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非遗传奇》弘扬与现代性转化传统文化的启示

2022-02-18温立红

视听 2022年9期
关键词:河源遗传传统

温立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纪录片《非遗传奇》是大型系列人文纪录片《南粤瑰宝》的第一季,该片聚焦河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静态的非遗和鲜活的日常生活连接,讲述非遗故事和非凡匠心,彰显客家精神,传承古邑风韵,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的播出方式引发观众广泛关注。基于此,本文以《非遗传奇》为研究对象,对其叙事内容进行研究,提取河源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弘扬与现代性转化的新思路;对其叙事形式及播出渠道进行分析,识别出传统文化影像化叙事有效引导观众价值判断的修辞策略与传播方式。在此基础上,探索河源客家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构建文化认同、赋予时代内涵的表述形态,以此提升河源的城市软实力,助力传承文化根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参考思路。

一、转化与调适河源传统文化的表述形态

《非遗传奇》升级换代传统文化传播媒介,在表述话语体系上,以数字影像取代文字记录,用流动互联网取代静态印刷品,用彩色图像取代黑白文字记录,将原本属于民俗学的衣食住行,如布衣制作,东源娘酒、连平陂头米粉、老隆牛筋糕、车田豆腐、紫金牛肉丸等三餐日常,以及属于文化娱乐活动的花朝戏、民间舞蹈等,转化为属于传播学、艺术学的纪录影像作品。该片使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束缚,与现代社会语境相适应,在成功转型的同时也扩大了传播范围,让非遗文化不再只是一方一隅的习俗,而是以影像形式在大众媒介进行艺术化传播。

《非遗传奇》以视听画面讲述“墩头蓝”、和平泥鸡、和平打草席、龙川猫头狮、紫金铁锅等独特制作工艺,展现李埔马灯舞、紫金春牛舞、连平猫头狮舞等民间舞蹈的艺术魅力,让观众深切感受传统技艺的匠心之处,以及传承百年的文化习俗中内蕴的河源民众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美好意愿。视听影像形象直观地传递了客家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就地取材、依天而食的生存智慧,苦中作乐、大胆创新、渴望美好的古邑风韵,唤起观众反躬自省的文化自觉,塑造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

二、强化传统文化时代精神的叙事内容

《非遗传奇》分别以“布衣风雅”“匠心独运”“五味入心”“添丁喜礼”“戏有大千”“丰年起舞”为主题,从微观视角出发,以日常生活叙事呈现非遗文化传承人“坚守、传承、创新”的客家古邑精神,以独特精湛的制作工艺彰显非遗项目的文化印记,以非遗项目的现代性转化,确认其经济价值。《非遗传奇》由此呈现出传统文化的贴近性、传承性与当代性,以及非遗人的鲜活故事与内心情感、充盈的人文气息,共同唤起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自豪感。

(一)日常生活叙事建构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

《非遗传奇》将大量非遗项目与衣、食、娱等鲜活的日常生活相融,展现客家风韵、文化形态、非遗人与非遗魂,构建出传统文化的特色形态与历史渊源。第一集《布衣风雅》从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穿”入手,以河源市和平县的小山村中曾春雷父子为拍摄对象,向观众展示“墩头蓝”服饰,由踩蓝、发酵、晕染到晾晒的全过程。第三集《五味入心》从“食”入手,记录东源县涧头镇的肖丽梅经过几十道复杂工序酿造糯米酒,陂头镇夏田村的余德中夫妻制作米粉,方辉星将失去市场的传统老隆牛筋糕重新带回大众视线,龙川县车田镇邓金云夫妻十几年如一日精心制作“车田豆腐”。第六集《丰年起舞》以“娱”为切入点,聚焦李埔马灯舞能够登台演出的过程,讲述练小琴历经周折组建紫金春牛舞队,使其成为节庆年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娱乐项目。纪录片呈现的东源娘酒、连平陂头米粉以及重温记忆味道的老隆牛筋糕,既是客家手艺人朴素而专注的传承,又透露着客家人就地取材、依天而食的生存智慧,充盈食物与技艺中的信仰,以及在感恩中勇于创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淳朴精神。

(二)展示传统技艺独特性彰显文化价值

《非遗传奇》以影像记录的方式详细展示每一门传统手工技艺的复杂工序与手艺人的匠心。该片对非遗项目文化印记与复杂工序的强调,既彰显客家文化遗产的丰饶,又询唤客家人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确认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力量来源。第一集《布衣风雅》主题向观众叙述采蓝、浸泡、发酵、打蓝、形成蓝靛等制作染料的复杂,穿筘、上机、穿综等复杂独特的织布工序。第二集《匠心独运》中,白石坑村人陈少波就地取材,捏土、黏合、阴干、炉火淬炼,一只栩栩如生的泥鸡诞生;乌石村人黄文学经过串纲、辅厚、过草等15道工序完成打草席;第三代客家金狮传人丘俊经过制模、粉浆、打磨、上色、绘图、装饰等复杂手工制作的金狮造型精致,远近闻名;紫金铁锅的第五代手艺人何兴杯同样致力于对传统铸造技术的坚守,从生铁到成品,经过十道工序、高温冶炼,数十人通力配合,制造出韧性好、不生锈且远近闻名的紫金铁锅。匠者研技,终而成艺,这些传统手艺既是造物的文脉,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

