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应链金融与融资风险管理

2022-02-28郝鹏鹏

银行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数字

郝鹏鹏

近两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运行受阻,加之西方国家加速推动制造业回流,对我国经济金融安全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切实保障我国产业链安全稳定运行,激活小微企业效能,稳定就业并扩大内需,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产业数字金融视角下,结合数字经济时代金融科技前沿技术的发展机遇,供应链金融具有广阔前景。本文在简要梳理我国产业数字金融业界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维,尝试对债权、股权、资产权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点进行梳理,并对数字产品池和数字保理业务相关应用场景进行探索,以期助力数字经济时代下新供应链金融进一步发展。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程

供应链金融是指从供应链产业整体出发,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整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数据要素,在真实交易背景下,构建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一体化的金融供给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提供系统性的金融解决方案,以快速响应产业链上企业的结算、融资、财务管理等综合需求,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产业链各方的价值。从21世纪初,以核心企业为主体、针对应收、预付和存货等资产类型的金融解决方案被提出至今,我国的供应链金融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竞争格局,其中最主要的两股力量是以互联网企业和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两种业务形态。

在互联网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生态中,阿里、京东、腾讯和小米的业务路径各具特色,大致可划分为“基于互联网平台”“基于社交网络”和“基于企业生态”三种类型。

基于互联网平台

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中,阿里和京东是典型代表。阿里作为互联网企业中最早涉足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机构,先后试水过“银企合作”及“平台自营”两种模式。

银企合作模式。“银企合作模式”主要包括联保贷款与一达通信贷。联保贷款的资金由银行提供,数据来源于阿里,最高额度为200万元;被授信企业年销售额为500万~1.5亿元,且需另外两家企业联保;该模式从2006年开始至2011年结束,先后与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合作,规模约100亿元。一达通信贷的实质是纯信用贷,针对小微外贸企业户且授信额度与累计出口额相关,最高额度1000万元,资金由银行提供,外贸数据来源阿里。

平台自营模式。“平台自营模式”基于阿里巴巴平台和淘宝/天猫平台又划分为不同类型。其中,基于阿里巴巴平台的供应链贷款包括:一是信用贷款,即面向小微企业(阿里巴巴中国站会员)的纯信用贷,额度不超过100万元,期限12个月,业务依赖阿里巴巴平台数据,由阿里小贷公司放款;二是网商贷,即面向小微企业(阿里巴巴国际站会员)解决外贸融资问题,额度最高100万元,期限6~12个月,业务依赖阿里巴巴平台数据,由阿里小贷公司放款;三是速卖通信用贷款,即面向速卖通(跨境B2C电商)平台卖家的纯信用贷,额度1万~50万元,期限最长12个月,业务由网商银行放款。

基于淘宝/天猫平台的供应链贷款涉及以下几种:一是订单贷款,即根据卖家订单数据,额度1万~100万元,最长期限60天,业务基于天猫/淘宝电商订单数据,阿里小贷公司放款;二是信用贷款,即纯信用贷,依据买家反馈、店铺信用、经营状况和交易数据,额度1万~100万元,期限6~12个月,由阿里小贷公司放款。

京东旗下的“京保贝”和“京小贷”也类似。“京保贝”针对京东自营供应商,面向的企业合作三个月以上,信用评级(A到E)C以上,主要针对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需求,业务由京东金融推出,资金来源京东旗下小额贷款公司。“京小贷”主要为信用融资模式,主要针对京东开放平台商户,业务由京东金融推出,资金来源京东旗下小额贷款公司。

基于社交网络

“基于社交网络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下,腾讯更多地寻求与金融机构合作,提供供应链金融的技术解决方案。腾讯云供应链金融(Tencent Supply Chain Finance,TSCF)平台针对保理融资、债权多级流转和动产质押等经典场景,从技术角度试水供应链金融。

基于企业生态

“基于企业生态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小米的表现可圈可点。依托小米生态链的构造,一方面,以小米优品App等平台为载体,实现了产业间客群共享;另一方面,通过在早期就打通VC、PE进入渠道,帮助企业在从初期股权架构开始到后期业务发展都具有较为通畅的信息渠道,从而赋予产业更多与金融结合的机会。以2018年发行的“中信证券-小米1号第N期供应链应付账款资金支持专项计划”为例,小米灵活运用ABS金融工具,以小米通讯对供应商的供应链应付账款为底层资产,发挥其拥有较为稳定的、集成型的贸易链条优势,对供应链的资产证券化进行了大胆探索。

