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传播视角下音乐传播的文化表达
——以《人民日报》改编网红歌曲为例

2022-02-18

视听 2022年5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公共性网红

刘 莹

音乐传播是人类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一种文化互动的现象,是共享文化的过程,也是个体价值观通过音乐作品不断被传送、强化与接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音乐作品不仅承担着公共性的文化表达功能,而且影响着受众的心理与价值判断。音乐作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声音的艺术表现形式,本身就具有公共性的属性。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公共传播理念更是赋予了音乐传播在文化表达上新的表现形式。

一、音乐传播的传播形式

音乐传播主要有两种传播类别,一种是自然传播,另一种是技术传播。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即传播的物质性。

自然传播主要是依靠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时间、地域、音乐内容的保存与记录在客观上限制了传播的范围。技术的发展与乐谱的诞生则让音乐借助符号的二度演绎实现了音乐的跨时空传播。技术传播是指依靠新媒介为载体的传播方式。它凭借技术,将音乐的本来面貌进行了形象生动的再现,也凭借技术改变了音乐传播只能以听的方式出现的状态。尤其是新媒介的出现,如抖音、哔哩哔哩等,更是让音乐有了二次改编的可能,塑造了一个以短视频为主的音乐视觉化的传播场景。不少原创的网红歌曲借助抖音获得广泛的关注,借助自带流量的优势,被改编后进行二次传播,也就是新歌爆火,老歌焕发新生。这种音乐传播不仅是声音的传播,还辅之以画面,为传播内容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在二次传播中,改编者不仅对传播内容做了改编,还结合了视觉上的场景塑造,歌词寓于场景中,场景辅助理解歌词,让视觉与听觉并重,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向受众传达音乐内容,实现音乐传播中的情感交流与文化表达。

二、公共传播背景下网红歌曲的传播特点

在公共传播背景下,基于算法这一技术,歌曲的个性化推送方式让网红音乐有了更大的传播力和更强的影响力。比如《错位时空》《你的答案》《少年》等歌曲都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它们在“抖音最火歌曲榜单”中都位列前茅,成为现象级歌曲。

与传统音乐相比,网红歌曲的创作群体不再囿于专业人员,内容制作上也更加多元化。网络的覆盖面大,所以传播范围也会更加广泛,类型上也逐渐有了融合的趋势。例如,一首网红歌曲不仅可以有流行唱法,也可以包含戏曲唱法。在文化表达上,网红音乐也不再局限在亲情、爱情、友情这样的基本情感表达上,而是融入了更为通俗化与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且赋予网红音乐平民化的特征。网红歌曲广为流传,不受性别、年龄等限制,很多歌曲可以做到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如歌曲《你笑起来真好看》在短视频平台获得了大范围的传播,听众不仅包括年轻人,还包括老年人和儿童。

网红歌曲的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公共传播与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平台是网红歌曲的主要传播阵地。在音乐传播过程中,新媒体交互性的特征与受众社交性的需求相结合,共同促成了网红歌曲的爆红。

网红歌曲的受众不仅仅是传播对象,也是积极的传播者。受众基于对传播内容的认同以及自我表达的心理,如果对某一歌曲感兴趣就会主动分享,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网红音乐的传播范围,提升了网红音乐的社会影响力。主流媒体拥有广泛的受众,对具有正向价值观的歌曲进行二次创作,可以在原有受众基础上挖掘新的受众,借助网红歌曲的关注度,传播具有公共性且积极向上的内容。

三、传播内容与正向价值观的勾连

作为人类社会交往活动的一种文化方式,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愉悦身心的作用,它也是文化共享与交流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音乐创作者的价值观通过这种形式不断被传送、强化与接受。从音乐本体的角度来看,在传播的过程中,歌曲的唱词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尤其是当下传唱度高的网红歌曲,歌词所传达的思想无一不代表着创作者的价值观,通过歌曲的传唱影响着受众。此外,歌曲的传唱度与影响力呈正相关的关系,创作者的价值观与音乐本体共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听众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最终作用于听众价值观的建构过程。

