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的实效性及提升路径研究

2022-02-10周碧蕾吴秋彤葛婉宁

关键词:谈心谈话师生关系

周碧蕾 吴秋彤 葛婉宁

摘    要:移动互联网的高度发展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高校辅导员与学生间的谈心谈话涉及价值传承、价值观构建,覆盖学生成长的各领域,全方位对接学生的成长成才。目前,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的原因有:交往缺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对话关系疏离化;偏离生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对话过程工具化;价值断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目标抽象化。基于此,文章提出通过运用“微话语”提升教师与学生网络对话实效性;借助“表情包”增强网络对话吸引力;通过微信、“易班”等平台提升网络对话影响力。

关键词:谈心谈话;师生关系;网络对话;思想的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1-0083-05

思想政治教育事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呈现个性独立、思维活跃、热衷网络等特征。这些新境况对开展谈心谈话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 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的现实意义

在数字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转发文件、传达通知等单向度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在追问网络时代教育真正意义的时候,无法回避学生本身的个性化存在,无法回避学生身处的独特境况,只有回应他们的现实诉求,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育才可能真正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被取代与覆盖。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谈话涉及价值传承、价值观构建,覆盖学生成长的各领域,全方位对接学生的成长成才。借助谈心谈话引导学生价值观念从“知道”到“认同”,再从“认同”到“践行”的过程,让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生当中真正“入脑入心”,提升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与影响力。

(一)谈心谈话贯穿大学生成长全过程,引领思想

大学生具有朝气蓬勃、学习能力强、可塑性强的特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思想政治教育成败取决于能否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否传授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精神信仰和生存智慧,使学生今后直面各种纷繁复杂的难题而不被随意左右。师生之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话产生思想碰撞,进行经验互享,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反复、持续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从外部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影响的过程,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引路人,将教育思想与理念渗透在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从学生入学的新生心理适应、生涯规划,再到发展过程当中迷茫与困惑的疏导、就业心理调适,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谈话贯穿始终。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谈话引领大学生更好的成长,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追求更高层次的品德、修养、价值。

(二)谈心谈话促进师生关系重构,提升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的师生关系具有理解交往性。谈心谈话中的师生关系定位为理解交往性与创造互动性。正如孔子在《学记》中所言“亲其师而信其道”。谈心谈话着眼学生关心的难点困惑和焦点关注,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没有单一的公式,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在对话中了解学生的“痛点”,多角度嵌入学生的话语与经历,有针对性地围绕学生发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谈话。关注学生当下的情绪情感,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互动的内容与方式,促进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克里夫·貝克提出,“不应该把道德看成是目的本身,而应看成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标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不断积极地探索生命意义,努力丰富和完善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对话师生关系具有创造互动性的特征,这与其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分不开。参与对话的人都有能力为对话提供自己的见解与帮助,并且在聆听别人的过程中反思自身。

二、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式微的原因分析

(一)交往缺失:思想政治教育对话关系疏离化

在对话交往中,如果教师没有将学生视为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缺乏有效的交往互动,就会导致关系的疏离。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是师生双方进行交流的实践活动,在信息渠道愈加多元的今天,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与认知日益多样化,单纯灌输现有结论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一直以来在与学生谈话中,“摆事实,讲道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常用方法。我们不能否定讲理的必要性,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表达与心理需求。

师生比严重失衡,使教师无暇顾及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之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思想引领、困惑解答的时间被挤占和压缩,导致师生之间对话的频率较低且实效性不足。在接受访谈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于师生之间的交往并不满意。思想政治教育常用条条框框限制教育者,而这所能达到的仅仅是行为的约束,却忽视了内心的接纳与发展。人的生命本质不仅仅是生物学层面的,还有情感、思维以及丰富的精神层面。只有将学生个体当成活生生的现实的人,而不是当成复制品,教育才有灵魂,对话才有生命。应当摒弃“围绕着老师”这种单向度思维模式,才可能构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双向流动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单向灌输。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保留着主客二分的认知模式。这种模式“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交往关系疏远化和抽象化”。与此同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被事务性的工作所挤占,在问题交流中常常呈现居高临下或唯理至上的色彩,忽视思想的碰撞与感情的交流,慢慢地导致师生之间关系的疏离。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性的交往。人的社会存在性是通过人的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得以确认。然而现实中,师生之间缺乏交往,彼此之间存在距离与隔阂。离开了人与人的相互依存与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对话也无从谈起。反思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交往,有的为了完成任务,单纯强调绝对服从,有的教育方式僵化,脱离学生实际,甚至造成师生之间对立,陷入“人的失落”困境。

