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2022-02-26张照楠郑思思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秦皇岛066100

公关世界 2022年10期
关键词:四史思政教学模式

文/张照楠 郑思思(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100)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突出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1]。切实加强“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之间的有效融合,不仅可以切实强化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同时还能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实际效能。

一、“四史”教育概述

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四史”教育主要包括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对于党史而言,它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进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并以此为基础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大转变[2]。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过程中,党组织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全面统筹政治建设、纪律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其组织能力和政治领导能力也处于不断优化之中。对于新中国史而言,它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的实践史。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以一种崭新的姿态重新出现在世界面前。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中国人民以敢于创新和积极探索的精神面貌,成功地走出来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全面落实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完成了由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的重大转变,同时其国防工作也已经呈现出现代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对于改革开放史而言,它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发展的实践史。在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完全套用西方国家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而是走了一条没有先例的崭新之路。在整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逐步确定了改革开放在中国发展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社会主义发展史而言,它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史。在新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足中国国情,不断探索,从而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使得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四史”教育,不仅能够使得学生们全面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还能有效坚定高校学生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进一步深化高校学生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解和感悟。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具体措施

1.优化老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在学生们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老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与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有着十分紧密地联系。对于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四史”教育而言,其涉及到政治学、历史学、教育学以及哲学等多个专业学科,具有非常明显的政治属性,同时也肩负着增强高校师生“四个自信”的重大历史使命。针对这种情况,各大高校必须切实优化老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为“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在此过程中,各大高校要全面落实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各大高校要为老师提供良好的培训平台和进修途径,从而有效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不断丰富老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切实优化老师对“四史”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帮助老师们了解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深化“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之间的融合,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优质的课堂体验。其二,各大高校可以定期组织老师们开展交流活动,针对“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一探讨,并以当前的时代发展为基础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引导老师们积极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使得老师们能够接受不同思维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碰撞,从而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优化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政课程的高效开展。

2.切实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对于传统模式下的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而言,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学生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相对较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质量。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在开展“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要结合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以及当前的教学内容,不断创新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激发学生们学习“四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实际效能。首先,老师可以充分发挥各大互联网平台的作用,建立专门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以及短视频账号,并定期更新相应的版块内容,开展与“四史”相关的知识竞赛,从而在学生团体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们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收“四史”的知识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切实履行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3]。其次,老师可以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现状,合理运用实践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以及体验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模式,将课本上枯燥乏味的知识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从而引发学生们与“四史”之间强烈的情感共鸣,有效激发学生们学习“四史”的积极性。

3.有效整合“四史”的课程资源

目前,各大高校在开展思政课程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并没有单独开设“四史”教育的相关版块,但是在高校思政课程的教材中,却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四史”内容。比如基础课则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为基础,向学生们深入阐述了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相关内容[4]。对于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而言,其关于“四史”的教材内容较为分散,并且这些内容往往是以各自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主要出发点,其内容之间缺乏有效联系和统筹规划,其衔接性和整体性相对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难度。与此同时,在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容十分有限,并且老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往往将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相关内容一句带过,因此学生们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相关内容并不是十分理解,导致社会主义发展史成为了当前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四史”教育的短板所在。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展“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各大高校一定要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并合理利用当前的完善的学习平台,对思政课程教学中关于“四史”教育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准确把握“四史”教育的主线,进一步提高“四史”教育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4.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利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开展“四史”教育的具体实践中,老师应切实突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切实加强“四史”教育过程中第二课堂的延伸,从而切实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引导学生们将“四史”的知识内容内化为理想信念的一部分,从而充分发挥“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实际效能。首先,老师在进行“四史”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构建丰富多样的行走课堂,组织学生们参观一些红色纪念馆或者红色革命根据地,从而使学生对中国革命过程中的艰难险阻有一个清晰全面地认识,使得学生们能够深切体会当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并且有效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其次,老师在进行“四史”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可以以一些大型节假日为主题,举办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活动。比如老师可以利用“七一”“八一”以及“十一”等相关节日,组织大型爱国实践活动,从而在校园内形成积极向上的爱国氛围,有效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同时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学习伟大历史人物的思想理念和丰功伟绩,引导学生们形成积极探索、敢于担当以及奋发图强的优良精神。最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们翻阅本校的历史档案,深入研究从本校走出去的革命先烈以及他们的英勇事迹,从而有效拉近学生们与革命英雄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从而有效激发学生们了解先烈和学习先烈和模仿先烈的积极性,从而为当今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储备。

三、结语

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接收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多样,这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同时大量的外来文化开始在我国大范围传播,这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造成了较大的冲击。针对这种情况,各大高校要切实优化老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效整合“四史”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实际效能,进一步坚定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思政课“需求侧”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