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教学中新自由主义的理性辨析与科学引导

2022-02-19魏崇辉徐梦萍

现代教育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社会思潮意识形态

魏崇辉 徐梦萍

[摘 要]直面思政课教学中新自由主义的挑战,首先需要从学理上区别两种新自由主义的区别,基于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厘清新自由主义从学术话语到意识形态再到政策演变的逻辑理路。同时,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新自由主义价值悖论和作用机理双重视角出发,探究思政课教学中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根基,洞悉新自由主义在思政课教学中的现实样态,针对思政课教学的课程设置、理念传输和目标主旨,提出立足“认知—理解”“价值—信仰”“目标—策略”的方略,以应对思政课中新自由主义的挑战。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新自由主义;社会思潮;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1-0055-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1.009

思政課教学是思政课教师利用专业知识,采用科学方法,对教学对象“进行教化、引导,促使其情感、心理和思想向希望方向发展”[1]的过程。直面思政课教学中新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与NeoLiberalism)的挑战,需要在学理上区别两种新自由主义,基于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厘清新自由主义从学术话语到意识形态到政策演变的逻辑理路。

一、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势力借助全球化逐渐融入非西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对包括我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进行自由主义输出和渗透。明晰思政课教学中所面临的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挑战,需从历史维度对新自由主义从经济学的学术话语嬗变为意识形态话语进行框架式梳理,在学理上总结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化的成因,从现实维度分析新自由主义从关注市场自由到走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背后的根由。

(一)新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古典自由主义(Classical Liberalism)的代表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等提出以人的“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等自然权利为基础的社会契约理论,发展以“立法权、行政区、司法权相互制约”为核心的三权分立理论。19世纪后半期,以边沁、密尔、霍布豪斯、凯恩斯等为代表思想家开始反思基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的古典自由主义的权利主张,基于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批判,倡导由个人权利转向公共权利的权利观,提出新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破产,资本主义世界陷入“滞胀”困境,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重大变化。以哈耶克、罗尔斯、弗里德曼、诺齐克等为代表的思想家通过对道德、正义的反思,进一步质疑将实用主义作为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的正确性,反对国家干预,从而推动新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向“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演变。

两种新自由主义的共通之处在于:力图通过各种形式的变革摆脱资本主义危机,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巩固资本主义制度。但新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以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国家以税收、法律等方式干涉市场经济,承担政府责任,扩大就业,保护公民合法权利。“从政治立场即从维护公平的角度考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力主用政府的政治权力约束自由市场的经济权力”[2]。而“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从经济立场即从提高效率的角度考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力主用自由市场的经济权力约束政府的政治权力”[3]。“新”自由主义的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在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方面都带有浓厚的古典自由主义色彩。本文所论述的“新自由主义”是翻译为“NeoLiberalism”的“新”自由主义,以“华盛顿共识”为标志。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话语逐渐完成了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从学术话语逐渐嬗变为意识形态话语[4]。

(二)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5]。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总体性概念,其生产与人的物质活动、交往活动紧密相连,同时,“它指导个人(和个人所形成的组织)如何解释他们的环境,选择在维持或改变环境方面的目标,以及确定达到这些目标的手段”[6]。可将意识形态划分为“认知—解释”“价值—信仰”“目标—策略”三个层面。

1.“认知—解释”层面的意识形态结构组成“回答了意识形态‘是什么'的问题”[7]。科学的意识形态“首先要有科学的知识论前提,否则它的其他内容就会因缺乏应有的知识基础而陷入主观任意”[8],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

2.“价值—信仰”层面的意识形态反映了“一个人对各种政治观以及政府和政治权力作用的思想或信仰结构”[9]。这一层面体现了意识形态内涵的价值取向,引导人们哪种意识形态是正确的,应上升为信仰的。该部分结构指导人们进行价值选择,是人们价值评价的基本依循。

3.“目标—策略”层面的意识形态指的是,为了实现“认知—解释”与“价值—信仰”向现实的转化,意识形态需要借助于一定手段与途径,尽管在不同的时期手段与途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三)学术话语、意识形态与政策:新自由主义的演变理路

新自由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意识形态到具体国家政策的过程,成为“被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化的、用来干涉和颠覆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工具的一种社会思潮”[10],其背后映射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新自由主义在“认知—解释、价值—信仰、目标—策略”三个层面的变化。