(二)偏离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对话过程工具化

如果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偏离实际生活,非但无法获得学生的信任,还会陷入工具化思维模式。教育最大的魅力在于人之特殊性与差异性。反思当前的教育,有关人的意义与价值被忽视和剥离,促进理性的发展俨然成为了教育唯一目标。这种偏向也带来了教育的失衡,容易造成学生个性的不健全与不完整。

1.话语晦涩不易被学生接纳。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严肃性,如果话语体系与现实世界缺乏张力,会导致理论的阐释力不够。用单调晦涩的术语进行说教,不易被学生接纳认同。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过:“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离不开语言这一媒介。语言作为连接师生之间的桥梁,如果过分生硬,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从而产生排斥沟通的心理。对话话语晦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过于深奥,例如大部分辅导员学科背景与学生不一样,在谈话中运用学术言语易造成学生无法理解;二是语言过于生硬,将通知及文件一字不漏照着念,书面化的语言没有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口语,容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只有将语言从工具上升到艺术,才能有效发挥对话的实效性,走进学生心里,获得学生认可。

2.迎合教师的心理导致“表演型对话”。有些学生在对话当中因为害怕说错话而不敢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有些学生为了迎合教师而编造一些“谎言”,导致“虚假对话”或“表演型对话”。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种“虚假对话”或“表演型对话”并不少见。教师无法真正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关于对话走向的判断也会出现偏差,双方“雾里看花”,更无从谈起走入学生的心灵。真诚的对话是一种心灵的唤醒,在交互中引导学生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我—你”对话关系,将学生视为每个独一无二的“你”,接纳学生的情绪,真诚地倾听学生的想法,把学生视为有血有肉的完整的人来对待。

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规范与服从,唯理至上的说教与缺乏人情味的沟通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话需要直面人生的意义、自我的存在等看似宏大实则绕不开的话题。这些话题具有不可回避性,但往往我们日常的谈心谈话甚少触及。流于形式的关心最多只能实现理解,但是无法解决学生内心的困惑与迷茫。只有将学生个体当成活生生的现实的人,而不是当成复制品,教育才有灵魂,对话才有生命。

(三)价值断裂: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目标抽象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价值传承与引导是关乎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从开始的认知到逐步的理解再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然而在本次访谈的过程中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的目标过分抽象化,导致思想引领的低效甚至无效。

1.师生对话流于形式,无法触及学生内心。思想政治教育对话不是一般的谈话,也不是思想政治和对话的简单叠加。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的实质,需要避免有对话之“名”无对话之“实”的情况。有对话之“名”无对话之“实”,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对话当成一种外在的表演和装点,流于热闹的一问一答类似对话的表象,却没有对话的实质。从访谈中了解到,师生之间有接触的场合一般为年级大会、升旗仪式、课程等。尤其在仪式感特别强的场合中,师生对话的效能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话实践当中存在一些误区,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对话中的各种现象,可能出现热闹的课堂、好看的仪式,实际却没有从根本触及学生内心,流于形式与表象。

2.教师角色错位,对话引领效果不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高校辅导员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多重角色于一身。

在这种多重领导与管理的错位下,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话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是由于时间精力不足,与学生沟通谈话的时间简短,对学生熟悉与了解程度有限;二是谈心谈话内容主要聚焦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常常无暇顾及“思想引领”这一重要核心工作,导致引领效果不佳;三是片段式谈心谈话,无法持续深入。许多辅导员谈心谈话主要出于应急目的,例如心理高危的跟进排查、宿舍矛盾解决。谈心谈话如同“救火”,而不是着眼于“育人”,缺乏思想引领性。

