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教育督导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

2022-02-22阎亚军李鑫宇金琦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育督导可视化分析研究进展

阎亚军 李鑫宇 金琦

摘 要:从文献计量学视角,运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 2.0和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5.7.R2,对1990—2020年CNKI数据库里中文核心期刊与CSSCI来源期刊的731篇论文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绘制知识图谱,探析我国教育督导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态势。结果表明:我国教育督导领域尚未形成广泛而紧密的合作网络,研究的主题集中在教育督导制度、问责、质量监测几个方面。今后应加强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教育评估监测方法和技术,职业教育专业质量监测等研究。

关键词:教育督导;可视化分析;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G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1-0100-12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1.016

教育督导是对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评估与指导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教育督导条例》规定,教育督导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督导,以及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教育督导在权力面前是“达摩克利斯剑”,在保障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方面亦有巨大作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督学、督政、监测评估”职能是其中重要一环。

文献计量法以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文献的数量关系、内在结构与变化规律,以探讨固定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本研究以CNKI中的中文核心与CSSCI来源期刊为样本数据,通过可视化分析软件,运用文献计量法,对我国1990至2020年教育督导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探析我国近三十年来教育督导领域研究主题的变化及未来趋势,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督导研究。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文献期刊为来源,选取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期刊为文献样本。根据2012年颁布的《教育督导条例》,教育督导主要任务为督学、督政,监测与评估,督导主体为官方机构。为了保证原始样本数据的完整性和精确性,本文检索主题设置为“教育督导”“教育问责”“督学”“督政”“教育质量监测”“教育评估监测”,逻辑关系“或含”,期刊来源“核心”“CSSCI”,时间跨度“1990—2020年”,检索时间截至2020年12月31日。检索得到文献1 541篇,删除政府报告、新闻报道、会议征稿、无作者及与本研究主题无关的文献,共得到731篇有效文献。

(二)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计量法对样本数据进行量化分析。运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 2.0对文献的作者、机构、发表时间等进行频次统计;运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 5.7.R2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借以分析我国教育督导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发展态势。

二、结果与分析

(一)文献量分析

研究文献数量的时间轴分布和变化趋势能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度和受关注程度。运用Bicomb对样本数据进行文献量年代频次统计,得到发文量年度变化趋势图(见图1)。文献量整体呈现“一起一落”态势:经过平稳增长——快速上升——缓慢回落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平稳增长阶段(1990—2005年),文献量总数146篇,占比19.97%。1990—2001年文献量年均少于10篇,2002—2005年文献量总数有所提升,2004年达到16篇。第二阶段为快速上升阶段(2006—2017年),文献量总数461篇,占比63.06%,2017年达到了峰值63篇,说明教育督导的研究热度在不断提升。第三阶段为缓慢回落阶段(2018—2020年),发文总量124篇,占比16.96%。2018年后发文量开始逐渐回落,2020年回落至35篇。

(二)作者分析

运用Bicomb和Citespace对发文作者进行频次统计和可视化分析,计算得到主要作者指标信息表(见表1)和作者合作共现网络图谱(见图2)。结果显示,李帅军以10篇发文量居于国内教育督导研究发文者首位,刘朋、辛涛、柳亮均有9篇。根据普莱斯理论(n为作者最低发文量,nmax为最高产作者发文量),若作者发文量大于N,则为核心作者,計算得N=2.37,即发文量在3篇以上为核心作者。统计显示,该研究领域共有49位核心作者,累计发文229篇,占文献总数的31.33%。从合作网络图谱来看,国内教育督导研究领域的格局为“总体分散,局部集聚”,研究者多为独立发文,虽出现少数研究团队,但合作仍限于团队内部,未形成广泛的合作网络。被引半衰期(Cited Half-life)通常代表文献生命力衰退的速度,是衡量文献生命周期和作者影响力以及影响期限的重要指标。结合突现时段和半衰期来看,影响力和影响期限较长的作者有王璐、李凌艳、李帅军、柳亮、李勉、何秀超。

(三)机构分析

对样本数据进行作者单位分析及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得到主要机构指标信息表(见表2)和机构合作共现网络图谱(见图3)。结果显示,北京师范大学占据国内教育督导研究领域高地,共发文48篇,占总篇数的5.47%。其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21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12篇)、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8篇)占据发文机构前三。从机构分布上看,研究基本在高校内部进行,说明高校目前是我国教育督导研究领域的核心力量;从机构合作网络上看,机构间形成的“网络结合体”较少,多数机构均为独立发文,少数的合作也只存在于高校内部不同院系或地理位置相近的机构间,跨院校的学术合作寥寥(如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教育研究院),说明国内教育督导研究领域尚未形成广泛、跨区域的学术合作网络。

