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4层螺旋CT颈脑动脉血管联合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2022-02-25王伟亮孙晓江王鸿礼通信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1期
关键词:动脉血急性期螺旋

王伟亮,孙晓江,李 平,王鸿礼(通信作者)

(苏州市立医院〈东区〉放射科 江苏 苏州 215001)

超急性期脑梗死是脑梗死的常见类型,一般在脑梗死发生的早阶段,因为疾病的临床表现不明显,因此常规检查方法难以发现脑组织的密度变化,因此诊断难度较高,大部分诊断技术往往需要在脑梗死发生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示低密度造影[1]。临床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诊断本病症的常见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与敏感性,但是该方法的成本高且检测效率不满意,所以必须要寻找一种更加有效的诊断方法[2]。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螺旋CT颈脑动脉血管联合成像(CT angiography, CTA)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本病症的检查手段,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现为深入分析64层螺旋CT颈脑动脉血管联合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以74例疑似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苏州市立医院于2020年1月—2021年4月收治的74例疑似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包括男性39例,女性35例,年龄49~81岁,平均年龄为(63.34±6.72)岁;发病至入院的时间为0.74~5.87 h,平均(2.33±0.48)h。

纳入标准:①患者或监护人知情并自愿参与本试验;②患者发病时间≤6 h;③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症状包括肢体麻木、呕吐、乱语以及走路不稳、偏瘫、意识障碍等;④依从性良好者。

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完整患者;②有脑外伤史患者;③有脑外科手术治疗史患者;④合并癫痫、脑肿瘤等疾病患者;⑤对检查依从性差的患者。

1.2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Toshiba Aquilion 64层螺旋CT扫描仪以及Vitria 2.0工作站进行诊断。在头颈部CTA扫描期间,以C4为基准线,设置FOV 240,管电压120 kV,矩阵512×512,电流200 mA,准直64×0.5 mm,床进为41 mm/r,扫描时间为4s。检查过程中选择碘普罗胺注射液为对比剂,用药剂量为370 mgI/mL,总用量为70~100 mL;在对比剂注射期间选择EZEM高压注射器,肘静脉团注后,设置流率为5.0 mL/s。工作人员根据颈内动脉强化情况制定延迟扫描的实践数据,一般为6~8 s。本次研究中所扫描的数据均重建层厚×间隔=0.5 mm×0.5 mm的横断图像,最后处理中采用MIP(最大密度投影)以及VR(容积再现)等处理方法。

同时本组患者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检查前所有患者接受心电图检查,确定符合指征后再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型号为Philips Allura Xper FD20,局部浸润麻醉后,用高压注射器(120 s,Nemoto)注射碘克沙醇,注射38 mL对比剂后,做主动脉造影,患者施以颈动脉插管时借助Seldinger法,自患者颈总动脉、颈外动脉以及颈内动脉方向实施导管插入,并予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患者造影情况分析。本次研究中所检测的资料均由三名以上医师进行综合评价,形成最终检测结果。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脑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方法为:狭窄程度=(正常血管直径-狭窄部位血管直径)/正常血管直径×100%,其中计算将结果显示小于30%为正常,30%~49%为轻度狭窄,50%~79%为中度狭窄,80%及以上为重度狭窄[3]。统计64层螺旋CT颈脑动脉血管联合成像技术的检测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率(%)表述,行χ2检验,当P<0.05时认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疾病的检出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本组74例疑似病患中,共有68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4层螺旋CT颈脑动脉血管联合成像与磁共振技术的检出率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检测结果比较[n(%)]

同时从64层螺旋CT颈脑动脉血管联合成像方法的检测结果来看,该方法能够有效评估患者的疾病变化,包括前动脉重度狭窄、大脑后动脉闭塞、大脑前动脉闭塞等,见表2。

表2 CTA技术的检测结果

图1、2是某患者入院时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患者入院原因为左侧肢脾氨肽,在头颅平扫中未发现右侧颞叶脑沟变浅,进一步开展头颅CT灌注后发现颞叶叶顶位置存在大片的脑出血。在治疗后复查发现头颅CT显示右侧颞叶以及基底节区存在大片脑梗死。

