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学生思维发展的阅读教学研究

2022-02-22江苏海安城南实验小学226600汤佳敏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31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思维能力文本

江苏海安城南实验小学 (226600)汤佳敏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求真、鉴别分析、推理论证以及评价判断方面的习惯与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有的学生唯教材、唯教师是从,不会独立思考;有的学生不会从阅读中提取相关信息,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合理的判断,不会认真倾听别人的看法。同时,一些教师对发展学生思维的认识不到位,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不高。为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小不盲从、不跟风,会思考,从而获得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阅读教学中,认知冲突主要是指在阅读、感受、评价文本时,因受阅读期待、阅读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与文本的内容、观点等产生分歧的现象。教师利用认知冲突巧设问题,可以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一)鼓励质疑,孕育思维冲突

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也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提炼整合,聚焦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落花生》一文,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把问题进行分类,写在学习单上;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把未能解决的问题列成清单,全班讨论。学生在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几个和母亲一起在后园过花生收获节,父亲也来了。作者说‘实在很难得’。父亲和一家人一起过节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吗?为什么说‘实在很难得’呢?”这个问题正是由于学生与作者生活背景差异导致的,也是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认知冲突的地方。教师借助这一认知冲突,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入。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解疑,使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引导对话,激化思维冲突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与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依据教学需要为学生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能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在产生认知冲突后,教师要引领学生展开多重对话,使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内涵、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慈母情深》一文,在作者去找母亲要钱买书的时候,旁边有人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此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对话,以进一步激化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教师故意说:“我觉得这个女人说的话很有道理。买闲书看固然没错,但也要看看自己家里的实际情况。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母亲一个人上班供我们几个上学已经很不容易了。‘我’还要买闲书,母亲不应该同意,因为家里的钱来得实在是太不容易了。你们觉得呢?”这一问题进一步激化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他们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结合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联系上下文表达观点。在有理有据地阐明自己理由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提高。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看法不同,教师抓住文本中能激化学生认知冲突的话题,引领学生展开多重对话,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验更加深入,而且能让学生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适时追问,化解认知冲突

追问即追根究底地问,直至问题得到解决为止。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追问,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父爱之舟》一文,有这样一个场景:父亲和“我”住在便宜的小客栈,看到“我”被臭虫咬得一身红疙瘩的时候,茶房告诉父亲可以加点钱换一个好一点儿的房间,父亲动心了。读到这儿的时候,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然后进行追问:“父亲为什么动心了?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为什么不肯加钱换好一点的房间?”这样,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认知进行重构,明白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以及“我”对父亲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在学生回答之后不断追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二、分析人物形象,发展学生分析思维能力

写人记事的文章都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形象是具有多面性的,从不同角度、不同事件所感受到的人物特点也会不同。在感受人物形象的时候,不能单从某个方面进行评价,而要多角度、多方面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思考,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

(一)引导争辩,评判人物形象

评判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教学中,教师提出恰当的问题引领学生对人物进行评判,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进行推断和评价,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桥》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对老汉把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这个举动进行评价:“你们认同他的做法吗?为什么?”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争辩。有的学生认为,老汉这样做是他大公无私、不徇私情的表现;有的学生认为,老汉这样做太狠了、太无情了;有的学生又从老汉“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的举动中,感受到老汉的有情。在争辩中,一个有血有肉、不徇私情的共产党员形象,一个父亲的形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小说教学中,引导学生品析人物形象是教学的重点。在品析人物形象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对人物的看法,在必要时引导学生进行争辩,这样不仅让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更加深刻,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编演剧本,再现人物形象

统编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的人物特点分明,非常适合改编为剧本进行表演。教学时,教师可依据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改编、表演,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感悟文本的人物形象,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西门豹治邺》一文,人物较多,有西门豹、官绅、巫婆等。为了促进学生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认知,教师借助课后“阅读链接”的内容,让学生先把课文改写成剧本的形式,再以大组为单位演一演。在改编中,学生要经过思考完成语言的转换;在表演时,学生要先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内化,再外化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演一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的理解。

(三)拓展阅读,丰富人物形象

统编语文教材的不少课文节选自名著作品。教学这些课文时,为了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教师可采取拓展阅读的形式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景阳冈》一课时,通过阅读,学生了解到了武松豪爽倔强、沉着机智和英勇无畏的性格特点。那武松还有什么性格特点呢?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水浒传》中关于武松的其他故事,读完后在全班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这样,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人物形象,对武松的了解认识更加全面。拓展阅读,让学生的阅读视野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名著单元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既可以丰富文本内容,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又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了解人物、看待人物,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借助思维工具,促进思维过程外显

思维是内在的心理活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教学中,教师可巧借思维工具来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使学生的思维外显,这样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巧用流程图,厘清故事情节

流程图可以帮助学生厘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的思维更清晰、理解更深刻。课堂上,教师可根据课文特点,帮助学生梳理出流程图,厘清故事情节,使学生深入文本之中,理解作者表达的艺术。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读课文,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填写流程图(见图1),然后把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图1 《狼牙山五壮士》流程图

借助流程图,学生不仅对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一目了然,而且在讲述故事时有可凭借的支架。这样,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顺利完成梳理故事内容的任务。在阅读教学中,对叙事性文本,教师都可以借助流程图来帮助学生厘清事情的发展脉络,让学生的思维外显,并清楚有序地把课文内容讲述出来,获得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绘制思维导图,整合关键信息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巧借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使学生对文本信息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认知,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析,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阅读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草船借箭》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一定了解,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形成具体认知,教师鼓励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于是,有一个学生绘制了这样的思维导图(见图2)。

图2 《草船借箭》思维导图

有了这样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草船借箭》一课教学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整合文本信息,促进学生形成聚合性思维,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

(三)绘制气泡图,解读人物品质

阅读教学中,气泡图可以把人物、事件之间的关系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们以全面、深刻的认知。在绘制气泡图时,学生要厘清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这样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西门豹治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西门豹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气泡图(见图3)。

图3 《西门豹治邺》气泡图

借助气泡图,学生对西门豹将计就计智惩巫婆和官绅的经过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依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以气泡图的形式来梳理文本内容,能使学生对所学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学生绘制气泡图的过程中,教师能清楚地看到学生的思维轨迹,并适时给予指导、点拨,这样能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制造认知冲突有助于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分析人物形象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思维能力的提升,借助思维工具则可以把学生的思维过程清晰地展现出来,这样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思维能力文本
培养思维能力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培养思维能力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