(三)指明文化遗产资源的经济优势

《非遗传奇》除了注重表达传统手艺的独特性,展现其文化价值之外,还在为非遗项目由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指明出路,旨在活化非遗,为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与创新化发展提供新思路。贾磊磊教授提出,“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路径之一便是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化。”①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能跨越时间的屏障,“兑现”其文化能量和经济价值。

第一集《布衣风雅》在叙述“墩头蓝”时,首先以历史图像资料叙述其久远的历史渊源及曾经的盛况,随之叙述20世纪80年代濒临失传的现状。在该主题的后半部分,展示墩头村人曾春雷为活化“墩头蓝”而付出的努力,利用传统图案设计现代审美作品,终于让“墩头蓝”成为穿在身上的非遗。取自自然山水的朴素实用特点,传递出“墩头蓝”作为客家文化外在表现形态的含蓄、朴素与典雅大方,在服装展上获得一致好评。这一段落的叙述为传统文化遗产重回大众视野、发掘其现代价值提供了新思路。第三集《五味入心》中叙述了逐渐淡出市场的老隆牛筋糕,在方辉星的努力下,终于出现在现代化的工厂里,经过“古法”加工重拾传统配方,制作出经得住年轻一代食客检验的畅销美食。以影像讲述这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技艺重回大众视野,再次确认传统手工艺中凝聚着的手艺人真挚的坚守与传承,经过创造性继承与发展,便可发掘出传统资源在新时代的经济价值,使之获得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发展路径,为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指明出路。

三、引导观众文化认同的叙事策略

叙事伦理批评方法指出:“大影像师利用景别、场景、声音、剪辑等技巧,创造出特定的‘伦理境遇’,并利用修辞技巧引导观众在如此伦理境遇中完成心理转换,进而实现叙事意图。”②据此分析纪录片《非遗传奇》的叙事策略可知,其充分利用视角、叙事空间与影像修辞技巧,引导观众对河源传统文化产生认同。

(一)同视角形成在场感

《非遗传奇》的每一集均聚焦于一个或数个独特的手艺人个体,在影像运动中把观众置于手艺人的所知所感中,即通过手艺人的视角,将观众整合到主人公所处的境遇当中,引导观众与叙事主体形成“在场感”,使观众进入传统手艺人“坚守、传承与创新”的现代生活场景中,形成情感共振与心理共鸣。如在第一集《布衣风雅》中,导演利用曾春雷的视角带领观众走近“墩头蓝”纯天然织染技艺的全过程,见证“墩头蓝”登上大城市舞台的传承之路。在第三集《五味入心》中,在邓金云的视角下,金黄色的豆子经过一系列复杂工序后变成车田豆腐,展示在观众面前;利用邓亮新的视角,观众看到紫金牛肉丸的制作过程,从去筋、切块、捶打,到推、拉、拍、挤出丸状肉羹,让观众切实感受美味来自辛勤的付出。在第六集《丰年起舞》中,观众跟随张观如的视角,重新见证在他的努力下,集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的猫头狮舞重回大众视野,成为节庆民俗中重要的表演形式之一。

(二)地域文化特色建构叙事空间

《非遗传奇》以河源独特地域建筑与传统文化习俗共同构建社会空间中独特的地域景观和文化遗产的精神空间,锚定了河源形象,营造独特的古邑风韵,形成氛围、意韵、“空气”,“同化”观众,使观众感受沿袭百年的文化习俗中内蕴的中华民族对生命成长的尊重,以及传承家训、凝心聚力的团结与奋进精神。在第二集《匠心独运》的开篇,固定镜头展示了和平白石坑村的青山林路、稻田以及白石坑村独有的黑陶泥土、窑火等,以地域资源特色和和平泥鸡演奏的音乐等声画要素建构了独特的叙事空间。在对乌石村打草席的叙述中,以大远景展示乌石村村貌与远山,特写镜头呈现古老的席床与席床上的痕迹,诠释出这里曾经辉煌的打席岁月。龙川的虎口村丘俊制作的猫头狮,在以蓝天白云为背景的仰拍镜头下,彰显出雄伟恢弘的气势。第四集《添丁喜礼》记录了忠信地区流传600多年的为“添丁”举办的上灯仪式以及河源市首届忠信花灯民俗文化节的盛况。俯拍镜头下的司前村是一座巨大的围龙屋,村内祠堂是添新丁的人家上灯的地方,同时也是乡民重要的庆典场所。司前村为筹备民俗文化节准备的河源特色美食炸豆腐、萝卜干,文化节目锣鼓龙狮舞蹈以及上灯习俗,装饰了葱、蒜、芋头等吉祥物的花灯等共同营造了浓厚的民俗氛围。

