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生活化德法课堂 提高课程育人实效性

2022-02-18王杨钧

教育观察 2022年11期
关键词:草坪道德法治

王杨钧

(无锡市蠡园中心小学,江苏无锡,214072)

生活是道德教育最好的载体,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道德与法治课以学生为主体,目标是对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培养。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过好当下及未来的生活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应有之义。道德与法治课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进学生的健康、持续发展,对学生未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现阶段的生活,以丰富的现实生活素材为题材,精心组织教材,切实提高道德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引导学生深入体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收获真知、真情、真品。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情感

为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生活自信心,义务教育阶段课程需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对实际生活情境元素的深度探究,积极创设各类教学情境,综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教师应严格遵循《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按照教学计划对学生开展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以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要使德育符合课程标准,契合教学理念,教师就要细心观察、耐心培养,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步提升个人道德素养、完善个人价值观念。

为使道德与法治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生命成长的规律,教师需正视和重视生活情境元素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合理配置现有资源,适时适度地还原实际生活情境,积极创设各类教育情境,帮助学生利用现有资源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和道德素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观察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而且要重视学生生活经历等差异化特征,确保学生能够充分融入教学活动情境,综合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例如,在“父母多爱我”一课教学前,笔者要求学生预先准备有关父母的照片,在收集过程中了解每张照片背后承载的回忆,并制作以照片为主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按照教学计划开展各阶段教学工作,先利用多媒体工具投放课件,并播放应情应景的音乐吸引学生的目光。当学生因观看各类父母照片而感到新奇、激动时,笔者适时询问学生是否了解课堂展示父母照片的目的,以及照片所代表的含义等。虽然学生此时对笔者的这一安排不甚理解,但因为新奇,所以仍目不转睛地盯着课件。借此契机,笔者邀请学生向大家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及看到照片后的个人感受。以下是两名学生的分享。

学生甲:在看到照片时,我想起了我的爸爸。我记得每当我生病的时候,爸爸都会匆忙带我去医院看病。有一次看完病后,医生要求输液,我对输液感到莫名的恐惧,但在爸爸的陪伴与安抚下,我渐渐感到安心。然而,由于我的静脉血管较细,护士只有多次操作才能完成扎针。这一过程中,护士每扎一次,我都会因为疼痛而哭喊,但我能够感觉到爸爸的拥抱越来越紧。透过侧脸,我依稀能够看到爸爸眼角残留的泪水,仿佛护士的针不是扎在我的身上,而是扎在爸爸的心头。

学生乙:在看到照片后,我想起了我的妈妈。有一次,我因一件琐事跟妈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虽然之前我同妈妈也有过数次争吵,但最后都会不了了之。可谁知,这次妈妈居然动手打了我!在房间里,我越想越委屈,眼里的泪光不停闪烁,哪怕是爸爸在门外敲门、询问,我也没有理会,以至于最后哭累了,头埋在被窝里睡着了。第二天,爸爸找我聊天,告诉我,妈妈在打了我之后也躲在了房间里低声哭泣,边哭还边说“我怎么动手打了孩子”“我心疼”之类的话,显得异常自责和愧疚,仿佛妈妈打的不是我,而打在了自己的心窝里。

对回忆、故事的讲述,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触动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而且成功引导学生充分融入教学体验,重新审视个人的生活态度。道德起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道德情感有了全新的认知。不仅如此,活动主题与背景音乐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畅所欲言。教师创设的具体情境,不仅连接了课堂和学生生活经验,而且为德育创造了契机,弥补了教科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落差,促使德育工作落地实施。

二、善用生活细节,提高认识

优秀的教育者不应该把复杂的生活碎片化、简单化,而应把简单的活动层次化、系统化,让每一个细节都体现教育的意味。[2]本质上讲,只有真正满足学生的德育需求,教师才能更好地帮助和引导学生构建健康生活的核心。考虑到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性,教材里的案例、故事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教师应以实际生活情境为基础,深度挖掘生活因素,关注教学过程的生成性,不断强化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从细节研究入手,在对细节的不断打磨中,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例如,在“父母多爱我”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从“父母给我们做过的饭菜有多重”等问题切入,引导学生于细微处感知父母的爱和呵护难以计算。

师:有没有同学算过,父母从小到大为我们做过的饭菜共有多重?(学生1表情很为难,搔了搔头)没有一位同学知道这个答案吗?

生1:老师,我每顿的饭量都不一样,而且妈妈为我做过那么多顿饭菜,这可怎么计算得出来啊!

师:那有没有同学知道,父母从小到大接送我们上学又走了多少路程呢?

生2:我每天都是父母轮流接送,妈妈接我、爸爸送我,来回至少要走一个小时,我一时算不出来,但我想,加起来一定很长很长。

师:是啊,爸爸妈妈给予我们的关爱和呵护难以计算,他们对我们的爱已经深深融入生活里的各项大小事物,哪怕是在上下学路途中,也随处隐藏着父母对我们的爱意。(让学生分别讨论)请你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父母共嘱咐过我们多少遍“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之类的话语。再请你们仔细想想,这么多年来,父母一共叫你起床了多少次。(停顿,环视学生的表情)为什么大家都无法得出答案呢?

生1:我想,是平时我没有在意过这些小事。

生2:父母曾给予我的爱太多了!

生3:父母的爱意无从计算。

……

师:对啊,父母的爱到底有多重呢?

