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四个基点,提升初中学生的解题能力

2022-02-28江苏省南通市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中

学苑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题目解题数学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中 薛 莲

解题能力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养成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它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识记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当前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学生还没真正发挥出主体的作用,因而解题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情,调整教学模式,以让预习、合作、反思、创新成为课堂的主题。

一、当前初中学习数学解题能力的现状

当前部分初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遇到新的问题就束手无策,只能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也体现在对同样的问题不会运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解题的路径比较单一;同时还体现在不会将遇到的问题进行转化变成普遍性的问题。对于学生解题能力不强这一现象而言,是由多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缺少预习。

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直接讲授新的认知,学生不进行预习的现象。预习就是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新知的状态,让他们先去发现一些问题,进而想办法获得求解。在预习中学生容易发现不会的问题,这能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同时教师在上课时也会对他们不会的问题有所侧重,这更能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如果教师不安排学生预习,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就少了,他们只能在教师的引领下被动解决问题。

2.缺少合作。

小学数学涉及的内容很广,可以这样说,初中出现的认知在小学课本基本都被提及过。涉及广,内容多对部分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们的认知有限,解题的经验不足,遇到一些难题依靠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这就需要合作。合作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它能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进而也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但小学生的自主能力不强,合作时不容易达到预定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上为了提升教学的进度,有时教师会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合作。

3.缺少反思。

当前检测学生解题能力的方式比较单一,学生题目做出来了,就是解题能力强,做不出来就是解题能力不强。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是埋头做题,他们看重的是解题的结果。基于这样的模式,他们对解题过程是缺少反思的。同样地,教师在教学上关注得更多的也是学生的分数,却没帮助学生去反思做题中存在的问题。

4.缺少创新。

当前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比较稀缺的思维品质就是创新,创新对于提升一个学生的解题能力来说尤其重要。当前缺少创新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师没有设置创新型的问题,没有给学生足够思考的空间。比如说教师设置的问题往往有固定的标准答案,但同时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题目,以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去思考,进而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其次学生缺少创新的意识,他们不会在课堂上主动地提问,他们习惯被动地学习;他们不会多元地思考问题,当题目做完之后,他们不会去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他们不会批判性思考问题,尤其对于教师的讲解,他们会全盘地接受,不会思考可能存在的新的观点、新的解法、新的问题等。

二、提升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策略

基于学生在解题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从四个方面加以修正,进而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强化预习就是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提前点燃;创设合作就是将每个人的解题能力汇聚起来,进而提升整个班级的解题能力;引导反思就是关注题解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从做过的题目中汲取力量,进而为解题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多真实的体验。鼓励创新就是给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提供沃土。

1.预习,发现问题。

数学课上最常见的景象就是,教师在前面讲题,学生在座位上听题;换言之,教师想通过自己的讲,提升学生的能力。其实教师只需要讲解学生不会的,只需要对疑点、难点进行必要的点拨;教师要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时间。预习就是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会将不会的问题记录下来。预习的价值就在于学生发现了问题,因而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就能有的放矢,解决每个人的个性化问题。

以人教版初一年级《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为例,教师给学生设置这样的预习题:一件工程,甲单独做要10天完成,乙单独做要12天完成,丙单独做要15天完成,甲、丙先合做了3天后,甲因事离去,由乙和丙继续合做,问还需几天才能完成。学生拿到这样的题目,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道题与要学的内容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看到教师的预习单上写的这句话:要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学生想,是不是要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再设未知数,再列出方程表示具体问题的等量关系?显然地,学生在对着预习的提示一步步地发问,以找寻自己不会的问题。学生从题目中就一目了然地,发现这样的关系式:甲的工作量+乙的工作量+丙的工作量=1,于是题目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一般的工程问题都可以从这样的关系式入手。一学生先是这样想的,设还需x天才能完成,则甲工作了3天,乙工作了x天,丙工作了(x+3)天。但是接下来的思路,这个学生却走不下去了。明显地,这道预习题对这个学生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他发现了不会将现实的问题再做进一步地转化。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对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提醒。还有一个学生他能从刚才的步骤演算下去,得出每个人的工作量为,进而得出方程:=1,但他却解不出这个方程来。就以这两个学生为例,预习让他们发现了新的问题,以让他们知道自己在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课堂是学生的,教师是帮学生解决问题的;首要的教师要能激发学生找寻问题的欲望。比如刚才的预习,教师的评价就不能仅仅放在答案上,而是要放在过程上。只要学生真正地动了脑筋的,教师就要给予肯定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要放在学生对问题的发现上,学生发现的问题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学生发现问题之后,教师要让他们将问题罗列清楚,以让他们学会表达问题,主要的也是让他们写出当时的困惑在哪儿,这样他们在上课的时候,也会更精力集中。总之,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预习环节,让发现的问题促进课堂的生成。

2.合作,深化问题。

合作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要让合作真正成为学生提升素养的有效手段,换言之,要让合作发挥效用。当前的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合作的表面化,没什么问题可以讨论的,就是核对一下答案。其实合作需要的就是要能深化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就是要能让每个人的观点都获得碰撞的机会,就是要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分享自己的观点;就是能让每个学生都展示自己的特点,就是能让合作成为深化问题的推手。

