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阶段绿色文化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探讨

2022-02-13洪富艳万齐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34期
关键词:理念绿色生态

洪富艳,万齐昊

(哈尔滨商业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的清醒认识和科学把握,也是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索出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 “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进一步彰显了我国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战略决心。

1 新发展阶段与绿色文化的理论阐释

1.1 新发展阶段

所谓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社会全方面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3]对于新发展阶段,需要站在历史与实现的角度深入理解,更需要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予以阐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阶段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特征,而新发展阶段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1.2 绿色文化

本文认为,绿色文化是指“绿色物质财富”和“绿色精神财富”的总和,并有以下三种含义:一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文化,包括人与自然相互融合、协调发展,还包含大气、水、湿地、野生动植物、森林、草原以及退耕还林等环境保护措施;二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文化,打造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和不良生活习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三是主观世界的和谐绿色文化,包括对自然生态友爱、理解、和平、善意等,提倡绿色、积极的生活理念,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使社会不断进步。

2 新发展阶段加强绿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传统生态观做了创造性转换和创新型发展,立足于我国国情,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全方位地阐述了新发展阶段加强绿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4]。

2.1 绿色文化建设是新发展阶段的核心内容

绿色文化与新发展在互融中共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绿色文化与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等价值取向相辅相成,以绿色理念为主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调发展。因此,有必要完善绿色文化制度体系,使社会成员意识到环境保护,实现全社会的进步。

绿色文化与新发展在惠民中完善。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也在随之提升,而绿色文化也更能代表社会成员的思想追求。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本,将绿色文化发展与社会成员相结合,努力做好惠民工程,完善绿色设施,最终提升社会成员的幸福感。

绿色文化与新发展在传承互鉴中丰富。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吸收生态智慧,做好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维持大自然的原真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绿色文化的创造性发展。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绿色文化理念,展现时代特色,既要传承又要创新,在传承中赋予其新的定义,打造绿色文化的时代特色,促进经济社会与绿色文化相融合,推动绿色发展。

2.2 绿色文化建设系推动新发展的动力之源

绿色文化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资源和环境对绿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纵观国内外,过去的一些文明、文化之所以没有传承下来,出现文化断流,是因为资源环境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不协调。同时,绿色文化的落寞也会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

绿色文化倡导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传统发展方式不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反而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脱离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可能会产生暂时的效益,但从长远来看,经济的发展必然受到阻碍。倡导绿色文化,坚持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遏止生态环境恶化,实现二者协调发展。

绿色文化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绿水青山”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还有一定经济效益。如果能将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发展优势,那必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发展助力。“绿水青山”比“金山银山”更具有价值,当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产生矛盾时,应毫不犹豫地选择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可分割,要不断加强绿色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共赢”。

3 新发展阶段绿色文化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3.1 培养绿色文化价值取向,明确新发展方向

绿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和普及绿色价值观。绿色价值观是指在价值判断方面,将追求生态文明置于满足人的内心、开发自然和经济发展之上。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旦这种价值观形成,每个人都会从绿色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绿色文化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培养绿色文化价值取向,明确新发展方向,就是要使每个人形成一种自主的价值判断,在享受生活和减排之间,能以减排作为首要价值取向,或者形成减排的价值高于享受生活的价值观,做到由“大我”向“生态自我”的转变,让绿色生态、绿色环保、绿色生活成为社会成员的主流价值观[5]。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对绿色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日增长,应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社会成员转变思想,形成以绿色为主流的价值取向。在各项工作开展之前,要思考是否会对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一旦存在这种问题,应果断调整工作安排。同时,社会成员应积极学习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等相关知识,投身于一线污染治理工作中,通过实际行动加深社会成员的绿色文化思想,并提高资源利用率,使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3.2 完善绿色文化制度体系,筑牢新发展基础

绿色文化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中,必然需要一系列的绿色制度体系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这不仅是绿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绿色文化发展的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对企业、行业的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率、生态价值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以此评估某企业、行业是否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建立绿色发展的评价考核机制,这就要求因地制宜设置综合评价指标,充分发挥评价指标约束作用,全面提高绿色发展水平。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当企业、行业发生生态环境损害问题时,不仅要对企业负责人进行追责,还要对相关部门责任人进行追责,充分落实终身追责方法,并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对企业进行罚款,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对相关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做到违法必罚、执法必公。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企业的发展或多或少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但是破坏程度要在合理范围内,应推出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例如,对能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方面进行税率调整,运用财税、金融、价格等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有偿使用。还应通过法律、行政手段降低资源浪费,正确引导资源使用行为[6]。

3.3 打造绿色文化行动方案,巩固新发展实效

绿色行动是系统性的社会活动,是绿色文化的实际践行,包含绿色建筑、绿色办公、绿色购置、绿色旅游等方面。通过实施绿色文化行动,大力宣传资源节约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加强社会成员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培养绿色文化价值观。

