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叙事的语篇调节机制研究
——以《中国日报》脱贫攻坚报道为例

2022-02-18毛文华

视听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国日报移情连贯

毛文华

一、引言

新闻是叙事的一种表现形式。新闻叙事就是新闻叙述者以文学叙事的方式对近期事实的重构,是对特定时间、地点发生事实的一种客观记录。与文学叙事相比,新闻叙事更注重事件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语言更为简洁朴素。新闻叙事是有规矩、有限制、有劝诫、有要求的叙事,有其特殊的结构形式①。新闻叙事话语探讨的是新闻“怎么说”的问题。“怎么说”的问题也就是语篇生成的问题,语篇生成遵循一定的语篇调节机制,这些调节机制与人类的一般认知模式相一致。新闻叙事话语有其独特的结构,从认知角度分析其语篇调节机制对新闻语篇的研究以及撰写都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使用的语料选自《中国日报》官网中中国脱贫攻坚的相关报道,时间跨度为2020年10月至2021年8月。《中国日报》是中国国家英文日报,作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是国内外首选的中国英文媒体。在新闻叙事语篇的搜集方面,以“poverty”“reduce poverty”“poverty alleviation”等为关键词,在官网上检索关于脱贫攻坚的报道,通过人工阅读选取15篇叙事类脱贫攻坚新闻语篇,建成了一个小型语料库。

二、理论基础

语篇分析是一个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理论,致力于研究交际中语言的使用。基于语言使用的语篇分析研究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应用层面都硕果累累。近年来,不少学者主张从认知的角度对语篇进行解释,认知语言学证明了语言与人类认知密不可分,其基本观点对分析语篇的生成和组织有重要借鉴意义。Langacker(2001)认为认知语法与语篇分析之间存在一种自然的、内在的关系②。语篇是叙述者根据自己对世界的感知经验而生成的,反过来语篇又是叙述者认知方式的体现。魏在江(2006)通过分析隐喻的连贯功能,探讨了认知语言学中的语篇分析问题③。朱长河、朱永生(2011)将认知视角下的语篇研究视为认知语篇学,从认知的角度解读语篇,并将语篇的生成和理解与人类的认知模式相联系④。

三、新闻叙事的语篇调节机制

(一)视角变换

视角是观察或呈现事物的角度。在语言学领域,视角是一种影响语言表征的认知心理活动⑤。语篇的连贯在心理层面上依赖于视角的连贯,视角对语篇的生成和理解有重要作用。语篇中的视角可分为时空视角、感知视角、观念视角和移情视角⑥,这四种视角在不同的语篇中各有侧重。新闻叙事话语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视角的选取上同样充满自我烙印。叙述者如何将混沌的事件有条理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视角的运用在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空视角为语篇提供时空框架,为事件确定时间及空间位置。新闻叙事话语是近期真实事件的重构,注重时空框架的建构,以时空视角展开是新闻叙事语篇的一大特点。如例(1) 中,事件发生的时间点都清晰地呈现出来,而在文学叙述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往往不会这么直白。例(1) a中的“2019”是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时间点。时间状语“since late 2019”“between 2012 and that year”,和时间副词“last”将视角前推,给受众提供了清晰的时间框架,真实世界发生的事件由这些时间词串连起来。例(1) b中的“over the decades”“ not until five years ago”同样将时间进行有序的连接。叙述者通过这些时间副词以及时间状语将视角进行自然转换,使语篇变得自然连贯。除此之外,例句中不同的时态也表征不同的时间视角,如例(1)a中的现在完成进行时到过去时的转变,将不同时间发生的事件连接起来。

(1) a.The authorities have been discussing the consolidation of poverty relief achievements since late 2019,when China entered the last stretch of its poverty relief campaign,which lifted more than 93 million people out of rural poverty between 2012 and that year.(自2019年底以来,有关部门一直在讨论扶贫成果的巩固工作,当时中国进入了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2012年至2019年间,农村超过9300万人摆脱了贫困。)

b.Over the decades,people living in North China's Shanxi province have planted the daylily,an edible flower.But not until five years ago did they find a way out of poverty relying on this little yellow flower.(几十年来,住在中国北方山西省的人们一直在种植黄花菜,这是一种可食用的花。但直到五年前,他们才找到了靠这种小黄花摆脱贫困的方法。)

感知视角制约着语篇中信息的选择和组合。感知视角分为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内部视角是理解人物内心情感的全知视角或语篇中人物的意识视角,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而外部视角指的是人物意识以外的客观视角。新闻叙事具有纪实性,通常从人物意识以外的客观视角组织信息,外部视角体现出新闻的客观性。在新闻评论及需要表明立场的情况下,内部视角也用来组织语篇,内部视角体现报道事件中人物及报社或机构的意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例(2)是以客观视角展开,只客观地呈现人物和事件,不关注叙述者或者新闻中人物Huang的内心感受,只作叙事,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评价。此外,黄佩华的观点也以直接引语的形式出现,这体现出视角的一致性,语篇连贯不会受到影响。