(三)影像修辞调动观众情绪

《非遗传奇》利用叙事节奏与蒙太奇段落管控观众情绪,唤起观众保护传承客家文化的热情,强化其对河源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第六集《丰年起舞》中,李埔马灯舞在传承人的努力下再次回到观众视野,镜头在舞台上的表演与台下观众的反应间切换,使观众沉浸在现场舞蹈表演的情境中。在对取材自传统农耕生活的紫金春牛舞的叙述中,该片利用独具特色的春牛曲调,制造了欢快的节奏。在第五集《戏有大千》的开篇,连续特写镜头呈现“花朝戏”演员们表演前的上妆动作,口红、画眉、头饰、涂粉连续快速切换,展示花朝戏作为客家文化名片的独特艺术魅力,以及代际相传的匠心精神。纪录片正是利用这种蒙太奇段落与对叙事节奏的管控,调动着观众情绪,让观众感受到这些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舞狮等所寄托的河源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驱邪避害的美好愿望。

四、台网同播联动互文立体推广的传播模式

人文纪录片《南粤瑰宝》第一季《非遗传奇》的传播渠道同样值得借鉴。该片在河源电视台、全媒体平台,线上线下融合创新的播出方式,实现了传统文化内涵的最大化传播,使其迅速成为网络传播爆款产品,为广大市民奉上了一场文化饕餮盛宴,引发观众对河源非遗文化的热议。

(一)传统媒体播出方式引导舆论

《非遗传奇》于2019年1月31日开始,先后在河源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公共频道和广东卫视新闻频道等官方媒体播出。一方面,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播出渠道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其信息权威性的长处,履行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使命以及舆论引导功能,播出该片即是宣传思想工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实践和具体举措之一。另一方面,对于《非遗传奇》而言,借助官方媒体对非遗人与非遗故事的影像讲述,使墩头蓝、忠信花灯、花朝戏、车田豆腐、老隆牛筋糕等河源非遗文化火爆荧屏,吸引了一大批熟悉河源文化、客家文化的电视受众,引发广泛讨论,使观众产生亲切感、熟悉感与自豪感。因此,在传播方式上,该片充分借助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引导观众构建文化自信,提升了河源非遗文化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使《非遗传奇》成为响当当的“贺岁”大片。

(二)媒体资源融合实现联动互文

除传统媒体外,《非遗传奇》还充分借助网络平台、新闻客户端等多种渠道进行大范围宣传,采用融合创新的方式,充分发挥融媒体互动性强的优势,将线上与线下资源联动互文,构建全媒体立体式传播格局,让居于一隅的河源非遗文化以影像的形式在融媒体通道中实现跨地域的传播。如此创新网络宣传的方式,是讲好河源故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实践。

《非遗传奇》精良的制作内容和传统文化精髓是其能够在融媒体平台形成裂变式传播、制造现象级热点的核心所在。利用短视频、网站直播与公众号推送,形成对用户群体的吸引力,通过用户的网状式传播,不断增加传播度与影响力,制造现象级热点。如腾讯新闻、网易新闻、B站、今日头条、新浪微博、抖音、“南方+”客户端、“读特”客户端等平台,纷纷以短视频、文字介绍等进行碎片化传播,在适应现代观众信息接收渠道的同时,强化了观众之间的互动,引发“全民狂欢”。《非遗传奇》仅在抖音平台的播放量就突破10万,不仅标志着受众对河源传统文化的关注,也证明了其传承中华文化精神、诠释民族文化的成功实践。

五、结语

《非遗传奇》在叙事内容上以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技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新策略,擦亮了河源作为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和岭南之根的历史文化品牌,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叙事形式上的同视角、空间建构与影像修辞维度的叙事策略,为非遗故事如何引导观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提高思想觉悟、自觉践行中华民族伦理共识提供了新思路。其主流媒体与网络平台互渗互文的传播方式,将非遗故事以适应大众接收信息方式的表述形态呈现,为转化与调适传统文化资源表述形态提供了新思路,是传统文化资源现代性转化的一次成功实践。

注释:

①贾磊磊.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策略与路径[J].东岳论丛,2012(01):41-45.

②曲春景,温立红.电影的“叙事伦理批评”与“伦理批评”方法的综合研究[J].电影新作,2019(04):10-16.

猜你喜欢

河源遗传传统
非遗传承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山西岚河源省级湿地公园湿地恢复技术措施
粤赣古驿道河源段考古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SL流量计在特殊河段的应用——以河源水文站为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