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数字化建设的优化路径探究

2022-02-27刘昕晖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36期
关键词:馆内场馆人群

刘昕晖,盛 卿

(北京邮电大学 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北京 100876)

0 引言

新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正在发生着从单一的文献储藏场所向集借阅、自习、互动、社交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的转变,对于扮演这一新的社会角色,高校图书馆在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以及服务体系等方面均做了提升,而在信息数字化建设方面却明显不足。目前已有的图书馆信息数字化建设案例的不足大多在适应性、趣味性和个性化等方面。本文通过对北京邮电大学沙河图书馆进行的实地调研及相关研究,围绕问题、人群和场景展开了不同层面的信息数字化概念探索,希望能够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一些更加灵活、更富趣味性以及更贴合人群深层次需求的信息数字化建设思路。

1 图书馆信息数字化现状

Lyu等[1]对300名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计算过程参数,识别出对图书馆信息教育功能有显著影响的强大因子,发现图书馆在活动和科技服务方面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Colegrove等[2]通过涵盖与大型艺术装置相关的内容捕获、处理和传播的案例研究,阐述沉浸式VR和360°视频等新兴技术帮助高校图书馆重构传统档案体验的可能性。姚晓霞等[3]从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抓手、以数据为核心、以技术为支撑和以人才为根本5个方面,提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五大支柱,并深入阐释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愿景与目标。徐婷[4]从资源生成、数据加工、数据管理和数据服务等层面提出智慧图书馆信息组织工作的发展思路。综合来看,国内外研究均指出未来需将数字化技术引入图书馆信息建设,但未见将该技术与场馆有机结合后的具体研究方向及建议,因此,本文从以北京邮电大学沙河图书馆为代表的高校图书馆所表现出来的信息数字化建设问题入手,探究如何将新型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入图书馆信息建设与转型。

2 高校图书馆信息数字化问题分析

本文首先通过对北京邮电大学沙河图书馆的实地考察,调研图书馆当下信息数字化建设现状及方向;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和聚焦人群等方法,对场馆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当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数字化的主要问题及困境。

2.1 北京邮电大学沙河图书馆信息数字化实地调研

本文对北京邮电大学沙河图书馆中的构造、装置以及潜在的数字化转型点进行调研,并对其进行解读和数字化属性的转化,归纳为以下结果并产出“循环”“永续”“趣味”三大转化原则。

(1)光线照射橱窗及窗格。场馆解读:阳光直射,呈现励志学习氛围;抽象的阳光意象,借助具象的橱窗与人产生联系。数字化属性的转化:将光照与数字化装置进行结合,以光为例的外在事物给予人情感上的认同,完成事物向情感的转变。核心理念:“循环”,即数字化装置在抽象意象的介入下完成功能转化。(2)窗口设计。场馆解读:每张桌子只供单人(或至多两三人)坐下,且桌前均会对应一块窗户。数字化属性的转化:暗含学习或努力可帮助提升自我;使用者的动作可与数字化装置进行互动。核心理念:“永续”,即在抽象的体验中持续地维持人们的情感认同。(3)弧形构造。场馆解读:每一处隔板与方框,隐喻钢琴的键,引发人们去触动、拨弄及互动。数字化属性的转化:该部分构造仍显生硬,应考虑与人们互动感更强的装置类型。核心理念:“趣味”,即添加有趣元素引人尝试。

2.2 高校图书馆信息数字化人群分析

通过发放问卷,调研图书馆常去人群的年龄、频次、使用目的等基本信息以及对图书馆建设与数字化相融合的态度等。问卷主要面向北京邮电大学及其周边院校的师生及朋友,共收集有效问卷158份,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交叉分析发现:(1)常去图书馆的人群年龄大多为18~33岁,33%的比例保持平均一周2~4次的频率;(2)在场馆使用目的方面,常去图书馆的人群中76%在馆内的使用目的基本为读书或自习;(3)对于信息数字化的感受,52%的被调查者认为该馆数字化程度一般,甚至有6%的比例表示没有在该馆中感受到数字化气息与氛围;(4)从被调查者年龄、来馆目的及对馆内设备有趣性等多重属性的交叉分析来看,18~25岁这一主要群体来馆目的为读书、自习,60%认为现存设备趣味性一般,80%认为图书馆建设应与数字化转型大方向相结合,以数字化技术手段来提升场馆体验具有必要性。

