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推动文化养老实践及创新

2022-02-12赵磊

中国国情国力 2022年1期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养老老年人

赵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文化养老将成为重要支撑之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8.70%,整体规模庞大,且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如何妥善应对人口老龄化严峻形势,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精神文化需求,切实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让老年人拥有优质的晚年文化生活,日益引起社会各方关注,成为新的时代课题。

一、文化养老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

关于文化养老的定义,学界通常认为,文化养老是指在老年人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受到良好的照料和赡养)前提下,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体魄与心态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的的养老方式。方爱清、王昊认为,文化养老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更加注重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情感慰藉和道德支持。韦庆辛认为,文化养老超越了传统的赡养观,通过人格尊重、情感慰藉等,保障养老质量和老同志的精神健康。单忠献认为,从公共服务供给层面,文化养老是我国养老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从个人层面,强调老年人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满意度。综合学者观点,文化养老注重以文化为媒介,激发释放老年群体精神活力,帮助老年人实现精神层面的满足与慰藉,从而心情愉悦,颐养天年。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分为生理、安全、尊重、社交和自我实现五种层次,认为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有可能追求和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美国“老年教育学之父”霍华德·麦克拉斯基在马斯洛基础上提出老年人有应对、表现、贡献、影响、超越五种需求。应对需求是指老年人能够掌控自己的生计、生活条件,应对或者适应因年老带来的生理、心理、收入等各种因素变化的需求。如果应对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则老年人就没有更多的能量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表现需求是指老年人追求休闲娱乐,参与社会活动等,实现表现自我的需求;贡献需求是指老年人服务社会、利他的愿望,通过奉献和给予增进自我价值;影响需求是指老年人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影响社会或周围环境,发生有意义的改变;超越需求是指老年人超越自身的生理限制,激发潜能,更深入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上述理论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为老年人提供文化服务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负担、闲暇时间、经济基础等,为处于不同生活环境、拥有不同余力和能量的老人提供适宜、形式多样的服务。二是在社会层面提供更多途径助力老年人文化养老的同时,老年人个体层面有意愿也有能力,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精神文化活动的创造,践行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成为服务的提供者,为社会福祉的增进作出贡献,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和个人的超越。

二、国家图书馆文化养老实践及创新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图书馆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拥有内容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图书、报刊、杂志等传统纸质文献,光盘磁带、缩微胶卷等实体文献,以及数据库、电子书等数字资源,可以开展讲座、培训、展览、读书沙龙等线上线下活动,有助于文化养老理念的传播和实现,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了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更为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文献信息、无障碍设施设备和服务等。公共图书馆为老年人提供文化服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持。本文以国家图书馆为例,分析公共图书馆文化养老的具体实践及创新举措,提供案例研究,供图书馆业界参考。

(一)提供人性化服务和舒适的阅览环境

如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部分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在图书馆享受服务时可能会遇到不便。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图书馆需要查验健康码,进馆预约成为新常态。国家图书馆在开通官方微信预约入馆基础上,同时提供综合咨询台预约和电话预约,在馆区入口处设置“老年读者登记处”,为预约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登记入馆服务。对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无法调取“健康码”的老年人,可由工作人员代查“健康码”信息,或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安排老年人凭身份证、老年卡等有效证件登记进入,尽量消除老年人迈入图书馆的各种门槛。为方便老年读者获取文献,国家图书馆设立了老年读者“绿色通道”,为老年读者提供文献查找、预约提取等一站式服务。部分老年读者不会使用自助设备和服务,国家图书馆就设了专岗代检代查,提供人工帮助。在自助OPAC查询、自助办证、自助借还等自助服务区配备人工咨询岗,推行自助办卡服务的同时保留人工办证处。在中文借阅区,为老年读者特别推出温馨提示,遍布“预约外借指南”“续借指南”“快递还书指南”“OPAC找书指南”“初始密码提示”等小纸条,被老年读者亲切称为外借“掌中宝”。

国家图书馆在设施设配方面充分关注老年群体需求,在总馆北区二层和南区二层安装了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邀请专业工程师培训员工,普及急救知识;在总馆北区总咨询台、南区文津厅咨询台、南区紫竹厅咨询台、古籍馆普通古籍阅览室咨询台等区域设置便民服务箱,配备老花镜、电子血压计、电子体温计、创可贴、云南白药喷雾剂、棉签等老年读者常用物品及药品,以便及时处理意外情况。

