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健全性”心理需求视觉调整的肢体残疾人服装设计

2022-02-12柏慰文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年22期
关键词:填充物服装设计残疾人

柏慰文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当前多元化的发展特点,让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不断地加深,从思维创新到文化发展,每一个环节都让不同的个性特点充分展示,而服装设计本身就是展现这种特点的主要平台。现代服装设计风格的种类繁多,多种文化的变换背景也让服装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服装设计类型多姿多彩。在现代服饰设计过程中,残疾人服装设计理念本身就在服装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残疾人服饰设计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其本身也是现代艺术的主要流派,在整个服装设计规划的过程中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探究残疾人服装设计理念在当今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势在必行。

1 肢体残疾人“健全性”心理需求

1.1 “健全性”心理需求

肢体残疾人普遍具有“健全性”的心理需求。所谓“健全性”,是指肢体残疾人渴望像健全人一样,拥有健康,甚至健美的肢体。在无法保证医学的真正意义上的健全的情况下,残疾人会使用假肢或其他无障碍用品来满足自己肢体使用的功能、审美和“健全性”的心理需求。

后天残疾的人群,这种需求尤其在断肢初期会比较强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需求会逐渐淡化;先天肢体残疾的人群也会长期有这样的心理需求。

1.2 “健全性”需求需要被满足

“健全性”心理需求是在肢体残疾人遭遇人生重大变故时所产生的正常心理,即使是仅有装饰或象征功能的假肢也会让肢体残疾人更有自信。医学上的“安慰剂效应”也一定程度上适用于专为肢体残疾人设计的无障碍设计领域。

1.3 “健全性”需求是接纳自我的过渡阶段

诚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大部分人会逐渐适应伤残的现实,逐渐淡忘“健全性”的心理需求。但尤其是后天伤残者,在伤残初期,会有强烈的“健全性”需求。此时直接要求伤残者接受伤残的现状,不仅无益于伤残者康复和回归社会,更有可能对伤残者造成更多的心理伤害。因此,在此阶段的伤残者可以适度使用“美容肢”或其他无障碍装置,甚至自制的填充物,为肢体残疾人提供阶段性的心理慰藉。

在市面上作为商品流通的假肢,其中满足功能性的部分,以下肢的行走支撑的功能为主,其余大部分均为“美容肢”或以满足“健全性”心理需求为主的假体产品。这也很大程度说明了“健全性”心理需求对肢体残疾人心理健康和融入社会的重要性[1]。

2 服装设计中如何满足“健全性”需求

在服装设计中,我们往往更注重肢体残疾人的服装穿戴方面的障碍点,但如果基于肢体残疾人“健全性”心理需求,我们还有许多障碍点有待解决。国内外对肢体残疾人服装设计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针对“健全性”心理需求所进行的无障碍设计被提及得较少。服装心理学也是心理学的归属,因为其涉及人类行为本身和心理变化,因此就有自身独特的特点类型,从残疾人当前的社会背景观察可知,服装设计本身的产生与人的思想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以及相关社会群体等都会对人的服装设计心理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前社会发展节奏相对较快,超负荷的生活状态已经对残疾人的生活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残疾人越来越期待有一种相对平稳的心理,而残疾人服装设计理念的服装更多的是以简洁明快的表现方式进行呈现,给予残疾人相对平静的心理诉求,选择残疾人服装设计理念的残疾人本身对于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都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在他们的认知中,认为所有的服饰内容都需要以实用性为主,舒适性绝佳为目的,这种残疾人服装设计在当前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更加满足残疾人的心理诉求。

2.1 假肢、填充物和服装的衔接

前文提到,为满足“健全性”的心理需求,很多肢体残疾人会选择佩戴假肢或美容性填充物。这些装置连同身体一起被包裹在服装内,有些连接在身体上,有些则需要固定在服装上。不管是连接在身体上的,还是固定在服装上的,在服装的设计环节都需要专门设置一个连接或辅助固定的设计点。

以填充物为例,在设计时可以将填充物的一头安装上纽扣或拉链,另一头在服装上设计相应的扣眼或拉链,用来把填充物固定在服装上,方便使用者更舒适地穿戴。

2.2 冬季服装增加填充物

由于长期的残障会导致肌肉萎缩,两边不一致,进而导致脊柱侧弯等其他的不良影响,长期残障的人士在服装设计时也要考虑重量平衡的因素,其中解决重量平衡的一个方法就是适量增加填充物,以增加断肢一侧的重量。与此同时,增加填充物也可以很好地调整视觉,以满足肢体残疾人“健全性”的心理需求。