2.3 高校图书馆信息数字化问题及建设方向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调研及分析结果发现,北京邮电大学沙河图书馆在积极探索场馆设备、构造及服务等多种形式数字化建设的同时,仍表现出以下不足:(1)现有数字化体验形式单一,大多局限于数字化网页及工具服务等传统形式,体验内容也不够丰富多样;(2)现有的数字化体验装置与图书馆空间的互动性和联结程度不强,机械地割裂了数字化技术与图书馆空间的关系和纽带;(3)图书馆数字化设计缺乏对包含休息区、研讨室和周围广场等在内的交往空间中人际关系的思考,在互动过程中的社交心理与情感表达方面存在不足。

本文基于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建设方面的不足,以及“循环”“永续”“趣味”的转化原则,归纳出当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数字化建设优化的主要方向:通过对图书馆中数字化信息的挖掘,充盈图书馆数字化气息,以新兴数字化技术手段,为读者创造有趣的、新颖的使用体验。

3 基于人群的高校图书馆场景建设路径探析

3.1 人群角色分析

本文通过对高校图书馆人群基本情况的问卷调研及分析,及其对场馆的使用频次、使用目的以及在馆内的数字化使用路径,对场馆的使用人群进行分类,得出以下3类典型人群。

3.1.1 高频自习大学生

(1)场馆使用频次——寻找馆内某一安静角落,到图书馆安静地自习,保持1周3~4次的频率。(2)对场馆的数字化使用路径——作为富有活力的大学生,常去图书馆的目的大多为自习;倾向寻找安静的角落坐下,疲惫时会去书架处闲逛,寻找心仪书籍进行借阅。(3)对场馆的数字化感受及满意度——在馆内操作及设备使用上感受较为平淡,偶尔也会参加数字化交流活动,但在图书馆中的数字化体验一般;希望馆内能增添一些数字化气息,让自己学累之时感受趣味,探索更加新奇的操作体验。

3.1.2 悠闲读书上班族

(1)场馆使用频次——周末午后到图书馆惬意地读书,保持2周1~2次的频率。(2)对场馆的数字化使用路径——作为日常繁忙的上班人员,不常去图书馆,偶尔周末闲暇时前去读书、闲坐。与繁杂的工作内容相比,反而觉得图书馆的数字化气息相对浓厚。(3)对场馆的数字化感受及满意度——在馆内操作及设备使用上要求不是很高,也很少参加数字化交流活动,在图书馆中的数字化体验基本满意;但仍认为图书馆应与数字化大方向结合,对更趣味和富有数字体验的设备充满期待。

3.1.3 偶尔查阅工作者

(1)场馆使用频次——到馆内专门查阅资料,平时很少去。(2)对场馆的数字化使用路径——作为资深数字媒体人士,工作本身与数字化相关性较高,去图书馆大多为有目的性地查阅资料或闲时小坐。(3)对场馆数字化感受及满意度——在馆内操作及设备使用上感受比较无趣,也不经常参加数字化交流活动,认为当下图书馆的数字化氛围一般;希望高校图书馆能多增添数字化气息,让自己在寻找所需资料时能够眼前一亮,目前对馆内数字化体验不是很满意。

3.2 基于人群的高校图书馆场景建设路径

本文根据人群划分类型,从场景描述、场景角色、场景行为3个方面探究高校图书馆场景建设路径。

3.2.1 高频自习大学生场景建设路径

(1)场景描述——(时间)一个周四的上午10点;(地点)某所大学图书馆的3层自习间;(背景)满座的学生在安静地自习,临近期末,周围同学有条不紊地进行自己的学习。(2)场景角色——某在读学生对自己的期末复习工作有稳步的计划,已经在馆自习约1 h,有些疲惫,想要寻找一本书放松,希望能有新奇的事物驱散疲惫。(3)场景行为——从自习座位上起身走至书架,寻找感兴趣的书籍;按照书架上的分类方式一一寻找,许久才找到一本心仪的书;附近几乎已满座,便去4楼休息并坐下阅读书籍,发现书中内容与标题不太符合,便决定换书,并通过与数字化装置的互动,分享借阅感受,同时查看自己的总借阅书籍数量;之后身体有些疲惫,希望在离馆前进行有趣的数字化操作及体验。(4)场景数字化建设机会点及路径——根据该类人群的馆内场景行为,其数字化建设机会点主要在于快速寻找座位空闲区、优化书籍分类方式以及营造趣味互动体验等方面。通过包含智能化大屏、自助借还书智能设备等在内的数字化技术手段,丰富馆内数字化建设场景。

