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酸小檗碱纳米乳口服给药系统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2022-02-12戴玮莉唐晓萌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药剂科上海00070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山东济南5055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上海004

药学实践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小檗星点活性剂

戴玮莉,金 婴,王 婷,唐晓萌,顾 清(.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药剂科,上海 00070;.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山东 济南 5055;.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上海 004)

小檗碱是从毛茛科植物根茎中提取的一种季胺类异喹啉类生物碱,又称黄连素,为中药黄连的主要成分,临床多用其盐酸盐。盐酸小檗碱(BBR)的药理作用主要为清热解毒,属于传统的消化系统用药,临床上常用作抗菌剂,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肠胃炎等肠道感染[1-2]。盐酸小檗碱溶解度低,渗透性差,在口服给药时,还存在药物释放快、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等缺陷。对于需要达到一定血药浓度为疗效前提的疾病来说,盐酸小檗碱的传统剂型还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3]。

纳米乳(NE)是由油相、水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脂质纳米给药载体。粒径范围为1~100 nm,液滴呈大小均匀的球形,外观呈透明或半透明。纳米乳是一种热力学稳定的胶体分散体系,制备工艺简单,所需能量低甚至能够自发形成。纳米乳处方中油相和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等组成成分的增溶效果,可以显著提升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纳米乳小且均匀的粒径,可透过胃肠道的水化层,改善胃肠上皮细胞对药物的吸收。纳米给药体系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可提高膜的通透性,促进药物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4]。纳米乳自身的独特优势,使其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范围,可通过口服、透皮、注射等多种途径给药[5-6]。

本研究结合纳米乳剂型的优势,制备了盐酸小檗碱口服纳米乳(BBR-NE),采用伪三元相图法和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了制备工艺,并对其体外特性进行表征,从而解决盐酸小檗碱口服给药剂型溶解度差、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提高药物的疗效,为小檗碱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给药剂型[4]。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01A-2 型干燥箱(上海实验仪器总厂);AG285 十万分之一电子分析天平(瑞士Mettler Toledo 公司);SB100D 超声波清洗器(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gilent 1 100 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EPPENDORF 5804R 高速冷冻离心机(德国Eppendorf 有限公司);DF-101S 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Zetasizer Nano ZS90 测定仪(英国马尔文公司)。

1.2 试药

盐酸小檗碱原料药(批号XC20170113,西安小草植物科技有限公司);盐酸小檗碱对照品(批号110713-201212,纯度>86.7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1,2-丙二醇(批号20181008,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吐温-80(批号2015021,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甘油(批号20191110,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聚乙二醇400(PEG400,批号970248,上海浦东高南化工厂);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RH-40,批号19523275L0,德国 BASF 公司);烷基糖苷0810(APG,平均聚合度1.2~1.8,批号170502,上海发凯化工有限公司);丙二醇单辛酸酯(Capryol 90,批号170857,上海嘉法狮贸易有限公司);肉豆蔻酸异丙酯(IPM,批号F20160731,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橄榄油(批号F20180725,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中链脂肪酸(MCT,批号193717,嘉法狮(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大豆油(批号20190801,江西金海棠药用油有限公司);蓖麻油(批号20180815,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甲醇、乙腈(色谱纯,美国TEDIA 有限公司);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批号H08827,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水为重蒸水。

2 方法与结果

2.1 盐酸小檗碱HPLC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7-8]

2.1.1 色谱条件

色谱柱:Hypersil BDS C18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05 mol/L 与磷酸二氢钾(0.5 %三乙胺,磷酸调至pH=3)等度洗脱,比例:30∶70,流速1.0 ml/min,紫外检测波长345 nm,柱温25 ℃,进样量20 μl。

2.1.2 方法学考察

精密称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1.0 mg,用甲醇稀释定容于10 ml 量瓶中作为储备液,用甲醇逐级稀释成系列对照品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进样测定。称取适量盐酸小檗碱纳米乳于10 ml 量瓶中,加入甲醇超声破乳30 min,10 000 r/min 离心5 min,取1 ml上清液于10 ml 量瓶中,加甲醇定容后过0.45 μm微孔滤膜即得供试品溶液。方法学考察表明,盐酸小檗碱在1.00~100.00 μg/ml 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37.059X+16.952(r=0.999 9)。低、中、高浓度的盐酸小檗碱对照品溶液的日内精密度分别为0.68 %、1.64 %、0.80 %,日间精密度分别为0.95 %、0.23 %、013 %,加样回收率RSD 分别为1.42 %、0.70 %、1.57 %,表明该方法可用于纳米乳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测定。

2.2 盐酸小檗碱纳米乳的制备[4]

2.2.1 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采用水滴加法制备盐酸小檗碱纳米乳。根据各类溶剂口服的安全性,筛选出以下各相备选溶剂,以BBR 的溶解度为指标,确定各相最佳选择。