(2) After graduating from Guangxi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in 2016 with an education major,Huang worked at a tutoring center for a year and then the primary school for another year.“I didn't even want to try(to become a flight attendant)because I thought the job was too fancy for me.I was not qualified,”she said.[2016年从广西外国语学院教育专业毕业后,黄佩华在一家家教中心工作了一年,然后又在小学工作了一年。她说:“我甚至不想尝试(成为一名空姐),因为我觉得这份工作对我来说太奢侈了。我没有资格。”]

观念视角是说话人的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是建立在个人或社会信念基础上的社会再认知。语篇既可以通过情态直接体现观念视角,也可以采用间接甚至隐含的方式体现观念视角。意识形态和话语是相互作用的,意识形态决定话语的产生,话语中充满意识形态。例(3) a中的意愿情态表达式“is willing to”以直接的方式体现中国积极的意识形态,不仅在国内积极采取对策进行脱贫工作,而且愿意帮助其他国家,为全球扶贫事业贡献力量。观念视角受制于说话者的目的、意图,制约着感觉视角。例(3) b中,情态词may体现了叙事者的观念视角,这是叙述者没有受到阻碍而做出的假设,带有主观立场,表明朱悦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脱贫工作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3) a.China is willing to share its experienc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 with the world and increase its support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中国愿同世界分享教育扶贫经验,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b.As a senior professor of bone surgery at Shenyang's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52-year-old Zhu Yue may well be the busiest man in the capital city of Liaoning.(作为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骨外科的资深教授……52岁的朱悦可能是辽宁省省会最忙碌的人。)

移情视角是指说话人对某一事件的认可度,反映了说话人认识和理解事件时的认知角度。说话人似乎将自己置于事件的语境中,与事件的参与者有着不同程度的情感关联。在表达信息时,说话者通常会选择一定的移情视角,这种移情视角通过句法结构反映出来,影响语篇信息的组织。叙述者需要根据移情视角选择合适的句法结构。在新闻叙事话语中,为了保持移情视角的一致性,叙述者通常将移情值较高的语篇回指词放在突出位置。例(4)中的“he”是移情值较高的语篇回指词,放在句首的位置,与前文的Xi是同一个移情视角。

(4) In 1997,Xi was deputy Party chief of Fujian...He focused on solving the water problems of poor villagers...(1997年,习近平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他致力于解决贫困村民的用水问题。)

这四种视角类型在新闻叙事中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和联系的。有时一个语篇会有多个视角参与,有时几个视角之间存在主次之分,有时语篇中还会存在视角之间相互转换和制约的关系。无论叙述者运用何种视角,都在语篇的信息组织和语篇意图中体现出来。

(二)突显差异

“突显”源于认知心理学上的“图形—背景”关系,“图形”处于突出的位置,更吸引观察者的注意。在认知语言学中,突显指对语言所传递信息的选择和安排。突显原则可用来解释诸多语言现象,同时也适用于语篇连贯分析。一个语篇往往围绕心智中的一个概念展开,这个概念同时是被突显的对象。“突显”作为典型认知方式之一,可以运用于语篇分析的各个层面。

首先,突显原则体现在词汇选择上。新闻语篇为了表达某种意识形态或者某种立场,通常突显某个词汇。例(5)是两则脱贫攻坚报道的标题,a中的perseverance和better是语篇要突显的词,在此没有用persistence和good,而是用了感情色彩更加强烈的perseverance和better。通过此题目,受众不仅能了解正文的内容,而且语篇要表达的情感态度也一目了然。这两个词的突显对语篇意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例(5)b中,叙述者使用了frontline heroes来指代那些为脱贫攻坚做出贡献的基层干部。很显然,这体现出叙述者的立场。通过标题中heroes的突显,读者能清晰地理解语篇意义。

(5) a.Perseverance offers path to better life(坚持是通往幸福的道路)

b.Frontline heroes fight poverty(抗击贫困的一线英雄)

其次,突显原则体现在句法结构的选择上。句法不是一个自治的规则系统,而是语义结构的常规象征,依赖于人类的认知结构,是反映人类感知结构的一种方式。新闻叙事作为现实事件的重构,语序和句式的变化更能体现出叙述者的心理真实表征。认知语法认为突显原则可以系统地解释句法的多样化。一般来说,一个句子的主语是要突显的部分,但有时又会打破传统将宾语视为突显的主体。这种句法上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叙述者对事物的认知以及要突显的情感和立场。

