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分析
——陕北贫困地区一名幼儿教师的个案研究

2022-02-19谢芬莲李军靠

教育观察 2022年3期
关键词:张梅幼儿教师教材

谢芬莲,李军靠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一、引言

在学前教育领域,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一直是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研究者就其内涵、发展阶段和影响因素及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然而,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程度)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十分突出[1],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也因其所在的园区环境、教师个人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已有相关研究多使用量化方法,这虽有利于对幼儿教师这一群体专业成长进行整体性探索,但却有将人物化、简约化的嫌疑[2],不利于探索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深层次原因。此外,还有部分相关研究采用文献法,在某种程度上虽有利于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进行“学理性”探讨,但研究之间难免重复。因此,本研究采用质性个案研究法,细致分析一名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这名教师来自一所县城幼儿园,该县经济水平相对落后。那么,这名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是否会有别于其他教师?目前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事件、关键时期、关键人物、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3-5]等因素的讨论是否适用于本研究的个案?这名教师是如何突破环境和自身限制的?她对个人的专业成长之路有着怎样的体验?虽然本研究中的个案教师并不能代表其他幼儿教师,但对于这名教师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认识,上述问题的答案也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比较立体和丰富的图像。

二、研究方法

(一)个案基本情况

本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法,其特点是着重样本的典型性[6],旨在为研究问题提供丰富的信息,引起相关群体的共鸣。研究者在2017年和2018年对陕西省某贫困县区的一所幼儿园参与过两次教育帮扶活动,对该幼儿园教师的了解较为细致。后来,研究者也一直和该幼儿园的某名教师保持着密切联系。本研究中的个案为张梅(化名)老师。

张梅老师,1992年生,2012年就读于陕西省内某高校,大专学历,2015年参加工作,就职于陕西省内X幼儿园。2017年从该幼儿园离开到现在幼儿园工作,2019年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张梅老师在任教中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她怀着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强烈情怀和努力,从新手成长为专业骨干。张梅老师的这些表现也与其他文献中所提及的教师的专业成长经历非常相似。

(二)资料搜集过程

本研究主要运用深度访谈法搜集资料。访谈共四次。第一次是2017年,在张梅老师所在的幼儿园,通过非正式访谈了解了她本人和其所在幼儿园的基本情况,之后的三次都是通过微信远程电话访谈。第二次访谈在2020年4月进行,整个访谈过程大约60分钟,访谈主要围绕影响张梅老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展开。分析资料时研究者发现一些信息需要进一步修正和补充,于是将文稿发给张梅老师让其进行检核和完善。第三次和第四次访谈分别是在2020年5月和7月,访谈时间30—60分钟,是对一些信息的进一步追问,此外,张梅老师还补充了一些其他信息。最后,在论文成稿后,研究者将文稿发给张梅老师核对,以使资料更准确。

三、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

已有研究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因素的分析集中于教师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根据田景正、吴荔红、林菁等人的研究[5,7-8],可知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部因素主要有教师的教育情怀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动机,外部因素主要有关键人物的支持和关键事件的影响。通过对张梅老师的深度访谈,研究者认为影响张梅老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同样来自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一)内部因素

1.强烈的教育情怀

教育情怀是一个中国本土概念,表现为情感上的主动认同和回应[9],是教师执念追求教育的生命意义和坚守育人职业的内在动力与精神支撑[10]。张梅老师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就提及了教育情怀的作用。如张梅老师谈道:“我外出学习回来后,就觉得要把我学到的东西用到幼儿园,就是尽量让自己的孩子和那边的孩子差距小一点。”在张梅老师被评为骨干教师后,她说:“我觉得那只是一个称号,我就想改变这个教学环境,我是发自内心地想改变这种情况,想给孩子更好的东西。”正是这种对学前教育事业强烈的教育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促使张梅老师从一个新手教师成长为专业骨干。同样,在已有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中,研究者也都认可教师的教育情怀和教育理想对专业成长的作用,认为其作为直接的动力原因,激发了教师的职业信念,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专业成长动机:“一切为了孩子”

专业成长动机是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核心因素,也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11]在对张梅老师的访谈中,她提到的第二个影响自己专业成长的因素便是专业成长动机“一切为了孩子”。她说:“就是为了让孩子好,就(因为)这点我就觉得我一定要把这件事(教材改革)做下去。我很注重实际,就是为了孩子发展。我觉得不能违背我的职业操守吧。总之,就是要全身心投入工作,感觉你的时间啊、人啊什么的都要在工作上,就是为了孩子嘛。”因此,在张梅老师发现自己“以前(学)的东西不够用(时),就经常加班”。正是“一切为了孩子”的专业成长动机促使她足够努力,不断推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二)外部因素

1.关键人物:幼儿园领导的支持

已有研究在探究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时,提及了关键人物的作用,认为其作为对教师影响较大的某个人,通常起着正面的、积极的作用。[4]根据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产生直接影响的关键人物主要有同事和家人。张梅老师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同样也提到了关键人物的影响——主要是幼儿园领导的支持。“我很感谢我们领导,我们领导觉得我可以,就给我提供一些平台。领导就看你是否肯努力、是否愿意付出、能否带出成绩这些……我们领导觉得我很努力,就给我了许多外出学习的机会,我出去学了好多东西。”由此可看出,幼儿园领导对张梅老师的支持,如为其搭建学习平台、给予外出学习机会、扮演张梅老师的“伯乐”、发掘张梅老师的潜力等,都有助于她的专业成长。