(五)高被引文献分析

梳理国内教育督导研究领域文献被引频次得到高被引文献分布表(见表4)。结果显示,高被引文献研究内容集中分布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国际比较视野,探析发达国家在教育督导领域(如教育问责、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的成果,提出国内改进的建议。如李树峰通过研究美国的教育问责制,提出我国中小学问责机制应从完善公示、追究、评价和奖惩四方面机制展开。二是从本土视野出发,分析国内教育督导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如周光礼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有效性的研究,提出应建立社会问责制。三是以教育督导促教育领域改革。如周峰认为,完善并强化教育督导评估,有利于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正确导向,遏制基础教育的两极分化。这些学者发表的论文从教育督导系统的各个层面提出一系列完善的策略,启发了国内教育督导领域的研究,成为我国教育督导研究的核心文献。其中,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发表的《对未来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一文,被引207次,排名第一。论文指出,未来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抓手之一便是教育质量评价,并充分发挥评价的诊、咨、督、促、导五方面作用。

(六)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的核心和凝练,若某一关键词在其所在领域文献中重复出现,则此关键词反映的研究主题可投射出此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对1990—2020年国内教育督导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借此挖掘该时期国内教育督导领域研究的热点主题及其演变趋势。

1.高频关键词与共现网络可视化分析

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5.7.R2对样本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时间跨度1990—2020年,时间分区1年,阈值TOP N设置为50,采用Pathfinder算法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最终得到节点N 628个,连线E 1 061条。为更清晰准确地显示国内教育督导研究领域的热点,将图谱中频次与中心性最高的“教育督导”节点人工修剪,并将同义的关键词进行合并,最终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见图4)。其中,节点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节点内部年轮状的光圈表示关键词出现的年份,最外围光圈表示该关键词在当前仍是研究热点。节点间的连线表示两个关键词曾在一篇文章中同时出现,连线越粗则共现频次越大。对高频关键词的频次、中介中心性、年代等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前20高频关键词指标信息表(见表5),下面对这些高频关键词进行具体分析。

(1)教育督导制度与教育督导工作

结合图4和表5可知,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督导工作两个关键词出现的年份较早(1993、1992),频次(39、34)和中心性(0.36、0.15)都很高,位于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的核心区域,所对应的节点较大,与其他节点的连线网络最为密集,为近三十年我国教育督导研究领域的核心主题。

教育督导制度是教育督导实施的全局性设计和总体性框架。此方面成果多为宏观、理论研究,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其一是在比较视野下对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督导制度的探析及其本土化启示。如王璐研究了英国现行教育督导制度的机构、职能与队伍建设,探讨了对我国教育督导与评价制度改革的借鉴意义;江夏研究了英国现行学前教育督导制度的指标体系、职能与运作模式,提出我国学前教育督导应提升其独立性和专业性,并保证工作的透明度;王黎对荷兰教育督导制度的特点及其最新实施的“基于风险的教育督导”模式进行了探析;李帅军等考察了法国教育督导制度;唐一鹏罗列了法国教育督导制度机构、队伍、法制上的特色,指出其不足在于督导方式过于复杂,频率过高,以及督导人员的数量配置与区域均衡性欠缺;谢琴等考察了美国教育督导制度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穆岚横向比较了法、德、日三国教育督导制度的特点,认为我国教育督导应明确督导主体与对象平等的观念,坚持督学与督政兼顾并加强督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其二是针对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建议。如胡延玲等从法制的视角主张加强我国教育督导体制的法制化建设;穆岚、李帅军、凌飞飞等从教育督导制度的机构设置、督学队伍的结构与专业化职能发挥、法制建设等问题切入,提出了改革与发展的建议。其三是探究教育督导制度、组织机构的发展历程。张彩云等研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促进教育督导制度化和法制化的重要法律文件,如1991年頒布的《教育督导暂行规定》、2012年颁布的第一部专门性的教育督导法规《教育督导条例》、2014年颁布的《深化教育督导改革 转变教育管理方式的意见》等;苏君阳认为,改革开放40年以来,教育督导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能的变迁经过了5个递进式的发展阶段,教育督导日益专业化、制度化和独立化,如2000年将国家教委督导团更名为国家教育督导团,2012年成立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