2020年以来,《人民日报》改编了多首网红歌曲,例如上文提到的《你的答案》《少年》《错位时空》等。《你的答案》原版歌曲是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美好生活的向往,曲调铿锵有力,唱出了心酸,也道出了“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到来”的希望之声。歌词激昂人心,反映的是时代的声音,给予了人们前行的勇气与力量。该曲流行的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热爱生活的态度。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其表达的含义更是带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2022年,《人民日报》重磅发布了《你的答案》新年MV,回顾了一年里的很多感人瞬间,引发了网友共鸣。该MV一经发布,点击量即破百万。而“怀着不变的信仰,不断向上生长”的歌词,则唱出了人们对于未来的期盼。

“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初心从未有改变,百年只不过是考验,美好生活目标不断实现。”歌曲《少年》的歌词极具共鸣感,加上其昂扬的旋律触动了无数为了生活拼搏努力,为了未来奋勇前进的平凡人的内心。《少年》胜在纯粹,改编之后作为建党百年主题MV歌曲,彰显大国风范。改编后的歌词比起之前则多了一分慷慨的气概,每一句歌词都有着积极向上的含义。在这首歌的MV中,歌词与画面相呼应,蓬勃向上的精神不仅代表了年轻人,也点燃了其他年龄段观众的热情,让人感受到中国砥砺前行的初心。

在五四青年节,《错位时空》被重新填词,特别版上线,改编后名为《五四特别版错位时空》。网络歌曲化身“正能量红歌”,歌颂了漫漫历史征途中那些浴血奋战、以身殉国的新青年。新版的填词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一样的旋律,不一样的歌词,让人听后有一种前进的力量。特别是歌曲的高潮部分让人倍受鼓舞:“我们在历史的交汇点,回望百年壮阔波澜,坚定着理想信念勇往直前,不改变。”时代变迁,精神不变,好的歌曲不会被遗忘,因为它属于永恒。这首歌不是第一次被《人民日报》改编,它还有一个版本名为《百年红船》,道出的是不忘初心、迎难而上的人生态度。新时代的青年,应有不怕远征难,誓将星星之火燃成燎原烈焰的决心,让百年红船有强大的动力继续前行。

“所有的坎坷挫败,终被风吹进尘埃,不再回来;携青春向你走来,跨越过星辰大海。”《星辰大海》由《人民日报》的新媒体推出,被改编为建党百年主题MV。它诉说的是一代人意气风发,追逐理想,为国奋斗的印记。中国共产党缔造的百年丰功伟绩,终于让中国骄傲地拥抱世界。该曲也表达了在国人自豪的同时,新时代的青年要做的就是继承革命先辈的血性与思想,跨越山海,续写热爱。

“而我闻令而动,气势如虹,一贯破苍穹,寒风撕扯脸颊,藏起心中牵挂,望着战舰列甲,执锐披挂,不惜年华。”网红七叔的《踏山河》原版歌曲一经上线就在网络上走红。原版的背景故事是各国纷争的战乱年代,朗朗恢宏的旋律里藏着每个男生的英雄梦。经过《人民日报》改词后,歌曲更加大气磅礴,尽显保家卫国战士们的英雄气概,赞美了驻守边疆保卫祖国的人民子弟兵,是他们的无私奉献给了国人一个安定美好的生活环境。《踏山河》等改编歌曲都是以国家信仰为主题,除了抓住“流行”,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共鸣”,抒写爱国热情,献礼中华。

四、“沉浸式”文本叙事的呈现

网红歌曲传播范围广,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公共传播时代的背景与趋势,微信、哔哩哔哩、微博、抖音等新兴媒体平台是歌曲传播的主要阵地。《人民日报》改编的网红歌曲也通过这些平台进行了传播。得益于新媒体的交互性属性与用户的社交化需求,“沉浸式”文本叙事的呈现使改编后的网红歌曲得以成功出圈。“沉浸式”传播是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是以人为中心来连接所有的媒介形态,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播状态,强调的主要是人身临其境“忘我”的体验感。

