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红色校史的学校德育实践

2022-02-19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舒兴庆严雪梅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校史安庆党史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 舒兴庆 严雪梅

教育要使人成为人。道德教育的主旨在于“导人以善,使人在善的、道德的追寻中活得更有意义,与他人、与自然相处得更为融洽和谐,使人得以建构起更为完美、充实的意义世界”。“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德育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如何导人以善?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向善”,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生活?作为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纯正红色基因的学校——安庆一中,牢记红色校史里的“为何而生”,在学校德育实践中践行着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

一、学校德育的两个前提

(一)前提一:教育回归到人自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蔡元培也曾说:“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学校教育要有“德育为先”的理念。然而,陷入功利主义的教育把教育的好坏直接等同于升学率高低,“升入高校是影响人一生的生存竞争,它直接影响人的今后的名誉地位、金钱与财产”,追名逐利取代了人生意义的追寻,学校德育被挤出教育。正如鲁洁先生所言,“这样的教育不使人‘去蔽’,而在‘遮蔽’,它遮蔽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它只使人生的路越走越窄”“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或者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不能真正懂得为何而生”。教育中所存在的某种危机,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以道德为核心的精神生活能力培养的缺失。以育人为教育的原点,学校德育才获得其存在与发展的根基,“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才可能会实现。

(二)前提二: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好思政课,就需要考察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特别是精神成长的过程和特点,需要与青少年的人生阶段相适应,增强思政课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12-18 岁的青少年面临着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学校德育就要帮助青少年寻找人生的意义,以适应其心理发展特点。

二、红色校史里的“为何而生”

道德教育存在的根基在于本真的教育,“本真的教育是一种既教人怎样生存,又导人为何而生存的教育”,人不只是为了生存而生存,人所追寻的必定是比自己“活着”更有意义的意义。为何而生?安庆一中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教育基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安徽学生反帝爱国斗争的主要策源地。中共安徽最早的党团组织以安庆一中学生为主体建立。安庆一中的校史充满红色,红色校史里写满“为何而生”。

(一)“革命理想高于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有无数共产党员为了党和人民事业英勇牺牲了,支撑他们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他们的坚定理想、坚守信仰的崇高精神和不断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伟大实践值得我们学习。“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辈子都能坚持为之奋斗。”为了充分挖掘红色校史,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安庆一中采取了一系列具体行动:一是以红色校史为基础,编写爱国主义教育校本教材,如《安庆一中英烈小传》《一中师魂》等,梳理从安庆一中走出的革命先烈、爱国教育家、爱国科学家其人其事,为学生树立人生榜样。二是将红色校史融入学科课堂,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党史校史培训,引导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红色校史,弘扬薪火相传、为国育才的安庆一中精神。三是组建新一届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暨校史宣讲团,对学生进行革命校史培训,开展校史宣传周活动,让学生自主开展校史宣讲活动,自己“扣好第一粒扣子”。四是将仪式教育作为重要抓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们可以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在开学典礼、成人仪式、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组织学生走进校史馆、安庆建党会议旧址、陈延年陈乔年读书处、王步文故居、邓稼先故居,广泛开展各类纪念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在聆听红色故事、参观红色文物中回顾光辉历史、激发奋进力量。如2021 届学生毕业典礼暨成人仪式活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核心,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并邀请具有红色精神的学校,如延安中学、北师大附中等为学生送上“有信仰”的成人祝福。

(二)“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讲好以陈延年、陈乔年英烈为代表的红色故事,让英烈们在学子心中活起来。安庆一中抓住《觉醒年代》热播契机,加强对校友、革命先烈陈延年、陈乔年的宣传和研究,邀请陈乔年的扮演者马启越为学生送成人祝福,号召学生心怀天下、服务国家。邀请陈延年、陈乔年的侄女陈长璞到校参加“最忆党旗红·百场红色安庆大家讲”活动,讲述陈延年、陈乔年烈士为中国革命奋斗一生的事迹。开设旨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延乔班”,邀请市委党史办老主任李银德给学生讲述延年、乔年的革命事迹。组织“党史学习实践团”重走校友陈延年、陈乔年革命之路,探访安庆市区多处红色景点重温光辉党史。通过“知延乔—爱延乔—做延乔”,一场同一片热土上的穿越时空的对话彰显着红色基因的传承——陈乔年牺牲前说:“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安庆一中的学子说:“这盛世如你所愿,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三)“永为国之栋”

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在新时代要引导学生青年从社会主义思想源头和历史演进中,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通过“红色知—红色行—红色人”,安庆一中学生牢固树立“永为国之栋”的理想信念。一为“红色知”。由安庆一中编辑的《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校园读本》作为全国首份基于高中实际编辑的辅导读本,充分借助新媒体优势,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国家的发展面貌、专家的权威解读以二维码的形式,整合在报告原文中。该读本经由团中央学校部官微、《安徽青年报》的报道和推荐传播到甘肃、河南、湖南、广东、福建、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的学校,受到好评。组织安庆一中“青春领读者”微信推送,通过优秀学生干部朗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讲话的方式引领全校青年师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二为“红色行”。组织师生赴安庆建党旧址濮家老屋开展“学党史强信念 跟党走”主题团日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团员了解党的光辉历史、感悟党的初心使命、领会党的创新理论、体认党的精神谱系、传承党的红色基因;组织学生赴新四军军部旧址、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研学活动,举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祭奠仪式;组织党史学习教育主题青马班成员参观邓稼先故居,开展“学习稼先精神,致敬建党百年”主题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学习传承科学家精神,成为积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为“红色人”。成立了全省首个“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暨校史讲解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宣讲团”。采取“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形式,录制并发布宣讲视频百余个,通过网站、微信平台推送,布置课上或家长陪同学生在家观看,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让学生自己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还积极发挥学校在社会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安庆电视台为此拍摄了专题片《永不磨灭的精魂——安庆一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纪实》。学校开展了“我是党史领学人”“五四精神传承有我”等活动。录制学生党史学习视频,发布《五四运动中的安一师生》推文,开展“忆往昔风雨,展今朝风华——建党百年三行诗大赛”活动,参加《延乔少年行》录制活动,以及热议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等,都是学生争为红色人的自豪表现。

