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题研究对改进数学学习习惯的作用

2022-02-18刘华祥

今天 2022年7期
关键词:协作课本习惯

刘华祥

(宁津一中数学教研室 山东 宁津 253400)

引言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但又比较枯燥的学科,所以很多学生学起来感到比较困难,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又怎样呢?为此,我们数学组全体成员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进行了问卷调查。

1.分析、研究

1.1 学生对基础知识重视但缺乏深刻理解

只注重基础,完成课本习题即可的占58.5﹪,说明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基础知识的重视程度还是挺高的。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同学不能对课本中的数学公理、定理、推论等有深入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把基础的题目做完就可以了。这是远远不够的,定理的应用条件和背景等等都需要理解好,另外把握好课本与习题的关系,两者都很重要,既相辅相成又不能互相代替。但课本知识是本,练习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所以应提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课本,不应当搞题海战术,当然做题也要有一定的量,不然也会事倍功半。

1.2 学生对课本知识浅尝辄止,归纳总结不到位

能做到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的比率较小,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探究能力。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依赖性很强,没有自己的计划。表现在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上课抓不住重点、课上不记笔记、课后不进行总结归纳,学习较为被动。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能认识到思考与理解的重要性。知识的学习重在理解,而理解只能通过思考才能实现,而思考的目标就是问题,遇到问题不要忙于问人,应力求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动脑去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

1.3 学生成绩总是下降,对数学考试发怵

还有一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是属于应付式的,上课随便听听、下课习题随便模仿书本去做一下。不能深入理解课本的知识,以致考试成绩总是下降,逐渐变的缺乏毅力与信心,能力得不到发展,形成恶性循环,以致碰到数学考试就发怵。

1.4 学生学习没计划,主动探究能力差

调查中发现,我们绝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一节一节跟着老师走、一章一章的学,没有提前预习的意识,也没有计划性,主动探究能力差,缺乏对学科的整体性认识,可以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会做当节课的题目,而对于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却无从下手。

1.5 学生能做到提前预习的不多

学生能做到提前预习的只有26.8﹪,高中课程所学科目较多,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加之素质教育的一些硬性要求,学生很难拿出很多时间来预习,再加上很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课堂效率可想而知;而那些能提前预习的学生在掌握公理、定理等知识时就较为容易,课堂上也容易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做起作业来也较为轻松。

1.6 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学习成绩优秀

少部分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注意到前后知识的联系,主动探究能力强,能够坚持按自己的学习习惯去学习,学习成绩稳定而优秀,因此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影响很大。

2.数学学习习惯的改进

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习惯的培养,数学教材的教学如能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兼教师指导的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进学生的不良习惯,优化学习行为,增强学习成就感,培养学习兴趣,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升入高中后,我们共同的感觉是学生学习方法死,对教师的依赖性强,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逐步实施,改变教法,改善学法也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结合本人任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课题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法改进的教学计划,经过高一、高二两年的实践,学生能力提升较快,学习习惯得以优化,值得进一步改进。

为了实施教学计划,高一新学期开始,我先用两周时间引导学生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及典型方法加以回顾,在这一过程中尝试渗透一些与其联系较密切的高中内容(如集合思想、不等式基本性质、基本初等函数等)。在知识回顾的过程中有意识的灌输一些高中重要的数学思想(如待定系数法、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等),也就是通过学生回忆不太陌生的知识,初步体会高中数学的基本模式和思想方法,缩短初高中衔接的过渡周期。

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后,将学生按层次合理搭配组成学习小组(每组5-6人),按照高中教学大纲,在每周上课之前给出本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结合教学重点难点,提出预习方案(开始主要是指导学生怎样阅读教材,怎样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由学习小组在一起阅读分析教材,讨论学习内容并提出问题,在课上由小组代表提出,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决,对于经过学生讨论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解,实际上就是在教学中采取了师生一起走的自主学习模式。

具体操作步骤: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方案,学会如何阅读教材,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以要点和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最终通过集体讨论交流完成学习任务。这里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整体理解和把握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合教材,然后根据每周的教学计划将知识点和重要的思想方法以问题的形式提交给学生,帮助学生正确阅读教材,学会总结、学会归纳,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及时解决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具体问题。这里教师主要起指导和学习协作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探究、推导公式、归纳结论、探索创新。当然,放手绝不是放任自流,否则,学生对所学知识将会一知半解。在充分相信学生能力的同时,多在引导上下功夫,讲究引导的艺术。只有教师引导得好,才能为学生自主学习增添活力,学生才能真正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了教材知识;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在自学中获得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形成体系,通过不断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达到巩固所学,强化能力的目的。

当然由于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实践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会巧妙创设情境,使学生有兴趣学。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是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也喜欢自主学习,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更是巨大的,只是需要我们的引导,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它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学习方式,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动手、猜想、思考、讨论等多种活动,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再次是要注意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身体力行,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启迪培养能力。如在解探索性问题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从何处突破?怎样突破?突破后步骤怎么去把握?让学生从讨论中领悟解题方法,进行解题方法交流,做到取长补短,形成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处处为学生着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自己去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地独立,不断地提高。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这期间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将学生个人学习升华为协作学习,培养其协作精神,但协作学习时注意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只有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真正遇到障碍时进行协作学习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才有成效。

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为了营造协作气氛,一味追求形式,不给学生留够思考时间,就开始“协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独立思考,更谈不上提出自己的独立方案了,容易形成“一言堂”的局面,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协作学习的目的。协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而且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手动脑,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协作学习。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提升探索知识的能力,直至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值得我们每一位高中教师深入思考的大问题,素质教育背景下我们面临着时间少、任务重、高考压力不减等多方面的压力,除了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外还要积极地探索改进学生学习习惯的方法,只有学生的习惯好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了,才会有真正的高效课堂,也才真正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猜你喜欢

协作课本习惯
上课好习惯
团结协作成功易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狼|团结协作的草原之王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