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扛起学前教育的责任

2022-02-19柯小卫

教育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儿童发展教育

柯小卫

学前教育负有育人责任,不仅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与终身幸福,还关系到国家、社会未来的发展。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反映出社会文明的程度,学龄前儿童幸福、快乐的生活状态体现出学前教育所取得的成功。同时,学前教育负有培养新时代接班人、建设者的使命。也就是说,学前教育不应只着眼当下,更应放眼未来,因为“今天的儿童就是未来的主人”。

怎样才能担负起这样的责任呢?对于学前教育工作者而言,一是坚守儿童立场,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贯彻“儿童优先”原则,同时向社会宣传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避免将成人意志、观念向儿童灌输的现象;二是坚持教育精神,在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使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国家建设、社会进步保持同一方向,实现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对于社会而言,要保护儿童生存、发展、参与的权利,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指出,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又是實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能够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资源和不竭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学前教育的主体是儿童,怎样才能实现促进儿童发展的目标呢?仅凭天赋或潜能,儿童就能发展吗?或者完全依赖控制、灌输等方式,就能使儿童在道德、文化方面得到成长吗?促进儿童成长、发展的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儿童身体的健全、健康;二是“适当的环境”“优良的教育”,包括儿童的团体活动与儿童生活。学前教育阶段,儿童的学习特点主要是感知、体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兴趣、能力。以强迫、放纵、溺爱等方式实施儿童教育,不仅妨碍儿童的成长,还会摧残、伤害儿童的情感、身体,从长远看,其结果往往是失败的。教育儿童的正确方法应该是,让儿童在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充分接触中感知、表达,以激发儿童的活力、培养儿童的能力以及秩序感,为儿童发展与学前教育打下重要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提出教育的四大目标:一是做怎样的人(合作精神、同情心、服务的精神),二是应该有怎样的身体(健康的体格、卫生习惯、运动技能),三是怎样开发智力(有研究的态度、有充分的知识、有表意的能力),四是怎样培养情绪(欣赏、快乐、打消惧怕)。在他看来,学前教育的对象与主体是儿童,以儿童为中心,满足儿童的需要是学前教育的前提。同时,应坚持儿童立场,秉持教育精神,将儿童的兴趣、需要与社会环境建设、发展的方向相结合。其原因在于,儿童教育不能脱离环境而孤立存在,其目标、内容、过程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此外,应珍视儿童作为“未成熟”的生长力量所具有的“主体性”与独特价值,以积极的教育态度及方式,转变人们固有的“管理”“制裁”的教育方式,保卫、爱护学前阶段儿童的意志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权利,激发他们对于现代文明与未来世界的向往,培养其基本情感与创造能力。

猜你喜欢

儿童发展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图说创新发展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师发展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