图1 检测结果显示右侧颞叶脑沟变浅

图2 大面积梗死区域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上严重且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指因为血管阻塞而造成缺血性坏死,因此随着疾病的发展本病症对患者的伤害也会有显著提升,尤其是致残率与致死率的提升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4]。超急性期脑梗死是指脑缺血、脑阻塞的发病时间≤6 h的情况,本病症的主要发病原因是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等重要血管关闭,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若能在短时间内恢复脑血管的正常血运、恢复血管再通,因此可以促进脑代谢障碍的恢复,避免神经细胞大量死亡[5]。所以针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而言,在临床上应做好疾病的诊断,这样才能为改善患者预后奠定基础。但是在实际上,超急性期的脑梗死诊断一直是临床上的重难点问题,这是因为在疾病的早期,颅脑内脑组织密度无明显变化,所以常规的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其中的变化,往往需要在发病后的24 h检查才能发现边界不清晰的低密度脑梗死病灶影,所以在本病症的临床检测过程中,必须要兼顾检测方法敏感性、特异性等关键指标,不仅要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疾病发展等作出正确判断,也要通过相关的技术手段对临床干预方法展开要求,所以新的临床诊断技术必须满足无创、便捷等要求,这样才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保证各项临床干预工作顺利进行,这已经成为疾病诊断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现阶段临床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方法多样,包括核磁共振、螺旋CT等,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方法能够显示患者的血管状况,这是因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具有较高的图像分辨率,并且能够显示脑血管血运情况,所以成为诊断脑梗死的金标准[6]。但是考虑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创伤性以及存在效率低、费用高等问题,并且该检查方法下患者与医生接受的X线剂量较大,且只能充盈碘对比剂的血管管腔的空间结构,对于管壁病变,却无法显示周边组织病变情况等,患者的依从性无法保证,所以需要通过一种更高效且价格适中、检出率高的方法来满足患者的需求,对于广大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而言,在疾病发生的早期阶段就实施干预,并且减少检测过程造成的损伤具有必要性,因此必须要在传统检测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64层螺旋CT颈脑动脉血管联合成像(CTA)则成为其中的代表。本文针对64层螺旋CT颈脑动脉血管联合成像技术的临床实施效果展开分析,从本文表1的资料来看,CTA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检出率差异不显著(P>0.05),证明CIA方法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原因可能为:在本文所选择的CTA技术具有更强大功能,与传统的CT技术相比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脑血管图像,通过图像可以识别靶血管状况并判断有无病变产生。同时该技术采用了Z2Sharp技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Z轴的分辨率,在采用该方法后可以显著提升三维重建图像的效果与质量,时间分辨率提升,图像的运动伪影减少,因此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施连续扫查,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7]。同时从表2的数据也可以发现,利用CTA诊断技术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脑梗死的部位以及梗塞的严重情况,对于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重大。有学者则通过研究认为,螺旋CT技术依靠强大的后处理功能,所以在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可以直观反映出血管的分支以及走形情况,降低其他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检测手段[8]。从本文对案例患者研究可以发现,在64层螺旋CT颈脑动脉血管联合成像技术的支持下,医师可以快速观察患者的脑部相关组织状况,并对临床治疗效果展开分析,提示该临床检测方法科学效果。而现阶段CT技术也不断完善、发展过程中,例如快速兴起的减影CT血管成像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临床检测要求,该技术通过将平扫、增强扫描前,维持扫描的层面中心以及视野保持一致的基础上,最终获得清晰、完整的血管图像,在对患者采用该方法后,在影像学检查后所获得的血管图像连贯,颅底骨质基本不会影响检查效果,进一步论证了该方法的先进性。总体而言,现阶段的64层螺旋CT技术具有强力的后处理能力,在临床检测中其突出功能就是最大强度投影以及容积演示,其中最大强度投影技术能够展示人体血管的分支及其走形情况,避免各种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假象问题,在临床检测中,通过层面同步显示的方法,能够针对超急性期脑梗死部位做深入探查,尤其是细致观察病灶部位及其周围的可疑病灶,有助于尽早诊断疾病。而容积演示技术则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的血管行走情况,无论是评估超急性期脑梗死还是判断临床治疗效果都具有理想价值。结合本文对患者的64层螺旋CT颈脑动脉血管联合成像观察可以发现,通过该技术可以显示患者脑部的闭塞血管情况,进而评估脑动脉病变,计算栓塞部位的长短以及侧枝血液循环情况等。在临床检测中,该技术可以对患者的疾病发展情况作出深入评价,提供缺血脑组织灌注的相关资料,最终成为支持临床治疗的关键。也有研究认为64层螺旋CT颈脑动脉血管联合成像技术可以用于评估动脉的闭塞以及狭窄等问题,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与特异性。

根据现代临床研究发现,脑血流灌注的变化可以作为临床诊断脑梗死的重要标准,当脑血流灌注压在一定范围内出现波动时,人体可通过毛细管平滑肌或者小动脉等做代偿性的扩张或者收缩,由此维持人体脑部血运的稳定性。但是在脑梗死发生之后,小动脉以及毛细血管平滑肌的代偿功能破坏,并且随着血运阻塞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可发现明显的缺血半暗带,而缺血半暗带就是因为局部脑循环储备力失代偿性低灌注而造成的神经元功能紊乱,但此时患者尚处于可抢救的范围内,这也是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一个主要特征。但是因为缺血性半暗带具有不稳定性,且高度也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下,不仅可以恢复至正常水平,也可能发展为脑梗死。在对此类患者开展临床诊断过程中,通过螺旋CT技术可以发现脑组织血运状态,配合灌注等方法可以检测、预测半暗带分布情况,进而更好地完成临床诊断。在检测过程中,因为患者的脑梗死尚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因此缺血区域的微血管变轻、闭塞情况不显著,在临床上可以根据这一结果进行鉴别。

64层螺旋CT技术在临床上依然是一种敏感度较高的无创检测技术,所以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疾病的临床检出率,本文认为在对患者采取临床检测过程中必须要认真观察闭塞位置有无对比剂血流通过的情况,再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一步评估闭塞位置近端以及远端动脉充盈情况等,在综合多个因素进行考量后,才能进一步提高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检测结果。因此对于老年或者病情严峻的患者而言,64层螺旋CT颈脑动脉血管联合成像技术依然可以作为临床疾病诊断的有效方法,根据检测结果及早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治疗。

综上所述,64层螺旋CT颈脑动脉血管联合成像技术满足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需求,其检出率较高,并且可以体统丰富的影像学数据,是一种科学的诊断方案,值得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动脉血急性期螺旋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急诊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干预化护理方式分析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动脉血与静脉血相互转化的演示方法
急诊患者动脉血与静脉血清血钾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