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红土地上的舞姿

2022-02-16陈文晴

艺术评鉴 2022年2期
关键词:传承新时代发展

陈文晴

摘要: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国家越来越重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湛江民俗舞蹈作为红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为民情怀”“时代担当”的发展重任。基于此,本文主要从湛江民俗舞蹈在传承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入手,分析其中的特点与现状,并对促进民俗舞蹈传承的有效措施做出思考,借此展现湛江民俗舞蹈的传统魅力。

关键词:民俗舞蹈  红土文化  传承  发展  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2-0009-04

一、湛江民俗舞蹈起源和特征

(一)根植于红土文化

湛江地域文化称为红土文化,在南粤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红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孕育了琳琅满目的民族文化,还造就了悠长而璀璨的湛江民俗舞蹈,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特定的自然环境。湛江地处广东西南角,东临南海,西接北部湾,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整体形如长靴,土壤大部分为红壤,这也是湛江文化称为“红土”文化的由来。湛江属于亚热带的季风气候,有着独厚的海洋特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为湛江民俗舞蹈厚植了成长、发展的土壤。二是特定的人文环境。湛江有着独特的魅力,各种文化都能在此找到生存空间。军旅、道教、佛教、儒家及官方等文化都曾在历史上渐次登上这个舞台,为红土文化的繁荣挥毫拨墨。湛江民俗舞蹈浸润其中,得以滋养。三是特定的族群文化。先秦时期已有族群生活在雷州半岛,后因战乱、流放等因素,大量中原汉人迁徙到雷州半岛,不同时期不同的族群带来了不同的族群文化,在生活上、习俗上展现出各自的特色,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对联系的湛江民族文化,为湛江民俗舞蹈带来多元化发展的新机遇。

(二)湛江民俗舞蹈的特点

湛江民俗文化的艺术特点突出、亮点纷呈、种类繁多,可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而湛江民俗舞蹈更是将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舞蹈表现形式方面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从表演形式来看,以动物来创编的舞蹈居多。如乌石镇的蜈蚣舞、文车村的醒狮舞、梅菉镇的貔貅舞等。在舞蹈中,这些动物的造型非常夸张,气势威猛,场面宏大,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二是从表演内容来看,展现故事传说的情节内容较多。比如雷州的舞鹰雄是根据古老传说“鹰、雄因为猴子的挑拨离间而展开激烈的争斗,后来经大肚佛劝告而息戈言和”的故事情节改编的。舞鹰雄是以舞蹈为基础,融合武术、杂技而创编的民俗舞蹈,整个舞蹈情节性很强,包含着人民对于安定平和生活的向往。三是从表演风格来看,个性鲜明,且独立性强。这些民间艺术个性鲜明,特点突出。比如梅菉镇的舞貔貅,舞蹈风格以刚为主,刚柔并济,通过人体相叠,高空舞耍,增加舞蹈的空间感,具有奇、险、趣的特点;又如吴川的飘色,用各种物体把“色梗”进行偽装,营造出演员飘在空中舞蹈的风格特点;再如雷州人龙舞,用人搭人的方式搭建成龙的形态等,艺术形式方面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个性特点。四是从表演目的来看,用于祈福求祥的舞蹈较多。湛江的民俗舞蹈多数经由时代的变迁,各族群人民迁入此地形成,虽然习俗和形式不同,但大部分目的性较强,都是为了镇妖辟邪、祈福求祥。常见的有走清将、舞六将、舞貔貅和考兵舞等。如流行于雷州市的部分城镇的走清将,在每年元宵或神诞时,道士在庙前设坛做法,然后到每家每户驱鬼镇邪,护佑家宅平安。

二、湛江民俗舞蹈发展现状

湛江民俗舞蹈的发展和传承,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复杂坎坷且不断反复变化更新的过程。随着我国对文化的重视,同时大众对传承民族文化也开始觉悟,不少地方政府采取了一些保护政策,扩大了民俗舞蹈的影响力。但是,湛江的民俗舞蹈市场仍然萧条,不少民俗舞蹈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受到传承的盲目创新、口传身授的青黄不接、传承人的认知偏差等因素的深刻影响。