教育督导工作是教育督导制度政策的具体落实与实施,多为微观、实践对策研究。对于督导工作的研究,往往与督导人员、督导队伍的专业化有着密切联系,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于慧的成果。该学者认为,教育督导工作的专业化涉及人员、技术、权力和服务四个要素。学者们在探讨我国教育督导工作现状的同时,也会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如提高督导人员、队伍素质,加强相关培训等。在这些解决措施中,王桃英提出借助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力量设立教育督导专业和相关课程,如教育管理学、教育政策学、教育法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教育督导的伦理与文化等。除了对督导工作专业化的研究之外,还有一部分学者研究了具体督导工作中更加细微的方面。如王培章认为,督导信息的收集是开展督导工作和作出督导决策的关键一步,目前我国教育督导工作在信息收集的观念、能力、沟通、制度方面存在问题,应加强队伍的建设和经费的投入,增强教育督导工作的信息收集能力。

(2)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关键词共现网络中第二大节点,频次和中心性分别为36、0.14,为近十年我国教育督导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主题。高等教育成为我国近十年学界关注的热点,有其潜在逻辑与内在机理。1999年国家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到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其中,2006年国务院高等教育工作汇报会议强调,高等教育发展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由最初的外延量的扩张逐步转向内涵质的提升;2010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于第7章第18条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此后近十年的教育改革始终要求高等教育扩大办学自主权,管办评分离等,意味着高校办学权力要进一步扩大,如何保障权力的有序运行和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便成了教育督导领域学者们关注的主题。如陈文贵等主张设立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督导机构,构建“省—校—系”三级质量督导联动工作机制;徐苗考察了美国高校教育督导特色,认为我国高校可借鉴美国建立政校分离的督导模式,完善督导人员的选拔与培训机制,为高校提供更为精细化、专业化的教育督导。此外,还有诸多学者通过研究国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质量问责、绩效问责、内部问责、自愿问责等,为我国高等教育问责的完善提供了多种可能的路径。

(3)问责制

由表5和图4可知,问责制(频次34、中心性0.22)为我国教育督导研究领域的另一大热点主题。如Wynne认为,两千年前柏拉图建议家长定期测量孩子学业,并要求老师定期报告以对教学负起更多责任,标志着问责概念的诞生;马丁·特罗从实现教育绩效的角度,将问责定义为向他人汇报、解释、证明和回答资源如何使用及取得的效果。1965年,美国国会颁布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ESEA,中小学教育法案),标志着现代教育问责制的滥觞。1970年,Lessing教授发表Every Kid a Winner:Accountability in Education,标志着“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一词的诞生。此后,美国又颁布了一系列法案,使得教育问责制逐步完善并制度化。由于在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西方各国都开始推行教育问责制并建立起问责长效机制。

国内对于问责制的研究主要在2003年非典之后,但最初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行政问责制上,对于教育领域问责的关注则少之又少。2005年8月,湖南省岳阳市教育局印发了《岳阳市教育局有错与无为责任追究实施细则》,代表问责制开始逐步进入我国教育领域。2006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首次引入问责制,提出了义务教育问责制,教育问责制也正式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此后,我国又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严格落实问责制”。有關教育问责的文章开始迅速增多。如卢智增对我国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问责制实施中的现实困境,提出拓宽问责范围、引入异体问责等措施;朱守信、杨颉认为,问责只是一种有限理性的制度行为,而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问责能力,就要加强社会公共问责结构,回归问责的教育性价值追求;贾继娥等认为,要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构建一个对教师、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三位一体,以质量为本的教育问责制度体系。

(4)教育质量监测

从图4、表5可以看出,“教育质量监测”出现的频次较高。2014年2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出台《深化教育督导改革 转变教育管理方式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科学开展教育质量评估监测,科学的评估监测是发现问题的手段,是有效开展督政、督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此背景之下,教育质量监测(频次26、中心性0.09)成为教育督导领域另一大研究热点。学界对教育质量监测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两大特点:第一,学者们对于教育质量监测的研究遍及各级各类教育。如杨大伟从政策层面、静态层面、动态层面分别梳理了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加快本土化学前教育质量测评工具的研制开发”这一较有启示意义的建议;李勉从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专业机构、督导部门四方协同联动角度,对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应用路径进行了论述;王战军等重点探讨了高等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的实施路径;聂伟等论证了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的需求逻辑、办学逻辑、管理逻辑、成长逻辑、发展逻辑等五大逻辑;任玉芳等从民族教育质量监测四个方面的独特性出发,对民族教育质量监测提出了针对性的思考和展望。第二,学界对教育质量监测的研究往往立足于比较视野,通过阐述不同国家之间教育质量监测现状来对我国的教育质量监测提出思考和建议。如杨涛等对法国基础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构成、模式、主要特色等进行了阐述;李凌艳等从评估项目和政策影响两个方面对美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制度设计进行了分析;王俊民对美国、英国、新西兰三国的教育质量监测框架(包括监测对象、监测内容、监测方式、试题编制、结果报告)进行了比较研究。

