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研究

2022-02-18刘文斌

今天 2022年13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行为习惯习惯

刘文斌

(临夏州永靖县刘家峡镇大庄中心小学 甘肃 永靖 731600)

引言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通过系统性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都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因此,在小学生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充分结合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从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出发,充分发挥不同学科在行为习惯培养中的优势和特点,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的核心学科之一,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教学优势,结合听、说、读、写的过程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实现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塑造,对于学生的终身成长产生积极的意义。

1.行为习惯的基本概述

行为习惯是行为与习惯的总称,具有自动化的特点,且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反复的练习逐步养成,能够与个体后天的条件反射形成密切的关联。习惯不仅包括外化动作与具体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固定行为方式,同时也包括思维与情感层面的习惯,具有后天性、稳定性和倾向性的特点。也就是说,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而达到,非天生的遗传因素,一旦养成就不会轻易发生改变,且会通过一定的外化行为显现出来。语文学习习惯是良好行为习惯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识字习惯、写字习惯、阅读习惯、表达习惯、倾听习惯、思维习惯等等,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个体成长和发展而言,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能够持续提高个体的逻辑思维分析与判断能力,帮助人个体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念,不断培养顽强的意志力,提高控制力。同时,还能够帮助自身构建良好的督导机制,提高个体的自我监管能力。在小学阶段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应当通过课程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2.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

小学教育阶段通过课程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终身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而语文学科作为最基础的学科之一,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为核心,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的价值,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最核心的课程之一,能够不断促进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能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念,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和人格的健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1 有助于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相比其他学科而言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在以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应用语言的发展角度来讲,将持续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例如在课程学习中,将通过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等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课程改革中,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语文课程将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语言积累,持续培养语感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使学生能够掌握初步的语文学习技巧和方法,不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适应生活基本需要的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以及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对于语文课程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语文课程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而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对于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和提高全民素质都具有十分深远的积极意义。

2.2 有助于促进其他学科学习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由此可见,在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是实现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核心所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思想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载体,只有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不断提升教学的效率,在语文课程教学中,通过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真正达到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的价值。而通过语文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听、说、读、写的能力,才能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才能够在其他学科中听懂意思、读懂题目、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通常情况下,语文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都具有爱思考、会观察的良好习惯,在数学课程学习中更容易读懂题目,在英语课程学习中能够形成更好的语感,在科学课程中更善于观察、主动思考。总之,语文课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3 有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于个体发展而言,习惯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系统,在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也应当充分理解到教育的过程应当是立体的、全面的,也是渗透于生活与学习的细节之中,要实现习惯的培养,必须从小事做起,从学生具体的学习活动做起,通过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在习惯的培养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从大处着眼,细节着手,在学习细节中坚持反复训练,实现优秀品质的塑造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而语文学科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在教学中占据的学时相对更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且在课程中包含了大量优秀的文章,对于学生的行为塑造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价值。语文学习的过程,不仅可通过语文课程学习的本身实现行为的培养,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的过程,在文本内容的引导下,让学生更充分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不断促进学生形成完善的思想体系,构建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成为做事有条理、做事有原则的人,能够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做好细节安排的能力,从学科辐射到生活,更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策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外界刺激与机体反应之间形成稳定连接的过程,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表现方式,对个体而言属于潜意识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其主观意愿的控制。因此,习惯所表现出来的外化行为并不一定是个体自己所希望出现的行为方式。要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应当从学习活动着手,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改变潜藏在学生体内的不良习惯,通过有效的方法引导和长期训练,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语文课程学习习惯,不断促进语文课程学习能力的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策略的采取上,不仅仅只是教学方法的改变,同时还涉及到理念层面的更新,需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的课程目标和标准,充分结合学生综合素养,不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1 加强方法指导与练习,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小学阶段的课程教育体系中,语文是教学内容极为丰富的科目之一,在此过程中,学生将通过长期的学习过程,促进知识的消化吸收和构建。同时,还将开展大量的自主学习过程,例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拓展以及自主阅读等等,在此过程中,将考验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应当充分依托于语文课程的教学优势,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练习,使学生能够通过长期的练习过程形成正确的自主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通过已有的知识积累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同时,能够主动抓住课程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展开针对性的学习,以此促进知识的掌握,持续加深对于知识的印象[1]。例如在三年级学生的自主预习过程中,可以通过“预习指导单”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多个步骤的预习过程。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为例,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预习单完成相应的预习过程,包括生字词的阅读、生字在文中标注、段落标注、写字表的练习等等,完成字词句的基本学习,同时能够针对于写字表中的难点字词加强练习,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为后期的知识巩固做好铺垫,更有助于在课堂中参与到高效学习。

