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江门科技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2-02-11□祝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江门粤港澳大湾

□祝 林

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珠三角九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江门、惠州、肇庆)组成的城市群,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2019年大湾区常住人口达到7264.92万人[1],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参与全球产业技术竞争的重要载体。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2]的颁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江门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西部,是大湾区承东启西的关键节点,东邻中山、珠海,西连阳江,北接广州、佛山、肇庆、云浮,南濒南海海域,毗邻港澳,是珠三角连接粤西乃至大西南腹地的重要纽带,亦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之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实施的重点是要打造“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立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将为江门科技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在对江门科技创新现状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相关的科技决策提供参考。

一、江门科技发展现状分析

江门发展基础较好,20世纪90年代初期该市已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之列(名列第32位)[3],《中国海关》杂志公布2018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江门排名第41[4]。近五年来,江门发展势头良好,GDP呈稳中有升态势(如图1所示)。

图1 2014~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变化(资料来源:相关年份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

江门是广东省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工业体系较为完备,产业基础雄厚。近年来,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定位的“珠西战略”主战场和增长极要求,江门坚持以“工业立市”为根本,重振“江门制造”,打造“江门创造”,夯实“江门质造”,积极布局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装备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与传统制造产业的提质增效双轮驱动,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涌现出一大批龙头企业[5]。2017年江门排名前10位的行业为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食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如表1所示),这10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7.71%,成为江门的支柱行业,而在这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较高(如图2所示)。

表1 2017年江门10大支柱行业规模及占比情况

(续表1)

图2 2017年江门10大支柱行业与其他行业占比情况(数据来源:相关年份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

江门在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有着较为深厚的积淀。近年来,江门加大研究开发(R&D)投入,2014~2018年R&D投入持续增长(如表2所示);在科研产出方面,近五年,该市SCI论文发表量稳步提升(如图3所示),高价值发明专利数量不断增加(如图4所示)。全市拥有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高校和研究机构和稳定的学术研究队伍;正在建设国家大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广纳国内顶尖的创新人才。目前,江门市已建有“院士工作站”11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9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个[6]。该市亦重视产业技术平台建设,目前拥有珠三角(江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与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三大国家级平台;先后在装备制造、LED芯片等行业领域建立了6家国家重点检测实验室(技术中心)、39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00家[7]。

表2 2014~2018年江门研发投入及占GDP比重情况

图3 2014~2018年江门SCI论文发表情况(数据来源: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数据库)

图4 2014~2018年江门发明专利数量及资产指数(PAI)分布情况(数据来源:律商联讯patentsight专利数据库)

二、江门市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发展前景分析

(一)地理区位优势凸显。江门与港澳及深圳的陆路距离均在100公里左右,海运距离不到100海里。其毗邻广佛,在广佛1小时生活圈覆盖范围内,同广佛都市圈有着密切的联系。2018年江湛铁路、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未来伴随深中通道、深江肇高铁、深茂铁路江门至深圳段等一系列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贯通,江门将成为连接大湾区与粤西交通的“枢纽门户”,承担起大湾区承东启西、辐射粤西乃至大西南的西翼核心重任[8]。

(二)侨乡文化名扬海外。江门有着“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祖籍为江门的华侨将近400万,分布在世界上107个国家[9]。江门与港澳历史渊源深厚,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在港澳780多万常住居民中有五邑籍乡亲约155万人,五邑籍港澳社团多达93个;港资企业已成为江门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来源,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近2/3[10]。2015年江门借助“侨”资源引资引智,打造了“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集聚区,截至2019年,共引进侨资、外资企业518家,其中世界500强7家、重大产业项目56家、战略性新兴产业55家,已成为海外华人和港澳青年来江门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11]。

(三)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江门土地总面积约占大湾区城市群总面积的1/6,相较珠三角开发程度较高的城市,江门有着更为广阔的腹地,土地开发强度低,可以与澳门、深圳等城市产业协同发展,开启“飞地经济”,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此外,作为广东省的海洋大市,江门拥有较好的海洋资源禀赋,海岛岸线400公里,约占全省的1/7;共有海岛561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其中水深小于5米的浅海滩涂面积约140平方公里,具有优质的土地后备资源,发展空间较广。全市沿海区域可供旅游开发利用的优质沙滩20多处,约64公里。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是多种经济鱼、虾、蟹类的繁育场。

(四)产业互补性强。江门拥有食品、造纸及纸制品、机电、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六大传统支柱产业,工业基础扎实;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布局数字经济、海洋装备等未来产业,谋求“换道超车”。借助江门较好的产业基础,有利于承接港澳科技成果在江门的商业化,拉长和拓宽产业链及产业发展空间,推动港澳经济多元化[9]。

