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urbohawk斑块切除术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

2022-02-13张小兵

微创医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踝肱球囊斑块

张小兵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河南省南阳市 47300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由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可导致患者下肢缺血性静息痛、溃疡,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目前,腔内介入治疗因具有创伤小、对患者身体状况要求低等特点,已逐渐成为治疗下肢ASO的首选方案[2]。但有研究[3]表明,下肢ASO患者经腔内介入治疗后1年的再狭窄率仍较高,达到15%~40%,远期血管通畅率较低。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下肢ASO腔内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至关重要。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 DCB)可通过释放抑制细胞生长的药物来抑制新生内膜的形成,有利于降低再狭窄率。但也有研究[4]显示,DCB治疗后仍存在血管弹性回缩、夹层等问题,且对于严重钙化的血管,其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寻求其他治疗方案与DCB联合应用,对降低再狭窄率有重要意义。Turbohawk斑块切除术是一种新兴的微创腔内技术,能有效切除靶病变,从而恢复闭塞的血管,使血流通畅[5]。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Turbohawk斑块切除术联合DCB治疗下肢ASO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80例下肢ASO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纳入标准:(1)下肢ASO的诊断符合参考文献[6]中的相关标准,且经临床表现、踝肱指数测定、影像学检查等确诊;(2)患者情绪稳定,依从性良好,可配合本研究;(3)血管造影显示远端有充分血流供应至足部。排除标准:(1)合并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者;(2)血管造影显示重度钙化者;(3)入院前48 h内接受过溶栓治疗者;(4)有心脏、胸部等外科手术史者;(5)伴凝血功能障碍者。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0~73(60.01±3.06)岁;病程6个月至5年,平均(2.61±0.42)年;治疗前Rutherford分级:3级2例、4级10例、5级24例、6级4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8~71(59.26±3.01)岁;病程2个月至4年,平均(2.54±0.38)年;治疗前Rutherford分级:3级3例、4级11例、5级22例、6级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Rutherford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完善相关检查,并给予抗血小板、抗凝、降脂、控制血糖等药物治疗。

1.2.1 对照组 采用DCB治疗。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后,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选择健侧股动脉穿刺入路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顺着鞘管及导管分段造影,确认病变位置及长度,以导管导丝系统通过病变段远端后,留置导丝,退出导管,开通病变区域。接着采用小于管腔直径0.5 mm的普通球囊进行预扩张,球囊扩张后维持1~2 min,再采用直径与靶血管相同的DCB(美敦力公司,紫杉醇药物球囊)进行扩张,扩张压力为6~8个大气压,扩张时间维持3 min左右,证实靶病变血管无残余狭窄、无限流性夹层、无远端动脉闭塞等,撤出导管导丝系统,采用血管缝合器缝合血管,在穿刺点加压包扎。

1.2.2 观察组 采用Turbohawk斑块切除术联合DCB治疗。术前准备及普通球囊预扩张同对照组,预扩张完成后,在路径模式下造影获得路径图,在路径图指导下将美国EV3 Turbohawk斑块切除系统的旋切端顺着导丝缓慢送至病变起始部,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推进,对病变部位进行切除。多个角度旋切后,根据造影情况进行定向旋切,直至造影显示残余狭窄≤30%,再采用直径与靶血管相同的DCB进行扩张,扩张压力及时间同对照组,撤出DCB后复查,如血流通畅即可结束手术,术后进行止血,嘱患者肢体制动。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踝肱指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的踝肱指数。(2)Rutherford分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的Rutherford分级。0级:无症状;1级:轻度间歇性跛行;2级:中度间歇性跛行;3级:重度间歇性跛行;4级:静息痛;5级:轻微组织缺损;6级:组织溃疡、坏疽。(3)再狭窄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再狭窄(靶病变狭窄程度>50%)发生率。(4)不良事件: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内截肢、病死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踝肱指数比较 两组患者的踝肱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80.280,P组间<0.001);两组患者的踝肱指数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F时间=1255.426,P时间<0.001);分组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26.938,P交互<0.05)。其中,治疗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踝肱指数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踝肱指数比较 (x±s)

2.2 Rutherford分级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Rutherford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403,P=0.687);治疗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Rutherford分级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118,P=0.034;u=2.356,P=0.018)。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Rutherford分级情况比较 (n)

2.3 再狭窄发生率比较 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6个月随访,随访期间观察组再狭窄发生率为5.00%(2/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0%(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P=0.023)。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截肢及病死情况。

3 讨 论

下肢ASO是常见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群,致残、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7]。介入腔内治疗是下肢ASO的主要治疗手段,可有效降低致残率,然而术后仍会出现血管内膜再增生,增加再狭窄风险[8]。因此,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降低下肢ASO患者再狭窄发生率有积极意义。

既往研究显示,内膜增生是术后再狭窄的一个主要因素,DCB通过局部应用抑制内膜增生药物,达到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降低再狭窄发生率的目的[9]。但DCB扩张血管时仍会有较高的夹层发生率和血管弹性回缩率,而Turbohawk斑块切除术可以去除血管内斑块,扩大病变血管容积,使血管壁更加平滑,有利于DCB扩张[10]。齐立行等[11]的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DCB治疗对比,减容联合DCB治疗下肢ASO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踝肱指数均高于对照组,Rutherford分级均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再狭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这提示,Turbohawk斑块切除术联合DCB治疗下肢ASO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肢缺血程度,减轻病情程度,降低再狭窄发生率。分析原因:Turbohawk斑块切除术在有效切除斑块的同时,可以保留分支和重要的穿支血管,减少支架的使用,避免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断裂等问题,进而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肢缺血程度,降低再狭窄发生风险。此外,Turbohawk斑块切除系统通过对病变血管开通减容,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血管内径,使DCB能够更好地扩张血管,更利于减轻病情程度,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12-13]。DCB通过球囊扩张靶血管,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血管壁,从而抑制内膜增生,降低再狭窄率;DCB采用的紫杉醇具有明显的抗增殖活性和较好的疏水性,可以迅速被吸收,且能够在血管壁平滑肌及成纤维细胞层保持较高的血药浓度,达到持久抑制病变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从而减少再狭窄发生[14-15]。本研究还发现,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均未发生截肢、病死的情况,说明Turbohawk斑块切除术联合DCB治疗下肢ASO的短期预后较好。

综上所述,Turbohawk斑块切除术联合DCB治疗下肢ASO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病情程度,改善患肢缺血程度,降低再狭窄发生率。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如仅观察二者联合治疗下肢ASO患者的近期效果,关于其远期疗效还需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证实。

猜你喜欢

踝肱球囊斑块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球囊压迫法建立兔双节段脊髓损伤模型
踝肱指数与冠心病发病率研究
踝肱血压测量专用扇形双袖带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