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美术史“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路径
——以中国茶画为例

2022-02-23李平平

福建茶叶 2022年11期
关键词:茶画专业课课程思政

李平平

(楚雄师范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1 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政大会上,第一次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之后从2019年到2020年,“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接连在我国政策中显现出来。

1.1 课程思政概念界定

学科思政的概念就是指要挖掘出各门必修课中的思想政治教学元素,在专业课的教育中让学习者一方面增长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接受精神洗礼、实现学生思想政治的境界升华。

1.2 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全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课程思政是我国各大院校都需要遵守的基本准则,是学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策略,是构筑系统化教育体制和高素质人才管理体系的主要切入口,更是建立全员全程个性化“三全教育”的关键手段。

1.2.1 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我国各大高校培育人才遵守“立德树人”的原则,而“课程思政”则能够有效地推动各大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全链路环节中,能够保障每一门专业课都能够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而展开,坚持专业知识理论教学和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机整合,把知识能力的训练和学员的情感心态、人生观实现协同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教育思想政治觉悟、职业素养和科学技术素质。

1.2.2 是高校健全“三全育人”体制的重要手段。“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方位教育、全面育人。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体系的主要任务是将思想政治工作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目标是高校把立德树人的成果当作检查校内各项管理工作的基本标准,更是学校教学和管理岗位的职责要求和考核重要指标。“专业思政”成为“三全育人”的关键方面,目标是每个学科的老师都要立足教育职业,围绕提升人才培养效率,进一步发掘思想政治教学特点,将思想政治教学的主渠道由单纯的思政课程,延伸至各类高等院校每门教育与行政的职业,从而做到高等院校对学员专业技能培养与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整合。

1.2.3 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体现。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迅速成长期,在此期是人们培育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课程思政”要求高校必须按照学员的成才规律,科学合理地确定课程目标,在教育层面上体现课程价值,一方面尊崇专业的课程教育目标,一方面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目标,并进一步探寻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门专业课教学的融入途径,深入发掘和实现所有课程教育功能,价值观与知识传承和能力训练进行完美融入,从而做到以德立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强化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精神信念,引领学生担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重担。

2 中国美术史教学中中国茶画部分“课程思政”的现状以及问题

中国美术史论是中华民族千古以来聪明才智和艺术劳动精神的产物,凝聚着我国民众的艺术热情。中国美术史的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文化内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我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茶文化与美术两者强强联合,诞生了中国茶画。中国茶画是我国传统茶文化体系中具有艺术性的重要元素内容,中国茶画表达着绘画人对茶文化生活的了解与认识,同时也是对相关地区茶文化生活的艺术化反映。因此,在中国茶画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中国茶画教学中,其“课程思政”存在如下问题:

2.1 中国茶画教学“课程思政”隐性体现

中国美术史中中国茶画的教学,表面是对美术史以及其对茶文化的思考的艺术元素的演进历史,但其背后是我国人民、文人、画家在思想观念上的演变历史,通过对茶画表现的观察,能够对其背后的思政进行本质上的探寻。

2.1.1 中国茶画的文人精神。我国文化史是由各个朝代的文人组成构建出来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人精神,但横贯整个文化史,很容易发现各个时代下的文人精神具有统一性:就是高洁的文化风骨,知行合一。通过绘画作品,体现出其知行合一的文化内涵。

2.1.2 中国茶画体现了哲学美学。中国茶画在绘画的笔法能够体现出我国文人的哲学思想,道法自然的极简美学。齐白石赠送毛泽东同志的《茶具梅花图》,整个画作上一只梅花、两只茶杯、一个大茶壶,画面极简,留白居多,其后备体现出来的哲学思想是红梅白雪,香自苦寒来。

2.2 中国茶画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

如何将美术史学当中的中国茶画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结合是难题,其融合路径可以有如下方法:

2.2.1 模块化教学。将中国茶画的知识按照模块化进行分解,方便实现其连续性、完整性,在茶画作品中,将文人风格、作品形式、作品哲学等维度进行划分;在思政教育方面可以分为小家、大家、国家等维度进行拆解。之后,将两者进行结合进行教学。

