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路径及策略

2022-02-28王清霞

科学咨询 2022年2期
关键词:当事筛查危机

王清霞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047)

一、心理危机的相关理论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

危机(crisis)一词在各领域被广泛使用,在心理学领域危机通常指个体或群体无法用惯常支持系统和行为方式应对的事件或遭遇。心理危机强调危机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冲击。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Caplan)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的概念,并于1964年发表了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他提出,个人和环境通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个人面临困难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们通常会产生情绪问题,如紧张、焦虑、抑郁、悲观和失望,甚至心理失衡[1]。个人能否与环境保持平衡取决于个人对困难或压力事件的理解、应对技能和是否能获得环境的支持。因此,同一事件不一定对每个人都构成危机。危机通常有三个发展方向:第一,个体积极应对并有效化解危机,实现成长和自我完善。第二,个体通过压抑情绪来克服危机,但会对他们的精神造成创伤,限制其未来的社会发展。第三,个体在危机面前无能为力,最终被危机打败。

(二)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

卡普兰(Caplan)认为心理危机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处于危机中的个人通常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2]:

(1)感受生活的变化,内心出现不平衡,警觉性开始提高,随之感到紧张并尝试以常用的方式作出反应。

(2)经尝试若发现惯常方式不能解决问题,个体的焦虑程度会开始增加并试图尝试通过其他途径解决问题。

(3)在尝试之后,如果发现常用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个体的焦虑会开始增加,并尝试通过其他方法来解决问题。

(4)在前三个阶段之后,如果未能有效解决问题,则可能使当事人产生习惯性无助,即对自己失去希望和信心,甚至怀疑生命的意义,最终走向精神崩溃。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类型和表现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类型

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由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家庭问题、就业问题及日常生活事件等问题引起。根据危机的来源,可将大学生心理危机分为三种类型:发展危机、情境危机和生存危机[3]。

(1)发展危机(Developmental crisis)是指大学生在进入新的成长和发展阶段时,由于快速变化而产生的异常反应。如入学和毕业引起的情绪焦虑和身体不适。发展危机是成长所必须面临的,也是可以预测的,它存在于个体生命发展的各个阶段。如果大学生能够积极面对变化并做出调整,他们将有效地解决危机。然而,如果个体缺乏应对危机的经验和对挫折的容忍力,缺乏自信,那么发展危机将对他产生严重影响。

(2)情境危机(Situational crisis)是指个体无法预测和控制的罕见或异常外部事件引起的心理危机。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战争、恐怖事件等,像大规模疫情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就是情境危机。这类危机是突然的、强烈的、灾难性的,可能对个人或群体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需要进行及时和有效的干预。

(3)生存危机(Existential crisis)是指大学生在面对一些重要的生活问题时产生的内心冲突和焦虑。如生活目标、自由、独立和责任等问题引发的心理危机。生存危机可能是基于现实、遗憾或持续的空虚和无意义的生活。生存危机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

大学生心理危机一般表现在行为、情绪、认知及生理四个方面[4]。

除了这些哺乳动物之外,还有一种神奇动物多次在纽特身陷囹圄时帮上大忙。那就是外型看起来像植物的“护树罗锅”。在魔法世界,护树罗锅是一种守护树木的动物,长着两只褐色的小眼睛,性情平和、极其害羞,但是如果它所栖身的那棵树受到威胁,它就会一跃而下,奋起反抗。

(1)行为表现。可以通过观察“当事学生”的举止和反应,来分析当事学生是否存在潜在危机相关的行为。如,当事学生能否正常与人沟通,行为是否与其身份相符,能否保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是否表现出他人难以理解的言行举止,是否有自残或威胁周围人群。

(2)情绪状态是指通过对“当事学生”的情绪观察来分析其心理和生理状态。可以通过以下情绪状态来观察大学生是否存在潜在心理危机,如当事学生的总体情绪,个体的情绪是否稳定、是否存在消极情绪、是否受本人控制、是否同环境相符等。

(3)认知状态是指通过分析“当事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分析能力及对待问题的看法,来评估其是否存在潜在危机。如,当事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分析能力是否处于正常水平,其认知范围是否过于狭窄等。

(4)生理状态是指当事学生出现在一些与心理危机相关的、可被观察到的生理方面的表现。如当事学生的睡眠状况、饮食状况是否正常,是否存在酗酒、吸烟等借助其他物质来消磨意志的表现,是否有身体不适或生活节奏明显改变的现象等。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路径及策略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路径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筛查;二是评估;三是干预。首先应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危机筛查以确定高危心理学生名单,然后对高危心理学生进行心理危机等级评估、制定干预方案,最后实施多方联动的心理危机干预,具体操作路径可参考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路径图(图1)。

