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域下川陕革命老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22-02-15唐学军陈晓霞

大理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老区革命资源

唐学军,陈晓霞

(1.四川文理学院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四川达州 635000;2.四川文理学院党委宣传部,四川达州 635000)

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旅游资源,而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目的就是发展旅游产业。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可以带动相应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同时,还能够有效改善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缩小不同区域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确保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和2035年建成美丽中国目标的顺利实现。在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国内不同省域之间都将旅游业作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16年6月,国务院通过了《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该规划共涉及“两省一市”的9市68个县(市、区)。明确提出将川陕革命老区建设成以山地生态避暑、休闲度假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和山水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还提出要将川陕革命老区打造成中国中西部山区跨区域旅游发展及旅游资源开发一体化国家级示范区。这一系列举措将对推动川陕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建设和扶贫工作具有重大意义。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革命老区立足于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加快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推出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精品路线。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规划建设旅游等行业大数据中心。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中央和地方各类媒体多渠道宣传推广红色旅游。

一、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综述

目前,扶贫开发已经进入决胜时期,精准构建扶贫评估体系十分必要。所谓的旅游资源开发就是指充分开发贫困地区现有的自然、人文等资源,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笔者借助知网文献检索平台,以“旅游”“扶贫”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8 683篇,最早的一篇为1997年王芳礼和王云星发表的《略论布依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问题》,该文提出充分发挥布依族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带动布依族脱贫奔小康〔1〕。笔者对上述文献进行整理后,将其分为概念研究类、内容研究类、模式研究类、绩效评估类。

(一)概念研究类

1999年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首次提出PPT(Pro-Poor Tourism)模式,即为贫困地区人口,通过当地发展旅游业来增加收入、减少贫困的一种方式,并于2005年对其进行完善,对PPT模式的参与、收益、应用及生活水平四项原则进行详细的论述。2002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与世界旅游组织联合提出ST-EP(Sustainable Tourism and Eliminating Poverty)模式,与PPT模式一样,其也是一种旅游资源开发方式,而不是一种旅游产品。2003年世界旅游组织将旅游资源开发作为世界旅游日的主题之一,随着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与世界旅游组织相继提出旅游资源开发这一概念,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逐渐进入国内外旅游资源开发领域学者的视野。国家旅游局在1999年的全国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座谈会上,首次由官方提出要对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与世界旅游组织提出的PPT和ST-EP的影响下,国内贫困地区开始将旅游作为脱贫的重要手段,同时,学界也逐步开始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进行深入研究,因不同的学者所处的领域或研究的角度不同,对于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至今尚未统一。贾芳认为旅游资源开发是一种新型的扶贫方式,其身兼造血和输血功能〔2〕。谷丽萍和方天堃认为旅游资源开发是一种开发方式,将目标定位在贫困地区或贫困人口,有助于贫困地区的人口通过发展旅游业增加收入〔3〕。李倩认为旅游资源开发贵在精准,即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旅游资源开发的项目要精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旅游资源开发〔4〕。

(二)内容研究类

20世纪末期,欧美国家对于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刚刚起步,其研究的重点在于发展中或贫穷国家实施扶贫政策对该国或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5〕。如加拿大学者Knetsch就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21世纪初,欧美发达国家的学者开始就旅游资源开发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增收、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研究。其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非洲,研究的内容开始由宏观社会经济转变为微观的宗教、性别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2010年以前,国内对于旅游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西部山区、民族地区,这一阶段也是国内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期,如杨国靖以陇南地区为例,将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与陇南地区的实际相结合,提出政府主导扶贫旅游发展模式,并对陇南地区发展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路和模式进行了阐述〔6〕。蒋焕洲对贵州省旅游资源开发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对策进行了全面研究,提出应当由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扶贫模式多元、加大人才培养的措施〔7〕。2010年以后,随着精准扶贫等相关政策的提出,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普遍集中在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措施方面。如周文静对鄂伦春自治旗的扶贫措施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之后,针对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之策〔8〕。随着2018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国内学者对于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来进行研究。