培育绿色文化,充分发挥公共机构在绿色文化建设方面的带头作用,扩大示范和指导。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基础上,贯彻落实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立节能、循环使用的观念,了解绿色生活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节能、绿色的公共机构,提高办公楼、资产和办公用品的节约利用效率,建设绿色办公区域,加大对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管控力度,推动办公环境绿色化。让绿色成为习惯、自觉,发挥公共机构的模范带头作用,推进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培育绿色文化,普及生态文明法律知识,加深社会成员勤俭节约理念,培育绿色价值观。加强节能与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力度,积极开展节能周、节水周、节电日等文化宣传活动,各级部门和组织成员在工作中要不断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以自身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工作方式、思维向绿色化推进,推动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环保转变,提倡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实行绿色生活方式,树立绿色生活价值观,支持合理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实施深远的绿色生活措施,培育绿色、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引导社会成员、组织干部购买使用新能源产品,做到非必要不使用一次性、过度包装的产品。重视绿色低碳旅游和出行,鼓励社会人员、组织干部使用公交、地铁出行。提倡反铺张、反浪费的用食习惯,培育组织干部及社会人员爱护、珍惜、节约粮食的观念。

4 新发展阶段绿色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4.1 加强绿色文化教育,养成新发展自觉

绿色文化教育是以绿色发展为依据,将绿色文化、绿色理念等方面融入教育体系当中,提高人们的绿色意识以及绿色素养、塑造绿色价值观。

加强绿色文化教育,应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使学习者树立绿色发展、保护环境的观念,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因此,绿色文化教育要具有实施的可行性。目前受教育者的绿色意识都很高,就连中小学生都懂得保护环境,但当具体到行动,很少有人主动投身于污染治理等一线工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平常的教学工作只注重抽象的理念,很少开展绿色实践活动。因此,要注重绿色文化教育的生活化,积极引导和鼓励受教育者参与绿色文化宣传、环境保护等绿色实践活动,让受教育者走进自然、感受自然,体会绿色环境的来之不易,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加深受教育者绿色意识。

加强绿色文化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在绿色发展上放眼未来。不能只考虑当下利益,应当为子孙后代谋发展、谋幸福,要在教育中向受教育者传递这种思想,绿色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切忌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未来利益。当下,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应适当,避免自然环境的恶化,维持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承担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责任。绿色文化教育应当包含这种理念,久而久之,形成受教育者全面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7]。

4.2 聚焦重点领域发展,增强新发展自信

聚焦重点领域发展,把推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目标,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推动生态环境绿色化。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充分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打好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攻坚战,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子孙后代谋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生产方式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模式。促进绿色生产方式的转变,建立绿色能源产业结构,才能够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一是要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能源使用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可行、生态上无害和社会上无害的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实现能源从生产到消费的高校合理利用。二是可再生资源的替代。提高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水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使传统能源利用的比重不断降低。三是清洁再利用。促进化石能源的绿色生态发展和清洁低碳利用,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源的产生,实现从尾端防控到污染防治和生产全流程控制的转变,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发展与社会成员息息相关,要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通过构建绿色发展空间格局,做到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还要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理念,抵制浪费、拒绝过度消费,形成科学、文明、合理、健康的绿色生活理念。培育勤俭、节约的绿色生活观,充分响应政府号召,做到绿色消费、绿色出行,最终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使绿色文化根植人心[8]。

4.3 树立绿色生活方式,践行新发展理念

绿色生活方式是指将绿色、低碳、环保等观念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通过使用绿色产品、参加绿色行动等方式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最终养成人们的生活习惯。树立绿色生活方式需要改变思想,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行绿色生活理念。推动形成绿色价值取向。绿色价值取向意义在于当选择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时,始终把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形成绿色价值取向,绝不是一蹴而就,这需要长时间积累,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成员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杜绝一切以牺牲环境为基础发展经济的模式和做法,最终使绿色文化成为社会主流价值取向。要通过教育、宣传等方法来引导人们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让绿色生活理念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思想引领行动,逐步完成绿色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需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积极响应绿色发展的号召,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使绿色生活方式不仅作为生活态度,更要成为一种自觉行动。人们只有及时改变传统生活观念,践行绿色生活理念,才能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实现。树立绿色生活方式需要转变消费理念,倡导绿色消费行为。绿色生活方式与绿色消费行为是不可分割的,绿色消费主张的是合理、适度、理性的消费,要抑制过度消费、杜绝超前消费,将消费理念与生活水平、保护环境与资源合理使用相结合,坚持低碳、绿色理念,做到适合个人需要,不铺张、不浪费。因此,需要树立绿色生活方式,转变生活理念,让社会成员充分认识到绿色消费对于绿色生活方式培养的重要性,逐步形成绿色价值观,引导绿色消费行为的养成。

猜你喜欢

理念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生态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