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交旅融合下的旅游线设计

2022-02-28陈春霞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旅游

陈春霞

摘要 “交通+旅游”的融合发展,是全国倡导的新型发展模式,如何通过交通搭建平台,旅游为载体,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本地就业率,提升土地利用率,减少留守儿童带来的社会问题,是各地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南京江宁地区利用农村公路作为旅游线,发挥路网在旅游出行中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带动全域旅游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构建较为成熟的框架,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成效,既解决了农民的就业率,减少了农民工的外流,更为周边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周边城市人口短期游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缩短了城郊居民间的差距,提高了城郊居民的幸福指数,打造了新形势发展下的旅游新境域。

关键词 农路;交旅融合;旅游

中图分类号 F320;F592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949(2022)02-0053-03

0 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催生了城市周边短期游和周末游。而城郊的农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因缺少良好的交通支持,老百姓依然以务农为生,导致年轻人外出务工现象较为严重。为建设好新农村,提高农民本地就业率,多地政府均积极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文章结合南京市江宁区旅游线的设计,介绍如何借助农村公路建设,连接可开发的旅游景点,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新形势下的旅游和乡村建设同发展的新局面。

1 设计要点

1.1 挖掘旅游要素,结合农村公路建设,打造交旅融合发展模式

江宁区地处南京市南部,毗邻主城,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区政府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手,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园区农业、生物农业和智能农业,着力打造美丽于形、魅力于心、形神兼备的都市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

以石泗线(图1)为例,也称朱石线南延,片区内分布有明镜寺水库、新坳水库、大岘水库、大官塘、泗陇水库等大小七座水库,在南侧与安徽马鞍山交界处还规划有横溪街道西岗万顷良田。区域内村庄分布较为零散,通往村庄的道路多为4 m宽的水泥混凝土路,通往水库的为2~3 m宽的泥结碎石或土路,通行条件差,经济较为落后,年轻人外流现象严重,村中仅剩老年人进行土地耕种。石泗线布线时,将村庄、水库、万顷良田(图2~5)等全部串联起来,选用双向两车道的四级公路标准作为乡村旅游道路,既减少土地的占用,降低山体的开挖,又满足乡村旅游的交通需求,利用村落打造特色农庄,开展农家乐和采摘园,丰富沿线旅游活动,提高区域旅游的吸引力。

在连接沿线景点的同时,还重点考虑项目起终点与区域特色旅游点的连通。如道路起点接朱石线,向北可至石塘竹海和银杏湖两大景区;道路终点,连接着特色村落——七仙大福村。

片区旅游线的不断延伸完善,逐步连环成片,不但缩短了各景点间的距离,而且达到了一点一景,各具特色,不走回头路的成效,使得旅游要素能有效的连接和组合,实现了旅游时间分配上的“旅短游长”,旅游活动更加紧凑、方便。特色的景点和便利的旅游条件也带动了沿线村落开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活动,使“美丽乡村”的建设由被动变主动,改善了村庄面貌,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1.2 利用当地资源,打造特色旅游,深化旅游产业

在交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下,旅游为主,交通为辅,首先是通过区域旅游规划,深入分析片区文旅产业位置和开发价值,再确定产出比最优的交旅融合线路,根据与城区的距离或出游人流的分析,由近及远,逐步开发,有序拉开全域旅游产业框架,最终达到拉动整个片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目的。

如黄龙岘景区,是最早开发的景点,距离市区较近,毗邻著名的牛首山景区,利用规模茶山,打造融采茶、品茶、茶道、茶艺、茶叶展销、特色茶制品等为一体的茶文化旅游,并向周边辐射,形成住宿、餐饮、骑行、慢跑等多元化的旅游文化。

黄龙砚景区的衍生景点——晏湖驿站(图6),位于黄龙岘景区东入口战备水库旁。晏湖驿站是一家集住宿、餐饮、会务、休闲娱乐、田园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驿站。景区周边村落完整保留,并利用景区影响,发展农家乐、民宿、采摘等旅游业务,现已成为特色村落。

石塘竹海景区,以当地20 km2翠竹为依托,整合周边村落,打造成风格统一的徽派建筑风格,开发居住、餐饮、旅游为主的产业旅游。

七仙大福村,利用战国孙权爱将甘宁、清朝外交名臣刘芝田等名人故乡的特点,结合董永和七仙女等民间传说,整合古镇风貌,打造以传统风俗与农家劳作为主题的旅游基地。

溪田生态农业科技园,位于横溪街道,是有名的“西瓜之乡”,依托田园综合体,打造农耕、小茶园、垂钓、果园采摘等农业观光旅游。

以上这些景点,只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均具有一定规模的地方特色资源,通过旅游线沟通后,再进行深度开发,提高游客停留时间,延伸旅游产业,打造吃、住、行旅游娱乐的体系化产业链。