比如:一个上肢残疾人在长期的残障生活中逐渐肌肉萎缩,致使左右肩膀周围,肩胛骨周围的肌肉大小,形状有很大的视觉差,那么增加填充物,既可以解决重量平衡,又可以改善视觉平衡。

这需要设计者充分为穿戴者量体,也需要精确计算填充物的大小、体积,并准确造型。

2.3 残疾人服饰设计的穿着感设计应用

残疾人服装设计理念服装本身要在不影响功能性的前提下进行设计规划,要求服饰本身要存在一定的美感,其本身的特征是以强调适用性和功能性为基础的。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具备一定的适用性和科学性,应当着重关注最终形式与使用二者之间的结合。残疾人服饰设计的风格服装在设计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一方面作为残疾人服饰设计服装设计工作的推进首先要充分结合残疾人的穿着感要求,无论何种涉及造型的服装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都要与残疾人体表的感受相吻合,要充分实现服装与体表的一体化,服饰本身要根据残疾人运动变化的状态进行调节,衣服本身不会对残疾人产生一定的束缚力。同时设计师要选择适当的面料,在保证残疾人服饰设计的设计理念基础上,尽可能地调节自身的设计构思,深化自身的设计想法,满足残疾人的设计需求[2]。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地满足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尤其是穿着感的要求。残疾人本身对于外界的感知力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在进行残疾人服饰设计的过程中,就要充分结合其自身对于服饰的感受能力,例如外衣设计的过程中要选择密度较高的织物,这种材料不仅能够满足残疾人的设计需求,也能满足残疾人的穿着需要。而贴身的衣物更多地使用纯棉的物质,可以更好地吸取残疾人产生的分泌物。

2.4 残疾人服饰设计的工学设计应用

服装的科技发展呈现出多个方面的特点,尤其在残疾人工学的发展领域本身具备着重要的地位。无论当前残疾人工学与科学之间的联系多么密切,但是最终服务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服饰消费需求。因此在实际的探究中更多的应是以残疾人的形态和运动机能出发,通过深化残疾人与服饰之间的舒适度,以满足残疾人对于服饰的根本需求。为了让残疾人的穿着更加舒适,充分发挥人的实际能力,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残疾人服装设计理念下的相关设计人员往往会结合当前的设计构思,通过将工学设计与残疾人服饰设计相结合,在满足服饰舒适度的基础上,更多地满足残疾人的对于残疾人服装设计理念服装的设计需求,让不同的服饰结构在不同服饰中进行设计规划,以满足残疾人的穿着需求。

2.5 满足“健全性”需求的舒适度设计应用

常规服装依据人的站姿体态设计,服装以合体平整的最佳形态展现着装的美感。在服装造型和结构变化上,均围绕人体的站立活动形态进行设计和变化。而轮椅族的身体特点是不能站立,以坐姿屈体活动为体态特征,因此应依据屈体坐姿的常规体态,配之以相应的屈体结构设计与版型技术,以此作为轮椅族服装设计的准则。美观与功能性兼顾是轮椅族服装设计研究的核心目标,同时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方面要考虑方便自理,另一方面要考虑方便护理。心理需求是了解轮椅族对服装需求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轮椅族热爱生活,对形象美有渴望和追求,调查表明,当美与功能不能兼顾时,90%的肢体残疾人认为需要把美放在第一位,功能放在第二位,说明他们宁愿忍受服装的不便,也要形象美。这就对轮椅族服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设计的难度,不仅要解决现有的服装问题,还要兼顾着装的美感,需要从服装结构设计与版型技术方面入手,调整设计手法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利用适当装饰和修饰服装造型来提高着装的美感。因此,服装的功能性与美观兼备,才能满足轮椅族对服装设计的心理需求。在生理需求方面,由于轮椅族下肢行动不便,设计服装需要考虑到材料的健康性、舒适性以及安全性,要运用功能性结构设计帮助缓解肢体活动的不适。轮椅族普遍需要服装保暖、透气、干爽、方便自如和舒适,因此在服装结构设计和材料应用上需要综合考虑,既要考虑健康舒适和方便快捷等功能性设计,同时也必须考虑服装的安全性、保护性、防护性以及身体养护与环境设施配套等[3]。轮椅族肢体血液循环差,需要考虑高性能保暖性材料,既保暖又轻便;保护皮肤则需要健康型材料和干爽、透气、亲肤、抑菌的功能性材料;伴有尿失禁时,服装的结构需要便于清理更换和护理,等等。轮椅族助力裤设计是在臀部两侧设计了便捷更换层,方便照顾者帮助轮椅族站起来移动位置,有利于安全照顾。前门襟交叉遮挡设计,省去了拉链和扣子,磁性扣自动开合设计,免去了解扣、拉拉锁、解皮带和脱裤子等一系列的动作,快捷方便又安全。腰部、臀部和腿部屈体结构设计,使衣服随身合体,在具备功能性的同时,穿着也轻松、舒适、美观。

