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人秀节目中的女性形象建构及传播效果研究
——以《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为例

2022-02-28毕明茹

传媒论坛 2022年22期
关键词:符号姐姐受众

毕明茹

近年来,在各类影视作品中,关于独立女性的形象建构及以女性为叙事主体的影视作品日渐增加。女性自信的形象在影视剧中逐渐构建起来,也增加了其话语权掌控的地位。综艺方面,近年也有以女性嘉宾为主体的旅游类节目,向受众传播开阔视野、增长阅历等更健康的生活状态和心态,对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有积极的价值体现。

在2020年,《乘风破浪的姐姐》作为第一档30岁以上女性艺人为主体的唱跳选秀类节目,打破女性真人秀类型,几乎褪去男性色彩,成为一档现象级节目。节目向受众呈现出其关注“30+”女性励志成长,以及30位女艺人决心再出发的意志。节目不仅关注女团成长,更是关注受众对女性意识的成长。本文针对节目中传递出对女性的正向和负向内容进行讨论。使用符号互动论作为理论基础,结合相关概念,对节目内容进行文本符号分析,探索节目中所体现的女性价值符号,了解受众对符号的感知情况,以获悉节目的正负面元素价值。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G.H.Mead提出。其基本观点认为,人类进行社会互动时,对于事物的反应是根据自身对它的理解所进行。“符号”代表互动中的言语、行为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象征意义。研究“符号”的象征,对于交往和理解生活有重要价值。

符号互动论在线上形式及对线下场景的研究中均被运用较多。学者曾炜婷[1]对Emoji互动意义、互动机制等进行多维分析。学者戴福等人[2]使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的形象建构探究。学者许悦[3]和邹雪[4]分别针对微信朋友圈及微信运动功能进行分析。线下领域中,学者李路彬等人[5]探究了情境知识与社会互动间的形成机制及知识行动建构。学者李文跃[6]对于课堂中情感机制的形成进行探究,了解有效的符号互动对教学目标的影响。根据对文献回顾发现,符号互动论对于电视节目方面的符号探究较少,因此本文会基于符号特征来探究其符号所表达出的含义及接收情况。

(二)《乘风破浪的姐姐》相关文献

《乘风破浪的姐姐》(以下简称《浪姐》)是一档女团选秀类节目,节目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为首个提供给30岁以上女艺人追梦的节目,主张逆龄奋斗。传达给受众,无论在人生的何种阶段,都可以再出发,再拼搏,实现自己的价值。

学者张丽阳[7]基于议程设置理论对该节目的议题设置进行分析。学者任颖姗、董思伶[8]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节目中的女性意识影响因素。学者孙易[9]从节目意义等角度探讨节目成功的原因。

综上所述,综艺节目从符号互动论角度进行的研究较为欠缺,且较多是对比性研究,没有对内容符号的深层形成原因及传播效果探究。因此,本文将以女性综艺节目的发展为背景,以符号互动论作为理论基础,对具有代表性的女性综艺进行“符号”分析,讨论其所代表的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方法与分析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中的“符号学”分析法,对符号中的“能指”和“所指”进行探究,以了解节目所传达的深层含义。通过具体分析《浪姐》中的“符号”意义,对细节内容进行探讨,发现各类型的符号元素是如何构建女性形象,并且对其所代表的社会价值进行阐释。

(一)人物符号

人物是最立体的形象呈现,代表着丰富的象征意义。30位姐姐在节目中都有各自独一无二的人设定位,如节目开播前后让观众觉得反差很大的张雨绮、团队“大姐大”宁静、“知心大姐姐”伊能静,都是姐姐们独特的性格特点。每位成员的采访短片都有一段总结,相当于个人名片,展现出30位姐姐的自身特点和其个人的不可代替性。每个人物不同又立体的性格,以及代表自己重新出发的话语,让女性受众共情到自身情况。30位姐姐的性格特点,让节目的整个人物符号系统更加立体,也更有内涵。

(二)女性节目中的“他者”

在《浪姐》节目中,女性成为主体,而包括黄晓明、舞蹈老师Kenn、音乐老师赵兆在内的男性成为了“他者”。

节目中,黄晓明被称为“姐姐守护者”,更是被受众调侃为“小明历险记”。这些符号对于打破女性刻板印象来说并没有好处,反而让受众觉得姐姐们是很“挑剔”的人设,造成负面印象的形成。另一方面,舞蹈老师在节目中因编排舞蹈与成员出现一些误会,直接在宁静等人面前痛哭,也打破了“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固有印象。姐姐们则抱住他安慰他,反倒成为保护者的角色。包括在舞台演唱方面,姐姐们会提出自己的意见。节目中,女性作为参加者,并不是一味地去听从规定的所有安排,也会客观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老师们都很尊重姐姐们的建议,无私地站在姐姐们的角度,去发现她们的自信美。

(三)身份认同

此节目的核心标签在于年龄概念,所有前提都少不了“30+”女性的概念。节目开头的采访中,30位姐姐均介绍了自己的年龄及出道时间。在这里,年龄不是让女性感到焦虑的痛点,而是经过时间的沉淀,给自己带来的底气和魅力。姐姐们的自白也表达出30岁以上女性的心声,让相应观众感到强烈的情感共鸣, 引领观众对自己的身份认同。节目也逐渐形成“姐学”,变成一种身份认同,从文案“三十而励”中展现出女性打破年龄的偏见,让受众看到她们依然自信的面貌,传递给观众励志拼搏、勇于尝试的决心。