此外,教育督导工作、督导评估、督导工作、教育督导制度、教育督导机构、教学督导与教育行政部门等关键词首次出现在90年代,频次总和占比35.97%,表明我国教育督导研究在基础研究领域已日趋完善。

2.热点演进与研究趋势

运用CiteSpace进行突现关键词检索与关键词时间路径分析,时间切片设置为2年,得到突现关键词分布图谱(见图5)与关键词时间演进图谱(见图6)。结合关键词突现的时间段与时间路径图,可大致划分为三个时间段:第一阶段为1990—2005年。1991年国家发布《教育督导暂行规定》,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正式将教育督导确立为一项基本教育制度[64],教育督导的法律地位由此奠定。这一时期,学界研究的主题集中在教育督导的基础领域,如教育督导制度、教育督导机构、教学督导、督导评估。第二阶段为2006—2014年。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进一步推进,国家要求高等教育转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2003年“非典”后,对行政问责的探索以及问责在西方国家的成功实践,掀起了国内教育领域对问责的研究热潮。这一阶段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有高等教育、问责制、教育质量监测、教育问责等。第三阶段为2015—2020年。2015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是我国在国家层面上首次开展教育质量监测,标志着中国特色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揭开面纱。这一时期的热点主题包括质量监测、义务教育,监测评估等。

从关键词突现度与突现时间看,教育质量监测、教育质量、义务教育的突现度分别为7.02、4.33、3.46,突现时间为近五年,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与质量监测是近五年学界关注的热点,并且也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趋势。

三、研究特点与展望

(一)研究特点

第一,教育督导研究具有十分明显的政策导向,教育督导文件具有指挥棒作用。教育督导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体)对下级人民政府或者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客体)的督导活动,属于政府管理活动的范畴,要服从于中央、各级地方督导文件的指示和安排。因此,学界对教育督导的研究也紧跟教育督导文件“指挥棒”。例如,2018年,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出台了《关于补充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区)评估认定内容的函》《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区)评分标准》;2019年,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紧接着,“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成为当时的研究热点。

第二,部属师范院校是教育督导研究的重镇和高地,其他师范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对教育督导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在部属师范类院校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督导研究居于领导地位,其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是发文量排名前三的研究机构。

第三,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是教育督导研究的主力。在教育督导领域还存在另一类型的研究人员,即督学人员(包括国家督学、教委、督导室人员),他们往往兼有行政职务,如表1中发文量第一的李帅军,便兼有国家督学的身份。教育督导是实践性很强的政府管理活动,这类研究人员较之高校教师具有独特的研究优势,即对于教育督导有更加深刻、强烈的实际感受和经验。

(二)展望

教育督导是推动教育体系高效运转、办学效果切实改进的重要保障。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对我国现行的教育督导体系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因而,对于教育督导的研究不能局限于过去,而要放眼于未来,既要从理论上系统探讨和论证多主体间的内在与外在逻辑关系,又要从实践上明晰和理顺多方面、多层级的关系,让教育督导发揮应有作用。对未来的教育督导研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继续探索:

第一,加强教育督导体制机制的研究。202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整合教育监管力量,建立教育督导与教育行政审批、处罚、执法的联动机制”,明确指出教育督导与教育行政执法要协同并进。加强教育督导与教育行政执法的对接与联动,是新时代深化我国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切入口和突破点,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辨析:理论层面上,要在现有学术研究成果上进一步深耕,创造出适合中国教育督导的高水平理论。教育督导与教育行政执法在机构设置、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及内在结构和作用方式上有差异之处,同时也存在交集与衔接点。二者的联动如何协调才能使效率、效益最大化,并尽可能规避潜在的冲突与差错,需要学者在理论上一遍遍假设、推断与论证。实践层面上,应厘清二者的权责关系,推进二者在机构设置、流程管理、资源利用等各方面对接耦合,形成良性互动,进一步提高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和威慑力,增强教育督导的实践成效。

