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残障儿童疗愈景观设计研究

2022-02-18黄晓燕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硕士在读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1期
关键词:残障儿童空间心理

黄晓燕 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硕士在读

中国历来高度重视特殊儿童教育,残障儿童社会福利制度逐步完善。在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各阶层的积极推动下,我国残障儿童获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保障,且覆盖面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但就目前来看,大部分残障儿童活动空间的营造不合理,并不能满足该群体的行为改善及教育需求。《残疾人权利公约》中强调要确保残障儿童平等地享有与健全儿童一样的人权和基本自由。残障儿童与其他同龄儿童不同之处在于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特殊性,这使得残障儿童对于所处空间有着特殊需求。残障儿童在户外环境中活动,已被证明对其情感、社交、心理、智力以及身体健康有积极意义,甚至对整个生命周期健康的保护都具有重要价值。无障碍的疗愈空间有助于提升使用者的自尊心,促进健康成长。

1 残障儿童的行为特征

残障儿童是指在身体特征上和学习能力上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的儿童。根据2017 年5 月1 日起实施的《残疾人分类和分级》标准,并结合特殊儿童教育家雷江华在《特殊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所描述该类儿童的行为特点,归纳为如表1 所示的残障儿童行为定义及行为特征。

表1 残障儿童行为定义及行为特征

2 景观设计的疗愈作用

无障碍设计概念源于1950 年,由丹麦人N.E.Bank-Mikkelsen 提出,为解决身心障碍者与主流社会的隔阂提出了正常化原则的观念。随后1980 年,英国的Michael Oliver 提出了身心障碍社会模式,其观点阐述符合身心障碍者发展的社会环境,关键是解决身心残障者所面对的社会生活问题,而不是要求他们去适应所谓的常人标准。无障碍设计已逐渐被理解为一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手段,为孩子们尤其是面临身体和社会障碍的儿童群体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接触自然、娱乐、学习和社交的机会,从而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促进社会关怀,进而提升社会包容与平等[1]。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建议采用通用设计的策略和方法,帮助儿童实现在自然环境中体验、互动和娱乐的权利。近代教育家皮亚杰也曾指出,儿童的游戏活动,特别是参与自然活动,是他们认知世界、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多样化的景观设计为儿童提供自由创造的环境,激发儿童探索自然环境的兴趣,促进儿童与自然环境进行互动。积极、自由且新颖的游戏能够吸引儿童的关注,儿童从游戏中也能获得生理、心理以及情感上的良好体验,进而发展自身的兴趣,并学会决策,解决问题与冲突,控制自我,调节情绪,从而增强自信心。

3 活动本位模式

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无论是在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都存在许多共性。活动本位模式以生活中的重要活动作为行为训练内容,涵盖认知、情感以及行为等不同的领域,具体有动作、沟通、社会、认知、自理等功能。活动本位模式强调3个基本命题,即直接与社会文化、环境进行互动;特殊儿童有自主参与活动的需要;借助儿童从事功能性及有意义的活动,以增进其学习[2]。残障儿童景观疗愈的景观设计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重塑上进心、获得归属感、锻炼其体能、注重其社交能力与训练生活技能上。

4 设计策略与定位

无障碍疗愈视角下的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残障儿童的情感、心理及生理的需求。空间场域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是设计的出发点及落脚点,设计充分运用残障儿童行为特征及心理相关的理论,整体且深入地了解残障儿童的行为特征,包括游戏设备设置、动线规划及整个场域的色彩、植物配置,都需要仔细地揣摩。细化到场地的尺度把握、高层变化都要充分考虑。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是人的天性,丰富的自然景观营造可以培养儿童积极拥抱自然、热爱生命的观念[3]。残障儿童融入景观环境,可以释放压力放松心情,在环境中逐步缓解和疗愈心理问题。设计应以共建、共享以及共进为设计定位,以友善的人际关系共建、和谐的环境共享以及景观环境与个人能力相互促进为目标指定设计策略,具体如图1 所示。

图1 设计策略分析图

4.1 疗愈训练区

脑瘫儿童因脑损伤导致身体出现姿势异常、运动功能障碍以及协调能力差等问题。场域内设置脑瘫儿童训练装置,不仅能改善脑瘫儿童的肢体协调能力,还能提高他们对外界刺激的应变能力。场域内有篮球场和秋千等运动设备,在运动的过程中,娱乐与训练融为一体,在娱乐中获得锻炼。疗愈训练区如图2 所示。

图2 疗愈训练区

视力残障因双眼视力障碍,空间知觉困难,但触觉灵敏、听觉灵敏,可以通过视功能、定向行走、感知觉补偿训练等手段进行康复训练,视力障碍儿童训练装置如图3所示。现代医学领域曾有实验,让一名偏头痛女性长时间盯着红色的直面,经过一段时间后她的头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佐证了色彩疗法。设施外观采用明度和饱和度较高的色彩,对于视力残障的儿童在色彩感知上有一定的激发作用,通过色彩辅助他们提升对空间的感知能力。