(一)传承的盲目创新

民俗舞蹈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地域封闭性的限制,其封闭性对民俗舞蹈文化的地域特色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在举行民俗舞蹈活动时,各种文化激荡冲撞。一些艺人为了拔得头筹,盲目跟风,放弃自己原有的本体属性特点,使民俗舞蹈在传承时逐渐演变为单一的舞蹈风格。因此,在民俗舞蹈文化发展与创新中,如果没有坚持地域的人文风俗,纯粹为创新而创新,很容易淡化民俗舞蹈文化的核心内涵,从而失去地域文化特色。这种违背民俗舞蹈“因循守旧”传承基本规律的创新,只会使民俗舞蹈文化受到毁坏。

(二)口传身授的青黄不接

随着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年轻人都崇尚流行文化,对学习传统民俗艺术兴趣低,更不愿意接触。以前的民俗艺人都是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一边讲授历史,一边用自己的身体手舞足蹈的演示,让弟子通过听、看、模仿等形式来学习民俗舞蹈。这样的传承途径主要是家族和师徒传承。通常挑选传承人很严格,而且限制多,传承人数少,如传男不传女,或者只传长者等。随着流行文化的流入,冲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同时随着老艺人相继去世,他们带走的不仅仅是湛江民俗舞蹈凝结了几千年来红土文化的智慧结晶和艺术创作,更是民族的精神载体和时代记忆。比如屯兵舞,目前表演形式已简单化,表演者不再以谦卑、敬畏、认真的态度对待,表演动作只是保留了简单的基本手势,失去了核心内涵的民俗舞蹈,消亡只是时间的问题。

(三)传承人的认知偏差

近几年,国家对民俗舞蹈文化挖掘力度的提高,以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举措实施,使得一些快要失传的舞蹈得到抢救,甚至重回舞台。但表演者大多是外出打工的村民,没有受过很高的文化知识熏陶,对发扬传承和保护民俗舞蹈的觉悟不高,甚至出现了认知偏差。他们抽时间兼职表演,为了能有更好的舞台效果,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却未能把传承、保护民俗舞蹈的重任放在首位,严重影响了民俗的传播与弘扬。

三、湛江民俗舞蹈艺术的时代化发展之路

湛江民俗舞蹈在湛江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中不断演化,由岁月沉淀后而流传下来。因此,湛江民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会受到红土文化、新时代下生活理念以及传承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新时代湛江民俗舞蹈,应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一)注重本土特性

在创新和发展过程中,湛江民俗舞蹈艺人要善于总结发展规律,根据红土文化的地域性,在民俗舞蹈的创作中融入民俗舞蹈文化的核心内涵,使传统性与创新性相融合,开发与保护并存。比如作为湛江民俗艺术品牌的遂溪醒狮,大胆将南狮传统的地上采“蝎子青”运用到高桩上,提升演绎效果,即由原惯用树叶或道具意寓蝎子的“死青”转化为由人去扮演,表现出蝎子阴险毒辣的“活青”,突出醒狮和蝎子的不同个性、特征,演绎醒狮和蝎子的斗智斗勇,升华“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理念,在2011年第十届中国民俗文艺山花奖上再夺金牌,广受称誉。遂溪醒狮在新时代发展中正是多思考、多探索,开发新的表演套路与难度技艺,兼容现代多元文化的内涵,承传狮艺文化的本土风格特色,突显本土狮舞的霸气、灵气和大气。