在商业银行主导的供应链金融生态中,各机构也进行了长期的深入探索。中国银行具有包含融信达、融易达、销易达、融货达、通易达、融付达、进口汇利达和出口全益達等在内的一系列供应链金融产品,形成了在进出口供应链业务中独具特色的产品竞争力。股份制商业也纷纷迎头赶上,2000年招商银行提出“供应链金融1.0”,主打1+N融资结算金融服务;2014年推出智慧供应链金融品牌,重点关注医疗、电商、物流、汽车等八大行业;2015年总行层面合并现金管理部和贸易金融部,成立商业银行第一家交易银行;2016年,主打全线上付款代理的“B2B平台票据池”“E+融票”“CBS”投融通,并在2017年前后通过打造“投商行一体化供应链金融”向供应链金融4.0进发。近两三年,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开启,以华夏银行为代表的多家商业银行也纷纷布局产业数字金融领域。

金融科技技术赋能动态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与风险管理

对于数字经济时代的供应链企业而言,数据作为新时代的生产要素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海量的数据采集能力和实时的数据分析能力使得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由静态向动态的转换逐步成为可能,这进一步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由基于债权的融资向基于资产权的融资,甚至基于股权的融资扩展打开了空间。

事实上,供应链金融的业务基因中天然具备进行动态风险管理的条件。例如,传统授信业务关注企业在还款时“活的好不好”,因而代表企业还款能力的资金流、固定资产和企业背景往往是关注重点;供应链金融还关注企业在长期发展中“走得远不远”,故而代表供应链稳定性和贸易业务前景的产业交易流、合同流、订单流、发票流和物流等同样需要纳入考虑。又如,传统授信业务关注某一个资信程度较高的大中型企业的经营表现,更侧重针对单个独立企业样本的整体经营风险评估;供应链金融还关注产业链上众多的中小型企业的集群发展,需要针对复杂节点形成的群体网络和各环节上的可传导风险状况评估。上述特征使得综合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和信用信息资源、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动态风险管理成为必由之路。

不同融资风险管理与金融科技应用

基于供应链金融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和资产权融资形态下的风险管理特征,相关金融科技技术可应用在如下方面。

供应链金融债权融资。债权视角的供应链金融主要是指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通过授信给链上企业获取利息的经典金融模式。在此场景下,金融机构所需管控的核心风险是被授信企业是否能够还本付息的信用风险,即“还本付息的能力”和“还本付息的意愿”,其背后的实质是打破信息不对称困境,确保被授信企业主体、供应链贸易场景和链上资金流转的数据真实性和数据及时性。

换言之,只要尽可能地确保供应链封闭场景中数据被真实准确地记录并及时传递至金融机构进行监测分析,金融机构就能尽可能地“透视”供应链的“健康情况”,或者及时在供应链授信主体情况恶化之前启动预警甚至催收程序,保障债权人利益。因此,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方案迅速受到追捧,数据上链实现了数据的不可篡改,智能合约实现了资金流的智能管控。上述技术已引起各家银行的高度关注,并针对其落地应用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供应链金融股权融资。股权视角的供应链金融主要是指金融机构采用类“投行+商行”策略,在表内授信的基础上,更灵活地为被授信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该策略下金融机构可能会给处于下行周期中资产负债情况表现一般的企业提供相应风险评估模型下合适额度和利率的资金。金融机构让利的目的是在合适的时间和可控范围内,用合适的价格通过银行资产配置给合适的小企业,以期在经济周期下行时获取低成本的股权,甚至参与经济运营决策,主导收购兼并。此外,该策略的重要作用还在于深度获取企业内部的详细财务和经营数据,形成数据资产的合法积累。

基于上述原因,金融机构甚至可以容忍以一定周期内的亏损换取负面样本的积累。该场景下,除了传统的信用风险外,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还包括宏观经济和中观行业层面的系统性风险,这就需要运用基于数字孪生的仿真模拟技术构建被授信企业的数字孪生体,平行模拟不同市场和行业风险下企业的经营表现,同时结合自然语言文本处理技术对实时的宏观信息和产业动态进行抓取分析,起到实时预警和动态监测的效果。