图3 视力障碍儿童训练装置

语言障碍儿童因为发音障碍、流畅性障碍、声音障碍等原因影响正常的交流,容易产生自卑情绪。沙盘游戏治疗是由多拉卡尔夫·发展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法,目前在国际上广泛应用流行,用于学校和幼儿园青少年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语言障碍儿童训练装置如图4所示。其主要通过沙盘中沙子、水和玩具自由摆放、场景自由创建,语言残障儿童在沙盘游戏中无意识释放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进行持续性的无意识对话,帮助儿童调节身心,找回心灵的归属,更好地融入社会与群体[4]。

图4 语言障碍儿童训练装置

肢体残障儿童康复项目常常会进行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等训练。场地内定制游戏设施包括攀爬迷宫、专业秋千、高低平衡道、协作水上游戏等,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可以建立运动技能的平台,训练装置如图5 所示。

图5 肢体残疾儿童训练装置

精神残疾的儿童兴趣范围狭窄,行为方式刻板重复,认知发展不平衡,且情绪容易失控,因此在日常康复项目中开展情绪和行为调控等社会适应性训练,训练装置如图6 所示。在场域内设置立体迷宫,持续吸引精神残疾儿童的注意力,逐步引导其展开训练,并在过程中给予鼓励,使其持续获得愉悦感,消除不安情绪。

图6 精神残疾儿童训练装置

4.2 空间心理感知

空间是以三维的模式存在于生活中,人们自己的身体通常是参照面,通过不同的色彩和材质感知空间的一切,而色彩是空间界面最重要的属性之一。色彩扮演着传递信息和渲染环境气氛的角色,能够引起人们的联想,具有诱目性和语意性。色彩心理应用分析如图7 所示。红色具有视觉扩张感,停留在人的视网膜最深的位置,特殊情况下可以用于治疗抑郁、消极情绪的人群,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奔放,促进他们血液的流通和身体各种机能的苏醒。绿色不呈现特别的反应,具有平复情绪、降低血压的作用,给人以生机盎然的力量感,长时间接触易造成心理空虚孤寂,反而会引发消极情绪等。因此从环境营造的角度来看,除了考虑色彩的美观外还需学要考虑生理感受,尽量避免使用对残疾儿童发展有害的颜色,如白、黑、褐等,这些颜色易引起儿童伤感、诱使儿童智力下降。

图7 色彩心理应用分析

4.3 材质合理运用

材质是感知空间属性的重要介质。基于前文探讨的残障儿童行为特征可知,残障儿童肢体协调能力较差,地面不平整或是凸起容易绊倒孩子,因此空间无障碍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在设计中需要着重考量。再者由于材质的软硬与质感的不同,接触时会有不同的脚感,因此需要关注不同材质的地面铺设。一级步行道宽度大、使用率高,应以耐用且渗水性强的材料为主,如透水地坪。而专用盲道则需要防滑,选择塑胶颗粒为主。同时整个游乐场都应使用低眩光材料,以方便使用手语的儿童和弱视儿童的交流。此外,钢材取代塑料,可以减少静电,这对人工耳蜗植入者至关重要。通过合理运用材质,在提升景观环境的同时,能够丰富残障儿童的知觉体验,从而达到疗愈的效果。

4.4 植被的疗愈

园区内良好的自然环境能够让残障儿童平等享有与普通孩子一样探索自然、玩耍、互动的条件。植被及花卉的颜色与香味对视觉、嗅觉有刺激、调节作用,园艺活动收获的果实有味觉美好体验,鸟类的鸣叫声可以刺激听觉。在自然的作用下,残障儿童的感官反应有较好的改善。多数残障儿童因家长过度保护、缺乏合适的场地等因素,导致缺少锻炼运动的机会,身体素质较差。现代园艺疗法常常采用户外种植的方式提高残障儿童的身体技能。此外,植被对个体人际关系与自信心建立也会产生关联影响,诸如安抚情绪、抑制冲动行为等。儿童通过观察逐步引申至对周围人的察觉,渐渐与他人产生互动、合作、分享的自觉行为,从而改善社交障碍。

5 结语

无障碍设计的出发点在于以人性、关怀的观点对特殊的使用者做更为全面且完整的设计、思考与关怀,涵盖了视力残障、言语残障、肢体残障、精神残障以及听觉残障等人群。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无障碍空间的要求也不再单纯停留于设备硬件上的改善,以功能思考出发,以美感回归设计本质,将不同使用需求透过设计手法不着痕迹地与空间做结合,完成既符合空间需求又符合心理感受的无障碍空间,透过空间给予部分使用者群体身体及心灵上的康复与疗愈。

猜你喜欢

残障儿童空间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空间是什么?
心理小测试
创享空间
尝试“融合教育”
心理感受
美国拨款250万美元建设残障儿童家长中心
浅谈如何激发中重度智力残疾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