第二,加强教育评估监测的研究。督政、督学、评估监测是教育督导的三个工作目标,教育督导方法及技术可归纳为评估监测。教育督导的实践性要求研究者不能止步于理论研究,单纯的学理性分析无法为教育督导的实践提供操作性借鉴;评估监测是研究者无法回避的重难点,因而,研究者应当加强实证研究,研究具体的督导过程,分析具体的督导方法和技术,在实践层面攻坚克难,探索切实可行的评估监测体系。此外,探索评估监测体系的高难度也要求研究者开展多方协同合作,摒弃固步自封的心态,积极与不同高校、不同地方教育部门开展丰富的教育督导实践活动,从复杂的实践经验中抽象出精简的程式表达,衍生、发展出富有地方性特色的教育督导评估监测体系。

第三,拓展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领域的研究。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制度体系中拥有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但社会长期对职业教育的忽视及学界对职业教育研究价值判断的低估,导致教育研究者更愿意将普通教育作为研究的范围领域,从中孕育出研究成果。单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尽管能加强学界对教育督导相关问题的认识,却无法认识教育督导的全貌,亦无法孕育出完整的教育督导理论和全面的教育督导实践成果。因而,未来的研究者应当将研究视野扩展到职业教育领域,关注职业教育领域的教育督导现象、问题,并采用质性研究或量化研究等研究方法,实现对教育督导的科学、理性分析。此外,还要做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领域教育督导的比较研究,全面分析不同领域教育督导研究的独特性,实现不同领域教育督导的借鉴融合,构建完整的教育督导研究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帅军.我国教育督导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建议[J].教育科学研究,2009(6):41-43.

[2]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督导条例[EB/OL].(2012-09-17)[2021-02-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2-09/17/content_5320.htm.

[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1-02-15].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4]邱均平.文献计量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J].中国图书馆学报,1986(2):71-71.

[5]王武林,龚姣,王成金.基于CiteSpace的北极航线研究进展与展望[J].资源科学,2020(11):2 075-2 091.

[6]李小霞.近年来国内洛特卡定律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导刊,2005(13):27-28.

[7]林崇德.对未来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6(3):3-10.

[8]周峰.试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2002(8):70-72+93.

[9]辛涛,李峰,李凌艳.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国际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5-10.

[10]周欣.建立全国性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意义与思路[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3-27.

[11]高耀丽.英国高等教育问责制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103-107.

[12]黄崴.我国教育督导体制现状、问题与改革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09(12):16-20.

[13]李树峰.教育问责制: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4):67-71.

[14]周光礼.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有效性:中国的问题与对策[J].复旦教育论坛,2012(2):10-14.

[15]刘文君.美国现行教学督导系统及其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2007(7):12-16.

[16]洪成文.90年代国外教育督导发展轨迹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2001(6):54-58.

[17]邱均平,温芳芳.近五年来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2):51-60.

[18]王义保,杨婷惠.城市安全研究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9(3):116-124.

[19]王璐.英国现行教育督导制度的机构设置、职能范围与队伍建设[J].比较教育研究,2013(10):34-38.

[20]江夏.英国现行学前教育督导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4(5):50-57.

[21]王黎.荷兰教育督导制度及其督导模式最新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13(10):39-43.

[22]李帅军.法国教育督导制度的现实状况与基本特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9):11-14.

[23]钱厚斌.法国教育督导制度建设的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2(8):155-156.

[24]唐一鹏.法国教育督导制度的现状与特点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3(10):44-48.

[25]谢琴.美国高等教育督导制度及其本土化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3(7):48-50.

[26]何玉玲,袁桂林.美国教育督导的特征及其变革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8(10):42-46.

[27]穆岚.法、日、德三国教育督导制度基本特点及其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2):36-39.

[28]胡延玲,高桂林,胡延辉.论教育督导体制的法制化建设[J].学术论坛,2011(6):101-104.

[29]穆岚.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对策[J].教育探索,2006(12):21-22.

[30]李帅军.我国教育督导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建议[J].教育科学研究,2009(6):41-43.

[31]凌飞飞,赵新云.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5(8):46-48.

[32]张彩云,方晨晨.教育督导70年回顾与展望:从制度化走向现代化[J].行政管理改革,2019(6):13-19.

[33]苏君阳.重构与发展:我国教育督导体制建设40年——基于组织机构及其职能变迁的分析[J].行政管理改革,2018(12):20-23.

[34]于慧.我国教育督导工作专业化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16):16-19.

[35]王桃英.教育督导专业化的政策性探讨[J].教育督导与评价,2009(3):59-62.