(三)模式研究类

国内的旅游扶贫开发模式主要为社区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等模式。国外的学者普遍认为社区参与是最主要的扶贫模式。如澳大利亚学者Mercer对澳大利亚中部和东北部的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研究,发现社区参与有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5〕。除此之外,法国乡村扶贫游、日本休闲旅游等都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民族众多,我国的扶贫旅游开发呈现出多样性。2002年我国开始试点“政府主导+专家参与+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模式,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根据自身实际,基本形成了“生态旅游+民族、民俗旅游+边境旅游”的模式,这给我国其他边境省份提供了借鉴。如马梅芳对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旅游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三江源地区发展旅游业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发展绿色有机产业〔9〕。李安秋借助全域旅游理论,对重庆市城口县的旅游资源、交通、基础设施等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为城口县的扶贫旅游开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10〕。

(四)绩效评估类

国外学者对于旅游资源开发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参与层面,通过应用具体案例来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成效进行评估。Hassan等学者将PPT模式应用于兰卡威岛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5〕。从研究方法来看,统计方法大多采用实地走访调查的一手数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对当地发展扶贫旅游对当地居民的影响进行研究。如Deller采用地理加权模型对贫困地区旅游发展的成效进行全面评估〔5〕。借助知网文献检索平台,以“旅游”“扶贫”“绩效”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321篇,整体上来看,国内对于旅游资源开发绩效评估的研究与国外基本一致,都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进行研究,国内对于旅游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社会、经济、文化四个方面,如谢双玉等以湖北的恩施为例,就恩施的贫困与非贫困户对政策绩效的感知情况进行研究,分别从生态、社会、经济、文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11〕。

(五)川陕革命老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概况

截至2020年4月7日,借助知网检索平台,以“川陕革命老区”“旅游资源开发”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1篇,即2019年陈格发表的《川陕革命老区旅游扶贫创新发展路径研究——以广元为例》,该文对川陕革命老区的自然地理情况进行简述,对于广元市境内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提出构建适合广元市实际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推动广元市旅游强市战略的有序推进〔12〕。但是该文献仅仅对川陕革命老区内9市中的1市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不够全面。

二、川陕革命老区贫困现状和旅游资源开发概况

(一)自然条件和行政区划概况

川陕革命老区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自然资源蕴藏量丰富,区域内不同行政区划之间的经济发展情况、社会结构相近。川陕革命老区所涉及的“两省一市”的行政区划之间进行有效合作,并定名为“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重要组成部分〔13〕。主要的合作项目集中在跨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存在多年合作经验,正逐步形成一个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平台。

川陕革命老区西起青藏高原东缘,跨秦岭、大巴山,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间有汉中、安康、商丹和徽成等盆地。川陕革命老区集革命老区、大型水库库区和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区于一体,内部差异大、致贫因素复杂,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中涉及省份众多的连片特困地区。气候类型多样,垂直变化显著,有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暖温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和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450~1 300毫米。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是汉江、丹江、洛河等河流的发源地,水系发达,径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3%,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物质原材料品种多样,蕴藏量大,极具开发潜力。

(二)经济发展现状

川陕革命老区涵盖“两省一市”的9个地级市68个县(市、区),涉及面积15.7万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 636万人,农村人口2 567万人,贫困人口323.4万人。大多数贫困人口由多重因素叠加导致,脱贫难度大,异地搬迁人口数量庞大。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川陕革命老区的核心区域的铁路和高速公路覆盖率低,大多数地级市未通高铁,区域内完整的高速公路网还未形成。川陕革命老区自身发展能力相对较弱,人均GDP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47%,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地区巴中市的人均GDP约占全国平均水平的30%。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较弱,现代物流和信息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的比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老区内的城镇化率约为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公共服务能力较差,区域内人均教育、文化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支出约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0%,区域内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为半文盲的比重高。同时,川陕革命老区地处地质灾害多发地段,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重、压力大。

川陕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较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较差,2018年川陕革命老区9市的人均GDP为38 077元,约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9%,这表明川陕革命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 484.78元,约占全国平均水平的75.1%。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 346.22元,约占全国平均水平的84.5%。由此可见,川陕革命老区的城镇或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川陕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发展增速为1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9%),说明其社会经济发展乏力。川陕革命老区教育卫生支出约占财政支出的26.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8.3%),说明教育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社会保障支出比例约占14.01%,高于周边地区,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川陕革命老区较为重视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川陕革命老区第三产业比重约为41.4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1%),说明川陕革命老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相对落后。川陕革命老区的城镇化率约为48.2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9.58%),区域内城镇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保障方面不尽人意(详见表1)。

