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传美学,诗意造成都
——成都大运会国潮风宣传片中东方美学的呈现

2022-02-18

视听 2022年9期
关键词:大运会国潮城市形象

朱 蓉

张艺谋在2003年为成都拍摄的宣传片《成都印象》,用外地人的第一视角外加旁白的叙事方式,诠释了成都的休闲氛围与温暖的风土人情。一时之间,“休闲之都”的城市名片递向全国各地,成都成了“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随着城市公园理念的提出,成都将“诗意栖居”作为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原则之一。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申办成功后,成都城市公园理念延伸出与大赛相关的“绿色、活力、智慧、共享”内在精神。在这一背景下,以人为本、历史底蕴和时尚潮流的城市形象塑造尤为重要①。成都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国潮风宣传片(以下简称“大运会宣传片”)以“运动传美学,诗意造成都”为创作理念,将国潮思维根植于影像构建,以视听语言的方式呈现“第四大城市”的历史感与现代感,打造了一张充满诗意与时尚的赛事名城名片。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社会性、文化性,城市发展为体育发展带来无限可能②。成都大运会坚持“办赛事就是办城市”的理念,在宣传片中着重刻画成都的城市活力和独特的历史底蕴。导演龙江波将巴蜀文化符号与成都城市氛围、运动项目紧密结合,在突出运动主题的同时,呈现出地域特殊的文化气息与情怀。宣传片中大量的传统文化符号,展现了运动感与东方美学的张力。国潮盛行,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前所未有地高涨,导演由此掌握了国潮思维中时尚与传统混搭的影像密码。现代感与传统文化的交织所产生的意境美,让观众在现实世界中感受古风古韵的熏陶,镜头流转之间,“淡而有深致”的“意境”尽在不言中。

一、国潮赋形:城市宣传片的时尚转型

城市宣传片是一座城市的视觉名片,用独特的视角、唯美的视听语言梳理出城市的文化脉络、历史渊源,利用影像的时空特点将城市文化记忆与现实成就重组,诠释出城市的崭新面貌。学者李梅、陈思华以央视网城市宣传片为例,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得出画面内容中“出现频次最多的是‘人物’意象,名胜古迹和城市景观次之”,“远景出现频次最高,拍摄视角里的俯拍与平拍运用频次远高于其他类型”③。结合近十年城市宣传片的传播效果来看,影像缺乏记忆点,大多以当地宏大的景色为开篇,陆续展现城市面貌、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同样的影像构建方式运用于每个城市的宣传片中,观众的审美期待没有得到满足,碎片化的城市表征的认知会随着时间逐渐淡忘。由此可见,城市宣传片的“出圈”需要时兴的表现形式和人文的精神内核,城市形象的塑造不仅表现在城市面貌上,而且体现于城市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中。国潮盛行,中国传统文化以现代化、时尚化、年轻态的方式呈现。学者孔超将国潮进行字面拆解,“国族精神”和“时尚潮流”可视作“国潮”景观的两重坐标,体现出当代社会情境下大众对本土文化的深层认同和主体自觉④。概括而言,国潮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呈现,并进行多圈层、多领域、多层次的精神渗透和情感熏陶,最终指向全民族文化自信与认同感的建构。国潮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混搭,传统与现代碰撞,搭载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以及影像诉求情感与文化的共鸣。

大运会宣传片将城市历史底蕴、文化底色一体化呈现,城市景观融入城市公园理念,注重成都城市形象、成都文化内核的传递。在“运动传美学”理念的呼唤下,将川蜀地域的文化标签与导演个人偏好的科技元素结合,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盛宴。旦角机器人、脸谱篮球运动员,每一块文化记忆的碎片上都刻着现代文化的烙印。记忆碎片逐渐成形,科技感加持时尚感,国潮风的视觉效果显著。在国潮思维的逻辑构建中,年轻态、时尚化、现代感的传统文化呈现效果是大运会宣传片诉求的外化,“运动传美学”“淡而有深致”的东方美学追求以及自由、诗意人生境界的美学精神才是大运会宣传片的内里。其深意是以视觉符号为载体,以巴蜀文化为缩影,表现符合当代文化语境的传统文化的时尚魅力。