1.西方国家在大肆推行新自由主义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鼓吹其经济理论的“价值中立”时,在“认识—理解”层面回避现实上贫富差距扩大、底层社会危机加剧等系列问题。

2.西方执政党上台后推行的系列政策,在“价值—信仰”层面促成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融合。例如,2017-2020年特朗普在任期间“对内采取放松管制、减税、削弱工会、限制非法移民、祭起关税武器等一系列措施,实际上这是新自由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的混合体”[11]。

3.信息化、网络化带来社会思潮传播多样化、隐蔽化、复杂化。在“目标—策略”层面为西方推行色彩浓厚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创造了诸多媒介与手段。西方世界善于以政策、策略裹挟,掩盖意识形态本质,在后发国家为垄断资本谋取利益。

二、思政课教学中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批判

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新自由主义存在的价值悖论和作用机理双重视角出发,探究思政课教学中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根基与现实样态,是直面思政课教学中新自由主义挑战的基本路径。

(一)高校思政课面对的新自由主义价值悖论

立足意识形态的价值理性研究思政课教学中面对的新自由主义,其存在与传播具有鲜明的阶段性。新自由主义借用传统与现代多元媒介平台,大肆鼓吹“个人至上”“个体唯一”,是西方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试图迎合部分青少年阶段追求独特、讲究个性的需要,以期引起价值观上的共鸣。对此,我们必须深刻辨识的是:

1.“权利”的两面性。新自由主义倡导个人权利,实际上是为了迎合资本主义私有化需要,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其最终落脚点是为了维护垄断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建构资本主义新秩序,与学生产生共鸣的社会主义语境下的“个人”“个体”并不相通。社会主义条件下对“个人”“个体”的强调是从个体自身出发,充分肯定与尊重个体的地位,正视与实现个体的需求,最终必将促进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2.“自由”的对立性。新自由主义鼓吹“个人至上”与“个体自由”,将个体与社会对立起来,强调个人在社会中拥有的权利,弱化个人对社会应承担的义务,割裂个人与社会辩证统一的关系,忽视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这与社会主义所强调的“自由”根本对立。

3.“民主”的异质性。新自由主义在高校中宣扬“民主”,妄图以形式民主迷惑学生,“将西方的政党制度、议会制度、选举制度等政治制度超历史化、普世化”[13]。新自由主义回避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阶级性与意识形态性,企图动摇思政课教学旨在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本质上,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才是最广泛、最真实、最实用的民主。

(二)新自由主义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意图

工具理性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14]。借助于工具理性,以价值理性为支撑,新自由主义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试图影响思政课。

在理论层面,新自由主义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影响人的思维习惯,作用于人的活动。新自由主义在高校传播时,有目的地掩饰其作为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所带有的阶级性、历史性和意识形态性,“将西方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人人平等的政治观念‘去意识形态化’”[15],使高校学生对“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的理解出现偏差,冲击了思政课教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在现实层面,新自由主义在高校中借助课程、讲座、跨境交流等多种渠道,披着学术的外衣潜伏在校园内、使对意识形态缺乏辨识度的师生容易落入资本主义意识形態圈套,并在日常的生活中将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行为传播给其他人。

(三)思政课教学中新自由主义挑战的具体表现及其成因

新自由主义在中国从社会到校园,从经济层面渗透到文化层面,潜移默化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建设,挑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6]的思政课教学。具体表现为[17]:

1.诋毁马克思主义,试图侵占高校、科研院所讲台;精心挑选代理人,妄图占领出版发行市场;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意图占据宣传高地;通过新自由主义政策,图谋造就既得利益群体。

2.在话语上,政治理论话语——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社会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理论话语——鼓吹经济理论的价值中立、鼓吹私有制优越论、鼓吹“三化”;思想文化话语——去马克思主义化、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战略和政策话语——推行超级大国主导的全球经济霸权、政治霸权、文化霸权。

3.在行为上,鼓吹西方式民主,企图引导高校对政治体制改革成绩的不重视甚至漠视;鼓吹产权私有化改革,企图误导高校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判断;鼓吹“经济学帝国主义”,企图诱导高校对西方话语的生搬硬套;鼓吹工具理性,企图消解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鼓吹霸权主义,企图混淆高校对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理性认识。