[36]王培章.简论加强教育督导信息收集工作[J].中国成人教育,2007(19):57-58.

[37]徐高明,吴惠.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及特征[J].高教发展與评估,2020(6):1-14+117.

[38]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EB/OL].(1993-02-13)[2021-02-28].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tnull_2484.html.

[39]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1-02-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40]陈文贵,梁福成,穆树发.高等教育质量督导“省—校—系”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12):29-31.

[41]徐苗.美国高校教育督导制度特色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4(13):104-105.

[42]田凌晖.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问责:绩效指标的开发[J].复旦教育论坛,2013(5):92-96.

[43]谢梅,李强.国外高等教育绩效问责效果综述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3(3):48-53.

[44]郝世文.英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机制与实践——以曼彻斯特大学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2(11):55-58+63.

[45]柳亮.“自愿问责制”:美国高等教育问责发展的新动向[J].比较教育研究,2011(2):81-85.

[46]张喜军.美国教育问责制探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47]陈平水,俞若凡.国外高等教育问责制的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5):9-11.

[48]郑宏宇,司林波.美国教育问责模式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0(11):31-34.

[49]司林波,乔花云,柴翠红.教育问责制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2(1):5-9.

[50]司林波,孟卫东.教育问责制在中国的建构[J].中国行政管理,2011(6):24-27.

[51]于小艳.教育问责的依据、限度及其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08(7):48-52.

[52]卢智增.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问责制度重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4):18-20.

[53]朱守信,杨颉.高等教育质量问责的能力限度:问题与出路[J].教育科学,2014(3):61-65.

[54]贾继娥,高莉,褚宏启.构建以质量为本的教育问责制度体系[J].中国教育学刊,2012(3):21-24+89.

[55]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深化教育督导改革转变教育管理方式的意见[EB/OL].(2014-02-18)[2021-03-08].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402/t20140218_163911.html.

[56]杨大伟.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现实困境及发展对策[J].教育督导与评价,2018(8):46-52.

[57]李勉.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应用路径[J].教育科学,2018(3):1-6.

[58]王战军,乔刚,李芬.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类型:监测评估[J].高等教育研究,2015(4):39-60.

[59]聂伟,王军红.论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的逻辑及其自洽[J].中国高教研究,2020(7):98-102.

[60]任玉芳,韦小满.民族教育质量监测的独特性探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6):94-98.

[61]杨涛,辛涛,董奇.法国基础教育质量测评体系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3(4):60-65.

[62]李凌艳,蔡静,王巧.美国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设计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6(5):43-49.

[63]王俊民.美、英、新科学教育质量监测框架比较研究[J].比较与借鉴,2017(6):87-91.

[64]苏君阳,陈伊凡.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高校教学督导制度的演进与发展历程[J].北京教育(高教),2019(10):42-45.

[6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我国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EB/OL].(2015-04-15)[2021-03-10].http://www.gov.cn/xinwen/2015-04/15/content_2847202.htm.

[66]张惠虹.教育督导与教育行政执法协同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0(Z1):19-25.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Educational Supervision Research in China: a Visual Analysis of Bibliometrics Based on The publications of CNKI From 1990 to 2020

YAN Yajun1,2,LI Xinyu1,JIN Qi1

(1.School of Educatio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200234; 2.Educational Supervision Research Center of Shanghai, Shanghai, China, 200234)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bliometrics, using the Bibliographic Co-occurrence Analysis System Bicomb 2.0 and visualization software CiteSpace5.7.R2, this paper performs measurement visualization analysis and draw knowledge graph of 731 Chinese core and CSSCI source journals in the CNKI database from 1990 to 2020,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educational supervision research in China. The outcome indicates that there has not yet formed an extensive and close cooperation network in China’s education supervision, and the theme of researches focuses on the educational supervision system, accountability and quality monitoring.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in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al supervision system, the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the quality monitor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fession, etc.

Key words:educational supervision; visualization Analysis; research progress

(责任编辑:杨 波)

收稿日期:2021-10-26

基金项目:上海市2021年度探索長三角区域一体化教育领域新机制试验项目入选子项目“长三角区域教育督导一体化发展协作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阎亚军,男,江苏盐城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教育督导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教育督导。

李鑫宇,男,浙江绍兴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金 琦,男,江西赣州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教育督导可视化分析研究进展
GNSS-PPP算法与应用的研究进展
CHI3L1在神经系统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管办评分离背景下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的建构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关于“教育督导”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