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界限的消弭——论信息化在《电子技能与实训》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2022-02-28程娟

科学咨询 2022年2期
关键词:实训技能信息化

程娟

(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湖北武汉 430000)

“新技术改变我们兴趣的结构:我们思考的对象要变化。新技术改变我们的符号:我们赖以思考的符号要变化。新技术改变社群的性质:我们思想发展的舞台要变化”。[1]爱迪生曾预言新技术将带来教育的转变。现在,中职生是90后,00后数字化的一代人,我们身处在一个由信息所构造的知识社会里,学校一味用强制性手段杜绝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信息技术潜移默化地、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着教育的原貌。如何能充分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又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管控策略,将信息化教学深度融合到《电子技能与实训》课程教学中,将其推广,具有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从1986年开始出现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学术研究,2000年之前,国内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处于起步探索的阶段,相关学术成果较少,研究主题主要是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体系架构等进行研究,研究者们多是以宏观视角进行探索与讨论;2001-201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使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迅速升温,但更多是以中观的视角进行研究和分析;2011年至今,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性文件,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推动教育信息化研究进入繁荣发展阶段,研究成果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此阶段研究者们在研究视角方面是宏观、中观、微观三种视角综合应用,全方位探索教育信息化的优化发展之道,既包括对国家宏观政策、方针、路线、策略等的研究,也有对各教育分领域信息化的研究,以及对信息技术、云计算、“三通两平台”、信息素养、教育技术、“互联网+”、MOOC、微课程、翻转课堂、人工智能+等实践应用层面的研究,相关研究内容、层次、方法、工具等趋于多元化。

在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在科技领域保持多项领先,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更是全国普及。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将能连接到人、数据、内容、资源、专业知识和学习体验,这将促使教师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学。从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方式创新上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既重视硬件的资金投入,又着力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质量。硬件建设实施阶段,强调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软实力提升阶段,强调课堂教学质量的改善。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与表现形式达到改善教学质量的目的。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对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和现代化持以支持和肯定的态度,认为信息化对职教教学现代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为教育的革新提供了强大支撑。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此需要辩证看待问题,在信息化推进职业教育教学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慎行,避免为信息化而信息化,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对于职业教育教学现代化的发展问题,需要结合具体的国情、经济社会环境、区域发展状况等进行综合探究,以真正实现以人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现代化。

二、核心概念界定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2]在《电子技能与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化”即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策略和《电子技能与实训》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师生共同完成《电子技能与实训》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仿真软件、MOOC(慕课)、微课等信息技术使教学资源更生动丰富,移动式学习、碎片化学习对学习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更合理,教学形式生动多样,提升了教学有效性,优化了教学效果。

三、研究目标

在当前丰富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索信息化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以具体课程——《电子技能与实训》课程为例,设计方案并实施再推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非正式学习能力,提升教师信息化运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推动信息技术专业其他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

四、教学实施模式

《电子技能与实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面向电子信息类专业中职一年级学生开设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信息化与《电子技能与实训》课程的融合需注意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否充分利用、关注学生能力素养是否有效提高、强调课堂教学过程是否愉悦实施,制定出“四层六步”循环式信息化教学模式(如图1)。

图1 “四层六步”循环式信息化教学模式

《电子技能培训》是一门专业性强、动手能力强的教学培训课程,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评价,对教师提出了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电子能力培养领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没有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认知,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背景下,不少教师呼吁改革创新传统教学方式,利用信息化教育提高电子学历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概述了信息化在电子技术教育中的应用,以提供有用的参考和意见。

使用《电子技能与培训》书进行电子技能培训教学,在培训过程中发现学生学理论多,实践少,缺乏实践技能。电气工程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顺利通过电气工程考试,获得基本的教育技能,培养以电子为核心的技术人才,培养他们参加专业比赛的能力。因此,教材必须根据学生的内容和当前的需要,真实反映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特点,满足当前电子信息产业的实际需要。

五、教学实施过程——以《声控闪光灯电路制作》为例

(一)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模式,即通过课前线上传递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学习后,将“完成作业”转移到课堂上。课前,教师将声控闪光灯电路任务书、“微课”视频、原理动画、操作视频等上传至QQ群,学生由组长带领进行课前预习,完成任务书及习题反馈给教师。

(二)导入新课

播放实训项目成品功能展示视频或成品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相关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通过有关声控闪光灯电路有趣的图片或视频吸引学生的眼球,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要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再把所学应用于实际。播放声控闪光灯电路功能展示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跃跃欲试想进行操作。