思政课教学中新自由主义挑战产生的原因具有多面性。一方面,高校师生对新自由主义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相比较而言,教师对新自由主义的知晓度高于学生,新自由主义对学生的影响度高于教师”[18]。教师作为开展思政课教学的主导,其对非马克思主义认知的高度决定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力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学生辨析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能力的强弱决定了抵御新自由主义侵蚀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隐蔽性、碎片化是高校中新自由主义传播的显著特征。新自由主义往往以包装后的西方价值观评判中国社会问题,运用意向性话术曲解中国社会现象。例如,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问题上,新自由主义者歪曲“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19]用以彰显实现彻底私有化的诉求,等等。

三、加强思政课教学中对新自由主义挑战的科学引导

理性回应思政课教学中新自由主义的挑战,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既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大历史使命。立足“认知—解释”“价值—信仰”“目标—策略”三层结构,可以从课程设置、理念传输和目标主旨三个方面加以科学引导。

(一)在课程设置中把握思想性和政治性的有机融合

实现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发挥理论育人铸魂、抵御新自由思潮侵蚀的关键作用,必须在思政课课程设置中把握“思想性”和“政治性”的有机融合。“政治性”和“思想性”的有机融合是在思政课教学中做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20]。在思政课教学中直面新自由主义,避免思政课教学的形式化和表面化。一方面,要在课程内容中向学生透彻分析新自由主义蕴含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客观阐释新自由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多重领域的现实主张及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增强学生辨识新自由主义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在课程目标中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理论思维能力培养,改变传统的政治教育和政治宣传方式,创新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现实能力,面对新自由主义的诱惑时能够自觉迎战,主动应对。

(二)在教学过程中推动“立德”与“树人”一体化建设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1]。发挥思政课教学“立德树人”成效,必须从理论上明晰“立德树人”的“德”之内涵,才能指导教学过程中的“树人”实践。“立德”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道德”,而“应该是‘大德、公德、私德’之总称,与德智体美劳中‘德’的含义相同”[22]。从意识形态高度把握“德”的具体内涵,需要把握政治、道德、法律——上层建筑的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从而具体落实思政课教学中推动“立德”“树人”一体化建设。

从思政课教学过程出发,可以落实为“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法治素养”[23]。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要使学生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有科学认知,从意识形态上将“中国梦”与“美国梦”“西方梦”区分开来,洞悉西方普适价值观背后隐藏的阶级性与意识形态性。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避免落入西方“民主”“自由”的意识形态陷阱中。提高学生法治素养,需要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基于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提高学生对“绝对自由化、彻底私有化和全面市场化”[24]后果的科学认知。

(三)在教学主旨中实现意识形态目标与育人目标的统一

面对思政课教学中新自由主义的挑战,必须在教学中注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既要实现特定的意识形态目标,又要实现普遍的育人目标。高等教育的意识形态目标体现在“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5]。一方面,要发挥教师意识形态引领作用。使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强烈的问题意识,在面对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政治思潮的冲击时,能够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精神需求出发,实现思政课科学育人目标。使思政课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精神成长时期的精神内需和人文诉求,能够“帮助大学生真正在认知、情感和价值三个层面上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26],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塑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科学信仰。

参考文献:

[1]杨军,夏敬芝.社会思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制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7):46-48,81.

[2][3]杨玉成.两种新自由主义与国际金融危机[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03):92-96.

[4]刘影.新自由主义话语的实质及中国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8):77-82.

[5]肖前,李秀林,汪永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9.

[6][9][美]莫里斯·博恩斯坦.比较经济体制[M].胡铁生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9-10.

[7]王贤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对技术异化挑战——基于智能算法推送的信息传播效应[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06):24-31,108.

[8]何怀远.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浅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02):13-17.

[10][18]付祉云.新自由主义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9):16-19.

[11]戴維来.特朗普时代的新自由主义危机与秩序走向[J].美国问题研究,2020(01):93-113,174.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

[13]王永贵.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真实面目[J].红旗文稿,2015(05):8-12,1.

[14][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6.

[15]王燕文.社会思潮怎么看[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111.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8.

[17]魏崇辉.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江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5-20.

[19]江苏省委宣传部.社会思潮怎么看[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18.

[20]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3.

[21][24]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69.

[22][23]王树荫.厘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德”的含义[N].北京:光明日报,2019-12-4(16).

[25][26]鲍金.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目标和育人目标的内在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5(12):71-75.

(责任编辑:梁良)

猜你喜欢

新自由主义社会思潮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形成的原因分析
西方新自由主义与高等教育中的公民教育:批判者的立场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文化信仰的影响分析
新自由主义对我国大学生思想的不良影响及对策分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