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岸学者相聚云端 探讨国学与书院新发展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综述

2022-02-18王乐佳,戴美玲

关键词:书院国学传统

2021年12月18日,由厦门筼筜书院、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的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顺利举办。论坛围绕“国学·书院:新挑战 新发展”主题,举办以来首次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举行,由筼筜书院主会场与台北奉元书院、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两个分会场进行连线,分别由厦门筼筜书院创院理事长、山长王维生,台北会场由奉元书院理事长刘君祖,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陈韦铨教授主持。

三个会场和在线参与的百余位学者相聚云端,交流切磋,具体探讨了后疫情时代的人文思考、国学智慧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国学与现代生活方式、国学现代化的研究取径、新发展阶段书院的创新发展等议题,为延续两岸文脉,增进两岸文化认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抗疫中彰显中华文化底色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支平教授深有感触地表示,重温传统文化的定位,坚持举办12年来的国学论坛顺应传统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举国上下正在做的是面对西方文化挑战,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中国的话语权,是今后传统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台湾中华奉元学会创会理事长、台湾暨南大学荣誉教授徐泓表示传统文化新形势已经出现,从救亡图存到中国的崛起带来了中国文化的复兴,两岸应该合作共荣,两岸的师友争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王道”再兴,也为世界文化贡献中国智慧。

北京大学人文讲习教授陈鼓应已经连续10年参加国学论坛,他表示今年在台北分会场参加,一如第一次参加论坛,他表达了追忆老朋友、追寻中国文化的汇通的感想。

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教授郑卜五表示,从筼筜书院开院典礼至今,十余年来有上千位两岸学者相聚筼筜,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在共同文化的基础上,两岸彼此都有着深厚的渊源,共和共荣。

受疫情影响,原本一年一届的国学论坛于2020年暂停一年,在抗疫过程中,中华文化也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与力量。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在《中国抗疫中“爱与敬”的文化底色》中指出,疫情之下涌现了许多和衷共济、守望相助、甘于奉献的事迹,体现了仁爱神韵。自古至今,中国人始终以爱与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以善治善政凝聚人心、协同人力,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险阻。

在《中华文化之“门”的媒介哲学思考》中,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谢清果指出,中华文化能帮助我们处理好与自然、与人、与周遭的一切关系,从而畅快地游走。

厦门理工学院讲师陈永宝在《临场感与整体感:疫情环境下的风景美学省思》中认为,利用风景论中临场感与整体感的重建,恢复人在世界中生命本有的状态,是化解疫情期中各种不适及冲动行为的一把钥匙。

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经学所教授陈政扬在《后疫情时代的庄学反思》中指出,当防疫解封时,吃喝玩乐四大领域中的各种报复性出游与消费,反而可能是再一次引发疫情的高度危险因素。如何使民众不只是行动上配合防疫,而是在心态上也能减少生活中不必要的社交活动,避免群聚的危险,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排解焦虑,进一步坦然面对疫情所蕴含的不确定性。

二、中华优秀文化能为社会发展服务

专家们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能够为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服务。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张茂泽在《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的结合点》中指出,在中华文化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看来,整个世界天人合一,以人为重。人的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心论题。儒学和马克思主义思考人的发展问题,都以人性为基点,以人性的自觉和实现为逻辑基础。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冯兵在《“乐”:儒家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与实现路径》中指出,以“乐”为中心建构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即为“乐治”,其对民众情感需求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传统礼乐文化的人文精神,是一种理想化的善治模式。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盖建民指出,提倡文化自信,就是要彰显中国本土文化的自信心,我们要找寻到文化根基,并把文化自信建立在这个根基之上,才会逐渐形成富有内涵的不可动摇的自信力。

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陈大明说,在新时代深入借鉴传统文化思想之精华,运用于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新发展阶段中国书院面临的变化与挑战

在《新发展阶段中国书院发展若干趋势刍议》中,厦门筼筜书院山长王维生指出,新发展阶段,中国书院首先要重新明确其功能与定位,并逐步从“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向“安身立命智慧的教育”和“现代公民人格养成教育”的目标不断递进提升。在教学内容上应该认真审视一下这些年经典教育推广的实际效果,要注重国学生活化教育,在方法途径上,应与时偕行,喜新不厌旧。此外,民间书院在运营模式应该有创新思维,书院界应有意识地抱团发展,全国性的书院团体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发出新发展阶段中国书院的声音。

朱子学会顾问、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朱清在《简论书院价值与书院文化复兴》中指出,当代书院需要党政部门因势利导,使之行于正道。书院属于传统文化,其复兴的目的是传承“优秀传统”。“书院文化复兴要坚持思想道德教育守正鼎新,克服追求功利化和单纯娱乐化,防止活动偏离主旨”。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琦以湖南汨罗屈子书院为案例,指出采取传统文化与现代新媒体相融合,突破时空限制,建构书院文化传播的新范式;打造全方位、多渠道的传播矩阵,形成文化传播“合力”;促进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赋能地方发展,扩大社会影响力等方式激活书院的现代功能,发挥其在当代生活中的作用。

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品端研究清代台湾书院的特征及其作用时发现,台湾的书院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在推进台湾社会文明进程中曾经发挥过特别重要的作用。

四、关注青少年国学人文教育

疫情过后,书院如何增强青少年成长中的国学人文教育?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罗安宪表示,21 世纪的中国必将是一个思想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期。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需要传统思想的滋养,青少年的思想世界更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经典学习中要注重通过对核心观念的深入解读来把握经典的深刻意涵,其中道德内蕴是传统文化的根本。

武夷学院宋明理学研究中心、副教授黄柏翰在《传统书院精神对于当代通识教育的启迪》中指出,宋代书院教育的精神在于强调人格修养与道德实践的人文精神,呼应了当代通识教育追求全人教育的理念。书院精神的提出,能够提升人文教育的高度,并对人生的价值与取向做出指导与建议。

台湾孔子协会创会理事长、台湾孔子学院院长孔维勤博士指出,针对当前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活化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人文国学传承,建构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人文教育,让青少年能够学习经典教育刻不容缓。他提出,可以全方位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策略,兼顾语文能力、人文涵养与品格熏陶次第,透过主题式的实验教学,逐步提出实际的教学教案,从而让国学应用进入家家户户。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传统经典推广中心副主任王金梅在《慕圣崇贤习经典,推陈出新诵华章——浅谈学习经典和诵读经典推广》中认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牢固树立文化自信的民族观,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股清流。

近年来,筼筜书院不断创新传统文化课程,书院少儿美学老师陈纯丁介绍为孩子们设置的少儿国学花艺便是一门围绕植物的通识课程,包括礼仪、艺术、美学、人文元素等,旨在以植物为媒介诠释其文化的内涵,指引孩子们体验自然奥妙,人文趣味,联接广大万千与微小局部,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启蒙广博学习的信念。

诵不完古韵的悠扬铿锵,在此次论坛中,筼筜书院国乐社的师生表演了儿童朗诵《诗经·木瓜》,古琴花艺《释谈章》、古琴太极《流水》、琵琶诗朗诵《岳阳楼记》,展现在当代生活中,古老的传统与文化,以坚韧的生命力,穿越几千年的蜿蜒岁月,一脉不绝,源远流长。

猜你喜欢

书院国学传统
“垂”改成“掉”,好不好?
朵云书院黄岩店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白鹿洞书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