(五)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极具发展潜力。《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积极推进“中国(江门、增城)‘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建设、“支持江门与港澳合作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以及“加快江门银湖湾滨海地区开发”。为了形成大湾区城市错位发展,省委省政府给江门的新定位为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12],而科技创新将为江门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引擎。

三、江门在科技创新中出现的问题

(一)R&D投入力度及结构与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发展不相适应。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将要打造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也就意味着需要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卡脖子”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创造出更多原创性的前沿科技成果,并推动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这需要大量的科技研发投入支持。江门有着较为丰富的科技资源,但2017年研发投入占地区GDP比仅为1.91%,在珠江西岸六大城市(以下简称“珠西六市”)中排名第四(如图5所示),远低于广东省2.61%的平均水平。

此外,江门的R&D投入结构尚需优化。2017年,江门基础研究支出为0%;应用研究支出为1.1%,而广东平均值9.2%;试验发展支出较为突出,高达98.9%,超过广东平均值86.13%(如图6、图7所示)。江门R&D经费投入结构的失衡必然会影响其产出的经济效益水平以及科技创新能力。

图5 2017年广东与珠西六市R&D投入与地区GDP占比情况(数据来源:相关年份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

图6 2017年江门R&D投入结构 图7 2017年广东R&D投入结构(数据来源:相关年份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

(二)高质量科研产出不足。尽管拥有江门中微子实验等国家级高端平台,但综合比较,江门的高质量科研产出量在大湾区来说不占优势,尚未形成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如江门2014~2018年的SCI论文数为691篇,在珠西六市中排名第3(如图8所示)。尽管排名较为靠前,但与佛山和珠海相比差距非常明显。另外,排名前十的人大多为国家及省级的机构(如表3所示),市级层面只有五邑大学青年科学基金上榜。由此可见,市级科研基金产出的科研成果相对较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急需制定有针对性、规范性、持续性的市级科研基金管理机制的迫切性。

从高质量专利产出角度来看,江门在大湾区的排名靠后,凸显出其技术创新的薄弱。从图9中可以看出,江门在大湾区十一个城市发明专利PAI排名中位列第九,稍高于肇庆和澳门。

图8 2014~2018年珠西六市SCI论文发表情况(数据来源: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数据库)

表3 2014~2018年江门SCI论文基金资助情况

图9 粤港澳大湾区十一市发明专利PAI排名(数据来源:律商联讯patentsight专利数据库)

(三)对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待加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就是要瞄准世界前沿,侧重于产业需求,解决未来发展产业中的基础性科学问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引领战略新兴新产业新方向。从图10可以看出,2014~2018年江门专利转化数量呈逐渐上升的态势,但相比佛山、中山和珠海还是较弱。因此,江门尚需加强引导科研机构研究与产业结合,推动科研机构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图10 2014~2018年珠西六市专利转让情况(资料来源:合享新创incopat专利数据库)

四、促进江门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加大市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市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建立市级财政对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长期投入预算制度和稳定投入增长机制,大幅提升江门基础研究投入占R&D经费投入比重。与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等建立省实验室联合基金,推动江门与相关地市在应用基础研究上的交流,促进大湾区的科技合作。

(二)加强大科学装置建设。以江门中微子实验建设为抓手,积极与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大科学装置聚集一批高端人才,联合建立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同时开展交叉前沿科学研究,解决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带动光电倍增管、机械、设计、化学、材料、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江门原始创新水平。

(三)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导江门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以产业需求为牵引,与企业开展共同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在科研机构开展重大项目过程中引入风投基金,陪跑整个研发流程,推动科技成果商业化;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撮合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供需对接。

(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落实“珠西战略”,把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作为“头号工程”,全力主攻大项目大产业,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大项目大企业加速扩容,推进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激光与增材制造两大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引导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机电、食品、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支持智能云科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积极承接大湾区生产性服务业溢出,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工业设计、电子商务、会展业、现代物流、科技和信息服务,积极支持商业综合体发展。

(五)推动与深圳产业、科技、人才发展的对接。通过财政资金支持经济发展,积极承接深圳产业转移;设立专项资金,对来合作区的企业开展产业转型升级、与江门高校共同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向的项目予以支持。与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深圳)广东省实验室、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开展协同创新,通过财政资金方式鼓励江门高校与深圳相关省实验室联合申报课题,开展产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江门在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交叉前沿研究。推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与深圳前海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合作,共同支持港澳青年前来创新创业;为深圳的人才提供专家公寓、度假疗养、健康医疗等方面的配套服务,积极促进深圳、江门两地高层次人才的科技合作。

猜你喜欢

江门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精彩观影,欢乐K歌 江门开平优之名商务多功能影音室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广东江门“多证合一”再开全国先河
燃情单车江门骑士 168公里骑行活动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