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草种业科技创新进展、问题与对策

2022-02-27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18期
关键词:种业种质自治区

张 沛

(内蒙古锐讯科技宣传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草种业是草原生态修复与草业的“芯片”,属于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关乎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准确把握“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种业振兴战略部署,以“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着眼自治区草种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持续加大草种业科技投入,着力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的草种业技术创新体系,为自治区打好“草种业翻身仗”,实现种源自主可控、产业自立自强提供战略支撑。

1 内蒙古推进草种业科技创新的举措、进展与成效

1.1 链式布局,重点突破

聚焦草原生态修复与饲草产业发展,围绕“有种适用,有草可用”的目标,面向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保存、评价和利用,新品种培育、繁育、推广、加工等现代草种业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大科技投入,布局科技项目,加快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草种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与先进科技成果在生态修复、畜牧业等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2018年以来,自治区科技计划先后投入资金1.2亿元,支持开展了“优良乡土草种质创新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草原生态恢复与生产力提升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等26项草种业相关科技项目,推动建设了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期库、乡土草种种质资源中心库等一批高水平种业创新平台,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期库收集保藏牧草种质资源1.8万份,乡土草种种质资源中心库保藏草种质资源3万余份。选育了草原4号紫花苜蓿、中草4号紫花苜蓿、蒙农1号燕麦、锡林郭勒华北驼绒藜、肋脉野豌豆、三河偃麦草等一批符合市场需求、适应性好、抗逆性强的饲草和生态型草种,转化推广了蒙农1号蒙古冰草、蒙农杂种冰草、蒙农4号新麦草、草原3号杂花苜蓿、中苜10号紫花苜蓿等优良品种,研发了一批饲草加工生产技术和机械化装备,支持建设了一批良种繁育示范基地,构建了部分登记注册草种育繁推标准体系。至2021年,自治区共审定草新品种149个,通过国审草品种68个,占国家审定品种的10.4%。

在此基础上,2022年自治区启动实施首批种业重大科技创新示范工程,部署草种业项目4项,5年安排经费6 000万元,支持苜蓿、羊草和冰草、重要乡土草开展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推广,计划培育冰草和羊草新品系3~5个、新品种2~3个,培育适宜内蒙古不同地域条件下种植的高产优质苜蓿新品种5~6个,累计建设原种繁育田200 hm2,良种繁育基地约1 350 hm2,基本解决了相关产业的用种需求。

1.2 机制创新,激发活力

从种业战略性、基础性地位出发,以产学研融通创新和科技成果市场化应用为目标,积极构建“政府出题”与“企业、政府、专家联合出题”相结合,草业领军企业牵头整合产学研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揭榜承接的“揭榜挂帅”新型科研组织模式,以及以企业场景应用需求为导向,科研、金融、服务各方共同参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模式,有效提升创新要素配置效率。2022年,内蒙古首批种业重大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共发布草种业“揭榜挂帅”项目需求3项,共吸引4个创新联合体揭榜,集聚了11家行业领军企业、24家高校院所、178家省部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的优质创新资源,有效提升了内蒙古在优质饲草和特色乡土草种质资源方面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应用能力。

同时,持续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尊重种业科研规律,加大对育种长线研究支持,激励科研人员潜心钻研、“十年磨一剑”。导入“赛马”平行资助、并行攻关机制,阶段性考核、竞争性淘汰,以成败论英雄。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赋予科研团队充分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支持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带着创新成果兼职创新创业,建立市场化的绩效评价与收入分配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1.3 开放合作,集聚资源

在“科技兴蒙”开放合作框架下,不断拓展深化“4+8+N”长效合作机制,吸引全国优势创新资源在内蒙古落地。加快推进中国农科院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共同打造包括生物育种在内的高端技术平台。与兰州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内蒙古草种资源开发利用联合实验室,积极推动草业基础科研成果产业化。

以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引导国内大院大所积极参与内蒙古草种业创新发展。积极推动中科院生态草牧业A类战略先导专项落地呼伦贝尔,通过开展包括“创新基于分子设计理念的牧草育种技术”在内的一系列科学研究,突破制约我国草牧业发展的科技瓶颈,打造生态草牧业全产业链技术与绿色发展模式。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优良乡土草种质创新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联合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国内涉草优势单位共同实施。首批草种业重大科技创新示范工程项目吸引包括曹晓风、杨青川等一大批院士专家团队230余人开展长期深度合作,不断提升先进成果辐射供给和源头支撑能力。

2 内蒙古草种业创新面临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

尽管内蒙古草种业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各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要求,面向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和突出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优良草种培育与创新能力不足,关键种质资源“卡脖子”现象突出

具体表现在育种手段单一、先进育种技术应用不够、育种效率低,自主培育的优良草种特别是内蒙古乡土草品种数量少、质量不高、同质化严重、特异性与抗逆性不强,不能满足多区域、多功能需求,草种业生产对进口种质资源的依赖性强。以拥有“牧草之王”称号的紫花苜蓿为例,目前85%以上的草种依赖进口,缺乏高抗高产苜蓿品种已成为制约我国北方苜蓿成功建植及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问题,极大影响了自治区畜牧业,特别是乳业的高质量发展。此外,自治区草种业基础研究能力不足,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利用与基因挖掘等上游产业链起步较晚,已有的草类植物种质资源尚未充分发挥作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分子育种技术的全面展开。

2.2 创新资源要素配置不优,创新链产业链结合不紧密

人才、技术等草种业创新资源主要集聚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育种企业起步晚,龙头企业数量少,技术研发力量薄弱,且创新意识差,研发投入低,成果转化缺乏资金、土地等必要条件以及金融、农机装备、农资农技等配套科技服务支撑,如蒙草集团主要乡土草种上“育繁推用”一体化产业链完整,但饲草方面育种创新布局不足;草都公司、正时草业公司以草产品生产为主,育种和繁育薄弱;其他公司以繁育种子为主,基本不做育种。总体来看,自治区企业主导草种业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以育种、繁育、营销、服务于一体的草种业现代发展格局尚未形成。

3 对策建议

3.1 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牢固树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市场应用为导向,加大对草种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区内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通过深化“科技兴蒙”合作,吸引全国优势科研资源向草种业企业集聚,实现跨区域、跨领域创新力量优化整合,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发、推广示范贯通,“产学研”深度融合、“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的创新链条,促进先进适用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与重大基础研究成果落地转化。

3.2 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

支持蒙草集团牵头联合中科院、兰州大学等区内外优势单位打造国家级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聚焦生态草、饲草全产业链主要瓶颈问题,重点开展草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草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与高效生产等五大方向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打造“一园区、四中心、三平台、N基地”,支撑草种业上下游协同发展,逐步构建覆盖种质创新、良种繁育、示范推广的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体系。

3.3 持续加大研发与转化投入

以实施自治区种业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为抓手,持续推进育种研究长线支持,加快开展草种基础研究和种质资源普查、保存和创新利用,充分借鉴作物育种新理论、新技术,创新分子设计育种理念,增强自治区草种育制种创新基础研究水平与技术创新能力,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饲草和生态用草草品种,建立一批良种繁育与示范推广基地,为解决自治区草原生态修复、农牧业结构调整中草种短缺、种源不足等问题提供关键技术供给与解决方案。

3.4 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着力提升科技管理服务能力,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做好科技管理“加减法”,打造良好创新生态,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加快构建科研与市场衔接的研发体系,完善柔性引才引智机制和跨学科跨主体合作的协同攻关模式,广泛聚集更多优质创新资源支撑草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种业种质自治区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保存与应用
走进神奇的汉特-曼西自治区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关于召开第18届24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的(第一轮)通知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