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阳光体育”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策略研究

2022-02-21张建斌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35期
关键词:阳光体育阳光运动

张建斌

(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南昌 330095)

2021 年9 月,教育部公布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从中能够发现,学生体质与健康出现好转,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大学生群体中,体质下滑的问题还未完全得到遏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优良率只增长了0.2%,继续贯彻落实“阳光体育”理念的任务依然十分迫切。“阳光体育”是国家和社会支持的一项具有计划性和目标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为了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身体素质而发展起来的社会性重大战略规划。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形成了十分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升了身体素质,实现了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大学作为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高层阶段和成才阶段,其体育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和身体健康都具有独特作用,因此,必须在保障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方面给予充分关注和重视,加大对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发展的研究力度。

1 “阳光体育”理念特点和应用要点

1.1 理念特点

“阳光体育”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到阳光下,进入大自然,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满足快乐健康成长的要求。主要目的是针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不容乐观的现象和一直以来“重脑轻体”的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与兴趣,在学校中形成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准。其特点可以被整理成以下几点。

1.1.1 开放性

在“阳光体育”下,运动不再是封闭性的教育,它更注重学生和自然的接触。在理论学习中,要求利用各类形式的体育锻炼,促进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以避免传统枯燥的理论灌输,授课场所可以从教学楼变为广阔的田径场,甚至是野外场所。教师可以选择适合的场所,学生也可以基于自身需求加入相应的体育社团和俱乐部等。

1.1.2 以生为本

“阳光体育”是一种意象性的比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如阳光一样,把个人情感充分融入各教学环节。它不仅隐藏着教师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关注和理解,还尊重学生的情感诉求以及心理感受。因此,整体坚持以生为本,打破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弊端。

1.1.3 整体性

“阳光体育”不仅注重学生自身的身体健康,还十分注重为其营造良好的自我提升环境与氛围[1]。通过“阳光体育”,可以有效调节和培养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平衡心理,促进与人交往的和谐性。“阳光体育”理念本身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克服人生困难的意志和勇气,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能力。所以从这点来看,教学目标具有整体性与多重性。

1.2 应用要点

1.2.1 重视课程实用价值

在传统体育课程中,教育教学都十分重视体育竞技运动技术,这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往往缺乏实用性。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参与体育项目的本质是想获得身心放松,实现情绪调节,所以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更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给终身锻炼带来实用价值。

1.2.2 重视休闲体育价值

“阳光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户外运动,要实现与自然之间的交流,还需重视休闲体育在优化学生生活与学习方式方面的作用[2]。如定期开展徒步旅行、单车环城、滑雪、露营等户外运动,对于一些条件较好的高校,还可以建设游泳馆、网球场、瑜伽馆等场所,以更好地促进阳光体育的开展。

2 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终身体育意识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下,要想获得良好发展,必须具有优良的身心素质,所以高校教育教学必须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作为重要目标。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体育教学依然停留在培养掌握体育技能和技术的人才层面上,缺乏对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视,导致很多学生在离校之后放弃体育锻炼,身心难以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岗位,不利于未来进一步成长成才。

2.2 缺乏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层面,高校一直以来都是坚持将运动形态和功能作为核心,形成了竞技体育和运动竞赛为核心的课程编排体系,整体过于重视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整体缺乏娱乐性,忽视了学生兴趣、特长以及个性化的培养,难以引导学生建立一套适合自己锻炼方式与习惯的内容体系。同时,单一化地强调体育对于推动身体发展的意义,忽视了体育对于人本身全面发展的作用,导致体育和运动之间的概念被混淆,出现了体育教学目标和现实状况相互背离的现象。有些教学内容较为粗略,针对性、实效性和长远性都不强,缺乏必要的实用价值,没有形成真正适合社会发展的高校体育知识体系。

2.3 缺乏先进的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已经从原先的统一授课转为了自由选项课教学,虽然相比传统模式已经取得了极大进步和成果,但在课堂中依然存在课内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之间相互割裂的现象。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讲解示范、内容安排、管理组织等方面,学生真正进行身体活动的时间比较少,难以达到基本的体育锻炼要求。

3 “阳光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策略

3.1 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在“阳光体育”理念下,体育教学可以围绕课堂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俱乐部进行。其中,课堂体育教学部分主要从必修课(选项课)、选修课和保健课三方面出发,分别针对大一与大二学生、大三与大四学生、不适合剧烈运动的特殊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主要从学校内各类体育社团、运动会出发;体育俱乐部则针对全体学生[3]。这样一来,无论是从覆盖范围,还是包含广度,都能有效保证学生的体质健康。

3.1.1 课堂体育

课堂体育教学主要从选项课和选修课两方面展开。

(1)选项课

高校体育选项课是公共体育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大学体育教学体系发展的重要基础,主要针对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对于大一学生,需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展开选课分班。具体在分班前应对学生身体机能和各方面素质展开综合摸底,基于学生的实际状况展开分班教学。对于大二学生,需要坚持生本原则,但在整个过程中应给予学生更多主动性,使其能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体现出区别对待以及统一要求两项基本体育教学原则。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坚持使用分层教学法。

(2)选修课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选修课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进行的自主选择,一般针对的是大三、大四学生。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和兴趣爱好,全面发挥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同时坚持在教学过程中以比赛和基本的娱乐健身为主,可以是基本的运动项目,也可以是体育和社会人文相关的学科[4]。

3.1.2 课外体育

(1)体育协会

这类组织通常由学生自行组织筹划建设,通过自愿参加的原则吸收成员,并由协会会长统一进行管理。虽然体育协会中教师指导较少,但因为在其中能充分体现学生个人的主体地位,对于组织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的形成都有所助益,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必须重视起来[5]。

