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短视频赋能主流文化的党报探索
——以《胡同里的北京》短视频实践为例

2022-02-09

新闻传播 2022年1期
关键词:胡同传统媒体北京

李 瑶

(北京日报 北京 100734)

近年来,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在新闻传播领域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尤其是短视频的崛起,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地创造了一个新的传播形态。

短视频,一般指时长在5分钟以内的视频,主要依托智能移动端传播。与长视频相比,短视频短、平、快,信息密度更大、呈现方式更精简、表情达意更直观,让用户不用深度思考便可理解吸收,易于在社交媒体传播。

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入融合发展,近年来,传统主流媒体纷纷挺进短视频阵地,创作出一批原创精品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烈关注。短视频,作为移动互联时代的新“风口”,正在成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契机,也为媒体转型带来了挑战。

一、主流媒体布局短视频的必要和优势

(一)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必由之路

主流媒体一般指传播力广、影响力大、引导力强的大型新闻媒体,中央和各个省区市党委的机关报、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等,都是传统的主流媒体。与传统主流媒体相对,新型主流媒体的“新”,主要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的“传播形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提到,截至2020年12月,我国使用短视频的用户数量突破8.73亿,占网民规模的88.3%[1]。

可见,短视频几乎已经成为形态最新的传播媒介、受众最广的信息渠道。每天刷短视频,已经成为网民尤其是年轻人的“标配”。短视频不仅影响和引领了人们的阅读习惯,而且为媒体融合带来全新的实践形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提出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2]。这为移动端传播尤其是短视频爆发浪潮下的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从官方新闻客户端、微博和微信官方公众号等,到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的官方短视频号,传统媒体布局短视频领域,是媒体深度融合、蝶变为新型主流媒体的必然要求,也是传统媒体占领舆论阵地、主流文化传播制高点的必由之路。

(二)具备生产优质新闻的核心优势

内容,是短视频的生命。优质的新闻内容生产能力,是主流媒体的核心优势。

综合抖音、快手等各大短视频平台看,围绕内容,短视频大致可分为新闻类和垂直领域类,新闻类细分为时事政治、经济热点、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民生、国际新闻等不一而足;垂直领域类更是纷繁多样,音乐、美妆、汽车、美食、健身、旅游等,汇聚成庞大的信息流。

纵观新闻类短视频,其运营主体多为主流媒体。近年来,当主流媒体全面挺进短视频阵地时,均率先围绕“新闻”这个看家本领下功夫。以热门短视频社交平台——抖音为例,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两大中央媒体拥有上亿粉丝,新华社、中国日报等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的粉丝都在千万以上,北京日报、南方日报等地方党报也都拥有600多万粉丝,它们共同组成新闻类短视频的宏大图景。

可见,在媒介形态的变革浪潮中,“内容”仍旧是新型主流媒体制胜的法宝。相较其他垂直领域类短视频产品,在大多情况下,主流媒体拥有更权威可信的新闻来源、更具时效性的一手信息、更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自然也成为了短视频平台中流量最大的新闻类短视频主体。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官方的新闻类短视频产品,传统媒体也在尝试打造自身的垂直类短视频产品。在这一方面,虽然传统媒体的优势不如新闻类的突出,但仍具有一定优势和潜力,例如讲故事的能力、视觉传播的能力等。

二、打造原创精品短视频,让党报赋能主流文化

(一)立足党报特色、深入践行“四力”

内容是否原创,关乎着短视频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首都党报,近年来,北京日报各部门立足党报的定位、使命、特色,纷纷深入践行“四力”,打造出一批垂直化、本地化、特色化的短视频产品。

例如,探索报纸拳头产品——理论、评论的可视化,推出理论短视频《解码新中国》、评论短视频《新闻我来说》;立足党报和首都特色,探索新闻报道和主题宣传的融媒化,推出大型系列微纪录片《光影记忆》《胡同里的北京》等。

这些短视频作品,大都由文字记者、摄影记者们集体创作而成,均取材于平日的新闻口线,是记者们深入践行“四力”的优秀成果。

新闻记者践行“四力”,指的是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个在传统新闻采集中的看家本领,同样适用于新型的短视频传播形态。对于广大新闻记者来说,在拍摄前期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亲身到百姓生活中、深入到实践沃土里、扎到田间地头去,才有可能拍摄创作出沾着泥土、带着露珠,老百姓喜欢看、看得懂的精品力作。