二、地缘文化符号:呼唤文化记忆

符号域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是同一民族文化的各种符号和文本存在与活动的空间。在符号域理论的基础上,巴蜀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缩影,蕴含的文化属性都将被置于中华文化的背景中。作为地缘文化符号的巴蜀文化,承载着成都市文化符号的空间,更是包含着全体中国人民的文化记忆和文化认同。巴蜀文化孕育下的成都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与烟火气息,太阳神鸟、黄金面具、川剧、熊猫等巴蜀元素融入大运会“青春、活力、激情、拼搏”的主题,诗意栖居的城市形象应运而生。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城市地缘性符号,而有代表性、认同度高的城市地缘性符号能够反作用于城市形象的塑造,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⑤。川剧、熊猫、青铜面具等地缘性文化符号突破空间的屏障,唤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引发国人的情感共鸣,激发年轻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的主体自觉。大运会宣传片中,从都江堰到崇州,从武侯祠到宽窄巷子,从东安湖体育公园到露天音乐公园等,这些成都地标性城市符号无不体现着成都的风土人情与城市景观,充满诗意的风光与时尚的城市建设遥相呼应,共同服务着成都这座诗意城市形象的构建。巴蜀地区少数民族服饰与风情的细节展现,映射了共同体意识的民族记忆,加重了影像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属性。巴蜀文化符号的交相呼应,文化氛围的极致表达,回应着当下年轻人的审美需求与精神诉求,构建了历史观、文化观视域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4500多年的城市文明史和2000多年的建城史,烟雨朦胧的都江堰,霓虹闪烁的露天音乐公园,既有古城的雅致韵味,又有成都城市面貌中独特的“赛博朋克风”。经过宣传片这浓墨重彩的一笔,成都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底色更加明晰。

将巴蜀文化看作一个符号系统,需要通过符号的选择、转化与组合、重构,文化记忆才能“千呼万唤始出来”,形成情感共鸣。如何恰当地表达这些符号,而不是简单地堆砌,是城市形象塑造成败的关键。首先,地缘符号的选择需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代表性,能够迅速唤起观众对城市印象的标识性符号的认知,如都江堰、武侯祠是成都地标性景观;二是个性化,即这座城市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特色文化,如大熊猫、川剧脸谱是巴蜀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三是认知度,在城市形象塑造中,认知度关乎认同感和共鸣的呼唤。只有把握地缘符号选择的三个原则,才能拼凑出文化记忆拼图,构建完整典型的城市形象。其次,在城市形象塑造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呼唤。城市宣传片是城市名片,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重组民族认同感和集体记忆,深刻把握中华文化语境,使国人形成情感共鸣,达成心灵的契合。最后,文化记忆是地缘符号建构的结果,也是手段。文化记忆为城市形象塑造创造可能性,记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零散符号的重组。地缘文化符号以创意为媒介,以影像为传播手段,呼唤国人的文化记忆,以情怀和情感引发舆论共振,大运会宣传片得以“出圈”。

三、运动张力赋能:传达动感美学

川剧、熊猫都是成都固有的文化标签,太阳神鸟、黄金面具等文化符号蕴含着数千年的文化底色,在影像中的视觉化表现是宣传片的必答题。而在选做题中,宣传片突出演员的动作神态,展现人体的动感美学。一方面,体育运动对人的身体柔韧度与超越极限的潜能的展现,使其在影像传达过程中具有活跃和转瞬即逝的特点。大运会宣传片融入了大量的体育运动,篮球、射击、功夫都讲究身体形态的瞬间变化,干练利落的动作展现为影像的动感美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高速摄影为画面运动感的呈现提供了技术基础,不仅捕捉到表演者动作形态的瞬间与身体线条的美感,而且急速的停顿与运动留给观众巨大的想象空间。影视中的运动区别于物理运动。德国著名心理学家雨果·闵斯特堡认为,电影银幕上的运动是“视觉暂留”现象造成的运动幻觉,电影的运动不是在银幕上,而是在人们想象中完成⑥。观众眼前闪过瞬间动态动作,大脑中却自动呈现出完整动作。青龙湖畔,智能机器人以川剧旦角扮相,身着体操服,在平衡木上翩然起舞,平静的湖水透出的柔和气息与柔美的身体线条相呼应;露天音乐公园里,川剧变脸吐火演员腾挪闪转,冲击火焰篮筐完成高难度扣篮;唐宫美人身着红色纱衣,手拿彩带,从烟雨湖畔跨越到现代城市景观,隐喻中华传统文化中“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运动美学。金融城双塔下,头戴AR眼镜的跑者在“赛博朋克”式城市绿道上奔向未来,象征科技为公园城市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寓意成都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城市景观配合着表演者动作变化的丝滑转场,现代城市与古韵成都毫无违和感地混搭,观众的想象与画面完美衔接,动感十足。运动、活力、时尚的视觉感受在无形中为运动感的美学追求添砖加瓦,动静转换之间诠释着成都的运动活力与科技创新。

节奏感也在影像本体层面促使影像极具动感,而大运会宣传片中节奏感多来源于人体的韵律。人的身体运动美是体育的存在方式,是体育的具体表现手段,人的身体集自然美之大成⑦。大运会宣传片中演员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像的记录中呈现出独有的美感,借助升格、高速摄影等手段,呈现四溅的水花、演员嘴角的弧度、手中旋转的彩带,镜头将运动感放大,身体的张力时刻传递着画面隐含的深意。自然中的任何东西都比不上人体更有性格。人体,由于它的力或者由于它的美,可以唤起种种不同的意象⑧。艺术体操演员身穿汉服跨越古代与现代,展现着成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繁华的城市街景,隐喻巴蜀文化的包容与活力。场景之间的跳跃,暗含了时代的跨越和历史文化语境的变迁,而变迁本就是动态的过程,是超越运动概念的文化发展的动感。

