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价值探讨

2022-02-20李思刘伟刘玉晨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1期
关键词:引领作用主体地位课程思政

李思 刘伟 刘玉晨

摘  要:拥有专业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有着舍我其谁的龙头作用、对课程思政建设直接负责的主体地位。但通过对诸多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观察分析发现,马克思主义学院当前的师生配比、建设水平不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优势和专业师资力量欠佳、学科间的专业壁垒凸出等因素影响了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价值实现。因此,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构建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中心、各学院联动的课程思政管理机制、打造更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实现各专业各学科的协同共进,是落实课程思政改革、形成协同育人大格局的必然之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思政;主体地位;引领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3-0141-04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结合各专业的特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并进,同心协力“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课程思政的建设是“经师”与“人师”、育人与育才的统一,在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确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主体地位、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示范功能,将为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和改革提质增效。

一、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其内在的固有优势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居于主体地位。首先,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既是思政课程的理论根基,也是课程思政的基础论据,课程思政的实施纲要、教学内容和价值指向皆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课程思政所要构建的协同育人大格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课程思政实施的总体原则和方法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和建党百年来党所积累的优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延伸出大量的思政元素,是制定课程思政内容大纲的重要参照。其次,“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的主力军、是培育课程思政教师主体的优质人力资源,肩负着对各专业课教师的理念引导、素养提高重任。最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历来承担着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使命,积累了丰富的育人经验,深知当前高校协同育人所存在的问题,能够为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工作提供基础和向导。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在高校党委对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中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首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各二级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交流合作日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逐渐成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机制的联络中心,基本形成了“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二级学院”的课程思政责任制,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课程思政的普遍性,而各二级学院则需要将此类普遍性与其专业的特殊性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引领,宏观上可以完善高校整体的课程思政教育机制,促进组织管理的不断完备;微观上能够加强对各二级学院的指导、教师群体的培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课堂教学的设计,指导各二级学院对课程思政的产学研研究,使课程思政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得以完善,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效用。其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形成了较为有效的思政育人评价、反馈和调节机制,如何衡量高校是否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位、是否将课程思政贯彻落实,评价与反馈尤为重要。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育人评价标准与各二级学院实际相结合,对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进行探索创新,收集有效反馈,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实施的各环节作调节,以此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系化、常态化和可持续化。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价值实现的现实困境

(一)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由教育部印发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领导责任、机构设置、师资配备、学科设置等建设指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在统一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是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目标、是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引领作用的必然要求。但当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水平仍有待提高,就基础设施而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因为师生人数相对较少,办公面积、硬件设施和建设经费有所不足,部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人数并未达到1:350的师生配比,导致在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中,难以实现中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模式,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的班级人数远远超过既定标准、教学育人效果还不理想。师资力量的薄弱也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习者的人数降低,历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与其他二级学院的学生数量相比是较少的,如果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将无法培养保质保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者和研究者,更不能为课程思政建设输送教育人才和资源。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优势有待发挥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系统的宏观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学科优势,但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其较强的理论性和较深的专业性,往往难以被非专业师生理解,学科优势的运用还有待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但在具体的教授和学习过程中,往往给人言之无物、浮于表面之感,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经典原著,尤其是哲学类原著,也较为晦涩难懂。学习理论、理解理论是研究理論和运用理论的前提,把握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为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提供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包含的各种原则可以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尚精神可以为涵养课程思政教师的职业道德提供理念指引,这些都是课程思政建设初期的重要抓手。因此,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优势、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导向作用,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题中之义。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学科壁垒有待突破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但却不是唯一渠道,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最大程度发挥协同育人功能,两者的耦合是形成教育合力的保障,但当前思政课程和贯彻课程思政的各专业课程存在分离现象、学科壁垒突出。思政课程是育人的显性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中彰显出明显的学理性和价值性,而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程则是隐性育人的课程,文史哲类的专业课程包含丰富的人文因素和情怀素养,融入价值观教育相对容易,但理工科类的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上突出强调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往往容易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而且其学科知识的专业化程度较高,思政元素和专业元素难以融合,简单地将思政育人元素嫁接进课堂收效甚微。有的地方甚至还存在“各唱各的调,各敲各的锣”,“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现象。

