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搬迁时代民族文化传播与重构研究
——以白裤瑶为例

2022-02-28陈晓宇

传媒论坛 2022年22期
关键词:易地族群变迁

陈晓宇

近年来,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将贫困群众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搬迁出来,因地制宜发展相应产业,让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共同进步。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在短时间内从一个长期生存的空间迁至另一个空间,面临着生活、交往模式的巨大改变以及传统文化的变迁与重组,这对于民族移民的文化传承、社区融入及族群认同均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以白裤瑶易地扶贫搬迁的文化传播与重构为例,阐述其在面临空间变迁时所发生的文化适应性改变,探索民族文化重构的路径选择。

一、后搬迁时代民族文化重构的空间阐析

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整体性概念,又于族群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民族文化重构是历史变迁的一种趋势,反映了文化在交流交融过程中的动态变迁。罗康隆认为,当一种文化受到另一种文化因子的持续作用后,其中的有用内容置入原有文化,就导致了原有文化的结构重组和运作功能的革新[1]。喇明英指出,在通常状态下,文化变迁是一直存在的, 但在短期内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当文化的内部或外部场域发生如自然灾害、大规模搬迁等重大变化,造成社会一定程度的断裂,或现代化浪潮导致原来相对封闭的民族文化遭遇较大的冲击时,文化重构才可能出现[2]。也就是说,当一个社会原本的稳定性因内部或外部原因被破坏,社会文化在此过程中会呈现出动态的重构,进而引发更深刻的影响。

在一个族群组成的地方社会中,其民族文化事项与活动分布的特定空间与时间交叠的场域就成了该族群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3]。这个文化空间基于特定人际关系的亲切感而存在,族群成员通过共同的实践共享某些文化经验。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族群从原有生存空间搬迁至新兴的安置社区,这种社区空间并非滕尼斯所说的“拥有亲密无间、守望相助并拥有共同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人际关系,由传统血缘、地域和文化等自然因素产生的社区”[4]。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交往模式、社会秩序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生存空间的稳定性和连贯性被打破,承载民族文化的空间被消解,促使民族文化的多个方面发生重构。

白裤瑶是瑶族的其中一个支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作“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常年生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南丹县的里湖、八圩等地。由于历史原因,白裤瑶群众大多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的深山石漠化地区,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之地,社会经济发展长期滞后。2017年底至2018年初,白裤瑶贫困群众从深山中搬迁到崭新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开启新的生活。在王尚安置点,建设有322栋安置楼房,安置了1123户搬迁户,其中有约95%为白裤瑶群众。整个王尚安置社区采取无土安置的形式,在周边进行旅游开发,通过“旅游+扶贫”的模式改善社区白裤瑶居民的生活。

二、白裤瑶移民的文化调试与融入现状

文化的产生与延续是建立在一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之中的,当自然或人文环境发生变化,就可能导致文化的变迁[5]。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亦不能否认人在文化变迁中所体现的主观能动性。在安置社区,白裤瑶移民经历了传统文化的变迁、日常交往及居住习惯等方面的适应性融入。

(一)传统文化的再生产

白裤瑶传统文化承载着族群的群体性记忆,是塑造共同体意识的族群实践,在白裤瑶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布尔迪厄曾指出,文化以不断再生产的模式来保证自身的存在和延续,通过再生产使社会文化得以维持平衡[6]。相比于传统村落的封闭与稳定,社区经历了“旅游开发+扶贫”模式的探索,游客、考察团、采风者的到来使社区成为一个更加开放、更具流动性的空间。乡政府、社区委员会及社区精英共同着力将社区打造为具有白裤瑶传统文化氛围的空间,将白裤瑶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年街节塑造为一场跨文化交流的盛会。安置社区在重建白裤瑶文化空间的过程中对其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形式改良与内涵重塑,许多传统文化事项被搬上舞台,成为外来看客凝视的内容,提升了民族文化传播力。

年街节在离端午节最近的一个圩日举行,原本是白裤瑶群众聚在一起上街游玩、结交朋友、谈情说爱、切磋歌艺的传统节日,随着旅游机构及商业公司的加入,从此多了一层现代展演的色彩。白裤瑶祭祀文化中所跳的勤泽格拉(猴棍舞)被改编成更具有艺术观赏效果和舞台效果的民族舞蹈,其原有娱神及群体内交流的功能转变为文化展示的功能。近年来,白裤瑶铜鼓成了社区表演和节庆迎宾的一种乐器,不仅被运用在各类展演的舞台,还被塑造为白裤瑶文化的一种符号表征。然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再生产并不绝对意味着对文化本真性的彻底消解,传统文化仍在白裤瑶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校园教育中持续传承。 只不过“原生态”的文化在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下被再次“发明”,生产出了一种脱离地方真实文化生活的场面,将居民的文化生活分离成前台和后台[7]。

(二)日常交往的重建

传统村落就像费孝通所说的熟人社会,人口流动小且极具地方性[8]。在生产和生活空间高度重合的传统村寨里,村民们因朝夕相处而知根知底,人们的活动范围在地域上具有限制性,不同区域间的彼此接触较少,每个人都是熟悉的周围人“看着长大”的,日常交流也多以面对面交流为主,寨中村民彼此是邻里,一部分还是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形成联系紧密的首属群体。在寨子里,亲密而频繁的日常交往使消息传播得很快,彼此仿佛没有秘密。