油相:Capryol 90、蓖麻油、橄榄油、大豆油、IPM、MCT;表面活性剂:吐温-80、APG、RH-40;助表面活性剂:1,2-丙二醇、PEG400、甘油。在具塞玻璃离心管中加入5 ml 上述各溶剂与过量盐酸小檗碱,置于恒温(25 ℃)振荡器振摇(100 r/min)72 h,得到以上各溶剂的饱和盐酸小檗碱溶液。取该饱和溶液于5 000 r/min 条件下离心10 min,吸取1 ml上清液置于5 ml 量瓶中,加甲醇稀释定容之后过0.45 μm 微孔滤膜,按“2.1.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检测。

结果如图1 所示:油相中盐酸小檗碱的溶解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apryol 90>MCT>蓖麻油>大豆油>橄榄油>IPM;表面活性剂的顺序为:吐温-80>APG>RH-40;助表面活性剂的顺序为:1,2-丙二醇>甘油>PEG400。即盐酸小檗碱在Capryol 90、吐温-80、1,2-丙二醇中溶解度最大,故选择Capryol 90 为油相,吐温-80 为表面活性剂,1,2-丙二醇为助表面活性剂。

图1 盐酸小檗碱在各相溶剂中的溶解度

2.2.2 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质量比(Km)的筛选

按照上述筛选的结果,将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按照Km分别为1∶1、1∶2、1∶3、2∶1、3∶1 的比例混合,再取油相与此混合表面活性剂按照1∶9、2∶8;3∶7、4∶6、5∶5、6∶4、7∶3、8∶2、9∶1 的质量比配制成混合溶液,在磁力搅拌下滴加蒸馏水。观察溶液的颜色、乳光和澄明度,判断临界点,记录体系由浑浊变澄清时的加水量,计算临界点时各组分的比例。用Origin 10.0 软件绘制伪三元相图,图中各临界点连线下方的区域即为纳米乳区,比较该区域面积大小,确定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9-11]。结果见图2。图中阴影部分即为成乳区,且当Km为2∶1 时达到最大,故将Km定为2∶1。然而在实际制备纳米乳过程中,处方中各组分的不同比例会产生交互影响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盐酸小檗碱纳米乳的制备工艺。

图2 不同Km 值BBR 纳米乳的伪三元相图

2.2.3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盐酸小檗碱纳米乳处方[4]

选择对纳米乳影响较大的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质量比Km(X1)和油相质量百分数(X2)作为考察因素,以多分散系数(PDI,Y1)和载药量(Y2)为考察指标。实验过程中发现当Km≥4 时,大部分处方难以成乳;当Km≤1:2 时,平均粒径>100 nm,故将Km范围定在1∶1 至3∶1。当含油量增至0.5 g(50 %)时,平均粒径已接近100 nm,而当含油量范围在0.2~0.5 g(20 %~50 %)时,可将粒径控制在100 nm 之内。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确定了Km的取值范围和油相质量百分数,并将两个评价指标进行归一化,将每个指标换算成0~1 之间的“归一值(OD)”,并求算几何平均数,得总评“归一值”。计算公式如下:OD=(d1d2d3…...dk)1/k(k 为指标数)。对取值越小越好的因素(PDI)和取值越大越好的因素(载药量)采用Hassan 法[9]分别进行数学转换,求归一值dmin和dmax,公式如下:dmin=(Ymax−Yi)/(Ymax−Ymin);dmax=(Yi−Ymin)/(Ymax−Ymin)。采用2 因素5 水平星点设计优化处方,因素水平见表1,星点设计各组实验结果见表2。

表1 星点设计因素水平表

表2 星点设计各组实验结果

对X1进行二次式回归,得到方程R1=0.23+0.06A+3.22×10−3B−2.75×10−3AB+0.03A2+0.03B2,(r=0.970 8),P<0.001;对X2进行二项式回归,得到方程R2=0.81−0.04A+0.06B+1.37×10−3AB−0.01A2+0.01B2,(r=0.913 5),P<0.05;对总归一值(OD)进行二项式回归,方程为OD=0.87−0.28A+0.03B−0.01AB−0.03A2−0.34B2,(r=0.910 2),P<0.05。以OD 作为指标时,为使方程有效,对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 可知,模型的P<0.05,说明OD 与X1、X2回归方程的非线性关系显著。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0.910 2,表明模型能说明91.02 %响应值的变化,拟合情况良好,回归方程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准确预测实际情况[12]。

表3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纳米乳处方方差分析表

由拟合曲线可绘制X1、X2和OD 值的关系,所绘制的三维效应面和二维等高线如图3 所示。利用Design Expert 8.0 软件的预测分析功能,根据拟合回归方程、三维效应面图和二维等高线图综合分析,得到最佳处方为X1=0,X2=0.53,预测值OD 为0.621 4。故优化后的盐酸小檗碱纳米乳处方为:油相Capryol 90 占体系的32.84 %,表面活性剂吐温-80 占体系的33.90 %,助表面活性剂1,2-丙二醇占体系16.95 %,水相占体系15.25 %[4]。