(三)明确任务,制订方案

学生通过任务书的引领,任务书对学习过程有引领、记录、评价的作用,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出任务实施的步骤。

(四)任务实施

把实施任务分为实操(基础内容)、绘图(进阶内容)、原理(加深内容)和拓展(提升内容)四个层次来展开教学,每个层次之间相辅相成,逐步深入。在实施过程中,学生按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分组。学生按选、装、探、调、思、晒六个步骤进行,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使用信息化工具,提升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一选:学生快速检测元件。在检测元件时,由于电子元件体积小,教师的检测示范过程无法全面展示,学生利用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平台,按照检测步骤引导,自主探究,检测元件。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从而解决了示范面狭窄的教学难点。

二装:学生仿真模拟后完成装配实训。首先学生利用虚拟仿真软件进行仿真插装,按照插装顺序,学生把元件插装到对应位置。如果插装错误,系统将自动提示。软件后台实时记录学生的操作过程,如果操作错误次数超过5次,需重新开始插装,仿真插装合格的学生方可进行装配实训。采用真实物体模型的仿真软件,营造出身临其境般的教学与实训体验,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点,将抽象的理论教学形象化,有效强化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的融合,能够显著提升教学与实训效率和效果。

三探:学习电路原理。学生先用手机电路仿真绘图APP(iCircuit/EveryCircuit)搭建电路,熟悉电路结构和原理。学生通过仿真软件对电压电流的测试加深对电路结构的理解。

手机电路仿真绘图APP 构成了全新的教学工具,以新的模拟提供教学和学习服务。再观看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动画,自己思考得出各部分功能,完成学案。“微课”生动形象、短小精悍,能够在3~5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同时具有易于传播的特点。“微课”虽“微”,也必须具备完整的教学结构,并且需要根据不同的知识点类型,选择最匹配的“微课”类型进行开发,才能保证在短短数分钟内讲好一个知识点。

四调:电路检测与排故。将声控闪光灯电路制作的典型故障及排故过程拍摄成视频文件,让学生观看,学生根据学习到的电路原理,区分故障类型,填写故障表。学生排故时,我要求学生排故过程记录故障现象、排故方法及步骤并最终形成报告配有录像上传教师。排故环节不仅是对原理知识的巩固,学生探究、协作精神也获得大幅度的提升。

五思:学生完成巩固习题。学生利用习题软件快速完成今天所学知识的练习,成绩立即上传至教师。教师及时看到学生掌握的情况,并对都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习题软件,具有即时性、反馈性强等特点。

六晒:学生分享晒出成品。充分利用手机的拍摄功能,灵活运用到课堂中,学生乐于把自己的成果拍得非常精美上传至QQ群,有的学生在图片上加上名字,配上背景等。

(五)考核评价,实时随机测试

创新“手机APP、在线平台”多元化考核。蓝墨云班课/学习通等手机APP测试实现“课堂随机测试”。蓝墨云班课等手机APP设置了资源库、在线签到、抢答、头脑风暴、答疑讨论、线上测试等各个互动模块,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抽取题目给学生进行随机测试。同时将测试、头脑风暴、作业、小组任务、答疑、讨论、签到等考核方式的考核结果以经验值的形式反馈给学生、教师。立体化教学资源在线平台测试实现“课后随学随考”。“随学”是指学生在课后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课程、方式、内容等;“随考”是指学生有不同考核方式可以选择,比如观看视频、完成在线平台作业、在线答疑等都赋予一定的分值,实现“随学随考”。

(六)成果展示,交流学习

课程结束前教师及时查看学生群组中展示情况并当场公布本次课项目的完成结果,同时对学生本次课的学习进行综合评价,并布置课后平台上的交流作业。通过多角度的评价,让更多的学生获得鼓励与肯定。

六、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四层六步”循环式信息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中的示范与练习同步,使教和学变得更轻松。经过信息化与《电子技能与实训》课程融合的初探,在课程教学和课程理念的重构方面进一步拓展了思路;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同时,利用学习平台或QQ群,将传统课堂上讲授的普通知识点,以课余在线方式完成学习、交流、考核,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而课堂教学则从传统的知识点陈述,转向难点释疑、启发交流、实作实训、巩固拓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翻转课堂的“落地”;[3]并通过采用理论教学与实物实训之间过渡桥梁的虚拟仿真软件,手机电路仿真绘图APP,练习软件等,形成即教、即学、即练、即考、即巩固的高效、科学的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实训技能信息化
赛教融合下高职大数据专业实训平台自主建设探索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试论一体化的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研制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