2.关键事件的影响

英国学者罗博·沃克在研究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关键事件”的概念。沃克认为职业生活中总存在着一些重要事件,从业者往往要围绕这些事件做出关键性决策,这些事件就是关键事件。[12]对于教师而言,关键事件是指能够强化当事者原有教育认知结构或引发当事者教育认知冲突的事件。[13]有学者在研究幼儿教师的关键事件时,将其分为成功型事件、挫折型事件、启发型事件和感人型事件四种类型。[14]本研究中的个案张梅老师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就提及了三种事件类型:挫折型事件、感人型事件和启发型事件。

一是挫折型事件,即同事的不理解和缺少专家支持的双重挫折。挫折型事件会对教师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也能促使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访谈中,张梅老师提到:“我们在改编教材时,因为有的老师有惰性,不愿改变,就觉得还是用原来的教材(好),改编教材很辛苦,大家还不理解,就不想费劲。我当时就又气又难过……还有就是当时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专家来支持。”但如前所述,这些挫折型事件促使张梅老师对教学进行了深刻反思,她说:“其实,在一轮一轮修正教材时,我们也在不停地反思,就是怎么让这个教学活动实施起来更有成效。比如,我们有一个关于中秋节的活动,以前都是节过完了才组织,但这次我们就想能不能在节前组织,然后再过节,让孩子们先有个知识上的铺垫,然后再体验。其实,反思教学活动也是我们自己的一种进步和成长吧。”

二是感人型事件,即“当时很欣慰”。相比挫折型事件,感人型事件更能对教师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能引起共鸣,使教师产生职业幸福感。正如前文所言,张梅老师最初在进行教材改编时遇到了双重挫折,后来张梅老师说:“每个年级(进行教材改编时)都是我亲自和老师讨论,大家讨论很激烈,都是(出于)为了孩子好这种愿望。(老师们的)改变好大,当时很欣慰。更确切地说,其实这就是一种感动吧。我真的觉得就是大家都是为了孩子嘛,都是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发展,所以我也就更加坚定了要做好这件事。”正是欣慰和感动的职业幸福感,引发了张梅老师“坚定做好这件事”的愿望,从而促进了张梅老师的专业成长。正如熊少严所言,教师职业幸福感与教师专业成长相辅相成,专业成长是获得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内在动力[15],而职业幸福感则又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是启发型事件,即“觉得人家的教材特别好”。启发型事件是对教师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等产生启示的事件,其引导教师做出反思并对当前教育活动做出改变。张梅老师就是在某次外出学习中获得了启发进而改变了原来的教育活动方式。“我学完回来后,就觉得人家的教材特别好。我也和他们的一个老教师交流了,然后我就把他们的教材拿回来,放到我们幼儿园,重新编我们的教材。编的时候,根据他们教材中的本土文化,还有我们的幼儿的接受度以及目前我们各方面的条件,把他们教材上有用的留下来,没用的删掉。”张梅老师正是受到外出学习这件事的启发,才开始改编教材。而改编教材这件事也促进了张梅老师的专业成长。

总之,对张梅老师的专业成长产生影响的关键事件主要有挫折型事件、感人型事件和启发型事件。苏红指出,关键事件有助于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判断能力,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干预提供了有效的切入点。[16]如其所言,这些关键事件的确是张梅老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抓手,同时又丰富了张梅老师的教育实践知识,最终促进了张梅老师的专业成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有强烈的教育情怀、专业成长的动机、关键人物的支持和关键事件的影响。相较其他地区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贫困地区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似乎更为艰辛,这些教师既要处理好与同事教学理念的差距和分歧,如张梅老师提到的“同事的不理解”,还要面对教学资源的紧张、短缺问题,如张梅老师提到的“缺少专家支持”。但尽管如此,贫困地区的教师依然怀着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强烈的教育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凭借着自身足够的努力与坚持不断推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此外,在访谈中,张梅老师还谈到了贫困地区幼儿教师面临的工资待遇低和工作压力大的问题,其原话是:“老师的努力和收获与工资不成正比,我自己内心很煎熬。老师基本上每天下午都要加班,我们一般五点下班,但回家就七八点了,学校里边也不管,没有条件。老师真的很辛苦,我真的做不到那种,只看到工作看不到老师的那种。我不忍心。”幼儿教师工资低、工作压力大似乎是幼教界的一种“顽疾”[17-19],且相比发达地区,贫困地区的幼儿教师更加艰辛。这里提出这个问题,一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不仅影响到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正如张梅老师所说的“煎熬”和“不忍心”,二是会影响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2],进而影响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发展。

猜你喜欢

张梅幼儿教师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处事方法
中国台北象棋教育推广协会访问友谊赛2局孙慧淳先负张梅
代购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