(2)体育活动比赛

这类活动最典型的是运动会,运动会通常每年由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引导班级之间、院系之间参与各类竞赛项目。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有关体育知识的专题讲座,利用演讲、竞赛等形式,提升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知,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

3.1.3 体育俱乐部

体育俱乐部直接由高校的优秀体育教师发起并组织,对全体学生展开监督与指导,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生动的体育课堂。在这之中,所有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教师再针对学生的选择开展专项指导。比如,在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中,基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等要素进行区别对待,展开更有组织和计划性的活动赛事,实现公共体育课和课外体育课的充分结合。受其独特性影响,校方还需给予其更大自主权,使俱乐部实现自主经营[6]。同时,坚持资源性和统一性相互结合的原则,优化组织体系,使俱乐部在运行过程中有充分有效的监督,对事实结果与实施效果给予充分评价。如此一来,便能使俱乐部作为体育课的延伸,也可以作为体育教学成绩统一评定的一项关键标准,以强化课堂和课外的联系性。

3.2 落实体育教学保障

3.2.1 完善监管体系

完善监管体系有利于确保“阳光体育”的落实效果和质量。对此,高校相关部门需指定专门人员对整个“阳光体育”教学流程进行监督,确保其能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及时发现一些不良状况,第一时间进行调整。体育部门与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必须对“阳光体育”展开周密计划与部署,完善管理监督机构与规章制度,建立和优化校园意外伤害事件应急管理措施与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等[7]。同时,严格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定期测试,并将结果归入档案,作为评奖和就业的依据。

3.2.2 促进教学改革

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度较低,个人体育意识薄弱,这主要是受体育教学的影响,即当下体育公共课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比较单一,致使体育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阳光体育”理念的推进。因此,在确立体育课教学目标时,必须坚持生本原则,全面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其提供更大的平台展现自我。在教学内容方面,坚持将学生作为主体,充分把握其兴趣爱好,选择一些难度不大且容易开展的运动项目,如羽毛球、太极拳、篮球、乒乓球、长跑等,同时跟随时代发展开发新课程内容,比如毯球、定向运动、轮滑等,以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帮助其建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在教学形式方面,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上课的教师、内容、时间等,实现课外活动、娱乐健身、运动训练的统一化。同时,尽可能实现竞技运动教材化,如减轻运动负荷、改变竞赛规则、降低技术难度、精简技术结构、调整场地器械要求,让原本复杂且具有较高难度的竞技运动成为适合高校学生的一般性运动,并在短时间内成为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

4 “阳光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策略

4.1 控制运动训练时间

4.1.1 基于大课间开展小型体育训练

在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可以借助大课间开展一些小型体育训练活动。如健美操是一种非常强劲、欢快的舞蹈形式,动作肢体舒展、大开大合、左右协调,比较适合在课间5~10min 锻炼。由于健美操本身适合学生群体参与,参与者越多,整体声势就会越大,带来的感官刺激就会越强,最终的锻炼效果也会更好,所以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4.1.2 基于课活时间开展体育训练

课活时间通常在下午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为保证体育训练时间,可以将其延伸到晚饭前,把时间跨度拉大,以便学生参与各种趣味性的训练活动。如可以在较长的课活时间中组织开展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等。

4.2 强化运动训练体验

在“阳光体育”理念下,教师要全面强化运动训练的生活性、趣味性,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第一的锻炼意识和优良的锻炼习惯。比如,在运动训练中,可以适时应用游戏教学法,以篮球训练为例,可以组织学生以玩游戏的方式学习相关技能,具体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画好起始线和终点线,使其排成一列,由第一个学生开始运球,运到终点线之后再返回起始线,并将球交给第二个学生,以此循环,最后评选出前三名。游戏活动的介入能使学生更深层次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从整个训练过程中获取愉悦感,唤醒运动热情,形成终身锻炼意识。或者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以篮球教学为例,将学生按照运动技能水平的差异分为若干小组,如将擅长运球、投篮、传球的学生放在同一个小组中,使其在训练过程中相互交流技巧,在强化运动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力与合作精神。此外,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运动训练体验,学校管理者要积极推动“体育第二课堂”的建设,根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的具体要求,按照类别构建专项化体育项目体系(见图1)。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运动选择,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以及运动参与感。

图1 体育第二课堂活动项目思维导图

4.3 满足运动训练需求

在实际运行训练过程中,应全面探索小班模式创新对策,把学生按照具体的体育技能、体育特长、运动兴趣和运动潜力等划分成多个小组,在大课完成的基础上,利用小课训练模式实现差异化的体育训练,以满足不同学生对于运动训练的需求,全面激发学生的潜力[8]。同时,这一过程还能使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本身是一项愉快的过程,并非纯粹的才艺展示和技能比拼。以篮球课为例,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引导开展第二课堂个性化训练,如对于具有特长的学生直接开展篮球技艺提升训练、裁判技能训练,以达到提升学生运动技能的目的,加深对篮球运动的理论认知,掌握必要的裁判规则。

此外,这部分小组学生还可以担任其他小组的导师,以更好地协助教师展开训练。与此同时,开设花样篮球训练、篮球游戏训练等项目,并将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时间作为基本考评标准,不对具体技术水平进行评判,以强化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满足个性化成长需求。

5 结语

“阳光运动”理念的目标是要实现体育运动的终身性、全民性和教育性,因此,必须对当下高校体育以竞技为主要方式和以教材内容为要点的格局作出改变,完善体育课程体系,使其尽可能向着多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为此应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从课内、课外着手进行教学优化,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改革运动训练方法,夯实体育教学保障,使更多学生可以主动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切实提升体质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阳光体育阳光运动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走,出发!
不正经运动范
走在阳光路上
闲暇体育促进校园阳光体育发展的有效策略研究
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如何有效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三月,乘着阳光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