表1 2018年川陕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三)旅游资源开发概况

川陕革命老区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但是,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低,相关的配套设施落后,旅游产业链不完整,旅游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社会经济优势。近年来实施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等规范性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川陕革命老区的旅游产业,将旅游产业作为区域内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大力保护和深入开发利用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着力发展山水生态游、历史文化游和红色旅游,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发展,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密切区域旅游协作,提高旅游综合效益,建设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生态与文化综合旅游区。”〔14〕该规划中第四章第四节还专门对川陕革命老区旅游景区、旅游线路、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接待能力等方面进行规定。

川陕革命老区旅游资源开发应当依托红色旅游资源、重要历史文化、国家风景名胜区古迹等旅游资源,同时,要以古巴国文化、三国文化、古蜀道等为开发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历史、红色旅游及乡村旅游,构建秦巴山区独具特色的“三大旅游区”(详见表2)。统筹川陕革命老区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加强区域内各行政区划之间的旅游线路连接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区域合作,增强川陕革命老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活力和竞争力。

表2 川陕革命老区三大旅游区

三、川陕革命老区推行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与劣势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1.区位优势明显

川陕革命老区地处我国中部,是汉江、嘉陵江等水系的发源地,是一条特别重要的地理带,横贯我国中西部,也是连接南北方的纽带,涵盖四川省、重庆市、陕西省三个省(市),辐射范围广。共涵盖“两省一市”的68个县(市、区),20世纪末21世纪初期,我国的经济中心逐步转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2010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6—2025)》《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加速了川陕革命老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逐步向西流向的趋势,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川陕革命老区扮演着承东启西的角色,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区、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陆上丝绸之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川陕革命老区可以发挥东承、西进、北上、南拓等作用。

2.交通优势明显

为了进一步突破交通因素对川陕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解决交通运输骨干网络不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化程度低等问题,突破川陕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交通制约瓶颈,改善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近年来中央加大对川陕革命老区的交通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区域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川陕革命老区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地理优势。构建连通成渝双城经济区、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等地区的对外通道,加快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加强对区域内跨省市铁路、公路的扩能改造,规划建设以普路为基础,高速公路、铁路为骨干,以水路、民航为辅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重点交通项目的建设,推进各个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详见表3)。

表3 川陕革命老区重点交通项目建设

3.旅游资源亟待挖掘

川陕革命老区涉及9个地级市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成都、重庆、西安旅游发达城市差距较大,产业发展相对落后,自身的资源优势没能有效地转化为社会经济优势。详见图1、图2。

图1 2015—2018年川陕革命老区9市旅游收入统计/亿元

图2 2015—2018年川陕革命老区9市与成都市、西安市、重庆市旅游收入情况比较/亿元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不同市场主体在彼此沟通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协作发展能够有效地降低摩擦成本,从而最终实现经济学中提到的“外部经济性”〔15〕,实现市场主体或者利益相关方的“共赢”。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旅游合作,证明了旅游合作能够进一步实现旅游产业的“外部经济性”。因此,只有对川陕革命老区9个地级市的旅游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才能实现市场主体之间的共赢。要充分研究川陕革命老区旅游资源的功能互补问题,确立川陕革命老区旅游资源整合整体方向和思路等,使得不同区域之间的旅游资源能够优势互补、协作发展,进一步挖掘现有的旅游资源,重点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最终形成具有川陕革命老区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形象,推动川陕革命老区旅游资源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广阔的客源目标市场和潜在的客源市场

川陕革命老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目标客源市场和潜在的客源市场基础,川陕革命老区9个地级市旅游人次统计(详见图3、图4)。