在此传播方式下,《人民日报》改编网红歌曲没有停留在歌词层面,还辅之以场景化的视觉叙事的表达形式。歌词与画面相互呼应,在视觉和听觉上同时满足了受众“沉浸式”的体验。以互联网的虚拟环境为依托,通过弱化媒介的存在来强化主体的主观感觉。这种“沉浸式”的传播方式无形中为受众营造了一个依托技术,以音乐为主题、用画面展现叙事语境的传播环境。在这种渗透式、意境式的沉浸传播方式下,《人民日报》改编的网红歌曲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受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身临其境的体验者。

《人民日报》改编的《觉醒年代》版《错位时空》对话历史,以今日之成就,致敬时代英雄。歌曲一经发布即刷屏,一天之内B站播放量就突破了百万。在建党百年之际,当最新的AI修复技术让李大钊、陈延年等烈士在MV中露出微笑时,许多人热泪盈眶。歌词与古今交错的画面相辅相成,让受众与先辈有了可以对话的机会。这些“觉醒者”们以不屈的姿态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写下一段赞歌,穿过时空的距离。当光影的艺术再现历史感人至深的情节时,“沉浸式”的体验让百年党史“活”了起来,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历史片段的现场感。

此外,借助艺术的隐喻功能,以心理、文本叙事的时空结构,声音和画面通过多层空间的叠加营造,使受众在心理层面构成了具有专属性、独特性的体验。可以说,这种“沉浸式”的文本叙事方式不仅使歌曲在各个新媒体平台上能够有效地进行传播,也使受众完全沉浸在音乐的视听空间中,感受中国一个世纪的风雨兼程,以及从满目疮痍到复兴繁荣的来之不易。

对网红歌曲的改编或二次创作的行为是满足受众参与式体验的一种重要方式。以这种方式在短视频平台传播,会在用户的圈层之间得到认可并形成互动,有助于网红歌曲的出圈。

五、强调“公共利益至上”的话语表达

公共传播的核心概念即“公共性”,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一种社会属性,是在人的利己性与利他性的整合中所形成的人类生存的共在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依性。在这个过程中,人既不断为生存创造条件,又不断实现自身价值和提升自我,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音乐传播就要树立“公共利益至上”的理念。实际上,音乐传播不仅会影响受众的价值观,甚至会延伸到受众被影响后的行为。音乐传播的公共性主要通过“公共艺术空间”这一职能来体现。“公共艺术空间”即现代社会中“公共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过于强调个体性的艺术形态不同,具有“公共性”特征的音乐传播提倡公共精神,旨在为受众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且健康清朗的精神家园。

以往的音乐作品在传播时基本上都是从音乐本身的传播出发,让受众沉迷于映射他们内心情感的作品中,忽略了对公共性的关注。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受众对音乐作品的流行性、传唱度、折射自身情感体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歌曲本身的内涵、所要传达的价值观的关注度降低。这一情况毫无意外地削弱了音乐传播的公共性价值。

随着公共传播理念的兴起,音乐传播中的公共性问题也被重视起来。《人民日报》改编网红歌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歌曲不再只是蕴含了创作者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经过二次创作,《人民日报》改编的这些网红歌曲不仅发挥了其首次传播时的引领性作用,而且强调了传播中的“公共性”价值,即音乐媒体文本传播的是社会大众感兴趣的具有正向价值观的内容,而不是迎合受众,只传播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人民日报》在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改编网红歌曲这种媒介文本,在二次创作时也将其当作传播正向价值观的载体,既关注了个性,又找到了共性。被改编的网红歌曲更关注音乐媒介文本传达的情感价值,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将如何实现音乐的公共价值、如何引领社会风气放在了首要位置。

六、结语

公共传播背景下网红音乐的创作主体和传播模式与以往传统音乐的传播有着极大的不同。网络平台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受众覆盖面大等特征为二次创作的网红歌曲成为爆款提供了可能。音乐传播的文化表达不仅仅是传播音乐本身,也不是让受众被动地接受创作者的价值观,它更承载着受众主动接受音乐作品后对这一作品的理解与加工,进而自发传播。总而言之,音乐传播不仅是艺术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兼具艺术与文化的双重身份,理应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公共传播的背景下,音乐人要更加重视公共利益,只有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才能创作出具有公共性价值的经久不衰的音乐作品。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公共性网红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不要上“网红”的当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网红滚滚
«ВаНхУН»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