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信息化管理优势推动农业经济稳定进步

2022-02-13彭澜

今日财富 2022年1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工作者农业

彭澜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在推动经济进步上发挥关键作用。经济管理主要是指对农业生产的所有经济活动加以组织、协调等,覆盖内容、工作较多,高质量经济管理可以在社会、市场中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在科技发展较为成熟的今天,在农业经济管理中融入信息化手段不仅有利于提高管理质量,还能有效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全面升级。本文以此为核心展开研究,探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带来的主要影响、主要应用体现等,提出有效的管理策略,以供参考。

农业经济管理是我国农业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在遵循客观经济与自然规律基础上,科学组织农业生产力,对各方关系加以协调。经济管理质量及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发展成效。目前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面临一些不良现状,导致信息化优势无法得以体现,进而制约农业经济进步。二十一世纪信息化已成为各行各业实现转型、变革的主要技术手段,在将其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后,有利于转变传统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基于此,针对当前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强重视、分析,采取有效手段在根本上发挥信息化优势,推动农业经济稳定进步。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影响

(一)改变了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农业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还是保障和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关键。早在远古时期我国便开始种植农作物,但由于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科技、经济发展并不乐观,使得农业产业在发展中遭到制约。一直到信息化出现为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农业面临全新的发展路径选择,改变了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信息化的应用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使传统农业产业逐渐转变为知识型产业,产业经济也呈现出知识型状态。信息化的应用意味着会引入更多新型科学技术手段,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多元路径促使农业产业逐渐与信息化接轨,实现全面升级转型。回望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可发现,发展路径与经济获得来源较为单一,使得经济发展遭受众多因素影响。而信息化的出现对市场经济加以把控,为各类农产品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甚至可以获得消费者需求、农产品市场报价等信息,使农业产业及时顺应市场需求做出相应改变,拓宽经济获得渠道,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二)優化了农业产业结构

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在无形中优化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目前,结构优化是农业产业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产业结构是否得到有效优化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每个时代都有适合产业发展的独特结构,在科技与经济共同进步的当代社会,只有引入全新理念及方法才能实现高效优化。在展开信息化管理后能够明显看到优化成果。比如,当前国内农业产业生产出的农产品已拥有一定科技含量,开始引入信息化技术辅助生产,最终生产出的农产品质量远远高于传统人工劳动力。且这类产品的品质更符合消费者需求,在流入市场后更受消费者青睐。

(三)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农民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群体。在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中,由于市场信息较为滞后导致农民生活得不到稳定保障。但在展开信息化管理后,农民身份得到转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职业展开生产活动。农户们开始转变传统生产方式,以家庭式、聚集式等为主要展开生产,不仅生产出的农产品数量更多,农户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且农产品售出渠道得到丰富。比如,农民可将农产品购买信息上传至互联网,让更多人知晓农产品信息、售出情况等,将农产品拍摄成视频、图片加以发布,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这种方式可以将农产品销售至全国各地,不再局限于种植当地,农民可从中获得更多收益。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体现及需求

(一)信息化主要体现

在将信息化融入农业经济管理后,主要在以下两方面有所体现。其一,农业生产已大量应用信息化技术。以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状来看,在农业产业生产环节已广泛应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与传统管理相比,这是硬件上的一大突破、创新。信息化技术应用可有效提高经济管理效率,在单独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同时,还将多种技术相融合实现一体化管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展开全程监督、指导,全面保障农作物健康稳定生长。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需要空气、水分、光照等要素支持,不同农作物生长所需营养有着差异。在完全依靠人工力量种植农作物时,农民基本上都是以经验作为支撑,但也正是由于农作物的多样性特点,有时会面临农作物生长质量差、数量少等问题。通过信息化技术可结合农作物、市场需求等实际情况提出合理方案、建议,设计出科学系统的农作物生长所需适量要素,根据该方案进行种植可提高农作物最终生长质量。