突显部分不一定总是由主语充当,在主语包含已知信息时,宾语就会相对突显成为图形,是句子要突显的部分。新闻语篇中,叙述者采用有施事的被动句强调行为主体。如例(6) 中,“the employment”处在主语位置,但并不是叙述者要突显的内容。“the employment”包含已知信息,而获取新信息是阅读目的之一,因此“Taizhou Chenqi Catering Management”成为图形是要突显的部分。通过被动的形式以介词by引出施事,使得施事上升为图形,成为句子信息的焦点,此时强调的是“台州市晨起餐饮管理公司”对脱贫攻坚做出的贡献,也和整篇新闻强调的共同富裕相呼应。

(6) Their work in Wubu village...The employment was introduced in 2017 by Taizhou Chenqi Catering Management,which teamed up with the local government to provide job opportunities for seniors in the village.(他们在吴步村的工作……2017年,台州市晨起餐饮管理公司与当地政府合作,为该村的老年人提供就业机会。)

(三)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手段,是把较熟悉的具体领域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抽象领域的一种现象。已有的隐喻研究主要致力于词句层面,但实际上隐喻也是篇章组织的重要手段。它具有话语建构、衔接和连贯的功能,是话语的调节机制。语篇的信息组织是一个从离散到连续、从混乱到有序、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隐喻在语篇连贯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新旧信息的连接提供了纽带。隐喻的连贯功能主要通过在语言层面和概念层面实现,语言层面的替代、重复、省略等衔接手段和概念层面的隐喻蕴含都在语篇的连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⑦。

(7) China has made historic achievements in eradicating absolute poverty.It was a problem that has plagued the Chinese n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It is also a victory for humanity.In 2020,all of China's nearly 100 million impoverished rural residents living below the current poverty line shook off poverty after eight years'efforts.All 832 poor counties have now been lifted out of poverty.(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解决了这个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问题。这也是人类的胜利。经过8年努力,中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在2020年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隐喻在新闻语篇的生成与发展中具有纽带作用,引出新话题和新信息,从而使语篇构成一个前后连贯的整体。一个隐喻即一个语义场,影响语篇信息的发展。在例(7)中,语篇以“poverty is enemy”这个隐喻为线索,引出了一系列和战争相关的词,如“eradicate,victory,shook off,lift out of”。这些词构成一个隐喻的语义场,带动了语篇信息的发展,从而构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性。

隐喻的连贯性还体现在一个隐喻可以通过其隐喻内涵激活其他相关隐喻。例(8)中的这则标题包含两个隐喻“脱贫攻坚是一场战斗”和“这场战斗里涌现出的人物和事迹是英雄传奇”。很显然,战争隐喻激活了英雄传奇隐喻,脱贫攻坚与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人物和事迹处于同一个域,是人们不太熟悉的东西,而战争和英雄传奇则是人们熟悉的域。通过隐喻映射以及相关隐喻的激活,叙述者不仅使题目连贯起来,而且表达出脱贫攻坚的艰辛及伟大。

(8) The war on poverty:a Chinese saga(向贫困宣战:一部中国传奇)

四、结论

语篇的生成是一个从离散到连续、从混乱到有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语篇遵循一定的调节机制。新闻叙事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在语篇组织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语篇调节机制,即视角变换、突显差异和隐喻映射。语篇的连贯在心理层面上依赖于视角的连贯,不同视角的选取及变换是为语篇组织以及语篇意义生成服务的;突显是对语言所传达信息的取舍和安排,一个连贯的语篇在不同信息的突显上会有差异;隐喻在语篇处理过程中支持着信息的储存和提取。总之,语篇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类型的语篇对语篇调节机制的侧重有所不同。

注释:

①何纯.新闻叙事学[M].长沙:岳麓书社,2006:13-16.

②Langacker,R.W.Discourse in cognitive grammar[J].Cognitive Linguisitics,2001,12(2),143-188.

③魏在江.隐喻的语篇功能——兼论语篇分析与认知语言学的界面研究[J].外语教学,2006(05):10-15.

④朱长河,朱永生.认知语篇学[J].外语学刊,2011(02):35-39.

⑤刘瑾.语篇视角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语学刊,2017(02):32-37.

⑥苗兴伟.视角的语篇组织功能[J].现代外语,2017(01):37-46+145-146.

⑦玄香雪.英语经济新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连贯功能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中国日报移情连贯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漫画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脉络与连贯:话语理解的语言哲学研究》简介
“水污染”新闻报道中的口语和书面语语码转换
——以《中国日报》和《搜狐新闻》(2013—2017)为例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中国日报》欧洲版荣获英国“最佳国际报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