态学”课程人文意蕴强的特性,在课程中融入环境保护和人地和谐发展的理念,即是对土地管理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鉴于“景观生态学”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特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故而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常会引入案例供学生思考和反思。通过蕴含有思政元素案例的引入,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对当前国家推行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国梦等大政方针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思考如何对景观进行生态保护,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故而,通过思政元素的引入,能够使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的社会应用价值,增加其专业认同度。

二、“景观生态学”课程思政要素的挖掘

结合“景观生态学”课程的特点和育人目标,笔者在授课时深入挖掘各章节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之细分为农业文化遗产因素、国家政策举措、先贤生态思想等三大类。下文试分述之。

(一)农业文化遗产因素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历程中,创造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化颇多向往。如达尔文即对明人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极为称颂,称其为“1596 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彰显了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的贡献。此外,距今已有1 200 余年的我国第一个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浙江青田稻田共生系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近年来引起了包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浙江大学等机构的关注,对稻鱼共生系统中涉及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农业多功能性、传统文化、旅游发展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6]。在授课时,笔者以其作为案例,为学生讲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稻鱼共生系统的保护和推广不仅减轻了生活环境污染,而且与“村容整洁”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高度契合。同时,对青田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度发掘,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贡献了力量。故而,通过这一案例的引入,不仅增加了课程授课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而且其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也能够引起学生共鸣,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国家政策举措

2020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安康市平利县蒋家坪村考察时提出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两不负”的论断,这一科学论断是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的丰富和发展,彰显了人民群众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丰富了美丽中国的理念,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体现[7]。总而言之,无论是“两山论”抑或是“两不负”,均生动诠释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而这均和“景观生态学”课程的内容息息相关。因此,通过在课程讲述中对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引入,既能够增强学生对景观生态学学科性质的了解,又能够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同时也有助于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

(三)先贤生态思想

我国古代先贤以其渊博的知识,睿智的见解认识到人类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以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和谐发展的目的。道家学派更是系统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提出了“天”与“人”合二为一的观念,肯定了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却不是自然界的主宰的理念。这一理念对我国古代的生态保护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再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即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观念,这一理念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以征服自然、统治自然为目的,否则极易造成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失衡,引发生态危机。因此,在课程授课时插入古今中外先贤的生态保护思想,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反思,树立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

三、“景观生态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方法

为了达到专业知识与思政素养的全面提升,笔者认为应根据“景观生态学”课程的特点,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运用PBL 教学模式和案例剖析法,将蕴含的思政元素内容有机地贯穿于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一)丰富课程内容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要求,但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容忽视。对于教师而言,选择在“景观生态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就需要在精研课本内容的同时,搜集思政资料并反复比较论证其融入课程的可能性,从而做好备课的准备工作,以丰富课程的内容。同时,在备课过程中,还应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根据各章节内容特点及知识体系的实际情形,将与各章节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思政元素融入到教案里,在不影响专业知识讲授的前提下,巧妙穿插课程思政元素。特别是在引入案例讲解时,要注重案例的内容分析,加深学生对案例所蕴含的基础知识及基本内涵的理解。如在讲解“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一节时,可利用国内外不同时期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形的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人类与环境应该和谐共生,而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再如在讲解“生态旅游区的景观格局分析”一节时,可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格局分布为例,使学生了解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者如何以人地和谐为原则,合理布局景观的,做到学以致用。

(二)实施PBL 教学,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强调以学为中心的主动学习,通过寻求解决方案为导向来开展解决问题的活动[8],是一种较为适合“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通过PBL 模式,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在“湿地景观的功能”一节授课中,笔者便采用了PBL 的教学模式。

课程伊始,笔者提出两个问题请学生思考:“湿地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湿地”。这两个开放性问题之间具有良好的勾连,且每个问题都没有标准性答案,需要学生探究学习。在问题的基础上,笔者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探求答案,同时指定《摆脱贫困》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部分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作为必读文献,并指定其他参考书目。在展示环节,有一小组学生给全体同学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在《湿地景观功能》PPT 展示中,讲述了湿地景观的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稳定局部气候等功能后,又分析了湿地景观的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后又转到了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容上。最后,他们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问题进行升华,使得全班学生深受感染。笔者抓住教育时机,引导全班学生展开讨论,他们纷纷表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要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由学生自主探究而来的思政资源比单纯教师讲解可贵的多,也更容易为同龄人所接受。而通过PBL 教学模式的施行,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加了课堂的精彩程度,也让笔者在课堂上收获了更加丰富的思政元素案例,为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供了保证。

(三)案例剖析法

案例剖析法亦是笔者在“景观生态学”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常运用的一种方法。运用案例剖析法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笔者自己根据课程内容,找寻适合用于课程思政的案例,并通过案例的讲述,让学生既获得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能够有思想层面的触动。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讲述时,笔者通过搜集关于“长江中华鲟”保护和拯救的案例,在视频、图片等直观内容的呈现下,让学生懂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和刻不容缓,也让学生意识到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第二种方式,则是在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容部分,尝试让学生通过分组方式寻找国内外成功或典型的景观生态案例,并运用专业知识对比各案例实际效果的优劣。如在“景观生态设计”内容部分,让学生收集分享“秦皇岛汤河公园”“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设计的理念,让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在景观生态设计过程的重要性。这种案例分析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助于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提升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并打下坚实的文献资料收集功底等。但是,教师在学生分享案例之前,必须要对案例内容进行审核,确定内容是否和课程主题相关以及是否适合分享,对不当内容要提出修改意见。同时,笔者也在学生案例分享后,在学生分享基础上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景观生态学在我国宏观政策制定与管理上的应用和服务,如制定国家自然保护体系规划,国家生态保护红线框架等方面升华课程主题,凸显景观生态学与国家大政方针的紧密联系,从而深化学生认知。

四、结语

作为土地管理专业的前沿课程,教师对“景观生态学”课程的讲授不应止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承担起培养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责任。本文通过挖掘“景观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讨了该门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和模式,通过多方搜求资料丰富课程内容,引入PBL 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课程参与度以及自主学习的热情,并通过采用案例分析、学生课程展示等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了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提升“景观生态学”课程的实际育人效果。但课程思政在专业课中的融入绝不是一夕之功,仍需要专业课教师提升教育教学综合素养,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钻研教育教学方法,从而建立并丰富课程思政案例库资源。

猜你喜欢

景观生态学景观案例
景观别墅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
现代校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探讨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