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红色文化景观规划设计

2022-02-23范汉崔亚楠

中国文化遗产 2022年1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

范汉 崔亚楠

关键词:红色文化景观;红色遗产;嘉兴南湖;风景园林;纪念性景观

引言

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红色精神的传承弘扬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下发《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指导文件,各地随后也出台相应建设规划和管理办法,统筹加大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支持力度。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列为首批国家文化公园,为红色文物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新的模式、思路和方向。

红色文化景观作为向大众展现红色文化魅力、传播红色精神的物质媒介,在红色遗产资源保护传承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借助景观环境,红色遗产资源相对应的历史记忆被重新激活,其本身也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另一方面,围绕红色文化景观举行的相关纪念活动会对未曾亲身经历革命年代的当代人产生影响,让环境要素之间产生对话,形成情感和记忆的共鸣,达到延续社会记忆的目的。

一、红色文化景观概念解析

笔者认为,在广义层面上,红色文化景观包括红色遗产及其所处的自然及人工环境,是具有统一性、延续性和时间性的地景景观;从狭义层面上理解,红色文化景观指围绕革命遗址或纪念建筑、标志物而建的人工环境,主要关注环境氛围塑造和空间内的人类行为活动。

中国幅员广阔,红色遗产所处环境相对复杂多变,根据其所处的空间环境和保护利用方式不同,可将红色文化景观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即城市型、乡村型、郊野型和景区型。城市型红色文化景观以名人故居、革命活动地点、陵园以及纪念馆、广场、公园等纪念性空间为物质载体,景观空间类型和尺度多样,设计要考虑复杂的城市环境和社会需求。相较于城市型,郊野型和乡村型红色文化景观与河流、山体、沟壑、林地等自然要素关系更为紧密。郊野型的主体要素是自然环境,少量保留有战壕、掩体等与战争活动相关的遗迹,景观设计应当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还原历史场景、营造历史氛围;乡村型红色文化遗址多为军队居住场所、会议场所等社会活动空间,注重体现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和地理特征。红色旅游景区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发展形成的特有景观类型,主要依托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发生地或革命根据地(例如井冈山、西柏坡等革命旧址群)进行建设。在展示宣传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的同时,红色遗产地的景观环境建设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针对不同地缘特征,红色文化景观设计的策略和方法各有侧重。基于体现整体性的目的,红色文化景观的建设不宜仅局限于呈现红色遗产本体单一价值,而应对其历史和自然环境也加以恰当的保护利用,使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得以真实、完整保存与展现。结合有关研究和规划设计实践可以发现,规划设计与三个方面密不可分,即精神内涵、物质空间、展示方式。

(一)红色文化景观的精神内涵

红色文化景观作为一种纪念表达,首先是对已故革命者以及人民群众的纪念,强调对个体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体现人文精神;围绕革命历史和事迹,为现实世界的人揭示红色精神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次红色文化纪念的目的是对现在和未来的映照。革命纪念因其显著的政治性和时代性,鲜明的表现现代民族主义文化,其思想除了对同时代的人施加政治影响外还指向未来某个未完成的历史目标。由此可见,红色文化纪念不是局限于某个重要时间节点或者事件的追忆,而是基于回顾、勾勒和总结后结合时代发展趋势的重新认识,对于红色文化纪念的背景和意义应从时间和现实维度上进行解读分析,将红色文化景观资源禀赋转化为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二)红色文化景观的物质空间塑造

景观设计通过物质空间塑造,全程或部分参与文化信息认知过程的搭建:基于学习历史背景和领会精神内涵,重新发掘空间的场地价值,综合考虑视觉形象、交通组织、功能布局以及氛围营造等诸多方面,从而勾勒出游客信息获取路径,形成空间序列。

在空间模式方面,中轴布局是红色文化景观常用的手法,呈现出庄重、崇高的纪念性,如天安门广场由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所构成的中轴对称式空间序列。随着当代纪念性景观的设计探索,出现更多强调叙事性表达的尝试。在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园的设计中,设计师采用中轴和自由叙事叠加的语言模式进行创作表达,参观路径形成空间节奏感的同时,适应复杂多变的基地环境。

从古代陵墓、祭祀场所到当代红色文化景观,纪念性空间的设计语言常常采用方、圆等基本几何形状。这与人类认知宇宙和自身的过程密切相关,体现了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追求。经过抽象提取后的空间组合变化为文化主题的展示和环境氛围的塑造奠定基础,潜移默化地影响参观者的环境心理与游览方式。例如对称性及向心性的空间体现庄严、崇高、肃穆的氛围,封闭、静谧的空间引导游客沉思、冥想。例如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景观设计中,多采用下沉、狭窄的空间,将游客情绪带入压抑、悲痛的历史氛围之中,激发人与场所精神产生共鸣。