三、赓续红色血脉,过有道德的生活

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基于红色校史的学校德育引导学生思考要过怎样的人生,要成为怎样的人。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善只是作为善的实践而存在”。

人是生活着的人,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人也就是在改变完善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完善人自身,生成为人的。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只有在生活世界中才能“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一)自主建构生活“敢为天下先”

鲁洁先生一再强调,教育要“找回失去的人”,“教育的原点”是“育人”,道德教育“不是诉诸孤立的、静态的人性改造,而是具体落实为生活的建构和改变”,道德教育的根本功能“是发展人和解放人,而不是限制人和束缚人”,是“引导人对于实然生活作出价值的评价,使人具有正确批判、改造现存生活和创造新生活的自主能力”,也就是“做人”,要成为一个人,不仅要有“成人”的意识(表现为目的、意向、认识等),更为重要的是要去“做”,要有相应的行动、行为表现,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现实活动中才得以成就的,人只有在他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才能成为人。让学生“做人”,就要为学生提供自由生长的空间和自主行为的机会。一是依托学生组织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安庆一中学生会采取主席海选制和组阁制,自主开展工作,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席由各社团推选产生。学生会、社联会每年自主开展校园歌手大赛、“迎新嘉年华”、“你好,青春”社团节、心理健康周等活动。整个活动计划、经费筹集、组织协调、报道宣传等工作完全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能力增长,自主建构生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之际,学生会联合爱乐社、摄影社、国旗护卫队等社团开展了“我和我的祖国”红歌快闪、“我与国旗同框”、“国旗的正确打开方式”和“送你一面旗@安一全体学生”等主题活动,自发自主建构红色生活。二是拓宽学生参事议事渠道培养主人翁意识。安庆一中的“学生提案反馈机制”为学生参与学校治理提供了可能。每年召开学生代表大会,面向全体学生征集提案,学校各部门对提案进行分解、落实,之后由校领导向学生反馈。近两年,学校研究落实了开放校史馆、成立学生媒体中心等学生提案。每年举行的“权益周”活动和每月开展的“学生权益方桌”活动,目的都是让学生在自身权益的保护中体验自我的尊严。安庆一中所倡办的“未来精英”学生圆桌会议,让全省高中生共同探讨学生如何参与学校治理,开安徽省此类活动之先河。以录制宣讲视频的方式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价值追求的“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暨校史讲解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宣讲团”也是安徽第一个此类学生社团。这种先进性是与“中共安徽最早的党团组织以安庆一中学生为主体建立”的时空呼应。

(二)连接社会实践“为人民服务”

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就在引导和促进人的社会化,使人成为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教育可以使人逐渐从孤独的自我中走出来,不断扩大生活范围、丰富生活经验,使人得以置身于广泛的社会联系之中,并与社会价值进行有效的联接,从而获得与人类普遍性的内在关联。与社会连接,在社会生活中反思人生意义,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更值得过”,体味“人是在追寻和实现更有价值的生活活动中,超越原有的生活观念和态度,生成新的生活意义,改变生活的样态和生活的方式,从而实现人的自我超越、自我提升”。一是让社会走近学生。社会在发生什么?社会中的人又是怎样做的?什么样的社会价值为人所追求?安庆一中的做法是“请进来”。如疫情时期,邀请新冠病毒研究专家、清华大学教授王新泉和参加武汉抗疫工作的重症科专家吴健锋专家上“战疫思政课”,讲述“战疫”故事。邀请中科院院士陈军为学生上“院士思政课”,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增强为国家服务的本领。我校团员青年也开展了一系列诸如募捐、宣讲等活动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种社会连接中充分体悟抗疫背后的精神力量和制度优势。二是让学生走进社会,包括志愿服务、公益活动、职业体验和实地调研等。如慰问孤寡老人、社区环境清扫、关爱福利院儿童、参与安庆博物馆开馆讲解、校运会安保、“校园文明监督岗”执勤等志愿服务和“送你一团火”等公益活动,将青春之火送到了敬老院、灾民安置点和安庆的大街小巷。组织学生对安庆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撰写《宁安高铁对安庆市经济影响的研究报告》《南京城市沿江发展与跨江实践对安庆城市规划的启示》等调研报告和组织学生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参与探访贫困户、看山护林,切实体会到党和政府的人民立场,从而更加了解中国社会,更加坚定中国信心。

猜你喜欢

校史安庆党史
鱼殇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校史故事演出
党史上的今天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禁用kP3的谱必要条件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