其二,农业教育已发挥信息化作用。对农业工作者进行激励是农业经济管理内容之一,当代农业经济发展与行业人员职业素质密切相关。生产者作为决定农产品质量、产量的直接群体,其专业性直接决定了经济发展效果。现阶段,已在专业人才培养上融入信息化手段落实新型教育模式,无论教育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全面革新,具备开放性、与时俱进性特点,使教育和科技深度融合。促使农业工作者从中了解新型生产理念、方法、技术,在根本上增强工作者职业素质,这是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成效及推动行业进步的有力手段。

(二)信息化需求

各行各业为了顺应时代、市场要求开始纷纷引入信息化,不同行业的信息化需求并不相同。对于农业经济管理而言,在应用信息化时呈现出以下需求。其一,实用性需求。站在经济管理工作实际情况来看,需对农业生产全程、经济活动等进行管理。由于内容量较大,涉及范围较广泛,产生的农业信息自然较多,这些信息具有非物化特性,无法直接展开市场管理。再加之有的农业信息拥有公益性或社会性,必须确保信息不掺杂一丝虚假性,所以在引入信息化时就应满足实用性需求,确保出现在市场中的农业信息完全真实可靠。

其二,时效性需求。农业经济管理在我国农业产业领域受到高度关注,经济管理工作主要包含农产品种植、售出、部门经济活动等,可以为各个地区政府部门、管理机构提供有效的农村经济管理依据,这就对信息获取提出较高要求。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获得的所有信息都应具备时效性特点,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信息化手段的融入则可以满足该要求。信息化具有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优势,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归纳各区域农业信息。但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管理也面临全新问题,即如何发挥信息化优势高效拓宽信息获得路径。

其三,综合性需求。农业经济管理会接触到众多领域,除农业外,还会接触渔业、林业、金融、水电力、气象等领域,能够体现信息化综合性需求。通过信息化可强化与各领域、部门间的联系,丰富沟通渠道,从而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发挥各领域职能,促进经济管理顺利落实。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状

(一)信息化水平不高

虽然与传统农业经济管理相比,目前的信息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站在国际视角与当下社会来看,整体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没有将信息化全面应用在经济管理工作内容中,使得部分工作内容缺少信息化支撑。信息化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相关平台上。就以当前正在使用的信息化平台来看,部分平台还无法全面收集农业信息,在对信息进行收集时会受范围限制。有的平台不具备完成独立、高质量信息整理、分类、分析等功能,更别提对农业信息展开深度挖掘与利用。并且,在农村地区虽然已构成信息化服务体系,但在实际运行中弊端逐渐凸显。在农户种植农产物时的信息需求存在差异,农户在掌握信息化获取方式后便会在服务体系中查询、提取信息。由于信息检索有限,农户无法获得生产所需信息,自然无法为后续生产工作提供有力依据,这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朝现代化方向转变。因此,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整体信息化水平有着大量提升空间。

(二)管理人员及农业工作者信息化素质较差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需要管理人员加以执行,管理人员是发挥机构职能的关键群体。然而从当前现状来看,一些管理人员并不了解信息化,其职业素质与信息化需求不符。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农业信息化转变重视度,但在经济管理部门中还没有建立专业性较强的信息化推广队伍。大部分管理人员都只擅长使用基础信息化技术,稍加复杂或技术性较强的信息化手段无法应用于管理工作中,导致信息化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整体执行力有待提高。另外,农业工作者奋斗在一线也需具备信息化素质,就目前情况而言,大部分农业工作者信息化素质较差。如果农业工作者可以正确了解和掌握信息化技术,便可将其很好的融入生产过程中,既可以辅助生产过程,又能检验成果。导致农业工作者信息化素质较差的主要原因便是重视度不足、学习能力较弱。一部分农业工作者还未意识到信息化生产重要性,还有部分农业工作者在学习信息化技术时难度较大,尤其是一些年纪较长的农业工作者早已习惯传统生产方式,短時间内很难接受和掌握信息化技术,这便导致信息化应用遭受巨大阻碍。