图3 2015—2018年川陕革命老区9市旅游人数情况/万人次

图4 2015—2018年川陕革命老区9市与成都市、西安市、重庆市旅游人数比较/亿人次

最新的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旅游出行市场与市场半径的远近成负相关,即距离旅游市场半径越远,出行的人次越少,旅游市场的半径越近,出行的人次越多。约85%的城镇居民选择出行的旅游市场都在500千米以内,在距离城市1 500千米之外的约占3%。依据旅游客源市场半径的衰减原理,通过客源市场的旅游半径和距离进行分析,对川陕革命老区的旅游资源市场进行了划定。

旅游客源市场吸收半径计算公式:

式中,G表示旅游目的市场的吸引半径,Xi为游客比重,di为目的旅游市场与客源地旅游市场之间的距离。n为客源地的数量。G越大表明目的旅游市场的辐射范围越广,吸引力越大。依据有关的数据资料得知,川陕革命老区旅游客源市场的吸引半径为900千米,川陕革命老区山区的旅游市场吸引半径大,辐射范围广,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大。

针对旅游目的市场和旅游客源市场的计算,先计算出旅游目的市场和旅游客源市场之间的直线距离,再根据不同的交通出行情况乘以不同的权数,根据距离和修正权数计算出最终的旅游距离,进而判断旅游发展状况(详见表4)。

表4 旅游距离与川陕革命老区旅游状况

通过对旅游客源市场吸收半径进行计算,可以将川陕革命老区旅游客源市场分为三个等级。一级旅游市场主要包括绵阳市、南充市、达州市、广元市、巴中市、汉中市、安康市、宝鸡市、商洛市等,短线旅游,而“十一黄金周”等假日旅游成为最为理想的选择。二级旅游市场主要包括成都市、西安市、重庆市、武汉市、郑州市等,这些地区旅游的距离适中,而时间、费用等也相对适中,应当加大宣传、打造精品和特色旅游路线,拓展游客市场。三级旅游市场主要包括贵阳市、长沙市、兰州市、昆明市、银川市、太原市、石家庄市等,随着近些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长途旅游逐步成为游客的主要选择,因此,川陕革命老区应当着力发展特色旅游品牌,提高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改善区域内的交通条件,增强对发达地区游客的吸引力。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劣势

1.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设施滞后

经过近些年《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战略部署的落实,川陕革命老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广大农村地区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但地理位置相对较偏僻,整个川陕革命老区内的区域通达度较差。很多连接特色旅游景点的公路标准低,对于自驾游的出行缺乏有效的指示标识。旅游道路的建设没有完全考虑与旅游景区的一致性,提供的旅游咨询服务质量较差,难以满足旅客的需求。此外,旅游景区或旅游沿线的4G、5G基站建设滞后,不能有效满足游客对于优质高效便捷网络服务的需求。旅游景区、农家乐、宾馆、酒店等数量、服务质量等难以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要。对于游客而言只能进行简单的观光旅游,很难停留进行乡风民俗的亲身体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不仅仅影响旅游者的旅游感受,对于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很大。

2.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和管理制度落后

虽然川陕革命老区内的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旅游带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给予极高的期望,但是理念和管理制度的落后导致很难达到其预期。第一,川陕革命老区内还存在很多特色鲜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未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对于区域内独有的民间艺术或手工艺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对于旅游景区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在整个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老百姓和各级干部存在“等”“靠”“要”等消极懈怠思想〔16〕。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环保发展理念的领会和贯彻力度不够,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对于旅游景区的管理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重叠”〔17〕的现象,很难实现旅游景区的统一规划,进而影响整个旅游景区品牌形象的打造。对于旅游从业人员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缺乏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和团队,也缺乏合格的服务人员,这些现象都不利于川陕革命老区开展旅游资源开发。

四、川陕革命老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一)明确旅游产业的发展定位和目标

将川陕革命老区旅游产业定位为川陕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发展或脱贫奔小康的重点支柱产业,成为区域内旅游发展的龙头产业,在整个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中起着链接作用。本着发展生态、绿色、红色旅游,拓宽市场,形成旅游资源开发产业链的理念,融入周边地区和国内旅游体系,对接国外旅游体系。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实现旅游资源开发、脱贫奔小康及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18〕,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整合现有的旅游资源,构建完整的旅游资源开发网络体系