2.2.2 多元化教学融合。中国茶画教学要寓教于乐,就必须脱离了课堂的单一性问题,在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中国茶画教学的快乐和价值。在中国茶画教学当中,多元化教学可以实现教学、讨论一体化发展,用启发式教学替代传统的输出式教学。比如针对《惠山茶会图》、《事茗图》这两幅茶画,教师抛出模块化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最后的讨论点要落实到思政维度上,比如中国茶画背后的文化自信、文人风骨等。

2.3 中国茶画教学“课程思政”的问题

课程思政是教学中的根基,在中国茶画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中国茶画教学中,其“课程思政”存在如下问题:

2.3.1 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不全面。课程思政教育是一个系统化建设工程,其本质就是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因此提高思想政治站位水平是提高课程思政教育建设效果的主要前提。目前在中国茶画“课程思政”建设上也面临着意识上缺失的问题,如只是将中国茶画课程思政工作当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补充,缺乏建立健全的教学制度体系和中国茶画教师培训计划;对课程思政与评价制度的建立还缺乏客观准确的认知,对工作责任考评主要内容也不清楚;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中国茶画专业课老师与思政课老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了解不足,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导致了中国传统茶画课程思政建设不能形成持久的长效机制。

2.3.2 教师课程思政水平较低。师资队伍是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基础,而老师则是学校课堂的主要输出方,其课程思政的水平影响教学中的知识输出。但是,目前中国国内的各大院校都存在着中国茶画专业课老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了解还不够,无法掌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与规律,大部分的中国茶画专业课老师由于自身思政素质欠缺,在课堂教学中有心却无能为力,对专业课教学中的课堂思政知识等教育元素发掘不够,因而普遍存在着中国茶画专业课老师在课堂中生硬地搬运思政的东西,而无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价值引导,使得中国传统茶画“课堂思政”教学具有的浅表化、形式化。

2.3.3 思政教师与专业课老师沟通协同不足。“课程思政”既需要与思政教师的同向同行合作,也需要与中国茶画专业教师的通力协作。而在“课程思政”的基础上,课程思政知识课老师与中国茶画教师则各自为政,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教学一直处于并行独立发展的状态。但大部分艺术专门班老师都认为,学校的思政教学主要是教师思政与理论教学所要承担的任务,而中国茶画专业课老师主要任务是给学生讲解绘画等专业技能知识,存在着轻理论教学、重知识教学的问题,而思政知识课老师又缺少与中国茶画专业课老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2.4 学生在学习当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观点的深远影响,目前在中国茶画专业课思政教学中,过分注重中国茶画教师的“教”“授”,却忽视中小学生的“学”“思”,在课堂教学中中国茶画老师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中小学生则处在被动地位。灌输式的教学使中国茶画老师的主导性意识发展不完全,也使得学员们没有了对知识点的感悟能力,加之中国茶画老师往往得不到学员的真实反应,使得中国茶画老师们对上课时进行思政教学的关注程度逐步下降,学生学习思政的热情也随之消减。

2.5 缺失管理

中国茶画教师“课程思政”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尚未建立并完善工作格局。主要体现在:首先,学校由于缺少“一体化”的中国茶画课程思政发展战略规划,减弱了“外在联合”一体化工程的实质效益;第二,目前艺术教育界就高校艺术学科思政资料的提供形式已成共识,但将思政元素做外力,以组合的形态渗透到大学中国茶画课堂之中,但不能建立以挖掘大学中国茶画课堂自身思政要素为主体形态的统一的教育过程,是各学段相衔接和“交接棒”的重要难题;其三,我校各学段既没有实现艺术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也缺失有奖优罚劣功能的一体化艺术课程思政工作的相关建设。

3 中国美术史“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路径

3.1 提高“课程思政”的认知

开展“课程思政”是教育界一个重要的任务,“课程思政”工作,就需要高校必须要立足于自己教育办学位置和自身优势,从顶层设计着手,逐步构建起完整的教育组织机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第一,学院负责人要切实加强党对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工作的政策引领和组织管理,形成自上而下、权威有效的课程思政工作的组织管理机制。第二,学院教务处要搞好学校整体统筹管理工作,建立教师协同育人联合的平台,确保中国茶画专业班级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联合机制。第三,科研部门要建立适当的机制,引导中国茶画青年教师开展课题思政教学科研,并予以适当的科研经费帮助。人事部门在职务评价、业绩奖励、校内培养等方面也要建立适当的考评机制。

