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分大企业陷入流动性风险的原因及建议

2022-02-28石佳华

银行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现金流股东企业

石佳华

在2018年全国政协召开的“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专题协商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没有使用金融专业术语,而是讲了四句大白话,“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四句话,向相关主体的喊话意味十分浓厚。

企业出险是流动性少了还是流动性多了

近年,国内一部分企业甚至是头部企业遇到了资金麻烦,银行贷款还不上、大股东质押股票被平仓、企业债券到期无法兑付,陷入危机。对此,不同专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金融没有支持实体经济,金融资源供给少了;有的说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通畅,金融资源到达不了实体企业。真实的情况果真如此吗?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以某知名A企业为例。2017~2019年,A企业先后出售旗下资产回笼资金1100亿元,这还不包括海外资产的出清。来看看其负债、利润和现金流情况。据年报数据,2020年A企业名下商场、酒店板块,有息负债为1700亿元,其中短期需要偿还的负债为850亿元,营业收入为400亿元,净利润为140亿元,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入130亿元;A企业名下影视板块有息负债为70亿元,其中短期需要偿还的负债为70亿元,营业收入为60亿元,净利润为-70亿元,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入5亿元。

假设按照年化5%计算有息负债的资金成本,则A企业名下的商场、酒店板块,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为1700亿元的5%,就是85亿元,即扣减前的年利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支付利息的,且年经营性现金流入130亿元远远不能覆盖需要偿还的850亿元负债。A企业名下影视板块因为经营亏损,情况更糟糕。经过分析A企业这一样本,我们就能得到以下结论:国内一部分知名企业遇到的困境,既不是金融供给少了,也不是货币政策传导出了问题,事实上恰恰相反,是流动性过分充裕,企业的杠杆大大超过了其自身的还款能力。

明天系、华信、安邦……这些已经出险或者其他处在风险边缘的企业,犯了同样的错误,即他们认为“借钱是可以不用还的”。这是本轮化解金融风险过程中,一部分企业暴雷的根本原因,切不可本末倒置、倒果为因。当不顾企业实际大肆举债,认为“借钱不用还”的错误思维,遇上了信贷政策正常化、潮水褪去时,才发现了这么多慨然“裸泳的猛士”。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些反面“猛士”如今何尝不是如此呢?

企业陷入流动性风险的原因

宽松的信贷供给。为了对冲美国次贷危机的外溢效应,国内曾一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宽松的货币政策。由于层层加码,银行从“坐商”变成“行商”,主动上门给企业放款,特别是对大型企业,银行根据其披露的年报数据,不需要企业申请,可以主动授信,然后请企业用款,稀缺的信贷资源一时间到处泛滥,给企业一种“取之不尽”的错觉。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彼时的信贷投放终于成了最后的晚餐。当前监管部门压降杠杆率,这部分企业不应该再抱有侥幸心理,这不是一时的收紧,而是矫枉纠偏,引导信贷政策正常化。随着美国通胀预期加重,联储委员越来越倾向于加息,热钱流出不可避免,资金面不可能回到2008年前后的样子。

宽容的监管环境。其时,监管环境趋于宽容,大幅鼓励金融创新、金融科技,混业经营、产融结合得到发展的空间,不少企业购买了金融牌照,收进中小银行、信托、保险、证券,银行存款、理财、信托产品、万能险资金通过关联企业源源不断的输送给大股东,在集团体内自我循环。另外,当时“一行三会”各管一摊的设置,也让企业可以在不同监管部门间左右腾挪,银监会检查的时候把资金调回银行,保监会检查的时候把资金调到保险公司,实际上已经是十室九空,掩监管部门耳目罢了。

不健全的法制和社会诚信体系。法制体系不甚健全,一直是新兴市场国家需要补齐的短板,我国为此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除法院、法律、律师外,还需要考虑司法制度是否完善、司法流程是否高效、司法结果是否公正严明,只有完善、高效、公正的司法体系,才能让债权人有积极性去选择通过司法诉讼追讨欠款,而不是自行催收或者借助民间催收。同时,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也有待加强。如果“老赖”的违法成本很低,借钱不还不仅不会受到惩罚,还可以继续获得新的信贷资源,那只会打击诚信者、鼓励失信者,产生道德风险。