3.缺乏人文关怀,教育价值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对话中,由于过分强调知识理论的灌输,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教育价值的不断弱化,使原本充满魅力的教育变得枯燥乏味。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话中,教师应摒弃传统思维方式,与学生平等交往,形成有效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对话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思想开展,借助对话唤起学生的参与感,在参与实践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挖掘问题的根源。师生对话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相互倾听和分享,在思维碰撞中建构新的知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教育价值的不断弱化,使教育变得枯燥乏味。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话中,一旦忽视了学生个人的发展诉求,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就会失去教育本身的魅力与温度,陷入单向度的支配与控制当中。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谈话存在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造成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疏离。加之谈话内容枯燥、方式单一,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抗拒。“摆事实,讲道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但其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表达与心理需求。与此同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呈现明显的唯理至上的色彩,缺乏思想的碰撞与感情的交流,慢慢地导致师生之间关系的疏离。师生对话交往关系蕴含着平等的价值,是真正意义的协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对话关系不是压制与打击,而是师生通过对主体性的相互承认,将对方看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通過思想、情感、行动参与到对话中的一员,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彼此倾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只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构建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有效开展对话,实现共同发展,才能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破解低效谈心谈话的路径

“移动互联网”模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方式与日常习惯,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提供了挑战与契机。

(一)运用掌握“微话语”提升网络对话实效性

微话语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微时代。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各式各样的微话语也活跃于微信、微博、微视频当中。它是话语在新媒体时代的体现与运用。微话语具有解释性、建构性、扩散性等特征,体现话语主体对于世界的解释和理解,具有承载情绪、传递信息和建构关系等功能,是遵循一定规则的言语符号。微话语的表现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深受青年大学生喜欢。

在日常交流对话中掌握微话语,有效建构认同。随着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成为各种微媒体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内容,在情感上产生认同,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做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亲和力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与新时代有所脱节,远离学生实际;教育方法单一呆板,学生不易接受;教育过程存在形式主义等情况,学生产生距离与排斥。在高校,大学生网络群体十分活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微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话只有与学生的信息素养、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水平相互契合,才能汲取新媒体带来的养分,优化传播路径,开辟新的教育场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话语认同建构的前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学习掌握各种新媒体工具,了解新时代学生的微话语,利用微话语与学生之间产生共鸣;避免规训与命令话语带来的疏离感而加剧“信任鸿沟”;善于运用与学生之间“无代沟”的微话语,尽量避免 “一定得”“必须要”等强制性话语,在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微话语”的运用。微信、微博几乎是每个00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必要媒介,掌握“微话语”自然成为开展网络对话的必要途径。例如学校播放通过军训阅兵方阵造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如果用贴近学生日常的网络流行语“燃”作为评论并转发,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例如用“满满的干货,拿走不谢”来代替“通知重要,务必传达到位”,一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借助“表情包”增强网络对话吸引力

“表情包”是人们的表情在网络中以符号的形式呈现,借以表达内心的感受与情绪,简洁清晰,一目了然。网络表情饱受到热捧的背后隐含着青年人彰显个性以及平等沟通的需求,借助表情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话语的吸引力。

表情包具有即时性、娱乐性、互动性、多元性与更迭性。由于其个性化的特征,深受青年人的喜欢与追捧,大多数表情包都是由青年人借以各种网络图片处理工具所创造产生,成为青年亚文化的分支。表情包的即时性表现在网络对话中,通过“文字+表情包”抑或单纯表情包的方式,直接表达内心感受;其娱乐性表现在,表情包以直观的形式(图片或动画),配以网络语言;其互动性表现在通过表情包,可以尽在不言中。除此以外,由于表情包制作简易方便,呈现了多元性与更迭性的特征,不同年龄层所钟爱的表情包有所不同,因此呈现不同的话语圈层,而且更新换代快。

表情包具有表达情绪、传递信息的功能。青年在网络上借用表情包表达自己或欢喜或不满的情绪情感,同时传递内心对于双方所沟通问题的态度。表情包还有一个特别明显的功能——群体认同。认同一方面与自我认同有关,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和他人互动来建构。大学阶段,同伴之间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学生处于自我同一性整合阶段,需要借助朋辈、群体的力量实现自我形象建构。因此,当学生使用某种类型表情包时,与之交流的群体也会随之使用,通过这种方式达成群体的认同。

通过对表情包的文化内涵进行解码,勾勒出与网络对话的内在关联。在了解表情包所代表的象征意义的同时,梳理其背后的社会学、心理学的原因。霍赫希尔德认为,“人们在不同的场景中会根据不同的情境规范和文化观念进行情感管理,以呈现适合表达的情感(以正向情感为主,维持自己的良好形象)”。出于对自我形象建构的考虑,出于对社会秩序的服从,许多负面的情绪被压抑,而扁平化的网络提供了一定的“减压阀”,表情包“狂欢式”的呈现也侧面疏导了负面情绪。