(二)紧贴京味文化、发出主流声音

京味文化,是北京的基因和主流文化。在北京日报垂直类短视频产品实践中,《胡同里的北京》紧贴京味文化,面向全网发出主流声音,取得了显著的传播效果。

2021年1月起,北京日报客户端推出原创视频精品栏目《胡同里的北京》,挖掘北京的金名片——胡同里的趣闻趣事,用精炼的微纪录片的形式,呈现胡同里的勃勃生机。

从2021年1月至9月,《胡同里的北京》共制作播出40余期。它的拍摄主题广泛覆盖北京老城的方方面面,但都紧紧围绕“京味文化”。既有“四合院里的故宫同款”等数百年京城风貌,又有“钟鼓楼活字典”等老北京传统文化;既有“10万+麻酱的奥秘”等胡同寻味,又有“把胡同带回家”等外国人参与的胡同新生活;还有“毛泽东从这里找到明灯”等胡同里的红色遗迹。

《胡同里的北京》通过北京日报客户端、今日头条号、抖音、快手、B站等广为传播,打出了京味文化的品牌。其中,《10万+麻酱的奥秘》《外国首相都“粉”的卤煮店老板,不简单》等多期作品取得10万+的点击量,并在2021年“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主题短视频大赛”中,《把胡同带回家》等多期作品分别荣获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

(三)不唯“流量”论、传递正能量

“10万+”,这个字眼看起来颇具诱惑力。尤其是在流量至上的当下,“10万+”几乎成为考量一个作品是否优质的唯一指标。然而,不唯“流量”论,则是《胡同里的北京》栏目从初创至今的核心理念,但我们不是完全不要流量,而是要流量、更要正能量。于是,在选题策划中,我们力戒低俗、暴力、虚假、谣言炒作等只为博眼球的角度和内容,坚定朝着胡同生机、北京正能量的方向迈进。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天安门广场放飞10万羽和平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些鸽子全部由3000余户北京鸽友志愿提供。短视频《七一,他的鸽子飞翔在天安门广场》,就展现了服务国家重大活动的北京正能量。

很多时候,流量和正能量也能够兼得。《外国首相都“粉”的卤煮店老板,不简单》在今日头条、微信视频号引发播放量“10万+”,网友点赞、评论、转发等上万。“纪实大片,好看!”“老北京!记录历史的瞬间”“记录最真实的感动”等网友评论正能量满满。

《胡同里的北京》实践证明,流量、正能量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和谐统一的。只要运用老百姓的视觉、用老百姓自己的语言、击中老百姓的痛点,就能实现既赢得了流量、又传递了正能量。

三、瞄准三个“不足”,推动栏目高质量发展

《胡同里的北京》虽然取得了一定传播效果,但主题创意不足、叙述技巧不足、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突出,要创新意识、找准问题、精准施策。

(一)主题创意不足,需深耕原创选题

短视频的主题,是受众用指尖投票的首要依据。主题对味,很有可能瞬间黏住受众;主题不对,很可能瞬间流失受众。就短视频主题来讲,根据2020抖音数据报告,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群体分别爱看的短视频主题内容为萌娃、婚礼、穿搭、新闻、动漫[3]。我们看到,这些主题内容并不涉及《胡同里的北京》所在的文化或者京味大类。由此可见,《胡同里的北京》并不是最广泛受众天然喜爱的类别,其受众市场亟待挖掘和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胡同里的北京》在主题呈现上就出现了一定的天然短板,这也决定了该栏目走本地化、垂直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这时候,优质的节目选题和创意就应当是栏目的“杀手锏”。然而,目前《胡同里的北京》的选题存在一定同质化问题。《胡同里的北京》以微纪录片形式呈现,一期一个人物一件故事,细数40余期节目,属于独家报道的尚未到50%。热点事件反复报道,一件事一个人在多家媒体中反复出现,这是主流媒体短视频发展中突出的高度同质化现象。

稀缺是价值,同质化不是价值。高度的同质化,不仅易于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不关注甚至取关,还会隐藏该栏目该媒体的特色,不利于打造品牌,形成可持续发展。