缺乏制衡的公司内部治理。一是在民营企业中,第一代创业者担任董事长,配偶担任财务总监,兄弟姊妹分管采购、物流、销售,儿子担任总经理,这种家族企业的结构设计还较为常见。以“三会一层”为代表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表面上建立了,但并不能真正发挥股东、董事、经理人互相制约的设计初衷。二是股东间的制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股份制改造不是企业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一种情况是股权结构过于分散,造成没有实控人;另一种情况是大股东通过不同的子公司名义出资,形成事实上的绝对控股。这两种股权结构都是有问题的,前一种造成“内部人控制”,后一种造成“大股东控制”,失去了股份制的应有之义。

“借钱不用还”的错误思维。一是银行在请企业用款的时候,片面强调资金获得的便利性,对信贷资金是有使用成本、需要偿还的这一点提得较少,这导致企业潜意识中认为短期借款可以通过循环支用,用于长期固定资产的投资,于是去造厂房、买设备、建员工宿舍、并购企业。二是各级政府受政绩考核的驱动,对大项目、大投资、大产业、大园区情有独钟,通过配套国土使用、费用减免、税收返还、政府奖励基金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投资、扩大产能、新建厂房,而没有考虑过企业是否负担得起这些投资。三是企业自身也要反思,除了受到银行、政府怂恿外,一部分企业存在“大而不能倒”的思维,认为快速把資产负债表做大到行业头部位置后,就有了和政府博弈的资本,即使出现资金链断裂,政府考虑到社会影响,为维护稳定,也不会坐视不理,而会对其实施救助。

贷款与现金流的错配。企业从正常还款一步步发展到无力偿还,一般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正常还款阶段。此时债务人的年经营性现金流净值大于贷款本金,能够在贷款到期时正常兑付。第二阶段是勉强还款阶段。此时债务人的年经营性现金流净值小于贷款本金,但是大于贷款利息,能够保证每月按时兑付利息,贷款到期需要依靠“借新还旧”或者过桥资金。第三阶段是无力偿还阶段。此时债务人的年经营性现金流净值既小于贷款本金,又小于贷款利息,当第一次出现无法兑付利息时,银行即宣布贷款提前到期,形成实质性违约。正常的借贷关系应该是第一阶段,到了第二阶段已经暴露了风险敞口,企业应该高度警惕,收缩投资,回笼现金流,不应该进一步拖到第三阶段。很显然,纵观这些出现风险的企业,不仅掉入了第二阶段,而是已经位于第三阶段,是极不负责的。

启示和政策建议

对大企业的信贷供给要从宽松回归正常化。上文已经论证过,这部分企业出险,不是由于金融资源供给不足,或者传导不通畅,恰恰相反,是金融资源过度供给的结果,如果把金融供给比作挂钟上的指针,以12点为正中,那么这条指针的问题不是落于12点的左侧,而是超摆到了12点的右侧,需要回调。只有正常的信贷供给,才能真实反映金融资源的稀缺性,依靠利率的高低向企业发出正确的价格信号,促使企业按照经营收益率和贷款利率之比来决定要投资哪些项目、不能投资哪些项目。只有这样,市场才是充分有效的,才能减少扭曲。

加强金融监管质效。监管姓监,要突出严的基调。市场能让企业自发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但很多时候这种行为对社会总效益而言,并不是有利的,需要政府部门来调控、管理,减少负外部性。如反垄断、整治市场乱象、改善股东结构、加强企业信息披露等。对于打着金融创新、金融科技的旗号,实际上是层层加杠杆,增加企业在正规金融体系外融资能力的行为,应该严厉打击。同时,在国务院金融委的框架下,应加强各金融监管部门之间信息共享、行动协调、法规互补,减少监管真空和盲区,形成监管一本账,改变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的条条监管,改为按照企业主体来监管。

健全法制和社会信用体系。良好的法制和诚信社会,有利于引导个人、企业形成正面的心理预期,表彰诚信、惩罚失信。加大司法体系改革,可以参考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法院推广“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的工作流程,搭建网上、掌上数据平台,诉讼主体只需要在互联网上上传资料和档案,即可立案、开庭、接收判决书、申请执行。另外,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方面,一方面应加强现有的失信人名单公开机制,但是也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防止暴力催收和骚扰;另一方面要加大司法执行力度,对“老赖”形成震慑,不能简单搞终结本次执行,要争取实质性结案。