安置社区所带来的除了结构性层面的变化,白裤瑶生活的空间呈现出更多的不确定性与流动性。离开了以村寨为单位的熟人社会氛围,白裤瑶居民的交流方式和社区群体关系也随之改变,面对面交流的亲切体验变为点头之交或线上微信群的偶尔交流。社区的民族构成呈现多元化,包含瑶族、壮族、汉族、苗族、布依族、水族、毛南族等七个民族。虽然白裤瑶居民占主体部分,拥有共同的民族文化传统,但大家都是从不同的村落和寨子搬迁而来,平时大门紧闭,彼此仅维持着见面点头的一般交往关系,交流的频率和深度相比在传统村寨显得尤为不足,面上的短暂交往造就了半生熟的社区邻里关系,使社区的交流实践呈现为一种“弱熟人社会”的特点[9]。

归属感是一个人精神和灵魂栖息于某地的亲切体验,人际关系网络的建立是获得对某个地方归属感的重要途径。除了邻里之间持续的朝夕相处,社区委员会也积极主办各类活动,并组建社区微信群、网格管理群,鼓励大家通过参与活动建立起社区公共性,促进白裤瑶居民日常交往及社会网络关系的重新建立。

(三)生活方式的变迁

文化是民族日常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反映了其在生存空间中所建立与维持的一套行为方式,它形成于族群与生存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在搬迁前的传统村落,以前生活水平比较落后,许多家庭住在自己搭建的茅草房里,难避风雨。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一些白裤瑶家庭通过政府补助新建了一批泥墙瓦房,条件好一点的还建起钢混楼房。大家普遍以务农为主,吃着自己种的菜,养有一些鸡鸭,洗衣做饭都是使用寨子蓄水池里的水,又因为交通不便,只有需要购买生活必需品时才会下山赶圩。

在安置社区里,住房全部统一设计和建造,以联排天地楼为主,根据住户人数分配不同面积的房屋供搬迁居民居住。社区还配套建设了党群服务中心、五人制足球场、篮球场、陀螺广场等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日常交往的场地。白裤瑶居民被分到哪一个区域、哪一栋楼房,周围有什么邻居完全是随机决定的。作为旅游开发景区的一个部分,整个社区有二十种不同的楼房排列组合,从远处看,形成了高低错落、重重叠叠的景观效果。

无土安置的形式让白裤瑶群众告别了房前有菜,屋后有鸡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延绵的水泥路和绿化植被,粮仓也没有了当年的功能,转而变成分布在社区各处的景观建筑。在笔者调研过程中,不少白裤瑶居民表示:“以前都是打水喝,菜在门前摘棵来炒就解决了。现在生活全变了,菜和肉都要去街上买,水电也是统一供应、线上缴费了。”生计模式的转变使白裤瑶居民告别农业生产方式,转而从事民族工艺品生产或旅游服务行业,有的居民则选择外出务工。根据生活方式及生计转型的需要,社区委员会组织各项活动、开设烹饪及电焊等培训班,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新技能的途径,提升白裤瑶在面对生产和生活方式变迁时的适应能力。

三、民族文化重构的策略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易地扶贫搬迁的民族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民族易地搬迁安置过程中,面临居住空间被打破、原有人际关系网络被破坏、文化传统经历重构等情况,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主流文化、传统村庄文化与现代社区文化在此相遇与碰撞。只有重塑民族文化认同、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民族文化自信,才能在民族文化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保持传统文化的强健生命力。

(一)正确认识民族文化重构现象

民族文化的变迁与重构发生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当生存空间变更时,族群生活与生产方式在短时间内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其对应的文化表现形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绝对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是不存在的,必然会有一些事项被激活、被消解、被变更或被遮蔽[10]。也就是说,在文化重构过程中,民族文化因子会结合现实需要被一定程度的改良和重塑,然后纳入新的文化秩序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看待民族文化在不同条件下的变迁与重构,认识到民族文化系统与文化空间的互构共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不同文化的互动中。

(二)树立民族自信,培养民族认同

相较于传统村落的相对稳定和封闭,民族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是一个更多元更开放的空间,这就意味着居住于此的居民会更多地卷入到多元文化和多元主体的相互交流中。当固有的模式被族群流动及多元文化碰撞所消解时,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社会记忆存在消失的风险,民族自信与民族认同就可能遭到动摇。此时应注重培养搬迁群众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加强民族认同教育。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创新民族文化活态传承模式,如建设民族工艺车间,将民族文化与产业开发有机结合,培养民族文化精英,挖掘传统习俗、技艺以及其他文化潜在价值,通过自己的双手在社区将民族文化传播和延续下去。

(三)完善社区融入机制,树立多元治理理念

易地扶贫搬迁民族的文化重构是一个必经过程,需要在少数民族移民与当地政府、社区、企业等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在移民进行文化调适的过程中充分倾听多方意见,做好民族文化空间重建、后续产业培育与扶持、移民再就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如在白裤瑶安置社区,依照政策指导以“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开展了与民族旅游相关的产业开发与技能培训,让白裤瑶居民能够切实参与到社区及周边配套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完善中,既加快居民的适应融入过程,又使居民得到收入的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少数民族从迁出来到稳得住和能富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从根本上促进搬迁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建构社区共同体。

四、结语

白裤瑶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经历了生活、生产、仪式等多方面的文化调适与重构。这类民族搬迁社区的居民在经历空间变迁后,民族文化的本真性一定程度上被消解,但同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传承又为该民族文化的存续提供新的契机。在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移民群体的文化重构与社区融入对于民族内生性发展、各民族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各方统筹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慎重选择文化重构的策略和路径,增强社区治理能力,才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促进民族共同进步、共同繁荣。

猜你喜欢

易地族群变迁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新兴族群的自白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清潩河的变迁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