2.6 模块化服装样片设计

模块化服装样片设计是指以魔术贴、暗扣等小的材料设计,在优化服装设计效果的同时,兼具功能性的要求。要想优化设计,我们可以将服装设计成为一个具体的模块结构,并不是简约化地将一件衣服具体呈现在每一位残疾人消费者的眼前,故此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实现设计构思,形成最佳的服装特色,满足残疾人消费者的需求就成为我们需要探索考虑的一项主要问题。为此设计者从原有的设计基础上,将传统的针线缝合模式转化为拉链形式、魔术贴形式等等。这种方式下最佳的一点就是便于残疾人自己完成穿着。在这种设计理念下的风格更加满足残疾人的实际生活需求,可以从原有的双手着装转化为单手着装,为残疾人消费者的生活带来了便捷。这种拉链的设计更满足于下装的穿着,裤子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拉链的设计,可以免除在站立着装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困难。由此观之,对残疾人消费者来说,魔术贴以及暗扣的设计方式相较于拉链设计而言,是一种最佳的设计选择。残疾人着装的过程中因为身体特殊性,一些部位就很容易出现磨损的情况。但这种模块化的设计方式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简化原有的着装方式,帮助残疾人真正地感受到服装穿着的便捷性,让服装的组合结构形成一种新的机制,让残疾人就算是一个人在家也能很好地满足服装更换需求,这种更换不仅仅局限于服装本身结构的设计,同时也更适应现代化的设计构思,满足服装设计的出发点。模块化的设计理念下,可以通过不同部位的设计构思,形成一种可以在重点磨损部位进行粘贴的设计,就算是残疾人在着装的过程中一些容易磨损的位置出现衣服的损伤,都可以通过粘贴的方式,对这些部位进行调节和重新粘贴,抑或是残疾消费者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粘贴材料、样式的选择,这种方式下,不仅可以减轻残疾人的着装支出,同时也能提升残疾人的设计兴趣,满足残疾人“健全性”心理需求。另外在模块化设计下的服装样片组合中,这种样片的构建可以以一种DIY模式,更能适应残疾人的心理需求特征,帮助残疾人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环境。

2.7 肢体残疾人服装开襟设计

普通服装的开口通常在前衣片正中,这是因为常人穿着时上臂的运动范围较大。而对于上肢单肢残疾人来说很难达到这样的运动水平,因此开口部位将根据残疾症状而发生变化:将左上肢单肢残疾人的服装开襟位置设计在左边,利用右上肢的活动来完成服装的闭合。我们为上肢单肢残疾即单上肢小臂残疾、单上肢至大臂残疾人设计了一款方便开合的明开襟衬衫。在上肢缺肢或残疾的情况下,单肢活动范围就会增大。单肢需要完成两肢的动作:衬衫在左右两侧各有一条开襟,通过沿领口下的开襟线相连为一条。开襟位置在两边,从肩部过胸点直至下摆的设计,左上肢残疾人仅需通过靠左边的一条开襟线的闭合来完成衬衫的开合。平时右侧的开襟线可以一直闭合,同时利用尼龙搭扣的设计,更易掌握开合动作。右上肢残疾人穿着方法同理,位置相反。将两侧开襟设置在一件衬衫上的原因是,在大批量生产中,不需要通过分别设计来增加成本和分类;同时在穿脱过程中,只需要一直闭合一边即可。同样也是利用上肢单肢残疾人缺肢或残疾作为例子,运用单肢活动完成两肢的衬衫开合动作,利用尼龙搭扣的设计,但与明开襟不同的是[4],暗开襟衬衫仅是在一边有开襟设计,而且外观上是没有明显的标记,从外观上看,服装的开襟位置仍在正中间,但正中间的这个线迹和纽扣仅是装饰效果,并没有分割开来,同时在暗开襟的另外一侧是胸袋的设计,单上肢残疾人也可以比较方便地完成从口袋里放进以及取出东西的动作。

3 结语

为了更好地探究残疾人服装设计理念在当今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本文对当前残疾人服装设计理念本身在服装设计中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分析,同时根据不同的设计元素的应用,判断当前现有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维方式,以求能够加深对于设计的认识理解。同时对当前残疾人服装设计理念下服装发展的内容进行分析,从涉及心理以及多种角度进行探究,挖掘残疾人服装设计理念在当今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残疾人服装设计理念下现代服饰的讲述,分析应用状态,以求能够为后期的服装设计规划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猜你喜欢

填充物服装设计残疾人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沉淀”系列服装设计作品
注射填充物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我骄傲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祛火枕
事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