源源不断的新鲜选题,是栏目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因此,应该创建专业视频采编队伍,把选题策划放在首要位置,深入践行“四力”,挖掘“选题蓝海”,深耕原创选题,形成稳定、高品质的原创输出能力。

(二)叙事技巧不足,需创新呈现方式

传统电视媒体制作的长视频,常常以制作精良、有思想高度、能带给人极致的审美享受等为价值取向。而与之相对,短视频则以直观、浅显、简单、有趣的表达,收获拥趸。可以说,在短视频传播时代,传统长视频的诸多叙事技巧优势明显减弱,甚至被逐渐解构。

短视频的摄制,很多时候不需要专业摄像设备、蒙太奇般的专业调度,用手机跟拍、随手拍、一镜到底都可以,甚至拍出了事故、意外,有时都能成为引发关注和转发的爆点。

可以说,对于短视频来说,画面不是最重要的,有趣、能打动人的点,才是重中之重。这个点可以是内容、画面,也可以是叙事技巧。反观《胡同里的北京》,画面呈现、叙事技巧等对标央视纪录片,堪称十分精良,但精良之上,趣味性不足、共情点不够、人设不突出,进而没有形成爆点。

与《胡同里的北京》类型相似的商业化短视频栏目《一条》,就实现了主题创意、叙事技巧的双向成功。其选题多以特殊人物为主角,采取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用精良的镜头展现其特别的生活方式,缓缓带领受众走进主角的世界,营造出“高端、独特、有味”的栏目品牌IP。同样成功打造品牌IP的还有商业类短视频《日食记》,其“治愈”的栏目形象,收获了一批忠实拥趸。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经验,《胡同里的北京》要进一步创新视频呈现方式和叙事技巧,让作品可感可亲可近,激发受众共情。

(三)核心竞争力不足,需引入MCN模式

伴随短视频进入高速发展期,一般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用户挑剔的口味,出圈也变得难上加难。纵观李子柒、papi酱等头部IP,无一不是有着强大的MCN支撑。

MCN(Multi-Channel Networks)即“多频道网络”,是美国较为成熟的网红商业运作模式,主要指提供内容策划生产、运营推广、商业变现等专业化服务和管理的机构[4]。2016年以来,MCN模式在中国互联网市场快速发展。MCN机构集结了优质的内容创作者,针对用户口味进行精细化内容和商业运作,打造IP,进而实现多样化的盈利。

要在众多IP中占有一席之地,专业化的运营团队显得尤为重要,传统媒体也需要借鉴MCN模式。实际上,传统媒体发展MCN模式,具有先天优势,例如优质的内容策划和采编团队、丰富的传统媒体资源等。然而,短板似乎更为突出,例如体制机制难以适应新媒体生产力需求,网红培育力、短视频传播意识、市场意识等各方面不足。

目前,《胡同里的北京》摄制和运营团队由报纸的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组成。在内容生产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主题、叙事技巧等的不足,还有记者当主播网红潜力不足的问题。种种原因叠加之下,导致栏目在内容上总体欠缺核心竞争力。在运营推广方面,目前仅限于在各大平台上广泛投放,但并没有推广倒流、议题设置、粉丝运营、媒体矩阵等专业运营手段,每一期节目都是单打独斗,没有形成整体流量或IP。在体制机制方面,专业的短视频制作团队缺位,一期栏目的前采、脚本、采访、拍摄、编导、灯光、剪辑、出镜等全部由一位文字记者、一位摄影记者两个人负责,专业分工不足、精细化程度不够;同时,短视频取酬体系尚未建立等,也导致记者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突出。

传统媒体要想在短视频领域有所作为,引入MCN模式是必然趋势。因此,要转变思想、创新体制机制,为短视频打造成长的沃土。

结语

立足媒体特色、本地化、垂直化,以党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正在占领短视频舆论阵地、传播正能量。然而,要推动短视频高质量发展,要创新内容、方式和叙事技巧,打造品牌IP,尝试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才能将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优势与市场化的运营模式相互嫁接、互相赋能,走出一条为短视频赋能主流文化的特色化党报之路。■

猜你喜欢

胡同传统媒体北京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北京,北京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胡同凶案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东明胡同