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直播赋能传统媒体客户端策略分析
——以《人民日报》移动直播平台“人民直播”为例

2022-02-09郑丽娜

新闻传播 2022年1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传统媒体受众

郑丽娜

(东北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69)

多年来,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以文字为主的报道形式已经终结,互联网时代下受众接受信息的非线性与碎片化的特点,预示着动态视频化的内容生产模式将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希望之路。

一、策略分析——以“人民直播”为例

“人民直播”是由《人民日报》打造的移动直播平台,它聚合了主流媒体的力量,利用移动直播的渠道优势,再加上自身在专业内容方面的力量,壮大了其在热点话题上的声音,在“众说纷纭”的舆论环境中保持了独立专业的立场,加强了舆论引导,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

(一)兼顾新闻事实的高度与温度

与传统的电视播出的新闻直播相比,移动端的网络新闻直播可以做到新闻高度与新闻温度的有机结合。电视直播往往以仪式性的直播和事件性的直播为主题,体现出大型化、专门化和格式化的特点,且在一定的拍摄技巧下,由专业人士进行多镜头同步切换,在视觉上具有严肃性。

而在移动端进行的新闻直播,尽管新闻事实同样有宏大的主题,但通过新闻主播生活化的播报语言、简单的直播设备,以及从用户的视角组织直播内容等方式,可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增强新闻的温度与情感。

在移动端进行新闻直播时,“人民直播”主动适应了用户的话语习惯,在亲民之中又不失严肃,摆脱了原来“居庙堂之高”的局限,如在新闻直播的标题中会使用一些网络热词以吸引用户的观看兴趣。

(二)搭建互动桥梁,构建开放式用户关系

移动新闻直播与电视直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移动端的互动机制。在“人民直播”中,用户可以通过在留言板留言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有利于用户在观看直播过程中随时讨论疑惑、发表观点、表达情感,同时多名用户同时发表还可以渲染直播间的气氛,增强直播效果。实现了“内容+社交”的新闻生产模式,构建了开放式的用户关系,增强用户对新闻客户端的黏性。

而互动机制不仅局限于用户之间的互动,还存在于主播与用户之间。通过互动主播可以随时了解到用户的不同诉求,在不妨碍直播内容整体方向和进展的同时灵活调整直播思路,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直播内容,改变之前“我播你听”的单向传播状态,使主播和观众之间搭建起互动的桥梁。

(三)利用智能技术,打造真实体验

虚拟现实、大数据、传感器设备以及无人机等高级拍摄设备在直播过程的使用为用户创造出一种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同时也成为移动新闻直播的生命力所在。“人民直播”融合了VR技术、全景视频技术等,使直播的新闻现场更加立体,让用户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了解新闻现场,提升用户观看新闻的真实体验。

在直播《来自蒙古国的礼物》中,记者就利用无人机在高空中为用户全方位、全景式地展现了新闻现场。

此外,VR技术的使用也是一种直播智能化的体现。如在2019年两会直播中,“人民直播”就运用了VR全景相机进行了直播,使用户360度沉浸在两会现场,为用户提供了三维的新闻场景,提高了用户的在场感与参与感。

(四)创造全息报道形态,促进媒体融合

移动直播技术在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应用丰富了媒介产品的形态,使线性化的文本、图片和视频的“滞后”报道形式转变为现场感强、用户参与度高以及传播即时的“零时差”的报道形式,形成了图文、音视频、互动转发评论以及动态H5画面等的“全息”报道形态。

除此之外,移动直播也推进了主流媒体与各个商业媒体平台的合作,促进了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首先,“人民直播”本身就是《人民日报》、微博以及一直播强强联合的产物;其次,在发起直播的过程中,《人民日报》还常常与咪咕、中国移动5G、抖音、快手等平台合作,将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形成强大合力,以提高直播流量,扩大影响力。商业移动平台积极融入主旋律,主流媒体也积极入驻直播平台开展深入合作,实现了平台间的高效融合,引导着全媒体流程运作。

二、移动新闻直播发展建议

(一)加强内容整合

“人民直播”对直播内容的分类只局限于时间的层面,即对将要进行的直播、正在进行的直播以及已经结束的直播内容进行了分类,但对于不同类型的直播内容却杂乱无章,且在“直播”一级页卡内并无设置搜索功能,对已经结束的直播无法进行定向搜索。这就给用户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观看内容与搜索直播回放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因此,针对这个问题,传统媒体直播平台可以按照纵向归类或是横向整理的方法将不同种类的直播内容进行分类编排,并设置专门的直播搜索引擎于“直播”一级页卡内,提高用户体验,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内容优势吸引受众。

(二)创新使用多元技术力量

移动新闻直播尚且在发展阶段,因此直播过程中技术的不成熟会导致视频画面卡顿、闪烁或直播中断、记者声音时断时续甚至完全无法听清的状况发生。这些由于直播技术不稳定不成熟而造成的直播问题会降低受众的观感,使用户在观看过程中产生不耐烦的心理,从而引发中途退出直播间的行为,降低了用户黏性。

针对这一问题,传统媒体直播平台应该不断提高团队内对高新技术的掌握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同时可以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独立的技术研发团队,随时针对直播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处理和修整,以保证顺畅的直播画面。其次,演播室还需要对信号处理技术不断进行改进,对直播平台的降噪进行优化,以提升用户的观感和体验。

(三)直播内容品牌化

“人民直播”内开设的直播大多数都在一小时之上,这与受众的观看习惯极度不符。比起时间较长的视频新闻,受众则更倾向于小视频以及H5等时间较短且具有信息价值的新闻产品。“人民直播”内的直播大多数按照事件发展顺序展开,包含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因此时间冗长,包含了大量无用信息,造成受众观看兴趣降低,也可能引发中途退出直播间的情形。

针对此类情况,各主流媒体应该对直播内容进行精心策划,精简直播内容,使直播内容丰富精炼;同时也要善于从独特的新闻视角发现新闻选题,挖掘信息更深层次的新闻价值,做到既吸引受众眼球,又包含价值和意义,起到引导舆论,传播社会正能量以及助推社会健康发展的作用。

同时,根据2019年中国移动端新闻资讯头部用户内容消费洞察报告显示,移动端头部用户更偏好于热点时事和政治政策新闻,娱乐时尚、财经金融资讯紧随其后。主流媒体应该利用大数据,深入调研市场用户观看取向,找准市场定位,垂直深耕于某一领域进行品牌化打造,从而形成在某一细分领域内的核心竞争力,也有利于对知识付费和差异性内容付费进行新的探索和应用。

(四)孵化专业团队

融媒体的生产方式以及产品形态要求新闻工作人员应该具备媒体融合的思维和意识,具备新媒体所要求的新型业务能力。这就意味着传统媒体需要纳新或培养一批全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工作者,既包括新媒体记者和新媒体编辑等传统岗位人员的创新培养,还包括对一些新型岗位的探索,例如对新媒体主播、新媒体主持人以及包括视觉传达方面的动画、H5、小视频剪辑师等专业人员的发掘和培养,打造全能的新媒体团队。

结语

总体来看,移动直播技术在新闻客户端领域的应用为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展示了传统媒体进行媒体融合的决心,维护了主流媒体的话语权。但这种融合还是浅层次的,只停留在引进技术方面的融合,而在运营理念、品牌打造、IP开发、人才挖掘以及对高科技的应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足以使传统媒体与新兴网络媒体抗衡。

因此,传统主流媒体应抓住科技发展的机遇,大力培养全媒体人才,同时也要发挥自身的内容优势,真正做到让技术为传统媒体赋能。■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传统媒体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