生1:很重很重。

生2:很沉很沉。

生3:不能用数字来计算。

从上述教学片段可知,教师引入的“父母给我们做过的饭菜有多重”等问题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但能完美地让全体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创设生活情境所运用的问题,能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事件的思考,加深学生对日常生活的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要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回归生活是可以尝试的办法。教师侧重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细节,摒弃教学中的浮夸、流于形式的做法,切实了解学生当下真实的需求,能促进学生的道德形成和人格成长。教师只有抓住教育契机,逐步积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正能量,才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联系生活实践,积累经验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1],无论是父母、教师的关爱、呵护,还是儿童参与的事情,都蕴含着建构儿童知识体系、完善儿童道德品质的元素。由此可见,实际生活情境与道德品质间联系密切,其不但是学生提升个人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的核心,也是学生成长路程中的必要生活环境,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正因为道德品质与实际生活情境间关系密切,实际生活情境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所以教师要正视生活情境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积攒生活经验的同时掌握生活技能,培养道德素养。例如,在“大家排好队”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出示了一个不透明但上方有个小孔的礼盒让学生猜盒里的礼物是什么,要求每名学生只能上台观看30秒。活动现场气氛很活跃,但有的学生很兴奋,有的学生很沮丧。对此,笔者进行了随机交谈。

师:你看到是什么礼物了吗?

生1(很高兴):看到了。

生2(很委屈的样子):没看见。

师:你为什么没有看见?

生2:因为前面的同学看到了但是一直不肯走,我催他了也不听,时间到了,可我还没看到,都怪他……

生3:我也没有看到。后面的同学一直在挤我,把我挤到边上去了,我怎么也看不见。

生4(很委屈,差点哭出来了):我也没看到,有些同学在推我,我差点摔倒了

班内学生一片沉默。

师:刚才这些同学因为遇到了好多问题,所以没有看到。他们好失望,有些还很伤心。同学们,你能帮帮他们吗?

生:重新去看看。

师:那这次怎么看才能让大家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到礼物呢?

生1:大家在看的时候,速度要快一些。

生2:看到礼物后要及时离开,让别的同学过来看。

生3:大家不能拥挤,不能推来推去。

生4:大家要排好队,有秩序地观看。

……

学生排好队伍重新观看,有序、快速、安静。这次学生都顺利看到了礼物。

从上述教学片段可知,教师以让学生猜一个不透明的礼盒装了什么为契机,让学生感受到不排队的拥挤、危险和不公平,比直接告诉学生不排队的弊端要来得直观。道德观念对儿童的作用之所以收效甚微,是因为这些道德观念没有建立在儿童的生活经验上,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缺乏必然的联系。通过两次活动的对比,他人经验和学生生活经验发生了连接,学生能初步思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深刻体会到文明排队的有序性、安全性和公平性。可见,有效的实践体验活动能够打破学生固有的心理藩篱,除去思维的惰性,激发探索课堂活动的内驱力,将他人经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体验。

四、解决生活问题,深化行为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不仅需要充满积极愉快的氛围,而且需要蕴藏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处于健康安全的大环境。[1]在杜威看来,品格是由习惯构成的,品格是习惯的互渗互联,即行动可以形成习惯,习惯则可成为德行。[3]德育需要从长远打算,从学生的整体发展出发,着眼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涂尔干指出,德育的范围不能被僵硬地局限于课堂教学,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4]因此,教师应将道德教育融入生活实际,尽可能地帮助和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例如,环保是当下的热门话题,针对人们知道环保的重要性却没有在行为上注意环保的现象,笔者在“花儿草儿真美丽”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幅生机盎然的草坪图和一幅光秃秃的荒地图的对比,让学生明白思想环保和行为环保的重要性。

师:为什么生机盎然的草坪图更漂亮?

生1:看上去舒服、漂亮。

生2:美化环境,有益身心健康。

师(出示学校附近小公园里草坪的一幅照片,上面已经被人走出了一条小路):为什么大家都知道应该爱护绿地,可还是破坏它呢?你也这样做过吗?

生1:这块草坪挡了路。因为厕所就在草坪的对面,从草坪上过去很方便,很近,不然要绕好长的一段路才能走到。

生2:学习了这节课,我也知道了应该爱护花草树木,以后也不走了。

师:你真的不会再走了吗?

生2(看上去表情有些不坚定):不走了。

师:如果这时候你很想上厕所,绕路又来不及了,你也会坚持不走草坪吗?

生2(有点不好意思):可能会偷偷地走,再说大家都在走啊。

师:大家都知道要爱护草坪,可当环保和方便发生冲突的时候,很多人就选择了方便。对这些,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3:以后在设计的时候更要注意方便,这样大家就不会为难了。

生4:建议在草坪上修一条小路,并做好指示牌,要求大家再上厕所,只能这条小路上走,不准再走草坪。这样既方便了大家,又保护了草坪。

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特征。上述案例中,通过师生的分析和讨论,学生懂得了在环保和方便的取舍间树立爱绿的意识、养成护绿的习惯,考虑到合理的绿化设计在环保方面的重要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回归儿童世界,回归生活原点,可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道德的认知与理解。

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追求和落脚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用生活细节,借助生活实践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认识、深化学生的行为。此外,教师可通过生活化家庭作业与实践活动,打造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切实提高德法课堂教学实效。

猜你喜欢

草坪道德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草坪理发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我们都爱大草坪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