(三)红色文化景观的展示方式

文化信息的展现方式是景观设计关注的重点内容。景观展示的历史信息通常是以时间为线索的片段,在國内外众多纪念景观设计中,雕塑、铭文等具象场景是最常用的表达素材。例如美国罗斯福纪念园,由雕塑、构筑物、水景、植物构成的景观再现了伟人四个重要人生阶段,亲人的尺度让游人能够近距离观赏和感受。与之相对,隐喻设计作为更加抽象的表达方式,带给观者不一样的体验。在香山革命纪念馆的景观环境中,设计师设置了“竹外桃花”“谈笑间”“云岫里”和“漱林流”等文化景观节点(图1),融合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体现了传统文化韵味和诗意。

近年随着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红色文化景观环境越来越突出参与性、互动性,由传统被动式说教向沉浸式展示转变。在江西井冈山,自然的真山真水成为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的背景,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带来强烈的感染力,让观者对革命历史场景产生切身体会和思考。

二、基于红色文化景观研究的嘉兴南湖周边区域景观规划

(一)项目背景

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嘉兴南湖和湖心岛作为中共“一大”会址,在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湖烟雨楼、红船、南湖革命纪念馆成为人民群众感受红色文化、追忆革命历史的红色圣地。2021年适逢建党百年,嘉兴市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嘉兴南湖景观规划设计咨询工作。

此次设计任务是在对面积约4.8平方千米的大南湖区域总体统筹研究的基础上(图2),对南湖周边区域、南湖革命纪念馆轴线沿线区域约为2.8平方千米范围进行景观概念规划。基于对红色文化景观的理解,笔者认为,嘉兴南湖区域景观规划不只是聚焦红色文物和纪念空间的环境提升与改造,而是将其结合南湖及其周边区域,从整体历史文化氛围和规划系统层面综合考虑的红色文化景观规划工作。

(二)现状问题研究

嘉兴南湖区域属于城市型红色文化景观,在红色文化展示、自然历史环境塑造以及与城市融合发展三个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红色文化特色展示不充分

针对红色文化展示现状的调研,除了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现场勘察等传统方式,还在研究方法上尝试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景区评价和游览量等信息进行收集(图3),以全面了解南湖景区红色旅游、纪念设施现状和南湖区域发展与建设情况。

通过对嘉兴南湖主题相关的游览心得、点评进行语义分析,可以得出嘉兴南湖具有标志性景点突出、游览目标明确、参观季节性强等特征,但在游览体验和红色文化特色展示上仍有诸多不足,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红色文化景点呈散点状(图4),无法形成完整的展示空间序列,游览线路单一且缺乏主题特色;红色文化标志物的参观方式较为单一,互动体验有待提升;红色文化信息主要依靠内向展陈空间传达,景观环境作为表达媒介仍有待开发。这也是在众多红色文化主题景区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

2.南湖的景观魅力未得到充分挖掘与展现

嘉兴南湖是红色文物本体与环境的有机融合,历史和自然环境在红色文化孕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宋代起,南湖就因其秀美景色与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并称浙江三大名湖,留下诸多文物古迹、题名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目前南湖周边已完成部分景观提升改造,但仍有较多文化资源缺少展示途径。例如旧有的“鸳湖春晓”“梅溪八景”“塔寺林立”等历史景观已不复存在,网船会、荷花灯会等嘉兴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难寻踪迹,有待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图5)。

3.城湖缺乏联动,城市服务功能仍需加强

在兼顾红色教育功能的同时,南湖也是服务本地市民的生态绿核,承担重要的城市服务职能。南湖作为城市重要板块,自古与嘉兴老城区构成城湖交融的空间发展关系。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南湖由原来的“城湖相伴”变为“城中之湖”(图6)。通过对该区域不同时段的人群活动密度数据进行比对(图7),结果显示,湖南岸、革命纪念馆周边人流密度远小于其他区域。虽然该区域集中了嘉兴市主要的公共建筑,包括市人民政府、體育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建设较好,但存在面向市民游客使用的室外空间功能单一、空间尺度过大、服务配套设施相对缺乏、慢行交通不畅等诸多问题,从而导致了公共资源利用不充分、城湖缺乏联动的现状。

(三)总体规划理念以“红船精神”为引领

本次对南湖的规划设计确立了以“红船精神”为引领、保护历史遗存与历史场景原真性为要的总体规划理念。通过系统性优化南湖红色文化主题景观,放眼嘉兴城市发展历史与格局,让“南湖红船”融入城市的发展进程之中,让“红船精神”引领城市建设。

诞生于嘉兴的“红船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一百年前,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在嘉兴诞生。经过百年奋斗,我国如今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未来一百年同样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百年前,一群充满理想信念的年轻人在嘉兴南湖创立了中国共产党,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未来一百年同样寄希望予青年。

“ 两个一百年” 接力离不开“ 红船精神”——以史为鉴、勇当舵手、逆水行舟、开创未来。因此,在嘉兴红色文化景观中要格外强调传承与创新,将红色文化融入人民生活场景,致力于让红色文化走进年轻一代。