借助表情包可以提升网络对话的吸引力,提升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亲和力。共同的表情包就如同共同的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升彼此的信任。例如有的高校以校徽为原型制作一系列不同表情的图案,得到学生的追捧。在网络对话中适度运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契合的表情包,可以消解师生之间由于角色与身份带来的距离感,迅速获得学生的认可与接纳,为进一步开展对话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表情包借助网络这一媒介,呈现平等、多元、个性的特征。借助网络对话,适当降低言说者内心的紧张感与焦虑感。学生运用一定的表情包释放自己的压力,表达自己不敢在教师面前表达的情绪或态度,为师生有效对话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辅导员借助网络对话,正确分析学生网络中所运用表情包背后的语境,仔细解码其背后所蕴含的态度与情绪,为对话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撑与理据。

(三)通过微信、“易班”等提升网络对话影响力

微信与 “易班”是开展网络对话的常用载体。借助大学生常用网络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提升对话的交互性。

“易班”作为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于2007年起开始在上海进行试点,2013年,教育部要求实施推广“易班”模式。“易班”中班級文化建设与管理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依托网络媒介,借助话题、班级相册、投票、活动等开展。“易班”具有时代性、教育性、娱乐性、互动性等多重功能,能满足高校大学生日常管理的需求,打造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师生互动平等交流新平台。

师生可以在“易班”上发帖、写博客、交流信息,多种形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话。以学生社团适应、学生生涯规划、学生就业指导、学生心理调适等模块为主题,通过发布话题讨论,增加与学生的网络对话。例如针对大四学生的就业面试,开展面试技巧、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着装、面试礼仪、面试压力舒缓等专题活动,融入学生实际生活中,关心、关注他们所需、所想。例如以网络诈骗案例为主题,与学生交流如何防范网络诈骗,学习相关法律常识。制作班级相册,构建班级文化特色,提升班级认同感与凝聚力。例如以专业见习为主题,发布班级外出参观的相册,通过评论互动,增强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度与认同感。高校辅导员可以借助网络这一媒介,融入学生日常,实现网络对话的育人功能。通过“易班”平台,召开网络班会,对于学生关注的问题及时予以回应。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性思考,达成共识。

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微信已经成为师生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的时效性,必然离不开微信这一平台。微信朋友圈的评论互动、微信群的交流分享、微信语音的留言与沟通,在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也打造了平等沟通平台,实现了良性交流互动。

根据调查,微信是当前大学生首选的网络社交平台。通过关注学生“朋友圈”,了解学生的日常点滴,在点赞与评论中实现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例如发现有学生在朋友圈发布“身体消亡后精神还存在吗”的文字时,第一时间联系学生,同时启动危机干预程序,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借助微信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关心学生所遇到的困惑和困难,辨别信息背后的危机,及时应对和处理。通过微信语音或者语音电话,及时与学生取得联系,如果是家庭方面的问题,在宽慰学生的同时及时与家长沟通;如果是学业方面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如何克服困难,找出应对之策;如果是感情或者人际方面的困扰,及时沟通,缓解其紧张与焦虑,提出对策与建议。作为辅导员,朋友圈也是自我网络形象的建构。

马尔库塞曾指出,“技术的不断更新使人们沉迷于发展科技的热潮中,在享受科技所带来便捷和服务时却逐渐忘记最真实的需求”。在移动网络不断发达的今天,如何使用好这把“双刃剑”?我们应当提醒自己,对话融入网络要素的同时,不应被网络“反客为主”,遗忘了对话真正的目标与初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3.

[3][加]克里夫·贝克.学会过美好生活——人的价值世界[M].詹万生,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7.

[4]毕红梅,张耀灿.关注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转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6).

[5]谷学强,张子铎.社交媒体中表情包情感表达的意義、问题与反思[J].中国青年研究,2018(12).

[6]闫慧敏,谷学强.移动社交媒体对人的主体性异化与回归[J].传媒,2017(19).

[责任编辑 姜雯]

收稿日期:2021-04-25

作者简介:周碧蕾(1984—),女,广东汕头人,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人工智能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创新研究”(19CKS044);教育部项目“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的实效性及提升路径研究”(20JDSZ3093);华南师范大学金种子项目“从沉默到沉浸:红色研学对话中的记忆建构与文化认同”(21LGKA02)

猜你喜欢

谈心谈话师生关系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生成性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改善的几点策略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方法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基于心理咨询技巧的辅导员谈心谈话模式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