供应链金融资产权融资。资产权视角的供应链金融主要是指金融机构通过ABS等资产证券化手段将供应链金融的底层资产所有权转让给客户。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实际扮演着对接资金端和资产端的撮合平台角色。除前述提及的底層资产风险管控手段外,此场景下需关注的是由于对资金端客户风险偏好与产品风险特征不匹配导致的错配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金融产品成熟度问题,刚兑、池化等造成收益率高且稳定,使得资金端的投资人对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有天然的期待和误解,而金融机构一直以来对资金供给方资质审核中技术的缺位使得大量的产品和客户风险错配。金融机构在该业务形态下垫付了自身信用,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撮合平台的实质。在此场景下,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行为金融学方法亟待被引入,通过对真实风险场景进行模拟,消费者得以真实感受到风险发生时的情景,从而进一步了解自身的风险偏好。同时,结合基于大数据AI的智能问答机器人技术,辅助金融机构与客户进行沟通,实现信息推送、风险提示、沟通挽留等一系列工作。

商业银行数字产品池与数字保理业务探索

数字产品池业务

流动性是企业生存和盈利的基础,兼顾流动性和收益性是各行各业都关注的焦点问题。商业银行亟需探索数字金融业务模式,在保证支付且不失信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财务成本、提高资金收益。业务调研显示,产业客户常常面临四个“难以”解决的痛点,即难以精确预测回流资金、难以合理预测备付资金、难以及时变现流动资产、难以从容高效配置资产。尤其是中小企业,在面临账期错配或头寸拨备导致的流动性问题时,为了快速融资,被迫牺牲资产收益或付出高额融资成本,将银票、存单等优质资产快速变现。针对上述痛点,数字产品池采用数字化技术,为企业量身打造全线上化业务平台,通过池式化资产管理,为客户提供全线上化的数字产品池业务,实现优质资产的自主质押、快速融资。

从业务流程来看,客户通过企业网银端准入,授信审批人员在池平台完成特别授信审批流程后,池平台将授信额度作为客户在池平台融资的最高限额,并推送给产业数字金融平台数字信贷子系统建档登记,而后产业数字信贷系统则推送给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执行建档登记操作,随后客户将其合法持有的银票、存单、保证金等金融资产在池平台质押给本行形成质押池。池平台根据池内资产价值按照质押模型自动为客户计算池担保额度。客户可在池担保额度内办理银票、保函、流动资金贷款等融资业务。

数字保理业务

数字保理业务依托于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支持供应商(即融资人)在线上申请融资、核心企业在线上确权,并将应收账款转让给商业银行;相关业务平台基于数字化授信和数字化智能风控技术完成特别授信业务流程下的客户准入、授信审批、融资发放及贷后监控等业务全流程。

从业务流程来看,对于一级供应商的应收账款融资需求,在传统无追索权国内保理融资产品基础上,创设专家规则模型,融合特别授信流程和放款流程,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数字保理授信和放款突破。授信基于核心企业生态数据、供应商主体数据、交易数据三大类数据,以应收账款为债项资产,全线上完成核心企业推荐、供应商融资申请、核心企业确权、银行交叉验证、自动放款以及核心企业按约定时间、金额、账户归还银行发放融资。根据电子应收账款数据,确定借款的对象、金额、用途、担保、利率和期限等核心要素。

数字保理业务的落地实施可有效实现平台批量获客、信贷资料线上传递、数据自动交叉验证、自动授信审批、自动发票查询、自动应收账款登记、自动签署合同、自动放款、自动贷后预警等各个环节的数字化突破,从而能够拓展核心企业供应链条上的外围客群,在目前整体市场风险偏高、定价稳中有降的环境下,精准服务实体经济。对商业银行而言,通过数字化技术应用,实现“两增两降”,即增加批量获客、增加综合收益,降低边际成本、降低业务风险,提升了客户体验和客户经理体验。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

责任编辑:刘 彪

ChinaBanker@vip.163.com

猜你喜欢

供应链融资数字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9月重要融资事件
7月重要融资事件
答数字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数字看G20
5月重要融资事件
4件重要融资事件
产品可靠性与供应链集成优化设计研究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