3.2 立足课堂教学与实践,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养成敢于提问、乐于提问的学习习惯,不断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模式,持续提高学生能够独立面对困难并能够想方设法自行解决的能力,不断促进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为此,教师应当充分立足于课堂教学活动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平台和契机,使学生能够在相应的场景中主动思考、积极思考,不断构建独立思考的行为习惯模式,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不断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设计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例如在分析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描写四季景色的优美词句,能够在自主学习中尝试使用“是……也是……”的句式结构,同时能通过独立思考总结出作者描写顺序,并且能够抓住不同时期的景色特点进行观察,总结出景物观察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的过程,充分感受到小兴安岭四季的景色和物产的丰富,不断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2]。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指导学生对于景物描写的方法展开深入思考,能够积极融入自身的实践,通过四季的变化持续练习观察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自主学习中掌握课文学习的方法,通过独立思考不断促进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3.3 挖掘文本内容与内涵,培养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行为习惯

语文课程教学中对于习惯的培养不仅应当聚焦于学习方法和思考能力,同时还应当充分利用语文课程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实现性格的培养。比如在课程中就可充分应用文本内容的优势,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行为习惯。为此,教师就需要深入分析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教育目标,结合课程教学特点,在教材中挖掘出有意义的教育教学素材,以此为切入点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实现诚实守信的培养。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学习园地》中包含一组诚信的名言名句,在此章节的学习中,就应当组织学生对国学内容加强学习,引导学生明确“诚信”的内涵,并结合自身的学习展开深入思考,理解“轻诺必寡信”、“失信不立”、“小信诚则大信立”的内涵,生活中能够成为讲信用、守诚信的小学生。能够在一言一行中做到信守诺言,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培养良好的诚信美德[3]。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展开扩展性学习,积累自己喜欢的诚信名言。

3.4 依托有效激励和评价,培养学生形成“自信乐观”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实现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除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加强改革和优化外,还应当不断完善课程评价制度,通过系统性的激励与评价过程,不断促进学生形成自信乐观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学生能够形成强大的学习信心,在学习之路上学会克服困难、坚持到底,让自信乐观的习惯能够成为学习路上的坚强后盾[4]。为此,就需要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构建多元化的激励评价制度,通过激励的过程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增强自主学习的原动力,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转变成主动学习的模式,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自主学习的信心。同时,在失败时也能构建起克服困难的信心,不断增强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成就感,调动积极性,为学习的目标努力。在此过程中,可通过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等方式展开。例如对具体行为的语言激励方式,为学生的努力指明确的方向。针对于学习习惯不佳的这部分学生,充分保护自信心,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给予肯定,使学生能够在心理上能够获得具体的成功体验,以此激发学习动机,并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语言的应用上要注意变化性和创意性,进而营造轻松的师生氛围,促进更和谐的沟通。例如针对课堂积极发言的学生可通过多样化的语言激励呈现,例如“描述很丰富”、“观点很正确”、“非常勇敢”等等,不断鼓励学生形成积极回答问题的信心。同时,也可通过个性化评语的方式为学生指明具体的努力方向,除了通过“好”、“进步”等评语外,增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描述[5]。例如在作文的评价中,针对于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层次的鼓励,内容突出的从“小作家”的角度加以评判,字迹漂亮的从“书法家”的角度给予评价等等。同时,还可以在班级上构建良性的竞争激励,通过竞争的过程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力,使成员之间、小组之间实现相互鼓励。

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能够实现对传统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及时更新课程教学理念,不断促进新课程改革,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价值,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价值和作用,将育人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持续提升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都能从良好的习惯中获得受到帮助,不断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行为习惯习惯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上课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