3.2.2 悠闲读书上班族场景建设路径

(1)场景描述——(时间)一个周六的下午4点钟;(地点)某所大学图书馆的4层休息室;(背景)休息区的窗户旁,有三三两两的人群在座位上看书。(2)场景角色——某上班人士经过5个工作日的劳累,已经比较疲惫,准备去住处附近的一所高校图书馆小坐。(3)场景行为——自驾至图书馆,稍微浏览了一下书架上新部分是否有心仪书目,之后到4楼休息区找软椅坐下;约1 h后准备换书并分享阅读感受,同时希望对自己近段时间的整体阅读情况有所感知。(4)场景数字化建设机会点及路径——根据该类人群的馆内场景行为,其数字化建设机会点主要在于个性匹配推荐、阅读智能分享以及增进人群交流等方面。通过智能的线上系统、流畅且精准的服务机制以及促进在馆人员相互交流的趣味装置等数字化手段,增强在馆人群互联的情感纽带。

3.2.3 偶尔查阅工作者场景建设路径

(1)场景描述——(时间)一个周五的下午5点钟;(地点)某所大学图书馆的2层阅览区;(背景)馆内大部分师生已经离开,馆内使用率不高。(2)场景角色——某数字媒体人士公司的任务需要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下班后径直驾车到公司附近的一所高校图书馆;因本身从事数字化行业,对馆内操作设备的趣味性和数字体验要求较高。(3)场景行为——停车后,直奔阅览区,按照标识信息寻找资料,但因所需资料的专业性并未迅速找到;约20 min后才成功寻得,半小时后驾车离开。(4)场景数字化建设机会点及路径——根据该类人群的馆内场景行为,其数字化建设机会点主要在于清晰智能的导航标识及按需查询的分类系统等方面。通过多端互联的设备帮助人们在场馆内快速完成定位及导航,并在移动端为人们提供提前查询、预览及预约等功能,以综合的数字化手段提升图书馆内的数字化体验。

4 高校图书馆信息数字化建设建议

4.1 丰富形式,优化内容

图书馆信息数字化一方面要考虑增加体验形式的多样性,而不应仅局限于数字资源服务、网页服务以及多媒体阅览等传统活动形式,如将书籍元素与互动装置结合,将书的造型甚至读书的内涵有机结合于装置之中,使读书这一传统服务类型活化;充分利用图书馆不同功能下的使用场景,并利用场景讲故事,为场馆中的人们带来置身场景中的新鲜体验感。另一方面,还要充分保证内容的合理性。场馆因素与数字化设备的具体结合细则,应该借助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对场馆人群进行调研,并依据相关调研结果,结合当地和院校特色数字化转型部署[3],建设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类型下具有针对性的场馆数字化体验内容。

4.2 注重趣味,营造互动

数字化转型是图书馆信息传播与展示职能的关键体现,其核心是将多种多样的信息类型向包括师生、馆员、社会人士等在内的人群进行展示,并使其收获满意度较高的信息体验。纵观当下图书馆信息数字化建设现状及问题,不难看出趣味性是现有场馆较为缺失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未来图书馆数字化发展需着重改善的重要方向。趣味十足、新颖鲜活、互动感强的信息数字化建设包括以下3个方面:(1)新颖的场馆主题——快速抓取人们注意力,并吸引人们持续关注;(2)有趣的体验形式,如从人群体验视角切入的具体场景与故事体验,将VR,AR等新型技术融入的其他体验形式;(3)丰富的互动类型,如互动装置产生的人与装置间互动及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互动类型。

4.3 关注个性,表达情感

作为图书馆信息展示与精神交流的重要实现手段,数字化体验成为聚焦人群需求、进行情感表达的重要“舞台”。将对人们在馆的心理、活动、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融入数字化体验,不仅体现出图书馆对于包含情感在内的人性化关注,同时也是发挥精神交流园地职能的重要手段。如可将人们在图书馆研讨过程中行为的碰触和抽象思想的交流,用具象的概念或装置予以展现。注重个人情感表达与促进精神交流的数字化形式,会丰富人们在馆的数字化体验并使其获得高度的数字化认同。

5 结语

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形势赋予了图书馆职能新的时代内涵,近年来,图书馆在空间环境、阅读推广等方面均有了显著的改善与提升,然而在与时代内涵联系更为紧密的信息数字化方面却仍表现不足,尤其突破传统、新颖有趣的数字化建设案例更是少见。针对北京邮电大学沙河图书馆信息数字化现状的一系列实地调研,揭示了一些数字化建设问题,呈现了新型场馆下信息数字化的发展原则与方向;基于人群的高校图书馆场景分析,探索了不同场景类别下的数字化建设机会点及路径。未来将继续深入现有研究,并探寻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转型更多的可能性,为图书馆工作者带来启迪,引发思考,让转型之势下的高校图书馆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数字化体验。

猜你喜欢

馆内场馆人群
印象·福州新馆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寻宝博物馆记
一起跳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逛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