图3 因变量Y 随自变量X 变化的三维效应面和二维等高线图(a)X1,X2,Y1;(b)X1,X2,Y2;(c)X1,X2,OD。

2.2.4 最优处方的验证

对最优处方进行处方验证,结果如表4 所示,预测值OD 为0.621 4,实际OD 值为0.651 0,偏差为4.76 %。表明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偏差较小,表明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CD-RSM)可用于筛选盐酸小檗碱纳米乳,筛选的处方预测良好、可靠。

表4 最优处方验证结果

2.3 盐酸小檗碱纳米乳的体外表征[4]

2.3.1 BBR-NE 载药量的测定

取适量BBR-NE 于10 ml 量瓶中,加甲醇超声破乳30 min,加甲醇稀释定容。4 ℃离心(10 000 r/min,5 min),吸取1 ml 上清液置于10 ml 容量瓶中,加甲醇稀释定容后即得样品溶液。按“2.1.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检测,计算纳米乳的载药量。测定结果如表5。

表5 盐酸小檗碱纳米乳的载药量测定结果(±s,n=3)

表5 盐酸小檗碱纳米乳的载药量测定结果(±s,n=3)

2.3.2 BBR-NE 粒径大小与分布的测定

按照最优处方制备BBR-NE,稀释到适宜浓度,均匀分散后,采用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乳的粒径大小。粒径结果如图4 和图5 所示。所制备的BBR-NE 粒径分布范围窄且呈正态分布,平均粒径为(68.85±8)nm,PDI 为(0.245±0.03),表明该制剂粒径分布及均匀性均符合纳米乳制剂要求。

图4 最优处方(201119)纳米乳粒径分布图

图5 最优处方(201119)纳米乳电位分布图

2.3.3 BBR-NE 的形态学考察

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所制备的BBRNE 的形态。取适量BBR-NE 滴于铜网上,自然干燥后滴加2 %磷钨酸(pH=7.4)溶液于铜网上负染3 min,晾干后置于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外观形貌。最优处方制备的纳米乳的透射电镜如图6 所示。结果表明,BBR-NE 呈均一圆整的球形,具明显层状结构,粒径大小约为68 nm。

图6 最优处方(201119)纳米乳的透射电镜图

2.3.4 BBR-NE 体外释放度的测定[4]

取制备好的盐酸小檗碱纳米乳2 ml,置于透析袋(分子截留值为7 000)中。于pH 1.2 的人工胃液中释放2 h,再于pH 6.8 的人工小肠液中释放22 h,溶出介质体积满足漏槽条件。将透析袋置于离心管中(含30 ml 透析液),在恒温振荡器(37 ℃,100 r/min)中释放24 h,分别于0.5、1、2、3、4、6、8、10、12、16、20、24 h 定时取样1 ml,随后立即补加等温等体积释放介质。收集的样品过0.45 μm 滤膜后,按照“2.1.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记录峰面积,计算累积释放度。释放曲线如图7 所示,拟合方程如表6 所示。

表6 盐酸小檗碱纳米乳释药曲线的拟合方程

图7 盐酸小檗碱纳米乳的体外释放曲线 (±s,n=6)

由释放曲线可以看出,BBR-NE 在人工胃液中(0~2 h)累积释放度很低(<20%),进入人工小肠液后(2~24 h)释放度逐渐上升,累积释放度达到80 %以上,表明该制剂具有一定缓释效果,其释药行为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3 讨论

纳米乳的处方筛选过程中,目前常采用绘制伪三元相图、正交试验设计法、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等方法。其中,伪三元相图法的精度不高,常用于初筛[13-14];正交试验设计法在因素水平较少时试验次数虽不多,但由于采用线性模型拟合,预测性较差[15];而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各因素对效应的影响拟合结果多数是非线性,可从效应面上选择最佳效应区域,适合于多因素、多水平的处方优化。

在应用伪三元相图筛选Km时,随着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质量比的增加,形成纳米乳区域的面积逐渐增加,当Km为2∶1 时最大,而后稍有减小。这是由于加入吐温-80 的比例增加,纳米乳的乳化作用增强。因此需要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的Km值。

本研究在单因素筛选的基础上,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以载药量及外观形态为考察指标,优化并确定了盐酸小檗碱纳米乳的最优处方:油相Capryol 90 占体系32.84 %,表面活性剂吐温−80 占体系33.90 %,助表面活性剂1,2-丙二醇占体系16.95 %,水相占体系15.25 %,载药量为0.829 mg/g。外观形态分析,表明所制备的BBR-NE 呈圆整均一的球体且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平均粒径为 (68.85±8) nm,呈正态分布,多分散系数为(0.245±0.03),说明该制剂粒径大小符合纳米乳粒径要求且均匀性好[4]。由验证试验结果可知,该制备工艺稳定可行,有望为盐酸小檗碱临床应用提供一种新的给药剂型。

猜你喜欢

小檗星点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小檗碱预防和治疗牙周炎的研究进展
2 种小檗属植物主要生物碱及总黄酮含量的比较
酰胺类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发展趋势
小檗碱对不同茶树炭疽菌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制
高动态条件下星斑模拟与星点提取方法
小檗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结构及系统发育分析
歌颂
一种强散射杂光下的快速星点提取算法
四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