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财务在农业科研院所的应用探析

2022-02-19

中国农业会计 2022年12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数字化财务

爨 玮

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踏上了向信息化转型升级的变革之路。近年来,数字化财务管理平台建设在农业科研院所逐步开展,部分单位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更是极大地提升了单位内部监管和风险防范水平。笔者结合多年从事财务管理和数字化平台开发建设工作的体会,展示数字化财务平台高效运行的模式及其长远成效,同时对如何推动长效发展提出了思路及建议。

一、数字化财务是农业科研院所稳定高效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业务活动陡增,要求财务工作效率必须提高

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科学研究是创新的根本,对农业自主化创新蓬勃发展的紧迫需求推动了农业科研业务量和经费规模的巨大增长,再加上近年来财务人员的紧缺,要求必须提高会计核算效率。

(二)原有手段低效,要求财务工作方式必须创新

随着农业科研事业迅猛发展,单位内部管理要求也不断提高。原有财务工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管理需求。如不及时转变,将制约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1.报销手段原始不利于科研和管理工作高效开展。原有财务报销方式效率低下,经办人和各级审核审批人在繁琐的财务报销工作中无法抽身,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影响其潜心科研,专注管理。对于经办人,“跑腿式”的审核签字造成了时间和精力上的极大消耗和浪费;对于管理部门审核人员,“碎片化”的审核时间不利于其集中思绪专注管理;对于项目负责人,无法及时了解项目的收支情况,不利于经费使用的有效管控。

2.人工进行预算控制不及时不准确。在原有方式下,经费的预算控制完全依靠人工。为确保预算规范执行,财务人员需要定期统计各项目经费的收支余情况,尤其是在项目实施尾期阶段,更需要第一时间掌握经费使用情况。单纯依靠人工方式开展预算控制,不能做到实时、及时,还容易出现不准确的情况。

(三)“放管服”政策持续推进,要求财务管理方式必须转变

近年来,“放管服”政策的号角持续吹响,并持续深入推进。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提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科研、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共享的信息平台,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和便利化程度。”更加明确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要求。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提出:“减少过程检查,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监督检查效率。强化项目承担单位法人责任,项目承担单位要动态监管经费使用并实时预警提醒,确保经费合理规范使用。”进一步强化了信息化动态预警和监督的管理作用。

财务数字化已经被列为“十四五”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财政部印发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财会〔2021〕27号)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会计工作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通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接口,推动管理部门间的跨部门监管信息共享、共用,形成监管合力,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可见,财务数字化平台的建立健全,已经不仅仅是便捷性和效率的要求,更是单位开展动态监管、防范内部控制风险、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的关键举措。

二、数字化财务在农业科研院所的运行模式和成效

随着信息化财务管理平台在农业科研院所逐步建立和顺利运行,财务数字化的发展模式已经渐进形成,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松绑减负,助力科研、管理工作更加高效

1.查账实时化。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有效解决账目记录不及时、不准确、查账不方便等问题。同时,根据单位管理机构和岗位权责,实现科研项目信息分层级、分权限查看,确保“阳光工程”和“防火墙工程”顺利落地并有效实施。

2.报销审核无纸化。一方面彻底解放科研人员,强劲助力聚焦科技创新工作。网上报销方式代替“跑腿式”报销,建立“线上申请、线上审批,一键申请,流程自动推送”的新型报销模式,彻底将科研人员从繁琐的财务事项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农业科研创新事业中,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解放管理人员,专注管理工作更加高效。“线上审批”代替“线下审批”,有效解决管理人员审批时间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帮助其更加高效地统筹工作时间,专注于筹谋管理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3.做账自动化。利用会计核算工作重复性高、标准化程度高的特点,通过设置统一规则,实现自动化核算制单功能,大幅度提升核算工作效率,释放更多劳动力,专注于财务制度、资金管理、分析预判、风险防控等管理工作中,谋划建立更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体系。

(二)打破业财壁垒,推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数字化财务平台是业财融合、监管合力的综合管理平台。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及内部控制报告、检查和评价重点,预算管理、决算管理、收支管理、合同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等都是关键风险领域,是内部控制开展的主战场。目前,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已经建设形成了集科研项目管理、薪酬管理、资金管理、合同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和资产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型创新管理平台,以数字化财务平台为依托,搭建起了一道风险防控之墙,为内部控制在提升单位内部管理水平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1.打破预算管理和决算管理的壁垒。采用项目预算整体管控和关键支出重点管控相结合方式,在资金支付申请前端进行管控,有效避免超支问题发生。资金管理过程中引入“在途资金占用”的概念,通过“单个项目可用资金额度=年初余额+已到账收入-已支付支出-在途占用资金”以及“科目实际支出+在途占用资金≤科目预算”两个公式,实现项目总预算和关键支出科目的事前管控。同时,科研人员可以实时查看各类资金的明细动态,具体到财务单据类型、申请日期、经办人、事项、金额等,协助科研人员及时掌握经费使用情况。

2.打破业务活动审批和资金使用管理的壁垒。针对“三公”经费、会议预算、设备采购、政府采购等关键支出事项,单独设立业务活动的事前审批模块,通过对单据时间填报的管控,强化业务活动规范,做到业务活动先审批、后开展、最后进行资金支付,有效防范不规范业务行为发生。