(二)精准对接老年需求,助力老年人融入智能时代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老年人在信息科技接受程度、使用频率、信息素养和知识掌握上,与青年人存在较大差距。扫码点餐、在线缴费、手机挂号就医等数字化服务融入日常生活,不会使用智能设备成为很多老年人的痛点。2011年起,国家图书馆紧密贴合老年群体需求,通过公益培训、资源推荐、读书沙龙等,帮助老年读者学会打字、网络信息检索、电子报纸阅览等互联网技能。结合飞速发展的数字化形势,充分考虑老年读者的年龄特点和知识需求,2014年11月,国家图书馆推出“关爱夕阳”老年课堂,以信息检索、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手机等媒体应用等为主,通过线上直播课堂、线下集中培训和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帮助老年人填补“数字鸿沟”,更好融入现代化数字信息社会。目前,老年课堂已形成“常规化+”的课程体系,每年8个系列24讲,其中常规课程16讲,再根据老年读者需求灵活增加8讲新课程。整个课堂涵盖玩转手机、视频制作、国粹赏析与学习、常用应用转换、在线医疗、智能扫描和识别、安全使用、在线购物等,同时依托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微课堂”“微讨论”等线上新颖便捷服务,形成培训课程分层化、授课方式多元化、读者馆员沟通即时化的格局。

随着老年人视觉、听觉等身体机能衰退,以及自身学习和记忆困难,很容易产生生活掌控力下降、与时代脱节、孤独、价值缺失等感觉。国家图书馆开设了“关爱夕阳”老年课堂,一方面,为老年读者搭建与社会沟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帮助老年人熟悉智能化设备,享受学习、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便利,克服“网络信息技术恐惧症”,进一步坚定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另一方面,学员们通过系统学习,积极主动和其他学员分享心得,传授经验,完成了服务享受者到服务提供者的身份转化。除了课堂,还举办了“不一样的文化年”“好书我推荐”读者沙龙、“我和国图的故事”老年读者座谈会、“我来当主讲”——老年读者主讲活动等,为老年读者提供展示专业特长的机会,很好满足了老年人的贡献、影响和超越需求。

(三)加强多种形式的文化输出,增进老年人文化素养

国家图书馆目前有“文津讲坛”“国图讲坛”“中国典籍与文化”等多个面向社会公众的讲座品牌。“文津讲坛”坚持精品意识,内容涉及文史政经、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文博考古等各个领域,演讲者包括德高望重的学者前辈,以及学术精到的后起之秀;“国图讲坛”注重通识性、普及性,主讲人包括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国家政策制定及研究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国家典籍博物馆依托国家图书馆宏富馆藏,系列讲座以“弘扬中华文化,关注人文情怀”为目标,密切结合展览,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围绕典籍文化、文博考古、书法绘画、文史政经等内容,多角度解读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典籍文化,坚定公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化自信,吸引了不少老年读者关注。这些讲座为老年人丰富知识体系、陶冶情操、增进文化素养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平台。很多讲座老年读者能占到三分之一,在工作日举办的讲座,老年读者更是主力。除讲座外,国家典籍博物馆集典籍收藏、展示、研究、保护、公共教育、文化传承、文化休闲于一体,将实现博物馆、图书馆服务的全面聚合,是重要的传统文化传播基地,为包括老年读者在内的公众提供了更广阔的参观空间、更好的休闲场所和更佳的博物馆体验。国图艺术中心不定期举行“重温红色经典”“荣庆学堂——北方昆曲传统折子戏推广演出”等公益活动,为老年读者提供精神盛宴。

原文化部老年大学国家图书馆教学点成立于2014年,是为老年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非学历教育教学场所。课程设置既彰显国图特色,将图书馆的馆藏及业务资源优势转化为新颖有趣的课程,又充分考虑兼顾老同志的兴趣爱好、年龄结构等因素,开设书法、摄影、舞蹈、手机应用及影像处理、装裱等课程,受到了老同志的热烈欢迎。工作人员做好科学化、人性化服务管理,优化工作流程,及时解决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让老年人不仅学习知识,也感受到充分的尊重与关心。老年大学在学期结束后会安排汇报演出或者成果展示,以拓展老同志的生活空间、交际圈层,增强老同志的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

(四)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帮助老年人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老年人往往俱备经验优势、技能优势、威望优势,在多年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是亟待开发利用的人力资本和智库。对老年人而言,智力资源的开发也让自己参与多种形式的公共服务,为文化强国等建设作出贡献。国家图书馆本着“为国存史,为民立传”宗旨,于2012年启动“中国记忆”项目,通过人物口述等形式,为我国现当代重要事件、各领域重要人物、传统文化遗产建立资源库,保存国家记忆。参与者有不少是为国家发展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老同志,或是步入暮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保存国史、传承文明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历史参与感、文化归属感、民族自豪感。此外,国家图书馆还积极组织离退休党员开展“听老党员讲儿童故事”,由老党员为少年儿童馆的小读者讲绘本故事,发挥老党员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组织老同志赴山西静乐县图书馆进行文化扶贫等志愿服务项目,传递老年人正能量。