四、超现实意境:再造美学空间

在东方视野的创作理念中,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是美学精神传达的第一步。中国第二代导演费穆在东方的美学追求中,更多了一点敬畏和虔诚,因此,他的作品追求中国水墨画中的留白美学的表达。从传承与弘扬接班人的视角看,对传统文化应该多一点幻想与展望,利用现实空间发挥超现实幻想,用年轻化的语态表达传统意境的美学追求。川剧变脸演员在传统戏服的外面加上透明的球衣,正在全力以赴完成扣篮动作,是将导演想象中的情景外化成超现实的影像。正如导演龙江波所说:“尽管是传统戏曲演员,日常生活中也是需要运动的。”导演以可能性刻画不可能,打破观众的审美期待,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陌生化处理,呈现令人耳目一新的影像效果。在不可能的画面中,导演采用了大量年轻群体推崇的文化元素。旦角机器人的体操表演一度挑战观众的审美观念,将国潮的混搭特点发挥到极致,追求包罗万象的现代美学价值观。宣传片中对混搭艺术浓墨重彩的每一笔,都是在传达包容性强、接受度高、求新求变的美学精神。导演对成都文化符号的时尚表达,也似乎在影像中呈现才合情合理。结合当代文化语境,中国美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艺术,是艺术里的生活。能够贴近年轻群体的时兴艺术,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时代性的潮流色彩。宣传片中诗意化的镜头背后无不充满烟火气息,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中传达出诗意化的生存状态,是对美学的最高领悟。在文化自信的时代呼声中,将传统文化符号进行时代性解读,融入潮流化的元素,更有利于启发年轻人主动选择传统文化,主动表达年轻群体的审美追求,创造符合时代话语体系的美学空间。

要想突出中国古典美学与哲学在根本观念“道”上的一体性、一致性,链接中国哲学观念与中国艺术理想,并创造出具有独立价值的美学精神和美感形态⑨,重中之重是构建独特的美学空间,发挥超现实的想象力,将幻想中的不可能性融合现实生活的可能性,挑战观众的审美习惯。超现实的“超”是突破现实的枷锁,但是背后并不是虚无。若从中国古典美学视角切入,“超越”背后是超越实用功利目的的审美心胸,而运用空虚澄澈的心境去观照,则“复归”道的本源⑩。也就是说,超现实的背后是美好的复归,是中国美学精神中对诗意人生的追求。因此,基于超现实的幻想所构建的美学空间必须始终根植于中国美学精神,而脱离精神内核的幻想终将归于时间的尘埃,不可能性也无法转换成可能。

五、结语

国潮催生了成都大运会宣传片的创作理念,诗意成都的城市形象化作视觉符号,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大运会宣传片中对民族文化记忆的呼唤、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民族认同感与自信心的激励,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促进了“运动传美学,诗意造成都”城市理念的高效传播。城市宣传片作为城市名片的功能毋庸置疑,只要解决好地缘文化符号的选择、意象的把握、意境的塑造这三个核心问题,不仅可以成功地塑造城市形象,而且在传达中国美学精神、传承中华文化精神内核方面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个城市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色和历史传承意义,对历史的深入挖掘、对传统的现代化解读、对美学精神的时尚化传达,将成为城市宣传片乃至整个影像的构建策略。国潮文化语境中,城市宣传片的视觉化构建将归结于对民族情感和文化记忆的解读。在把国潮思维根植于影像的同时,避免传统美学精神的误读也将成为创作者们需要考量的问题。不要将传统元素戏谑化,不要过度消费文化自信的情怀,要加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⑪。

注释:

①戴月琳,王玮,王喆,李可懿.大运会背景下成都老旧社区界面更新与场景营造研究[C].2021室内设计论文集,2021:175-181.

②李文倩.成都大运会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21.

③李梅,陈思华.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品牌叙事意识研究[J].当代传播,2021(06):97-99.

④孔超.“国潮”趋势下电影场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演绎与赋新[J].电影新作,2022(01):154-160.

⑤杨雅婷,王凯.城市形象宣传片中地缘性符号的传播策略研究——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J].老区建设,2021(04):79-85.

⑥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

⑦班秀萍.论体育运动的美学意蕴[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71-74.

⑧[法]罗丹 口述,葛赛尔 著.罗丹艺术论[M].傅雷,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

⑨沈沫.北宋文士美学精神的雅拙二维[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181-190.

⑩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⑪高巨华.从国货到国潮:符号修辞视角下中国品牌的文化自信探颐[J].视听,2022(04):58-60.

猜你喜欢

大运会国潮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动漫宣传片的开发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MADE IN CHINA
国潮风文创口罩
如何运用音乐语言塑造城市形象——以歌曲《呼伦贝尔蓝》为例
MADE IN CHINA
“国潮”崛起,东方IP趁势乘风破浪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
微信平台上中国城市形象修辞策略探究
中国大学生体育群英谱
深圳大运会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