图1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路径图

1.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筛查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在危机爆发之前进行全面的筛查和适时的介入,以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导致危机愈演愈烈。高校应组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小组,开展动静结合的心理危机筛查,将动态和静态的心理数据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估筛查。动态的心理危机筛查是指由寝室室长、心理委员、科任教师、辅导员、学校医务人员等渠道根据平时观察情况进行动态的心理数据上报;静态的心理危机筛查是指在不同时间节点针对性地开展心理问题筛查。如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学期心理健康调查,心理健康调查月报等。

2.评估危机等级,制定干预方案

在心理危机筛查工作获得数据后,可以借助测评工具(抑郁症筛查量表、心理健康评估表等)和访谈开展危机等级评估工作,在通过量表获取心理数据的基础之上,对以下三类学生进行访谈和进一步观察:①心理问卷筛查得分较高的学生;②心理问卷得分较高且与辅导员观察结果相符的学生;③心理问卷得分低但寝室室长、心理委员、科任教师、辅导员、学校医务人员等反映可能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根据访谈结果和动静态心理数据确定危机类型和等级并进行备案处理,针对性地制定危机干预方案,对需要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的学生应及时与其家长沟通,帮助学生顺利转介[5]。

3.多方联动,开展危机干预工作

首先应判断当事学生所面临的危机是否超出学校干预能力和范畴,组织由分管副校长、相关处室负责人、心理健康教师、辅导员、学生家长参与的多方会谈。对于超出学校干预能力的心理高危学生应及时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对于不需要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的,学校应组织辅导员、科任教师、心理委员、寝室同学、家长等多方联动,分析研判下一步危机干预方案,提供积极干预,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心理危机,重新步入学习和生活正轨。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

新时期社会环境已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也较以往更多更复杂,出现心理危机的可能性也更高。对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应注重方式、方法和策略,以便干预工作高效进行,及时化解危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危机前期干预策略

①营造良好心理环境。家庭、班级、寝室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持系统。心理干预工作可以围绕以上三个场域开展,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氛围,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功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动态,进而筛查出高危心理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为处于不良处境的学生提供多重性的社会支持,化解有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

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承担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生心理危机筛查和干预工作。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为先导,开设形式丰富的心理健康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传授自我调适方法,增强学生进行自我帮助、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能力,养成关心他人、悦纳自己的品质,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提升。

2.危机中期干预策略

①充分尊重当事学生。在面临危机时学生往往会在行为和心理上有一些异常表现,这是个体在面对危机时的正常反应。因此,在与当事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应营造安全、温馨的沟通氛围,充分共情,尊重学生,关注学生感受,接纳学生情绪,积极倾听、理解。使学生感受到被理解,卸下心理防备,以便达到有效的沟通。此外,在心理危机干预时,切忌在未完全了解当时学生情况时,进行简单粗暴的危机归类和道德判断。

②获取学生家长支持。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学生解决心理危机的重要资源。父母的鼓励和帮助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消除危机隐患。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时应考虑寻求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同时,需与当事学生充分沟通、征得其同意,必要时可以征求学校心理咨询委员会的专业意见,在专业意见的指导之下进行家校联动危机干预。

③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大多数时间是与同学、室友、朋友相处。当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感受到来自朋辈的支持、欣赏、尊重、鼓励和陪伴时,往往会有更为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产生更高的自尊感,有助于其改善心理健康状况[6]。适时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是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手段。同时在利用朋辈资源时,应注意向协助工作的学生交代与当事学生进行沟通和相处的技巧,以便于干预工作更好地实施。

④做好针对性预防措施。关注重要时间节点,如入学季、考试周、毕业季等重要时期,针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应提供支持,帮助其解决应激源。如帮助学生解决入学不适问题,协调人际冲突,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途径等。以这些措施降低危机风险,避免问题恶化。此外,在危机状态下的学生,已经处于焦虑状态,因此还应注意避免其他可能成为应激源的事件产生。

3.危机后期干预策略

危机后期干预是指危机事件结束后仍需做好危机事件后的处理,以消除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累积应对危机的经验,完善学校危机管理制度。

①持续关注当事学生。对当事学生保持关心,力争将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转为学生心理成长的契机。关心当事人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及时提供支持和帮助,鼓励其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②关注受到危机事件影响的群体。心理危机事件的目击者或其他与危机当事人有关联的人(室友、同学等)都有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在危机后期,针对受影响群体进行危机干预也十分必要[7]。在该项工作中,应尊重受事件影响者的感受,在交流中充分利用共情,注重其情绪疏导。

在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心理危机筛查与干预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它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心理健康,也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高校应积极建设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帮助学生有效化解危机,学会在危机中成长。

猜你喜欢

当事筛查危机
高危型HPV筛查与TCT联合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筛查方法在筛查不同孕周产前超声筛查胎儿畸形情况的应用价值
两癌筛查中的健康宣教及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涉事企业辟谣是法定义务
“教师跪求谅解”并非无解
你所不知的宫颈癌筛查小秘密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