三、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价值实现的路径

(一)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龙头地位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新人的内在要求。这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迎来了重要战略期和机遇期。为了充分实现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大价值,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领头羊地位,首先,在基础设施方面,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从顶层设计和基础保障层面确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抓住并利用好重大战略机遇期,发展和更新教育教学基础设施,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资源、模式,创新“数字马院”建设,为课程思政提供内容保障和平台支撑[3]。其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一流的师资力量满足课程思政建设的需求。培育更多高质量的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进一步发展,以专业思政带动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利用人才优势加强与各二级学院的交流协作,为各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进行专门培训。在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之间建立点对点的交流互助机制,为各专业课教师及时答疑解惑,并对其课程思政实施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后出现的问题提供专业的分析和提升。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意识形态性的集中体现,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彻到课程思政建设的各个方面,最大程度实现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价值。

(二)完善课程思政的管理机制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价值实现,要求构建完备的课程思政实施管理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备的管理机制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学院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引领作用的发挥。首先,在宏观层面上要构建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坚持党委对高校课程思政的宏观把握、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各二级学院的整体联络。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实施中负总责,各二级学院各自负责本学院的课程思政建设,并及时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沟通、反馈和提高,高校其他各职能部门共同发挥“守渠”功能,形成课程思政的宏观格局[4]。其次,在中观层面上要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中心,定期对课程思政教师主体进行培训,开展课程思政资源开发和利用,各二级学院应根据各自的专业特殊性,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领导下,建立具有专业特色和思政特点的课程思政资源库,并进一步构建二级学院课程思政的网络学习平台,最大限度发挥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最后,在微观层面上,将课程思政的学科、教学和教材和教法等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各学科要体现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将“生切”转为“融合”。

(三)突破各学院各专业协同的壁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5]《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日常思政工作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马克思主义学院是解决课程思政建设的孤岛问题、打破各学院各专业协同壁垒的关键所在。育人理念的认知分歧、育人主体的组织离散、育人资源的自说自话使各学院、各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参差不齐,难以形成教育合力。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各学院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共同联络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可以对各学院教师进行统一、专业的育人理念培训,使所有教育工作者真正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还可为大家详细介绍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课程,强调意识形态性和政治站位,提高教师群体的思想理论素质和政治素养[6]。根据马克思主义学院本身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单独与各二级学院进行课程思政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科学真理、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等是所有专业各门课程都具备的精神内核,只是在课程思政提出之前,并未得到专门的挖掘和重视,有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的指导,各学院的课程思政资源将被更有效地整合和应用于课堂教学。同样重要的是,高校要形成统一的课程思政评价、反馈和调节机制,各二级学院应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引领下,建立符合自己特征的育人评价机制,定期召开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交流反馈会议,及时发现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问题,不断调整和提升。

(四)开发拓展课程思政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上好一堂课、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基点,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的源头之策。审视高校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现实实践探索,高校教育管理从经验化逐渐转向科学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逐渐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成为重要的系统性、专业性因素。首先,与时俱进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要求,信息化时代带来的资源爆炸使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不应再局限于课本中的基础知识,而是要根据各专业特色、放眼世界发展大势,结合信息技术革新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开发模式,使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大局化、深层化、多样化、技术化[7]。其次,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教育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仍要突出以人为本,在高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把握学生的发展趋势、个性特点、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既要注意到各专业间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特殊性、也要注重因材施教,使教学服务于学生。最后,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涉及高校教育的各个部门、各个学院和各个专业,无论是课堂、书本、学校,还是科研、学习、生活,无论是横向资源还是纵向资源、学校内部资源还是社会性资源,其功能和价值都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领导下,结合各学院、各部门进行归纳整理,编成各具特色、内涵丰富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库。教育资源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资源,还应拓展到社会实践教育平台的搭建,各二级学院可以通过与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爱国教育基地等开展交流合作,实现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确保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人民日报评论员.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N]. 人民日报,2019-03-20(01).

[3] 戴少娟. 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解构与系统集成创新[J]. 中国大学教学,2021(06):58-62.

[4] 高德胜,聂雨晴. 论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实践价值[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1):77-82.

[5]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6] 周松,邓淑华.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优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0):58-60.

[7] 李勇,邱静文. 推进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8):56-57.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中南大学研究生自主探索创新项目“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项目编号:2021zzts0415);2020年中南大学本科课程建设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线上线下混合金课”(项目编号:160030012);2020年中南大學教学学术研究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混合教学的难题与对策”(项目编号:16500001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思(1998—),女,硕士在读,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0级,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刘伟(1968—),男,博士,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刘玉晨(1996—),男,硕士在读,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1级,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引领作用主体地位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作为一名藏区小学教师要以师德教好学生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浅析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
引领要扎实发展更高效
发挥学生党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