不过节目中仍存在一些传统的性别思想。比如第一次见面之后,大家首先会从外貌上夸对方。但每一位姐姐,在自己的行业中都有一定地位和实力。然而,相见的寒暄却仍束缚于女性话题,较少从业务能力上进行交流,没有在对话中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四)视觉符号

《浪姐》作为选秀女团类节目,舞台上的服装同样是传达信息的重点。但在初评舞台的服装,仍摆脱不了“被凝视”。比如50岁艺人钟丽缇的造型陷入矛盾,劣势方面是其造型会吸引外界视线,“被凝视”所传达出的信息较为负面。但从服装视觉呈现可以看出,她是个非常自律的人,对身材管理要求非常高,能够传递出督促女性保持自身健康的价值意义。

到团体舞台后,视觉呈现情况明显好转。表演舞台上姐姐们所呈现出自信、多变的形象,对受众群体产生极大的“诱惑”。比如舞台上每一组都造型多样,并且运用了多种颜色,考虑到了女性的审美特点。即使歌曲风格完全不同但色彩很多,也体现每位女性都千人千色。这让女性呈现出的形象更加丰富,给受众多样的视觉冲击。

三、分析与讨论

(一)正面的女性元素,体现女性力量

整个节目释放出许多正面积极的元素,主要体现了三方面健康的女性认知意识:

首先,传达出不受束缚的女性形象和女性话语权的构建。虽然是选秀类综艺,但不像青年偶像类选秀严格按照规则进行。整个过程中,姐姐们自我展示,勇于跟指导老师沟通,让姐姐的形象更加完整,呈现给观众新时代女性勇敢自立的形象。完成形象构建后,则是通过舞台表演和宿舍生活来强化形象。过程中一直强调女性独立的主题,不是沉迷于社会框架中的角色,而是女性以自身为主导对象,自我突破,一步步展现更立体的形象。并且对于处事认真的态度,让所有受众都更加欣赏且尊重女性群体。

其次,传达缓解年龄焦虑,给当代女性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30位姐姐都对自己的年龄很肯定,自信地说出自己的年龄。让观众明白,年龄会让人产生职场焦虑,但同时也代表自身独有的阅历。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姐姐,都表现出充满活力、勇于再挑战的信心。这对于当代女性来说代表了打破社会加于身上所形成的不自信。

最后,是身份认同感。认同不只体现在对年龄的认同上,更体现在女性形象上。这个节目让30位性格迥异的姐姐聚集到一起,产生丰富的化学效应。姐姐自身自信的形象,展现出中年女性的魅力。并且真人秀场景,让受众感到许多类似情况,有情感代入和认同感。姐姐们的人生态度,让受众想向姐姐学习,做自信拼搏、勇于实现自身价值的人。女性之间的互动也让受众感受到女性力量的强大,呈现许多正能量。

(二)反面的元素,仍旧被框住的思想

《浪姐》作为直面女性议题的综艺,有许多优点,但是由于传统思维、商业运营等方面,节目仍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是“好议题”,但节目设置同质化。节目为了吸引受众,舞台展现仍要像青年选秀一样整齐划一。对于唱跳劣势的姐姐们来说,不仅缺少了自己的个性,并且将自己的魅力丢失了。此外,节目剪辑过于“表现”女性的强势,姐姐们的服装、舞蹈动作也是“被凝视”的课题……种种的这些,说明节目尝试去打破刻板印象和“消费文化”形成矛盾冲突,最终可能不仅没打破固有概念,还加深了对女性社会形象的偏见认定。

并且,随着节目的持续进行,内容越来越模式化,人物没有展现出更多自身价值,不如前期的成长信息多。后期随“成团”的内容推进,更加追求能“燃”的现场,不再过多关注于每个人独特的闪光点,造成姐姐们的个性被忽视。

最后是女性对自身存在的刻板印象。比如50岁的钟丽缇是一位自信自律的女性。但她在采访中说,自己的状态和心理永远只有22岁。这可能是她向上生活的信条,但不应该是传递给所有女性的价值观。还有姐姐们首次见到对方都是夸外貌,而不是说对方的作品。这会让受众认为女性就是关注外表,不关注自身的能力塑造,会加深中年焦虑女性的紧张。对于男性受众来说,这类价值观输出也会让男性感知到错误的女性认知。

关于女性意识、女性话语权的社会议题一直被广泛讨论。虽然近年女性形象有提升,但是女性自身都存在刻板印象的话,非常不利于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和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升。因此需要改正这些方面的观点,理性地认识到性别平等,促进良性发展。

四、结语

本文选取真人秀综艺节目,认为真人秀中呈现的形象更为立体,让受众感受到的情绪也更为真实,能够得到更多的共鸣。通过符号学分析,全面系统地整理出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中有关性别的元素。根据分析发现,节目设置是紧贴社会热点,试图讨论关于女性的社会话题,以及打破刻板印象,让女性受众减轻焦虑。

但由于在消费社会下,某些偏见不自觉地加入到了节目内容中,让相关受众感到不适。这不仅没有减轻刻板和焦虑,反而对受众起到反效果,让受众觉得这是难以改变的,从而消退了“女性再出发”的决心。这是新媒体时代下的节目需要进行再思考的内容。如何平衡消费文化,又能够正向的对女性提供“帮助”,是未来“她文化”综艺的重要之处。

猜你喜欢

符号姐姐受众
学符号,比多少
Cлово месяца
“+”“-”符号的由来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变符号
认识“黑”字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