(四)规划策略

基于上述研究分析,规划设计提出“一脉相承、城湖共兴”的总体策略。

“一脉相承”,即“城脉、山脉、文脉”,将南湖作为嘉兴城市发展脉络的重要节点,营造南湖新山水格局,充分挖掘红船文化价值,完善红色主题空间序列,建设大南湖景区;“城湖共兴”,从参观内容、体验方式和游览路线的层面健全游览体系,强化南湖红船的红色文化精神魅力,并与城市生活相融合。

如何更好地诠释和展示“红船精神”是规划设计重点。结合现状问题,嘉兴红色景观规划设计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探索。

1.历史场景和时代背景的还原

对于红色文化主题的表现,并非定义在文化遗迹及其周边区域的环境建设中,更要对红色实践的发展脉络、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营造具有整体性的环境氛围,让人们可以身临其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所蕴含的意义:

(1)体现红色文物与遗迹的原真性,营造新建景观构筑物与历史遗迹之间的鲜明差异化。在相关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对此理念已有充分的论证,本文不再作过多论述。

(2)营造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环境氛围,而非针对文物个体或小范围的保护与改造。

从城市发展空间角度,重新梳理“嘉兴古城—南湖—纪念馆—市民中心”这一文化展示空间序列,衔接子城至豪股塔的轴线空间关系与湖心岛—革命纪念馆的红色文化脉络,恢复展示文化遗存,提升景观风貌。结合南湖新八景、十六园、二十四桥的规划,再建南湖盛景;通过船、桥、塔、园等环境要素突出嘉兴地方景观特色;结合传统节庆活动的举办,活化非遗资源,营造可游、可赏、可学的历史氛围。

(3)丰富红色文化主题游线,优化慢行交通和游赏系统。

基于史料研究,还原“一大”会议成员在嘉兴的路线轨迹,加强相关红色文化资源点的保护利用。结合“重走一大路”文化主题线路的打造,优化公共交通服务、慢行交通和水上游览体系,增加必要的立体交通以改善区域内慢行交通连接(图8);借助南湖与纪念馆之间的文化主题通道“巡礼路”设计,提升南湖山水格局(图9)。将红色文化融入自然景观之中,随时间线索形成“红船启航—艰难潜行—漫道雄关—继往开来”四个主题景观段落,回顾百年奋斗道路(图10)。

综上所述,基于对嘉兴城市历史发展脉络与城市风貌特色的研究、对南湖历史景观与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恢复,系统性展示“中共一大”历史事件和革命精神,让大众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红船上成立这一伟大事件的历史必然性。

2.红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相互映照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纪念大会上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通过对历次建党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整理分析,可以发现革命历史和事件的纪念主要是基于对所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阶段的回顾、共识、再出发——提出党的建设任务,反思当下存在的问题以及明确党的建设路线。

(1)延伸历史脉络,接续现代发展主题。

在本次规划设计中,综合考虑步行空间和行人活动轨迹,依托园林地形空间和植物景观进行改造提升,营造自南湖南岸至市民中心的三个纪念空间序列——“巡礼路”“方正心”“人民環”,以时间为脉络讲述“千年传承,声传画舫”“现代治理,强国之路”“不忘初心,人民至上”的红色文化传承故事。

(2)融入现代设计方法,面向城市居民和年轻一代。

针对具体节点设计,在强调重视红色文化主题表达的同时,融入生态设计和智慧功能理念。对现有室外空间尺度进行优化,改善服务配套设施,提供剧场演出、特色植物观赏、体育休闲、儿童游乐等多种场地功能,满足市民日常使用需求。节点设计以现代简约为主要语言,局部结合具象场景展示,便于青年一代理解和接受。运用新材料、新科技为节点增添互动性和传播性。例如在“红船启航”节点中,巧妙利用白天阳光投影效果的同时,增加夜间互动多媒体投光运用,实现红色文化主题的艺术化、现代化表达。

三、结语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历史时刻,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引领我们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源泉和动力。面向新时代,红色文化主题景观也应该展现新的面貌。在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中,笔者认为,在深刻研究其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首先,要将革命历史遗存结合周边整体环境和地域文化特色进行一体化的规划与展示;其次,红色文化纪念的目的非局限于纪念本身,究其深意可谓忆古思今,在规划设计中要体现红色文化精神的时代性与面向未来的引领性;最后,在具体分析和设计手法中,应多探索新方法、新技术,使其分析得更精准、展示得更具吸引力,面向青年一代,真正使得革命文物和红色文化可以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

(责任编辑:孙秀丽)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中国风景园林月“风景园林与公共卫生安全”云端论坛胜利闭幕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风景园林建设中“低碳理念”的实践途径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探讨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浅析低碳理念下的风景园林设计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试析风景园林建筑中的常用造景水生植物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