3.2 提升教师的思政水平

中国茶画教师作为思政教学实践的参与者,要深入了解学科思政教育建设的重大作用,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中国茶画学科素质和道德水准对课程思政的推动作用。第一,要培养中国茶画专业课老师对课堂思政的正确理解。学校思政教育的教学不要再单纯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而中国茶画老师更要培养学生“立德树人”的意志,破除思想偏见误区,进一步提高对教育的认知,把“课程思政”作为一门学问、一个人生价值、一个信念刻苦钻研。第二,中国茶画教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主动关心并关注党和国家重大事件。第三,学院要通过聘请专家学者,对中国茶画老师开展相应的培养和引导,对照学科建设规范,找出自己的差异与短板,提升专业课老师思想政治素质。第四,美术老师在“课程思政”的教育中必须与时俱进地完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方法。本科教学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教学形式,也不同于显性的思政教学,因此中国茶画教师应避免采取灌输式教学,一要顺应教育规律,二要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二者相结合,全面挖掘了美术专业课中所包含的思想理论元素。艺术老师应采取创造课堂情景、讲述具体的中国茶画事例、通过学生小组协作练习等各种方式,把中国茶画等的各专业课程中蕴涵的思政内容,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中国茶画专业课堂之中。

3.3 加强思政教师与专业课老师沟通协同合作效率

关于思政课老师缺少和中国茶画专业课老师的互动与交流的问题,首先需要强化教师之间的沟通效率,促进了思政课老师与中国茶画专业课教师的互动与交流;其次要加强合作培训,有助于思政教师与中国茶画专业课老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因为学科背景的不同,中国茶画老师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知识积累都比较欠缺,中国茶画老师可以采取常态化培训学习,从而建立了思政工作课老师和中国茶画老师线上线下二十四小时可互动的交流平台,从而增进了思政工作课老师和中国茶画老师之间的交流学习,也有助于中国茶画老师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升教育专业技能,从而胜任中国茶画课堂的思政教育与管理工作。

3.4 在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学习能动性

把学习者当成教育课堂思政建设中重要的输入输出力量。第一,在中国茶画课程思政工作教学活动中,中国茶画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认同感,要引领学生从中国茶画课程中端正学习动机。第二,中国茶画专业课老师们应在思想政治教学上有差异化的教育意识,在中国茶画课堂中要根据学生美术专业的特点,在培养学员中国茶画专业基础知识与实际能力的同时,能够筑牢学生文化自信的根基,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与民族使命感。第三,中国茶画老师在课堂与思政知识教育中要融入社会真情,要重视学生的社会主体地位,在用深厚的中国茶画知识教导学生的同时,要以极崇高的道德情怀感化学生,要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主动地适应中国茶画老师的授课思维和方式,主动共享在知识传承中的成果与体会,补齐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上的短板。

3.5 管理实现系统化

在中国茶画教学当中,针对性进行顶层设计、系统化的管理制度、长远性的发展战略规划、规范化的核心业务流程和导向性的人才激励,实现全方位多维度的管理体制,推动美术教学上的思政建设。

4 结语

当前中国茶画教学中的思政建设处于一种内容不断丰富、外延日益拓宽的时代高速发展期,高校以及国家也越来越关注中国茶画所包含思政教育的育人效益,他们在接受具有越来越丰厚内容的中国茶画艺术课程。但由于目前对高校的中国茶画“思政建设”在客观上面临的问题认识还不够、管理缺失、协同合作、教师思政水平低下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国茶画的思政一体化的建设。为此,采取增强教育各利益主体的理念认识力、健全统一的管理制度、建设立体多维教学、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全景评估系统、组团队掘资源架平台创制度成体系、推动艺术教育发展等方式手段,推动高校艺术教育思政教育整合发展,使中国茶画课程思政和思政教育协调整合发展,实现学生中国茶画专业知识的提升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其自身的思政水准。

猜你喜欢

茶画专业课课程思政
茶画艺术在美术鉴赏课的传承研究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多媒体软件的数码茶画制作研究
茶画的绘画艺术风格研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茶诗茶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