以人教版初一年级《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师设置了这样的合作题目: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量减少2000度,全年用电15万度。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多少度?因为涉及到本课的新的知识点,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师想观察在合作中他们能否自行解决这样的问题,以深化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让他们在合作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中,学生先是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然后他们每个人完成一个步骤,以看看有哪些需要帮助的同伴。一学生说,则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为:(x-2000)度,另外一个学生说:上半年共用电为:(6x)度,他们轮流着说,遇到卡壳的,就再下面一个学生说。当有学生说出下半年共用电(6x-2000×6)度,他们就得出这样的方程式:6x+6(x-2000)=150000。当组长提出这个方程与上一课所解方程好像不一样,组员就发现这是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怎样使这个方程向x=a的形式转化呢,这成为小组合作的新议题。通过问题的设定,学生自然开始了合作。组员先是自己在稿纸上演算,演算之后,他们再轮流着发表观点。有学生说,是不是先根据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进而去掉等式两边的小括号,然后再移项、合并、再将系数化为1。按照说的,进行尝试,他们去括号得:6x+6x-12000=150000,合并同类项得:12x=162000,将系数化为1,得x=13500。合作中学生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将本课的重点解决了,也让解方程这一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给他们思维迂回的时间,要让他们学着深化问题,这样才能让他们自己走进深度学习的区域。

3.反思,总结问题。

对学生来说,反思是最重要的数学能力,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学生需要在反思中发现吸取自己的教训,总结自己的经验,进而不断地前行。教师要给学生反思的时间,同时要指导他们如何反思。数学素养的提升,其实就是学生在反思之后的自我促进。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揪着学生的错误不放,关键要看他们是怎么反思的,利用得好,错误就是重要的资源。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为例,教师设置这样的题目:有四个奶酪站A、B、C、D它们分布情况是:AB∥DC,AD∥BC,聪明的小老鼠哼哼和唧唧分别从B站、D站出发沿垂直于AC的路径BE、DF去寻找奶酪,假设AC上堆满了奶酪,哼哼和唧唧的速度相同,问它俩谁最先寻找到奶酪?为什么?

(图一)

(图二)

遇到这样的题目大多数学生都是直接放弃的,他们的理由就是连题目都读不懂,感觉非常的难。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要去责骂学生,要的是与他们一起反思。教师先是让学生想一想,教师出这道题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说,是让他们巩固有关全等三角形的认知。教师追问,全等三角形总要有一些图形吧,这儿的图形在哪儿呢。学生反思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将原先的题目语言进行转化,转换成数学的语言。于是他们抓住题目的“平行四边”与”垂直“这样的字样,画出图一。接着他们将题目中的语言“问它俩谁最先寻找到奶酪”对着图形转化为:BE是不是等于DF。对着题目,学生就可以发现,从AB∥DC和AD∥BC这两个条件出发,就能得出:∠CAD=∠ACB,∠ACD=∠CAB;再添加AC=AC,就能推断△ACD≌△CAB,进而有:AB=CD。当他们再证明出△ABE≌△CDF,就得出了“同时寻找到奶酪”这一结论。从这题中,学生反思出两点认识,一是要学会将图形与题目结合,二是要学会转换。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反思,进而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

4.创新,跳出问题。

教师要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即,要让他们能跳出原先的问题,让他们的思维不再囿于题目给出的框框。创新能力,对于数学学习来说就是要能想出新的问题,要能提出新的解决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创新,要能让他们解题的能力大幅度提升。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矩形的判定》为例,教师设置这样的题目:如图二,在矩形ABCD中AB=12cm,BC=6cm,点P从点A开始沿AB边向点B以2cm/s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D开始沿DA边向点A以1cm/s的速度移动。如果P、Q同时出发,用t(秒)表示移动的时间(0≤t≤6),那么:当t为何值时△QA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学生拿到题目之后,他们先是列出这样的式子:t秒后DQ=t,PA=2t,再从“BC=AD=6”这一条件出发,得出AQ=6-t。他们发现假如△QA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那么AQ=AP,那么6-t=2t,那么t=2;进而他们认为当t为2秒时△QA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学生做完题目之后,他们想出这样的问题能不能求出四边形QAPC的面积S,这其实就是学生的一次创新,就是他们再原题目的基础上的再次想一想,换言之,学生的学习已经不再满足于对原题的解读。他们从PA=2t,求得,PB=12-2t,进而他们得出S四边形QAPC=6××6(12-2t)=72-6t-36+6t=36。随着思考的深化,有学生又想出这样的问题:当t为何值时CQ与CP会相等,教师要培养的就是他们这种发散思维的能力,对着原题不断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看他们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看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多少。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多去想一想可能存在的可能。

在教学中,教师要瞄准预习、合作、反思、创新这四个基点,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能力,进而生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拨动课改的弦,让四个基点成为学生数学课堂的生长点。

猜你喜欢

题目解题数学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解题勿忘我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