(三)管理体制缺乏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也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关于信息化的内容还缺乏完善。管理体制作为开展经济管理的重要保障,如果没有及时顺应信息化要求,就会导致农业实际经济结构与时代不契合。有时正是由于管理体系不完善引发一系列问题,如执行力低下、管理质量不高等。我国虽然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减免政策,农业经济积极性得以提升,但由于部分地区不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对管理体制理解存在误区,使得管理体制未得到大力宣传和贯彻。

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加快信息化技术创新

为了加快农业经济管理朝现代化、信息化方向转变,农业领域必须加快信息化技术创新力度。虽然当前已在农业种植、销售等诸多环节应用信息化技术,但要想全面实现农业信息化还有一定距离。再加之并非所有信息化技术都适合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来,因此必须在现有技术上加以创新、开发,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此过程中,应结合目前信息化现实情况展开分析,在暴露信息化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这是增强信息化发展针对性的必要举措。比如,在农业信息检索、整理、储存等集成化技术上应加强开发深度,站在多个角度展开信息服务,拓宽多元化农业信息服务空间。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应在根本上加强信息化重视程度,通过宏观调控、指导展开科学统筹组织,与信息化发展为核心制定发展目标及路线。在制定目标时最好逐层逐级实施,将各部门、各人员职责加以细化,将责任落实到人头上,使管理人员能意识到自身职责。加强信息化科研领域关注,便于实时引入农业经济管理新技术,推动科研成果与农业经济高度融合,从而使经济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更多先进技术支持。

(二)加强工作者教育培训

农业工作者与经济管理人员都是推动信息化发展的主力军,从现状分析可以看出两者信息素质有待提升,基于此,农业领域可通过教育培训达到信息化发展目标。部门应不定期组织教育培训活动,在活动上传授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方法,促使管理人员在掌握理念的基础上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落实。经济管理部门应意识到管理人员在整个管理工作中发挥的引导性作用。目前许多农民都还不具备较强的信息化意识,为了有效转变这种局面,当地政府与经济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讲座来普及和推广信息化。在讲座开始前几天在当地进行宣传,让所有农民都能收到讲座通知,通过讲座可让农民集体受益,学习前所未有的农产品生产知识。信息化意识提升的核心在于让农民了解信息化带来的好处,既可以在讲座中加以讲述,使越来越多农民具备现代化生产思维。也可以选择在乡村地区建立示范基地,这种方式既可以打消农民对信息化的误区,又能吸引一大批农业工作者加入信息化队伍中来。一部分农民往往是由于不认可信息化技术才不愿意加以应用,在建立示范基地后可以邀请当地农民参观,给他们传输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手把手传授信息化手段具体应用方法,将信息化成果展现在眼前,进一步激发农民信息化意识。如此一来,便可以此为契机对信息化思想、技术等加以渗透。

(三)完善管理体制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必须得到体制支撑,制度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做的便是转变干部思想观念,干部作为引导农民生产的群体必须先加强学习才能健全和推动经济管理体制落实。政府部门作为主要监管机构,应将自身的监督、管理作用加以发挥,对相关制度框架进行完善,为完整制度的出台奠定基础。应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发展方向,拟定发展规划,对于各区域的农业经济情况应及时梳理,发挥自身职能。现阶段,我国已经开始将财政投入方向逐渐倾向农业信息化发展,在该过程中,为了确保财政投入到的地方都有做出对应改变,管理部门需加强实时监督,避免财政资金流入他处。同时,应在现有基础上构建民主决策体制,该体制的存在意义就是让基层农业主体可以参与到决策中来。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是我国农业产业实现升级转型的关键方向,信息化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还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当前信息化已在农业生产、教育等环节发挥作用,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用信息化具有实用性、时效性及综合性需求。但当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管理人员及农业工作者信息化素质不符合实际需要,管理体制也缺乏健全。在今后的工作中,需加快信息化技术创新,加强工作者教育培训,完善管理体制,提高农业经济管理质量,推动农业产业稳定、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成澜律师事务所)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工作者农业
5·30,致敬最美科技工作者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农业产业基金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2013年广东热区社会经济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农业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契合度分析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