3.打破合同管理和收支管理的壁垒。合同管理是内部控制管理的关键风险领域。近年来,合同拆分等不规范行为屡有发生,要求合同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实现互融互通,规范合同资金履约管理。目前个别农业科研院所已经率先实现了合同管理业务和收支管理业务的互融互通、联合监管,针对经济类合同搭建形成了全链条式的自动化管控平台,具体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经济合同全链条自动管控模式

从收入合同签订到资金到账认领,从支出合同签订到合同资金支付,最后实时形成收支合同履约情况统计表,用于合同履约预警。所有经济类合同做到管理留痕,所有合同资金收支经过业务事前审批,合同履约情况做到实时掌控,规范合同管理、资金支付的同时,有效防范法律风险。此外,对“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做加法的同时,在审核审批环节上做减法,实现“一站式”审核,避免同一事项同一环节反复审批,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政策落地落实。

4.事后倒查:瞄准风险防控关键点,实时监控资金使用。数字化财务发展为事前风险管控提供了创新思路,同时也为事后问题倒查提供了更加高效准确的工具。以资金支付为抓手的风险倒查机制已经建立,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合同支出统计监管模式

利用数字化财务平台,针对同一项目、同一支付单位、同一事由,在一定时间区间内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确保经费支出合理合规,审核审批程序规范完成,各管理部门监管责任落实到位,避免合同拆分等风险问题发生,形成风险问题实时排查、及时发现、立即整改的良性管理机制。

三、数字化财务在农业科研院所的运用发展及挑战

随着数字化财务全面覆盖和纵深发展,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迎来了更多新的难题与挑战。只有高度重视,尽快突破,才能进一步挖掘数字化财务管理的更多动能,持续为管理新需求提供更加有力且长久的支撑。

(一)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落实落细责任担当

数字化财务发展为业务的申请和审核审批提供了极为便捷的条件,但解放了劳动力并不等于解放了责任。信息化手段的使用只是审核审批方式的转变,线上审批签字与线下审批签字具有同等效力,对应的管理责任并不减轻,相反,相关责任人更应该提高责任意识,尤其是对于关键风险业务领域发生的业务活动及资金支出,更应该认真查阅单据内容和相关附件,确保内容真实、事项合理、手续合规。

(二)高度重视信息化安全,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数字化财务发展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随着使用覆盖面不断拓展、功能纵深开发以及各项业务之间互融互通,财务数据在存储、传输和使用等环节存在着毁损、篡改以及泄露风险。需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范。

1.坚持防御,积极防范。一是针对单位所有信息化平台,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尤其针对开发早、版本旧的系统,更要深入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及风险隐患,要及时制定整改清单,明确整改时间,追究责任到部门到人,切实提高其安全防护能力,保障各项业务的信息安全。二是针对访问地址、账号密码等关键信息,进行特殊限制,制定特殊规则。如访问地址只能在某一局域网,或者只能通过VPN登录访问;针对账号密码,避免简单规则,且定期强制要求修改密码;通过技术手段,限制下载存在风险警报的软件。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提升安全防范水平。

2.建立健全信息化安全制度体系,做到安全防范有章可循。随着信息化发展,安全防范不仅仅在生产方面,当前诸多农业科研院所安全制度仅仅是生产安全制度,并没有针对信息安全建立专门的制度体系。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波及面和严重程度可能远超于生产安全,尤其是农业科研院所,其业务活动和经费使用痕迹的泄露,很可能涉及国家关键技术等机密事项,威胁国家安全。因此建立信息安全制度体系尤为重要。机制要明确信息传输、使用规范、管理责任内容及归属、防范保障机制以及遇到特殊情况的应急处理机制等内容,做到安全早防范,应急不慌张。

(三)重视人才短缺问题,培养财务数字化复合型人才

数字化财务的发展,对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求财务人员懂会计、懂业务的同时,还要懂信息技术。一方面,可以强化财务人员培训,在专业课程、资格考试、继续教育、业务培训等方面加大数字化培训力度,以理论培养促进实务水平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在部门之间、单位之间搭建数字化财务管理平台,建设常态化交流机制,取长补短,拓展视野,创新思路,从而形成更加符合自身发展和管理实际的数字化财务平台。

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壮大,有助于更好地将单位管理要求贯彻至数字化财务管理平台的各个模块,进一步推动实现各项业务互融互通,高效配合,形成风险可控、协力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打通单位个体壁垒,实现高水平数字共享

数字化财务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集合化管理。这种集合不仅仅是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也可以是跨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从而实现集合范围内的综合分析,为更高层的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农科院”)为例,2022年,该院实现了会计核算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的“双变革”。

在核算系统方面,从基层单位独立的核算系统向农科院统一核算系统迁移,对项目维护、科目设置、往来库搭建等制定统一规则,实现院所两级的数据共享,为开展全院财务综合分析和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在管理系统方面,农科院正在自主研发符合自身管理实际需求的财务共享管理平台。该系统融合了诸多基层科研院所在数字化财务管理平台建设中的成熟做法和经验,其建立和顺利运行不仅极大地加快了农科院自身信息化发展进程,更为在整个农科院范围内搭建形成信息共享、协同管理、风险可控的高水平数字化管理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数字化财务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