目前国家图书馆助力文化养老的实践工作取得一些进展和成果,得到了老年读者的热烈欢迎,尤其是“关爱夕阳”老年课堂已经成了品牌项目,近年来共收到锦旗、手写感谢信等读者表扬100余件次,但仍存在服务空间有限、品类不够丰富、容量不足等问题。如“关爱夕阳”老年课堂一年至多服务6000人,文化和旅游部老年大学国家图书馆教学点每期招生只有200余人,且仅面向文化和旅游部系统离退休员工,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未来,要在借鉴国内外公共图书馆经验基础上,通过资源优化、空间再造、设施更新及内容策划等,强化提升服务老年人的能力和水平。

三、公共图书馆助力文化养老的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九条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群体的特点与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提出,要面向老年人群体开展数字技能和文化艺术培训,提供更多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老年人享有更优质的晚年文化生活。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如何切实回应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的现实诉求,保障老年人公共文化服务权益,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前瞻性、创新性文化服务,本文在借鉴国外图书馆老年服务经验基础上,提出如下思考。

(一)转变服务观念,加强社会合作,构建全社会支持文化养老的良性互动体系

■碧空如洗|董年龙/摄

传统观念里人们容易将“老弱病残”放在一起看待,日本学者堀熏夫指出应从“消极的被看护者”和“积极的生活者”两方面综合看待老年人,图书馆等公共服务场所应更新服务观念,不能将老年人一律视为需要特殊照顾的病人。美国图书馆协会指出,图书馆应对老年人持积极态度,将其视为一种资源而非负担。公共图书馆应充分认识到老年群体身上的活力和创造力,在协助老年人克服利用障碍、着力丰富老年文化服务供给、提供情感和社交支持的同时,为老年人实现全面发展、挖掘潜能创造条件。开展老年教育和文化养老基础理论、政策及应用研究,探讨解决老年教育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文化养老提供理论支撑。文化养老还是一项涉及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卫生、老年体育和老年产业等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图书馆更新理念,延伸服务触角,同政府部门、老龄组织、养老机构、基层社区等加强联络合作。如日本图书馆对老年人服务不再局限于馆区传统设施,通过对面朗读、送书上门等方式,充实老年人晚年生活,提升生活质量。对面朗读可以在图书馆,也可以在老年人家中。送书上门的对象既包括符合条件的老年读者,也包括养老院、医院等老年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

(二)着力提升图书馆影响力和话语权,完善相关制度规范,为文化养老“赋权增能”

公共图书馆需主动置身社会发展大格局,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优质可靠的信息支撑,发挥好“智囊”作用,着力提升影响力和话语权,使文化养老获得更多的政策及资源支持。为了推动老年服务规范发展,美国图书馆协会制定《公共图书馆对老年人的责任》《图书馆老年人服务指南》等制度文件,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修订完善。公共图书馆也制定有相应服务指南,如《密苏里州图书馆老年人服务资源指南》等。我国虽然日益重视老年教育,公共图书馆在文化养老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鲜有针对老年人的服务指南或者工作规范出台。《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中有涉及老年服务的规定,但都相对笼统。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通过老年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政策规范的完善,给文化养老赋权增能,将有力推动文化养老的深入实施。

(三)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精细化的文化服务。

随着社会进步,公共图书馆将有新的功能地位,与此同时对老年人提供的文化服务也相应扩展和丰富,体现个性化、时代性。多样性是美国公共图书馆老年服务相关文件中屡被提及的关键词。老年人有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条件、文化程度、个体需求等,公共图书馆应加强调查研究,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精准对接老年群体多元文化需求,围绕养生保健、心理情感、金融防骗、闲暇生活、科学文化、代际沟通等老年人关心的重点领域,开展专题资源建设推介、主题阅读等活动,发挥公共文化宣传阵地作用,开发更多符合各个层次老年群体的文化服务。此外,公共图书馆应与时俱进,在方便老年人经由“绿色通道”享受文化服务的同时,前瞻性配置面向老年读者的服务功能,做好普及培训工作,引导和帮助老年人敢用、能用、会用、乐用智能科技,采用简捷的操作模式,将智能服务自然嵌入老年人高频使用的服务场景,积极探索通过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帮助老年人无障碍享受线上阅读、云观展等服务,提升老年人到馆体验。

猜你喜欢

国家图书馆养老老年人
养老生活
老年人的世界越来越“小”——怎么帮他们走出出门“第一公里”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养老更无忧了
中国失能老年人4年后达4200万
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
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2016年3月)
国家图书馆农业部分馆成立
祝大彤赠书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