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加强股东能力建设,让股东从“大股东”向“好股东”转变,从“幕后股东”向“台前股东”转变,从“代持股东”向“真实股东”转变,从“家族股东”向“公众股东”转变,避免出现“大股东控制”和“内部人控制”。要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摆脱依靠亲缘纽带的家族企业模式,建立规范的职业经理人制度,通过小股东、社会公众、信息披露、第三方审计机构对企业形成制衡,加强企业的党建,以党委协调“三会一层”。

树立“借钱是要还的”正确借贷思维。对于银行而言,在贷款的时候要加强风险提示,让“借钱是要还的”理念深入人心,改革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考核体系,做到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两手抓,业务发展要奖励,但是后续出现风险就要追责。银行的贷款资金来源于广大储户,不是银行的自有资金,在使用上必须慎之又慎。对于各级政府而言,在引进投资项目时,要充分考虑项目投资和区域经济发展、企业自身实力的适配性,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与企业共同成长。不盲目干预企业铺新摊子、买新设备。对于企业而言,既要把住方向,在银行和政府的推荐中冷静思考,不跟风;更不应该有“大而不能倒”的错误观念,明天系、华信、安邦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不管企业规模做到多大,都不要妄想绑架政府,企业过度借贷,只能通过变卖资产自救或破产重组,在这个过程中,实控人要承受丧失控制权乃至企业倒闭的苦果。

合理安排贷款和现金流。企业既要关注资产负债率,更要关注流动性覆盖率,确保企业现金流净值可以覆盖短期负债,这是三阶段中健康的第一阶段。到了第二阶段时应该变卖一部分资产,以防止风险事件造成流动性闪崩。第三阶段是不被允许的,企业现金流不能偿付借款利息,离破产不远矣。

近期,B企业爆出资金陷入困境,截至2020年6月末,其总负债达3000亿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250亿元,这再次印证了本文的结论,这部分企业出险不是因为去杠杆,而是其乘着信贷宽松,把银行流动性贷款和企业债券当成自有资金使用,“借别人的钱为自己埋单”,现在潮水褪去,是到了还钱的时候了。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希望企业家们以此为鉴,建立起“有借有还”的正确观念。

(作者单位: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公司)

责任编辑:孙 爽

宏观经济月度资讯

2021年12月广义货币增长9%,狭义货币增长3.5%

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38.29万亿元,同比增长9%;狭义货币(M1)余额为64.74万亿元,同比增长3.5%;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9.08万亿元,同比增长7.7%。

2021年国家外汇储备余额3.25万亿美元

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25万亿美元。

2021年CPI上涨0.9%,涨幅比2020年回落1.6%。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消息,2021年CPI比2020年上涨0.9%。其中,城市上涨1.0%,农村上涨0.7%;食品价格下降1.4%,非食品价格上涨1.4%。

2021年PPI上涨8.1%,同比涨幅有所回落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消息,2021年全年PPI比2020年上涨8.1%。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2020年上涨8.1%,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2020年上涨11.0%,12月份同比上涨14.2%,环比下降1.3%。

2021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4.9%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1年,全國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44547亿元,比2020年增长4.9%。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9.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1%。

2021年我国进出口规模首次达到6.05万亿美元

1月18日,据海关统计,2021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6.05万亿美元,其中,出口21.73万亿元,增长21.2%;进口17.37万亿元,增长21.5%。

2021年银行结汇25616亿美元

1月2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数据,我国2021年银行结汇25616亿美元,售汇22940亿美元,结售汇顺差2676亿美元。

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7%

1月25日,财政部发布数据,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10.7%。其中,税收收入17.27万亿元,增长11.9%;非税收入2.98万亿元,增长4.2%。

猜你喜欢

现金流股东企业
对当前房地产企业现金流风险管控的思考
基于未来现金流折现及Black—Scholes模型的可转债定价实证分析
基于未来现金流折现及Black—Scholes模型的可转债定价实证分析
价值创造导向下现金流管理问题研究
2018上海企业100强
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一周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一周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持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