1.3 控制陡峭山体段的路基宽度,利用单行线成环,保留旅游的景观性

山岭重丘区的水库,多为三面环山,一面为水库堤坝。当山体较为陡峭时,如一味按照常规双车道路面建设,势必会造成山体的大面积开挖,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影响,更是破坏了整体的景观性。

以石泗线为例,在经过大岘水库段,水库周边山体现状为2~3 m的土质防火通道,水库南侧为3.5 m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堤坝。水库周边群山整体高度不大,但较为陡峭,如按照双车道修建,山体侧的开挖深度达到30 m以上。设计时利用水库堤坝在水库周边形成单向环形(图7),路面按照单车道4.5 m路基宽度修建,并间隔200 m左右在有条件的路段设置错车道,控制开挖高度在10 m以内(图8),项目建成后,道路在山体和水体间若隐若现(图9),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1.4 打造以驿站为基点,融入共享自行车服务,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以路为线,构建全域旅游;以路为载,实现乡村经济的振兴。旅游线建成后,沿着线路打造驿站,对沿线的村落进行整治改造,打造自己的特色,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驿站内提供停车、休憩、餐饮、观光、共享自行车租赁等项目,利用村庄原有出入道路设置自行车专用道(图10),连接旅游道路和村庄,通过单人、多人自行车服务,引导游客骑行进入村庄,既不会增加村落交通安全隐患,也避免自驾游车辆进入村庄后额外增加大面积停车场需求。在村庄密集的段落,在道路外侧增加步行道,并在步行道上设置夜光图案(图11),吸引游客停下来,走下来。慢节奏的游行更容易带动餐饮、观光和采摘等农家旅游活动,沿线诸多驿站自行车租赁实现共享服务,也更有助于带领游客走不同的路,领略不同的风景,提高旅游的玩赏性。

旅游线沿途也设置各类标牌(图12),打造趣味性景观小品(图13),对沿线旅游景点进行宣传,吸引游客进入村落,并留住游客,切实发挥路网在旅游出行中的支撑和引导作用,构建交旅融合新模式。

1.5 重视林木和水体的保护,利用分离式路基,形成特色风景线

在旅游线设计中,常会为了保护树木、水体而进行的一些特殊设计。

通村道路虽然比较窄,但是老路两侧也有生长多年的乔木,有的路段树干粗壮,长势良好,已形成一定的景观,砍伐非常可惜,移栽成活率也不高。对于这种路段,设计中采用分离式路基(图14)的方式进行保护性改造,即将老路拓宽侧的乔木采用中分带保护,在乔木外侧再做一条单车道,在整體式路基与分离式路基过渡段做好交通安全引导设施,既满足双车道通行需求,又能对林木进行保护。

还有一种是非通航河道,河道宽度不大,约15~50 m宽,适合利用河道和沿线的河塘做以水为主题的旅游开发。河道两侧为河堤,河堤外多为农田、养殖河塘等。这类河道比较窄,如考虑一侧完全利用,一侧加宽至双车道道路,不对称的宽度,将破坏河道整体的景观平衡性。在设计中,可采用对两侧河堤按照单车道路面宽度3~5 m(图15)进行改造,河堤的宽度与水面的宽度成正比,不宜过宽,以免降低河道的景观性。这类景观性河道,通行车辆以自驾游小轿车和景区内部小型旅游观光车为主,有条件时尽量做到4.5 m以上,满足小轿车单向超车宽度需求,无法达到4.5 m时,宽度按照不低于3 m,并在200 m左右位置在道路右侧设置错车道,以满足超车要求。为便于河道两侧的沟通,可隔一定距离设置跨河的桥梁连接河堤两侧,既对整体景观影响小,又减少游客绕行距离,满足多种游览需求。

2 结语

交旅融合模式下的旅游线还有各种各样的技巧,如设置观景平台、景区内设置风格各异的主题旅馆等,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周边条件,也促成了旅游线和旅游开发的多样化,给游客提供了各种不一样的体验。设计过程中,要针对吸引的人群,对片区进行多景点开发,形成全域旅游,并打造可滞留时间的旅游活动,结合村庄的分布,使得旅游和乡村经济发展充分融合发展,打破原有固守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提高新时代农民和游客的双丰收[1]。

参考文献

[1]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小A去旅游
旅游休闲发行名单
旅游
旅游休闲发行名单
旅游小达人
旅游小达人
减法式旅游
旅游趣事(共4则)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