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背景下的“专创融合”课程建设
——以《材料加工工艺》课程为例

2022-02-28何永全程俊伟张新房刘军威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24期
关键词:专创双创工艺

何永全,程俊伟,张新房,刘军威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材料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确立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国家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地位,提出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2]。数年间,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全面展开,已经形成基本的“双创”教育体系,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较为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3,4]。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单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专创融合”改革的关键,“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是关系到“双创”教育开展的全面性和实效性的重要环节,“专创融合”课程改革亟待强化,只有实现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才能夯实“双创”教育的坚实基础,实现“双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7]。本文以《材料加工工艺》的“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为例,探讨专业教学与“双创”教育的有机结合。

1 《材料加工工艺》课程的特点

《材料加工工艺》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的讲授内容主要包括材料加工领域的金属液态成形、金属塑性成形、连接成形和高分子材料成形等多种工艺,课程的涵盖内容多,涉及领域广,教学内容偏重实际生产中应用的工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材料加工领域各类工艺的原理和技术,具备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奠定学生从事材料加工工艺设计相关工作的基础。本课程具备很好的“专创融合”教学背景。

2 《材料加工工艺》课程“专创融合”建设措施

在本课程的课程目标中明确创新能力培养,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比重,兼顾对学生材料加工工艺知识的传授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优化课程内容和改进教学实施过程,在专业教学中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学,构建符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评价机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以科技竞赛等项目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8-10]。

2.1 优化课程内容

为了避免在原有课程内容上简单叠加创新创业内容的形式[3],充分将创新能力和创业思维的培养融合到专业知识的构建和应用中。课程组根据“专创融合”教学需要,重新优化设计授课内容,系统地设计编写与本专业前沿知识契合、具有“专创融合”特色的专业课程内容。建设“专创融合”教学案例库,构建以案例视频为代表的教学情境资源、以微课视频为代表的课程知识资源。围绕创新创业精神,重新修订体现创新创业教育元素的教学档案。

本课程传统的授课内容包括液态成形、塑性成形和连接成形等金属加工工艺,但是时代在发展,教学内容不能突出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特点,因此教学内容需要结合科技发展,将目前已有的新材料加工技术从理论到实际中的应用较全面、系统地进行阐述,使学生能够高效、深入地学习新材料、新工艺技术。教学内容上增加新材料加工技术,将学科前沿成果、行业最新技术、企业生产实践真实问题等内容有机融入课程知识体系,实现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与专业教学内容的整合。

2.2 改进课程教学方式

加强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学的融合,从理论教学模式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转变。课堂教学中强调体验式学习,结合工程实际,配合实际生产实例、产品和视频,以实际工程问题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教学效果[11-13]。具体可采用案例教学和融合教学等。

2.2.1 案例教学

把课程思政教学纳入课程教学大纲,充分开发利用“专创融合”类的课程思政案例,开展文化自信、大国工匠、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教学,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科学思考的精神。例如,课程思政案例1:“上下五千年与材料加工技术”,将我国历史上特色鲜明的文物与材料加工技术结合起来,以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和材料加技术之间的联系为纽带,加强学生对材料加工技术重要性的认知;课程思政案例2:“国宝有话说——曾侯乙尊盘说失腊法铸造”,以曾侯乙尊盘的铸造工艺为例,讲解熔模铸造工艺,突出2 400 余年前中国铸造工艺的高度发达,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完成对本专业知识点的学习。

以“专创融合”案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前沿的研究热点,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实例,让学生理解材料加工工艺创新的重要性。比如:国产C919 客机采用的大型钛合金模锻件制备技术、定向凝固技术与单晶叶片、某铸造厂产品铸造缺陷分析等。“专创融合”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形式以提问、讨论、分析为主。针对学生的问题或疑问较多的环节,重点展开讨论,专业教师根据团队的实际情况,补充或加强相关知识的讲解,做到案例教学法真正服务于“专创融合”的课程要求。

2.2.2 融合多种教学方式

针对专业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短时长和单一主题的微视频、微课件,借助平台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改变以往依靠课堂的长课时、大课件的授课内容。建设在线开放课程,丰富在线学习资源,利用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课上与课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泛雅平台等网络开放平台,对专业知识、创新创业知识的案例、视频、文本、扩展阅读、讨论等内容进行学习。组织学生采用学术报告、海报展示等多样化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交流,小组之间开展相互点评。在多教学场景融合的背景下,达到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综合训练的目的。

2.2.3 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材料加工工艺》课程基于学科特点,强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和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和科研项目,在学院和本专业课程“双创”活动的实施中,基本实现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的全覆盖。近年来,我专业学生连续参加全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全国大学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赛事,并取得成绩。学生在参赛过程中独立完成参赛项目方案设计和模拟,解决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工程问题,很好地将专业学习和工程实践结合起来,有效地锻炼了创新实践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3 进行合理的课程评价

科学的评价机制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保障“专创融合”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在本课程原有考核方式的基础上,构建可检验、可衡量的动态评价机制[14]。

2.3.1 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

将“双创”能力考核纳入学生考核体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加大对调查报告、案例讨论、答辩等实践教学考核权重,综合测评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目前本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比例占比40%,考核内容包括案例讨论、调查报告以及随堂提问、期中测评等。充分利用线上开放平台,将线上学习、虚拟仿真实验、数字化作品制作等纳入过程性考核内容。

2.3.2 “双创”实践考核

将“双创”实践评价作为过程性考核的一个重要方向。考虑到竞赛类“双创”实践活动未必能达到对学生的全覆盖,在本课程的过程性考核中增加“双创”竞赛加分项,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等创新创业项目,实现对学生“双创”能力的合理评价。同时采取学生评教、企业导师评学等方式评价本课程的“双创”教学效果。

2.4 师资建设

“专创融合”课程的教学团队由本专业高学术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引领,由专业骨干教师组成,每年参加进修培养,参与企业一线的横向课题,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主动与相关企业单位对接并建立产学合作关系,把产业应用转为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实现从“双创教师”向“教师双创”的转型。同时引入企业师傅和企业“双创”导师协同配合制度,聘请本专业创业成功校友和企业专家,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和工具开展竞赛指导、实践教学等创新创业教学活动。打造优秀“双创”教师团队,带动和辐射本专业课程体系中“专创融合”课程的建设。

3 结语

结合《材料加工工艺》课程的特点,优化设计课程目标,突出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革新“专创融合”授课内容和授课程实施方式,采用案例教学和融合教学模式;引入企业“双创”导师制,打造“双创”教师队伍,构建新的课程评价机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以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竞赛为载体,开展《材料加工工艺》“专创融合”课程的建设。经过数年实践,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双创”导师团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创新能力学习和创业思维引导,提高本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专创双创工艺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