川陕革命老区应当建立旅游景区、企业、餐饮服务、交通运输、法律、信息、物流等相应的旅游配套体系以及旅游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构成的完整的旅游资源开发网络体系。区域内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其独有的特性,应当尽可能地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加大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整合。通过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通,增强旅游产业的整合,实现不同行政区划之间旅游资源的互动,立足川陕革命老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协同解决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加强区域合作,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规划配置,促进川陕革命老区旅游资源开发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提高区域内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加大旅游资源政策的支持力度

积极鼓励川陕革命老区内旅游资源开发企业跨地区、跨城市经营,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允许通过组团的方式将游客直接送入景区〔19〕。积极鼓励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大型旅游资源开发集团和服务组织。允许区域内游客车辆的跨地区运营,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开发车辆给予绿色通行权,建立川陕革命老区9个地级市的无障碍旅游资源开发快速通道。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制约,整顿现有的旅游市场秩序,建立跨地区联合旅游执法和投诉机制,严厉打击违法经营的旅游企业,为区域内不同行政区划之间的旅游企业搭建公平的竞争平台。此外,9个地级市的旅游企业之间应当形成相互协助的长效机制。努力将川陕革命老区打造成无市场、政府、交通、服务阻碍的有机整体,形成政策合理、服务高效的统一旅游市场。

(四)联合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品牌,进行旅游品牌联合宣传

联合打造川陕革命老区旅游资源开发精品路线和旅游产品,建立区域内统一的旅游资源开发标准体系,统一印制宣传手册和材料,利用各种媒体平台进行川陕革命老区旅游资源开发品牌宣传,树立川陕革命老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形象。印制川陕革命老区旅游地图和手册,联合举办旅游资源开发文化节,加快实施川陕革命老区旅游资源优化重组战略,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川陕革命老区旅游资源开发,编制川陕革命老区旅游资源开发发展规划,有重点地打造具有川陕革命老区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路线。如重点打造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景区、川陕革命老区生态旅游景区、川陕革命老区历史文化景区三大重点旅游区〔20〕。

(五)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加大对旅游资源的保护

无论是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都应当尽量挖掘其历史、艺术等文化内涵,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缺乏生命力,将无法永续发展〔21〕。人文景观在开发利用时,应当注重对其原貌的保护,尽量将对其开发利用时的损害降到最低。而针对自然景观的开发和利用,应当在开发利用之前就做好环境风险评估,自然景观的开发不能够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如《秦巴山片区旅游发展规划》和《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中规定“巴中市米仓山、光雾山-诺水河、空山天盆、神门,广元鼓城山-七里峡等生态旅游区,建立严格的保护机制,防止各类经济活动对自然遗存地的影响和破坏”。对于一些缓冲区、过渡区应当禁止旅游资源开发,同时,进行实时的环境监测,实行严格的旅游环境监管控制,如制定生态环境容量,进行游客接待控制,分时段、分季节对游客数量进行人为的调节和控制。

(六)加强旅游资源的品牌建设,提升旅游资源开发产品的整体形象

应当依据川陕革命老区不同行政区划内的人文、地貌等特点,整合各种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地貌资源、地质资源等,优化川陕革命老区扶贫旅游服务系统,增强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核心竞争力,树立川陕革命老区旅游资源开发品牌的形象。打通与周边地区旅游景区的联系,整合9个地级市的旅游资源,建立以世界文化遗产、重要历史文化古迹等为依托,以两汉三国文化、古巴国文化、古蜀道文化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历史文化、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的大型旅游圈。打响集“秦汉风情、古巴国文化”于一体的川陕革命老区旅游资源开发品牌,塑造“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力”旅游品牌,加大旅游品牌的推广力度,通过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来宣传川陕革命老区旅游品牌,扩大川陕革命老区旅游品牌的影响力,提升整个川陕革命老区旅游品牌的质量和吸引力,将区域内的扶贫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社会经济优势,带动区域内居民实现脱贫奔小康目标。

猜你喜欢

老区革命资源
我给资源分分类
2019年度广东省老区宣传工作 先进集体名单
延安,老区的希望
奋力打赢老区脱贫摘帽攻坚战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中国的出行革命
革命老区展新姿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