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体化血液透析在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

2022-02-23孙文文梁树超

中华养生保健 2022年3期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血液透析并发症

孙文文 梁树超

摘  要:目的  分析个体化血液透析治疗在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患者心血管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济南市历下区人民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DKD患者60例,全部患者均符合DKD诊断标准,且血液透析时间≥3个月,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透析治疗,研究组进行常规透析治疗联合个体化血液透析。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以及治疗后两组 Kt/V值,并进行分析。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 SCr、BUN水平以及 Kt/V值水平更优(P<0.05),研究组患者低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个体化血液透析治疗方法对于DKD患者缓解病情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该治疗方式可以降低心血管及其他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糖尿病肾脏疾病;血液透析;心血管疾病;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3-0159-02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一种因糖尿病引发的慢性肾脏疾病,常发生于糖尿病患者中[1]。患者伴随尿白蛋白排泄率提高,最终引起临床蛋白尿,同时还会引起一些不良症状,例如水肿、高血压等。近年数据显示,患有此病的人越来越多,而目前该病治疗方式大都通过血液透析进行。经临床试验证实,通过血液透析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也能缓解相关不良反应[2]。近年来,济南市历下区人民医院肾病科采取个体化血液透析方案针对DKD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有利于患者病情康复,而且在减少心血管疾病并发症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济南市历下区人民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DKD患者60例,全部患者均符合DKD诊断标准[3],且血液透析时间≥3个月。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43~67岁,平均年龄(59.20±7.11)岁,病程23~31个月,平均病程(27.96±6.20)个月。对照组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55.82±6.87)岁,病程21~29个月,平均病程(26.68±5.01)个月。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济南市历下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DKD患者患有慢性肾脏病,且3个月以上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 mg/g,或者是肾小球滤过率在60 mL/(min·1.73m2)以下[4];②满足慢性肾脏病诊断标准[5];③年龄50~90岁;④水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正常,未处于严重感染状态。

排除标准:①存在继发性肾脏损害或不符合纳入标准的其他类型肾脏损害,如肝硬化性肾损害、过敏性紫癜肾病、继发性或原发性IgA肾病等;②合并有造血系统或心、脑、肝等重要脏器严重原发性疾病;③急性肾衰竭患者;④DKD 1~4期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透析方案,研究组采用常规透析方案联合个体化透析方案。①常规透析方案:使用东丽TR-8000型透析机,透析液A液与B粉由上海合亭公司提供,透析膜材料使用1.3 m2的聚砜膜;血液透析温度36.5℃;血液透析次数3次/周,4 h/次;使用钙离子拮抗剂为主的口服降压药。根据血压辅助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血压控制<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②个体化透析方案:在同等透析频率、流量和控制血压的基础上进行透析,并针对年龄进行透析膜面积设定。患者年龄>70岁可使用1.3 m2面积,体质量低于60 kg时可选用1.4~1.6 m2面积,体质量超过60 kg者可选用1.6~1.8 m2面积。控制透析温度,较透析前实际测量体温低1℃;采用可调钠联合超滤曲线(透析液钠浓度由148~155 mmol/L线性下降,到透析结束时下降到135 mmol,绘制联合超滤曲线);对症处理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共4个疗程,每个疗程持续3个月。

1.4  观察指标

测量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肌酐 (SCr)、尿素氮 (BUN)水平,以及治疗后 Kt/V 值,并统计低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分析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BUN、SCr、Kt/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BUN、SCr、低于对照组,Kt/V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血管风险发生情况

随着透析治疗时间的延长,研究组低血压发生率同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低。对照组心血管风险(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同研究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作為一种常见慢性病同其他类型的肾脏疾病相比,其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的速度更快[6]。若糖尿病患者发生DKD进而产生肾功能不全,常会伴随高血压、冠心病等一系列严重心血管并发症,更可能伴随外周血管病变或脑血管并发症。故治疗实践中应当及时对DKD患者采取肾脏替代治疗[7]。DKD患者普遍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血管条件不佳等问题,心律失常和低血压的心血管事件发病概率更高[8]。

通过血液透析治疗,能够有效地排除体内小分子毒素,让患者的身体不受毒素影响进而慢慢恢复到健康状态。虽说可以控制心血管疾病及其他相关症状,但该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会导致患者的血压水平出现大幅度变动,需在结合降压药物的情况下完成透析治疗。而且,血液透析治疗后的出血概率相对较高,醫师在临床应用时应做好相关的防范对策,尽量控制血压水平保持在一定范围内[9]。此外长时间接受经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会引起体内细胞外液容量负荷增大,导致难治性高血压疾病产生[10]。透析治疗为避免患者引起种种不适,可以通过在此之前调整透析液温度,降低至比实际温度少1℃来实现,因为经透析治疗后患者的疼痛感降低,舒适度提高,能避免一些不良反应。而且有研究证实,低温透析的作用更为广泛,能够保护血液稳定流动,控制低血压的强度及发生率[11]。其次,透析效果受透析膜面积影响,如果选择不合适的面积透析膜,可能会破坏透析效果引起透析不充分等情况,当然透析膜材质也需要符合相关标准,质量标准及面积合适的透析膜才能真正的发挥血液透析的效果,控制患者的病情,让其尽快地恢复。

本研究显示,和对照组相比,采用个体化血液透析后的研究组患者SCr、BUN水平低于对照组,Kt/V值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低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因此,采用常规透析方案联合个体化的肾脏透析对长期接受透析的DKD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是一项值得在临床中应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鸣辉.血液透析联合左卡尼汀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4):142-144.

[2]司艳波.多专业合作护理对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21,22(8):1213-1215,1219.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中国糖尿病肾脏疾病防治临床指南[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9,11(1):15-28.

[4]彭春晖,周树录,化宝军.血液透析在糖尿病肾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7):51-52.

[5]李学旺,李航.CKD诊断标准的争议和挑战[C]//华东六省一市肾脏病会议,上海市医学会肾脏病分会春季论坛,福建省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学术年会.2012.

[6]王清俊,杨海波,蒋红利.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31例个体化治疗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9):1191-1193.

[7]徐娜,金文波.个体化透析方案预防DN血液透析中的低血压[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8,4(6):42.

[8]云曼丽.透析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30例临床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08,8(10):1763,1765.

[9]周佩苏,张帆.5例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个体化血液透析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50(11):28-30.

[10]陈泽珣,郑妙娥.心理干预与个体化营养指导对肾小球肾炎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营养状况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20):138-142.

[11]秦梦,张冬梅,谭蕾,马云燕.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个体化护理[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0,6(10):388-389.

猜你喜欢

心血管疾病血液透析并发症
综合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