(二)注重人才培养

新时代下,人们的生活理念不同,使得传统艺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想要更好的发展湛江民俗舞蹈,就必须对民俗舞蹈传承人加大扶持力度,保证他们的生活和生计,改善生存状况,使其无后顾之忧,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自身的价值。要注重加大舞蹈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民俗舞蹈的高层次人才,注重各民族、地域的文化思想交流,搭建舞蹈艺术人才与民俗舞蹈传承人的交流平台。组织艺术人才进入民俗舞蹈发源地和传承地进行实地采风,感受当地的民族风情和人文精神,与当地的民俗舞蹈传承人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在思想的激荡和冲撞中,激发创作灵感。同时还要结合文化含义,吸收民俗舞蹈的精髓,用现代的舞蹈语汇进行创编,编创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艺术作品,促进区域民族舞蹈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三)注重政府引导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民俗舞蹈的继承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文化政策引导作用,营造出一个适合民俗舞蹈文化生长的客观环境。一是重视校园文化。把传统民俗舞蹈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中,积极引导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对民俗舞蹈的内涵进行研究,深入发掘湛江舞蹈文化的优秀精髓。鼓励艺术教师大力开发传统民俗舞蹈文化的校本教材,使民俗舞蹈的教学系统化,并利用校园文化,让孩子们从小受到民俗舞蹈文化的熏陶,提高孩子们发扬传承和保护民俗舞蹈的思想觉悟。二是引导青年积极参与。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建设歌剧院、音乐厅、少年宫、文化馆、艺术馆、村文化站等文化基础设施;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出台就业、民俗传承人奖励等政策,引导鼓励青年积极参与、乃至到少年宫、文化馆等就业,同时,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留住人才;要定期对人员进行考核,表彰及奖励保护民俗舞蹈具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三是举办专业比赛。通过举办民俗舞蹈大赛,为湛江民俗舞蹈的传承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形成民俗舞蹈之风。引导评委、编导们深入湛江民俗舞蹈发源地,细心揣摩当地民俗舞蹈的实质、內涵、风格,并付诸于实践,不断探索和开拓这一方崭新的土地。四是强化新媒体运用。合理利用新媒体时效性强、共享性高、速度快和传播广的特点,在无意识中辐射作用于社会公众,不断加大民俗舞蹈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力度,促进民俗舞蹈的发展和推广,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四、传承推广湛江民俗舞蹈的现实意义

民俗舞蹈是民族文化“活的教科书”。湛江民俗舞蹈凝结了几千年来红土文化的智慧结晶和艺术创作,它的保护、传承、发展对推广新时代红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互为依托,共同发展

红土文化为湛江民俗舞蹈的传承提供了人文环境,湛江民俗舞蹈也凭借生动的形象保存着红土文化的习俗、信仰、思想、审美等深刻的内涵,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对联系的湛江民族文化,使湛江民俗舞蹈形成多元化发展。它们是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关系,一方面,通过红土文化活动,当地民众不断地进行民俗舞蹈的创造、创新与传承工作,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湛江人民的审美价值、宗教信仰及理想,尤其是舞蹈动作中必然烙上红土文化深深的印记;另一方面,在湛江民俗舞蹈创造和传承的同时,也将湛江人民由古至今的习俗、情感与信仰延续下来,带动了红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紧扣精神,强化底蕴

民俗舞蹈在发展过程中一般会紧紧扣住时代精神,以民俗传统节日为载体,潜移默化地将社会正能量和主流思想进行高质量大范围传播。比如调顺网龙舞展现了岛上渔民与大海搏斗的顽强意志,又体现出岛上农民勤劳耕耘的创业精神;又如醒狮舞表现出狮子的威猛有力、除恶扬善,鼓励大众见义勇为、伸张正义、扶危济困,共建和谐社会和幸福家园,赋予新时代红土文化底蕴。

(三)满足需求,提高素养

新时代对湛江民俗舞蹈的固有风格和艺术特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欣赏到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传统舞蹈表演,还要满足大众进行文化消费和展现才华的现实需求。比如,人龙舞、蜈蚣舞等舞蹈以集体舞蹈为主,观赏性较强,能够为大众提供较多的参与机会,从而使群众获得表现自我、展现才华、塑造个人形象的好渠道,同时也能在民俗舞蹈中得到教化和启迪。

五、结语

湛江民俗舞蹈凝结了几千年来红土文化的智慧结晶和艺术创作,其特有的艺术内涵和传统魅力绽放在红土大地上,它承载着红土文化历史发展的辉煌记忆,更是民族的精神载体。我们要坚持不断探索民俗舞蹈的发展道路,发扬传承和保护民俗舞蹈,并且与政府的扶持项目相结合,争取更多的经济支撑,寻求传承保护与经济效益并存的传播方式,把湛江人民由古至今的习俗、情感与信仰延续下来,以弘扬新时代湛江民俗文化为契机,激发民俗舞蹈多元化传承和创新,带动红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红土文化和湛江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时代动力。

参考文献:

[1]邓碧泉,余石.湛江民俗文化[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3.

[2]冯丽.粤西傩舞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J].四川戏剧,2016(09).

[3]邓碧泉,冯伟.湛江艺人文化[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3.

[4]曾华美.广东湛江傩仪的身体语言及文化研究[J].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年.

猜你喜欢

传承新时代发展
区域发展篇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